《拖延心理學》8、
《拖延心理學》8、
[24]家庭對自尊的影響
第三部分 你是怎樣變成一個拖延者的 家庭對自尊的影響 如果規矩多變,或者獎懲不均,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可以隨意改變規矩。他們被父母的反覆無常搞糊塗了,同時又因為害怕而不敢直接違抗,他們只能放慢步子,以蝸牛般的速度來做家務和作業,他們開始不再相信不懈的努力可以得到可靠的回報。
當某個人總是主宰你的生活的時候,你或許會在拖延中找到安慰。通過拖延和拒絕做事情,你可以激怒有控制欲或者要求嚴格的父母,並削弱他們對你的掌控。雖然從長遠來看,拖延並不是對你最有利,但是這種消極的抵抗相比直接公然的反抗而言,是一種更為安全的做法。拖延甚至有助於你保留自己的某些獨立感,對你而言,這比成績或表揚要更重要。有時候,拖延是一種讓心靈存活下去的策略。
依附傾向
依附傾向家庭不鼓勵家庭成員去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而是提倡依附和牽絆。父母不僅是孩子獲得支持和鼓勵的源泉,而且還成了孩子賴以生存的生命線,似乎他們的孩子必須被幫助,被保護,被關照,這樣才能長大成人。獲得這麼多幫助的孩子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現他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也不能建立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所以他們不僅逃避生活的挑戰,而且對需要他們獨立完成的事情都推託了事,比如:考駕照,結束一段感情,嘗試參加自己家裡人沒有興趣的一些新活動,甚至講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在這樣的事情上,他們都是避之唯恐不及。有些家庭就像一個多頭有機體那樣運轉著,每個人都連在一起,相互依賴。發展跟家庭無關的個人興趣被認為是一種背叛。表達獨立的判斷,搬家,懷有不同的宗教或政治觀點——這些通往獨立的做法都是得不到鼓勵的。這樣的家庭所想傳遞的信息是:你不能獨立思考,你也不能離開我們而存活。
依附傾向也可以表現為對一個孩子照顧其他家庭成員的期待。或明或暗地,其所傳達的信息是:「我需要你;不要離開我」。父母可能生病了,或者精神抑鬱,或者情感上有需要,轉而向孩子尋求支持和保障。當然,我們都願意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成員。問題出在,當孩子去接管這個家庭的時候,他們跟父母的角色顛倒過來了。他們管理家務,照看弟妹,調解糾紛,或者以父母的一個準伴侶的姿態出現。孩子感到對家庭責任重大,以至於疏忽了自己的利益。她可能不再跟朋友們外出,也不再參加課外活動;也可能為了照料家裡的事情而推遲回家做作業。依附傾向家庭的孩子會感到家裡太需要她了,所以不能離開家庭,如果他們確實設法離開了家庭,一種深深的負疚感會一直盤踞在他們的心頭,讓他們無法釋懷。
當你迴避那些可能離間你家庭關係的活動時,拖延可能會有助於你繼續依附在自己的家庭上。或者,當你在為自己的獨立感而掙扎的時候,當你想要在你跟其他人之間製造距離、避免糾葛的時候,拖延就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如果關係密切只給你帶來窒息感、依賴感或者跟其餘世界的隔絕感的話,那麼你就會通過拖延來逃避依附的誘惑。
疏遠傾向
在有些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缺乏身體愛撫和情感關聯,沒有共同的興趣,也沒有受保護的感覺,疏遠傾向在這樣的家庭中是很突出的。無論他們是否以關係密切的形式出現在眾人面前,家裡的每個人其實都生活在獨自的世界中。大家很少表達情感,甚至提都不提;如果誰有煩惱,大家都只當沒注意,並且還會看不起表露煩惱的人。他們對其他家人的內心生活並沒有多少了解,他們既不向家人請求幫助,也不給家人提供幫助。
父母可能一直過著就像不曾有過孩子一樣的生活,他們有時候通過言詞,有時候通過行為,傳遞出這樣的信息:「走開,不要打擾我」。設想一下,一個整天工作或者每晚看電視的父親,家裡的其他人都不在他眼裡。
有些父母在情感上跟孩子比較疏遠,他們對孩子的經驗無法感同身受,所以即便在家庭的陪伴下,孩子也會感到孤立無助。孩子必須獨自解決問題。無論是回家作業,或者撰寫學期論文,還是為體育比賽做準備,家裡沒有人給孩子提供幫助。當遇到麻煩的時候,孩子必須自己設法面對挫折和失望。這樣的家庭熏陶有時候會給拖延症打下伏筆。在以後的生活中,獨自工作會觸發一種空虛感,那種孤獨的痛苦情緒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工作效率。如果沒有人對一個孩子的思想和見解感興趣,那麼在以後的生活中他或許會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誰會在乎呢?所以像寫作和其他一些需要獨立工作的事情都會被他以拖延的方式迴避掉。
為了激發冷淡的父母,有些孩子嘗試通過讓自己顯得滿心歡喜、興緻勃勃和富有感染力來將父母吸引到自己身邊。「我只要讓自己變得更好,他們就一定會對我感興趣。」「更好」可以有很多意思:更機智,更有魅力,更自立,更活躍,更有格調。這裡的「更好」是由孩子對家庭價值觀的理解所決定的。但是,就像我們在完美主義和拖延症之間的關係中所看到的那樣:你對自己期待越多,你就越害怕自己是否能夠做到。當想要變得完美的目的是要讓自己引起關注並取悅某個人的時候,那麼這無疑就成了一場風險很大的賭博。在疏遠的心理背景下,人們會不斷尋求他們所錯失的親密關係,或者,他們會通過拖延將人際關係限制在一定的安全距離之內。
[25]破裂與修補
第三部分 你是怎樣變成一個拖延者的 破裂與修補 或許,家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跟我們之前討論的恐懼有著最直接關係的,就是對孩子自尊心發展的壓制。自尊是你對自我價值的評估。如果你的自尊比較低,你就會感到空虛。如果你的自尊受到膨脹,你就會感覺自己幾乎是全能的。個人成長中的一個使命就是要發展出對你自己能力的合理認知,並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同時又能維護一個積極的自我價值感。你的家庭可以通過接受你是怎樣一個人而支持你完成這個使命,他們可以幫助你發展出一個穩定的而不是搖擺不定的自我感,
在我們前面提到的幾種家庭傾向中,普遍缺乏一種對孩子自我感的基本支持。過分的控制破壞了孩子可以獨立生存、獨立選擇和自己規劃人生的自我感。一個專註於顯赫成就的家庭透過表現來看待孩子,這會讓孩子處在一個不安全的境地。過度讚揚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不現實的全能感——「我可以做任何事情!」因為父母不去幫助孩子容忍失敗和接受現實。相反,一個很少受到稱讚的孩子,或者一個經常受到批評的孩子,可能會一直認為他除了令人失望之外,什麼也做不成——「我一無是處!」當個性的因素被忽視,而只強調成就的時候,孩子就無法發展出一個心胸寬廣的自我形象。
在許多拖延者的家庭中,一些富有人性的品質往往會被忽視或者低估,比如:幽默感、結交朋友的能力、熱衷的興趣愛好或者創造性的能力、付出巨大努力去做事的意志力以及同情心等。
你們有些人可能會發現,一提到家庭成長的歷史,就會引發痛苦的回憶。因為一些家庭中遭受過巨大的創傷——強烈的衝突、多次搬遷、移民、離婚、疾病以及死亡。父母可能情緒不穩定,或者濫用藥物,導致了對孩子的疏忽,或者造成孩子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傷害,其中也包括性侵犯造成的傷害。重複發生的一系列小的創傷會積壓為「累積性創傷」,雖然這種情況在平時不容易看出來,但是它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重大的影響。舉個例子:你拿著一張成績優異的報告單回到家裡,而你的父親正在電腦前忙碌,似乎對你的成績並不感興趣。在一個相互支持的家庭環境中,這或許是小事一樁。但是如果你的父親一直無法對你的快樂和自豪有所響應的話,所有這樣的時刻都會被累積起來,而對你的心理造成無形的傷害。
這些創傷跟隨著我們,使我們一直以來從根本上覺得內心脆弱和不安全。有些在常人看來普普通通的事情對拖延者而言卻是一件冒險的事情,因為他的日常生活一直處於受威脅的境地中。但是不幸的是,當你以拖延來應對冒險的時候,你實際上增加了自己的危險係數。
[26]被遺忘的早年經歷
第三部分 你是怎樣變成一個拖延者的 被遺忘的早年經歷
就像我們一樣,父母也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所有的父母都會有糟糕的日子、糟糕的情緒和糟糕的行為。在這樣一些時間裡,父母無法感知到孩子的需求。幸運的是,要做一個好父母也不用事事都跟孩子有呼應。親子依賴關係研究人員發現,父母親只要在30%的時間內對孩子有呼應就會養成孩子與父母間牢固的情感依賴。
或大或小的破裂是任何人際關係中司空見慣的一件事。關鍵是當破裂發生的時候怎麼處理好。如果一個父母表現不佳,或者忽視了孩子的需求,他可以啟動修補程序來彌補,「對不起,我火氣太大了,」或者「我沒有意識到你心裡這麼煩,需要跟我交談。」如果父母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為自己的行為擔負起責任,那就會讓事態往好的方向發展。在重歸於好的時候,跟孩子建立一種夥伴關係,這樣做會讓孩子感受到一份尊重和價值。一個被人以尊重相待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自尊。
[27]一切都與愛有關
第三部分 你是怎樣變成一個拖延者的 一切都與愛有關 當你在一件事情上拖延的時候,你所有的過往歷史都會生動地展現在你頭腦中。在你的意識中或許很清楚是什麼讓你如此恐懼和不安。但是,即便這個讓你恐懼的原因沒有浮現在你的意識中,一段跟你的自尊有關的陳年記憶肯定會在那一刻被激活。早年經歷對我們自尊的養成會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力。我們可以把它們當做反映我們是誰的一面鏡子,這些早年經歷形成了我們以後一輩子的生活背景和基調。
在寫到這些早年經歷時,心理學家路易斯·科佐利諾這樣問道:我們的父母是愛護和珍視我們,還是認為我們討厭、噁心和無趣?當我們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是感到安全和保護,還是只配被拒絕和拋棄?當我們看著他們眼睛的時候,他們回報我們的愛意了嗎,還是顯得不耐煩、冷淡或者不快樂?
……通往這些人生最初經驗的唯一道路便是我們的自尊,我們的自尊反映了我們如何對待自己,以及允許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我們照料、充實自己了嗎?是否擁有自我價值感?我們是否生活在內心陪審團的嚴厲監督之下?是否對自己的每一個想法和事迹都橫加批評?當我們犯了一個錯誤,我們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當我們失敗的時候,我們能否面對失望,從失敗中學習,並繼續向前邁進呢?
一個善於跟孩子互動的父母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心理上的安全地帶,這也是讓我們感到自己被接受、被愛、具有完整感和對自己有信心的一個基礎。心理的安全地帶還是一個人去探索世界、追求自己的愛好、發掘機遇和學習新知識的心理根基。幸運的是,如果那些沒有很強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以後能夠找到可靠並有愛心的人相伴的話,他們就可以在今後的生活中再次獲得這樣的安全感。
推薦閱讀:
※心理彈性——應對人生變故
※「屬於你的無論你怎麼任性都不會離開你,不屬於你的怎麼強求都不會得到」,這句是真理嗎?該如何論證或理解?
※貓狗愛好者性格不和?心理學家終於找到了證據!
※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各個層次未得到滿足時相應的表現特徵是什麼?
※發「忽悠」財,打心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