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同伴教育@復旦

20多年前,艾滋病首次被發現,並於八、九十年代在各個國家和地區擴散。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走過了從誤解到倡導非歧視的過程,而艾滋病患者的命運也在眾多影片中得到了反映,在這些電影中艾滋病的情況得到了較為細緻的描述,艾滋病患者大多以悲慘的命運收場。電影對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環境的刻畫深入細緻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景象,這些電影的推出,對人們重視艾滋病、重視艾滋病患者起到了積極、有益的作用。

從以下這些電影可以知道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我們都有權利了解更多,我們都有義務保護自己保護身邊的人。

最危險的男同性戀[長期夥伴] Longtime Companion 1990

作為美國第一部正面描寫艾滋病的影片,1990年的《長期夥伴》通過若干個小片段,講述的是此前10年發生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初,艾滋病開始肆虐。一同性戀者因感染艾滋病逝世,其男友在訃告上只能用「長期夥伴」四個字稱最親密的戀人。

這是一個尷尬的稱呼。在那個時代,突如其來的病魔一下子讓美國民眾犯了迷糊。以至於當時許多民眾都相信,艾滋病就是由被污染的飲水、空氣等不良環境引起的。但經過善於炒作新聞的美國媒體進行的聳人聽聞的報道,艾滋病在公眾中造成恐慌。政府的科學家希望儘快平息這種恐慌,但他們既不能治癒艾滋病,也無法加以控制,使美國政府讓公眾感到失望。亂象就在這樣的希冀和失望中展開。

[費城故事] Philadelphia 1993

  《費城故事》向我們講述的並非一個簡單的艾滋病人爭取權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戀,哪怕是在美國這樣的社會中,同性戀依然是一個受到正統道德鄙夷的行為,影片中安德魯是因為同性戀而染上艾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視為道德敗壞,並被拋棄,於是他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訴諸法律,影片由此而展開。

  片中的故事及其結局並不複雜,但他卻向世人提出了一個道德問題,對於艾滋病人應該象其它病患者一樣給予愛護和幫助,這在哪裡都是被認可的,但對與同性戀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在影片中,安德魯和他的「戀人」並沒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對待,但是社會的偏見依然存在,哪怕他最終勝得了這場官司,但並不等於他獲得了社會的承認。影片正是在這樣一種沉痛而又無奈的氣氛中結束。它敢於大膽的向社會提出這一問題本身,就標誌著這個社會正在前進。

  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在電影中表現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動。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體形,他用節食的辦法將體重減輕了30磅,並親自與同性戀者、艾滋病人接觸,直接體驗生活;為了演出艾滋病人獨特的絕望心態,他每天都進行造型訓練,但回家後又得恢復自我,忍受著內心的煎熬。更可貴的是,他所演出的不僅是一個病人,更是一個堅強的奮鬥著的愛著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業和整個社會的偉大角色。正因如此,湯姆·漢克斯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第4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銀熊獎。

  大概是因為湯姆·漢克斯演的主角安德魯,並且演的是一個逐漸走向死亡的人,因此觀眾很容易對他產生同情。漢克斯的這個角色是他的連續兩次獲得奧斯卡影帝中第一次。看的出,它為此付出了不小的工夫,有很多細緻感人的表演。影片中「安德魯」是一個頭腦精明,口齒伶俐的人物,與下一年中的「阿甘」形象對比鮮明,表演風格也與《阿甘正傳》截然不同,正是「安德魯」和「阿甘」兩個人物的塑造,使漢克斯的「演技派」 形象深入人心。因此看看這部他第一次獲得奧斯卡影帝的影片還是值得的。

[世紀的哭泣] And the band played on 1993

 1990年發行的這部藝術電影是美國第一部正面著筆愛滋病題材的影片。影片的有些觀點明顯是過分樂觀了,在一個小故事裡它要我們相信在1984年,一齣電視肥皂劇里就出現了一個完整的、深度的男男之吻的鏡頭。這部影片貼近描寫了面對「同性戀瘟疫」在自己或別人身上發生的人們的真實反應,它在同性戀電影史上的意義,比它單作為一部電影的意義,顯然是要大多了。

  亂象啟發了1993年的美國影片《世紀的哭泣》。在影片描寫的1980年,有兩人死於一種看似皮膚病的奇怪病症,不久,同類的病狀在城市裡相繼出現,年輕的病毒學醫生法蘭經過調查,認為該病源來自一種病毒,通過輸血、性交等方式傳播。而同時,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羅伯特和他的同事們只關心自己的地位和獎金,不顧艾滋病患者的死活,對這種致命病毒根本不予關注。最後,國民在艾滋病問題上對政府越來越失望。

  這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吸引了好萊塢十大紅星傾情演繹,真實再現了80年代初的茫然和混亂。在這樣的基礎上,人們的價值觀也開始變化:艾滋病患無所適從的無助和周遭民眾不知所措的逃避,從而一步步使對艾滋病患的歧視逐漸抬頭。

母嬰傳播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All About My Mother 1999

 獨身母親瑪努埃拉和兒子埃斯特班生活在馬德里。埃斯特班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甚至連他叫什麼也不知道。在埃斯特班17歲生日的那天,瑪努埃拉帶他去看烏瑪.羅霍主演的經典戲劇《慾望號街車》。埃斯特班被烏瑪.羅霍的演技所打動,散場後為了得到她的簽名而拚命追趕。

  但這時不幸發生了,一場意外的車禍奪走了埃斯特班年輕的生命。為了滿足兒子最後的願望,瑪努埃拉前往巴塞羅那,去尋找埃斯特班的父親。從一個故人阿格拉多處得知,埃斯特班的父親洛拉已經成為身著女裝的變性人,在染上愛滋病後,已經杳無音信。通過阿格拉多,瑪努埃拉認識了羅薩修女。然而羅薩修女已經懷上了洛拉的孩子,並且從洛拉那裡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在羅薩懷孕期間,瑪努埃拉一直留在她身邊護理她,直至羅薩因難產死去為止。瑪努埃拉為羅薩的兒子起名為埃斯特班。即將去世的洛拉出現了,瑪努埃拉將羅薩的兒子抱給他看,並且告訴了他關於他們死去的兒子埃斯特班的事情。最後,一件奇蹟似乎發生了,剛剛出生的埃斯特班天生下來就具有對艾滋病病毒的免疫力,而幸運地生存下去。

  這部幾乎包攬了1999年所有國際重要獎項的《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準確地描寫了人們喪失親人、面對死亡的痛苦和哀思,阿莫多瓦更加成熟的表現手法,使這部電影格外細緻、感人。

亂交和濫交 [半熟少年] Kids 1995

  一名少女曾跟一個少年發生性行為,但不幸地,事後她竟驗有愛滋病陽性反應。而這個少年,他一直喜歡和處女發生關係,以為這樣便能避開所有性病感染。女孩被檢查出得了艾滋病,此時她的夥伴正在一間屋子裡進行狂歡,她充滿絕望地走進那間充斥著狼籍的衣物、香煙、大麻和搖滾樂的房屋,她想找到那個使她得病的男孩,卻被另一個男孩攔腰抱住。女孩一整天在各個她們共同的社交地點周遊,尋找這名少年,但漫長的尋找使女孩非常乏力,最後暈倒在椅子上,黎明的煙霧籠罩著城市,而室內正上演著清晰的一幕:男孩將女孩的腿架在肩上……我現在依然記得導演拉里·克拉克的《半熟少年》。

吸毒 [猜火車] Trainspotting 1996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他媽的一個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起點,選擇朋友,選擇運動服和皮箱。選擇一套他媽的三件套西裝。……選擇DIY,在一個星期天早上,他媽的搞不清自己是誰。選擇在沙發上看無聊透頂的節目,往口裡塞垃圾食物。選擇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說是最無恥的事了。選擇你的未來,你的生活。但我幹嘛要做?我選擇不要生活,我選擇其他。理由呢?沒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還要什麼理由?」

  馬克和他的一幫狐朋狗友選擇了海洛因,他們在最骯髒的角落裡過著最墮落的生活,吸毒、酗酒、搶劫、性交……這就是《猜火車》表象貫穿的情節。儘管Renton一直與一群吸毒者共用注射器,而當他那些狐朋狗友一個個命喪艾滋時,他卻安然無恙,這真是個奇蹟。

輸血 [地久天長] Forever and Ever 2001

《地久天長》是取材香港真人真事的感人故事,描述青年男作家子鶩(1973—1996)短短的一生。

小富患有先天性血友病,身體不能承受絲毫損傷,生命隨時有危險。但他依然愛跑愛跳,每次受傷,他都要到醫院治療,逐漸成為醫院常客!而在他身旁的媽媽李慧珍早已學會擔當醫生的角色,替小富注射,每次的治療,都彷彿令他徘徊生死邊緣,母子二人一同經歷病魔煎熬。

小富最後總算長大成人,一切恍似順利,小富相當發奮上進,成功考入大學,直至一天醫院來電,告知他部分血凝素已遭愛滋病毒感染……。但他依然珍惜所剩生命,以筆名子鶩發表《海闊天空》一書,入選香港十本好書之列。愛兒逝世後,李慧珍女士為愛滋病人做義工,並延續愛兒的志願開始寫書,完成《地久天長》一書。

真實的艾滋病患者 [霓裳情挑] Gia 1998 (TV)

  電影追溯了超級名模吉雅從18歲掘起,到26歲隕落的悲劇性一生。吉娜出生於賓州,在父母虐待的陰影下成長,1977年搬到紐約成為模特兒,在經紀人威海明娜的保護下,逐漸躍上《大都會》、《風尚》雜誌的封面,以及名牌服裝凡賽斯的廣告,在當時保守的七O年代,她特殊的氣質風格,讓人神魂顛倒,迅速風靡了全世界。但是,如日中天的聲譽卻迫使吉娜另尋解脫,不幸的是她選擇了毒品,令她好不容易掙來的成就墮入黑暗的深淵,在她的一次毒癮犯了時,她選擇了另外一個吸毒者的針管,當裡面的血液重新流回GIA的身體里時,她的命運也註定了是個悲劇。令人難過的是周圍的人根本無視她的墮落和絕望,正象那個攝影師所說,「這就是生活。」多麼簡單的一句話,說的很平淡,對GIA來說卻是如此沉重,她根本無法抗拒,於是她選擇了更加墮落。最後在1986年,以26歲芳齡死於艾滋病,是美國最早死於艾滋病的女人之一。 這是HBO出品的電視電影,安吉麗娜·茱莉主演。

[夜幕降臨前] Before Night Falls 2000

  該片再現了著名古巴作家雷納多·阿里納斯(Reinaldo Arenas)從童年到逝世曲折坎坷的短暫人生歷程。阿里納斯1943年出生於極其貧困的古巴鄉村,早年曾參加反卡斯特羅的運動。20歲那年在哈瓦那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這也是他在自己國家出版的唯一作品。他隨後的作品不是被古巴政府沒收銷毀,就是後來在國外出版。因為是同性戀並對當時政府多次進行批判,阿里納斯幾次被送進監獄。可笑的是,同性戀後來反而成了他登上自由國度的車票,因為在古巴任何人只要是同性戀或精神病患者就可以離開這個國家。1980年他來到美國,不過很快發現紐約也不是他夢想中的天堂。1990年阿里納斯在美國死於艾滋病。

  《夜幕降臨前》是美國一部獨立製作的影片,導演朱利安· 蕭貝爾原是畫家和雕塑家,1996年他編導了講述年輕黑人畫家巴斯奎特生平的同名傳記影片,本片是他自96年以來的第二部電影。出於對阿里納斯的敬重,他創作了這樣一部既傷感又有充滿精神力量的影片。根據古巴同性戀作家雷納多·阿里納斯93年出版的自傳小說改編,以他一生的故事為題材探討了生命的真諦和藝術的本質。由於此片的題材涉及同性戀內容,帶有一定禁忌性,因此未上映時已倍受矚目,而且獲獎呼聲很高。影片最終不負眾望,先後在威尼斯影展、歐洲電影節和哥倫比亞電影節上獲獎。

艾滋病患者的自拍 [藍色] Blue 1993

 「藍色是宇宙之愛,人們沐浴其中,它是人間的天堂。」  《藍色》是英國導演德里克·賈曼拍的最後一部電影,記錄他患艾滋後的最後歲月。電影中,整個銀幕都被藍色所充滿,背景是音樂和噪雜的醫院聲,喧囂的海水聲。或許這部1993年的作品的鏡頭是寧靜的,整部片子很難搜尋出一個情節發展的頭緒,也談不上人物的塑造,貫穿整部電影的,唯有一片藍色。《藍色》是導演賈曼在艾滋病導致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拍攝的「自傳」,從而「讓人知道死亡是什麼樣的,艾滋病人的死是什麼樣的」。面對死亡,可以感覺到賈曼的矛盾:一邊是死亡來臨是自然使然,毫無怨言;一邊是尚深愛著自己的愛人,對愛情若即若離的需求使他不能釋懷。影片於是就沉浸在象徵著憂鬱的藍色調中。他知道這將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在藝術手法上,「他拒絕表現物象、景緻和人體,把電影的形式推到極致。藍色,是裹屍布的顏色,是沉默、受難的顏色,卻也是天空、大海和飛燕草的顏色。」賈曼就在這片廣袤的藍中向生命做最後的答辭與謝幕。他說,「我獻給你們這宇宙的藍色,藍色,是通往靈魂的一扇門,無盡的可能將變為現實。」  

20多年前,艾滋病首次被發現,並於八、九十年代在各個國家和地區擴散。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走過了從誤解到倡導非歧視的過程,而艾滋病患者的命運也在眾多影片中得到了反映,在這些電影中艾滋病的情況得到了較為細緻的描述,艾滋病患者大多以悲慘的命運收場。電影對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環境的刻畫深入細緻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景象,這些電影的推出,對人們重視艾滋病、重視艾滋病患者起到了積極、有益的作用。

從以下這些電影可以知道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我們都有權利了解更多,我們都有義務保護自己保護身邊的人。

最危險的男同性戀[長期夥伴] Longtime Companion 1990

作為美國第一部正面描寫艾滋病的影片,1990年的《長期夥伴》通過若干個小片段,講述的是此前10年發生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初,艾滋病開始肆虐。一同性戀者因感染艾滋病逝世,其男友在訃告上只能用「長期夥伴」四個字稱最親密的戀人。

這是一個尷尬的稱呼。在那個時代,突如其來的病魔一下子讓美國民眾犯了迷糊。以至於當時許多民眾都相信,艾滋病就是由被污染的飲水、空氣等不良環境引起的。但經過善於炒作新聞的美國媒體進行的聳人聽聞的報道,艾滋病在公眾中造成恐慌。政府的科學家希望儘快平息這種恐慌,但他們既不能治癒艾滋病,也無法加以控制,使美國政府讓公眾感到失望。亂象就在這樣的希冀和失望中展開。

[費城故事] Philadelphia 1993

  《費城故事》向我們講述的並非一個簡單的艾滋病人爭取權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戀,哪怕是在美國這樣的社會中,同性戀依然是一個受到正統道德鄙夷的行為,影片中安德魯是因為同性戀而染上艾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視為道德敗壞,並被拋棄,於是他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訴諸法律,影片由此而展開。

  片中的故事及其結局並不複雜,但他卻向世人提出了一個道德問題,對於艾滋病人應該象其它病患者一樣給予愛護和幫助,這在哪裡都是被認可的,但對與同性戀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在影片中,安德魯和他的「戀人」並沒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對待,但是社會的偏見依然存在,哪怕他最終勝得了這場官司,但並不等於他獲得了社會的承認。影片正是在這樣一種沉痛而又無奈的氣氛中結束。它敢於大膽的向社會提出這一問題本身,就標誌著這個社會正在前進。

  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在電影中表現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動。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體形,他用節食的辦法將體重減輕了30磅,並親自與同性戀者、艾滋病人接觸,直接體驗生活;為了演出艾滋病人獨特的絕望心態,他每天都進行造型訓練,但回家後又得恢復自我,忍受著內心的煎熬。更可貴的是,他所演出的不僅是一個病人,更是一個堅強的奮鬥著的愛著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業和整個社會的偉大角色。正因如此,湯姆·漢克斯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第4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銀熊獎。

  大概是因為湯姆·漢克斯演的主角安德魯,並且演的是一個逐漸走向死亡的人,因此觀眾很容易對他產生同情。漢克斯的這個角色是他的連續兩次獲得奧斯卡影帝中第一次。看的出,它為此付出了不小的工夫,有很多細緻感人的表演。影片中「安德魯」是一個頭腦精明,口齒伶俐的人物,與下一年中的「阿甘」形象對比鮮明,表演風格也與《阿甘正傳》截然不同,正是「安德魯」和「阿甘」兩個人物的塑造,使漢克斯的「演技派」 形象深入人心。因此看看這部他第一次獲得奧斯卡影帝的影片還是值得的。

[世紀的哭泣] And the band played on 1993

 1990年發行的這部藝術電影是美國第一部正面著筆愛滋病題材的影片。影片的有些觀點明顯是過分樂觀了,在一個小故事裡它要我們相信在1984年,一齣電視肥皂劇里就出現了一個完整的、深度的男男之吻的鏡頭。這部影片貼近描寫了面對「同性戀瘟疫」在自己或別人身上發生的人們的真實反應,它在同性戀電影史上的意義,比它單作為一部電影的意義,顯然是要大多了。

  亂象啟發了1993年的美國影片《世紀的哭泣》。在影片描寫的1980年,有兩人死於一種看似皮膚病的奇怪病症,不久,同類的病狀在城市裡相繼出現,年輕的病毒學醫生法蘭經過調查,認為該病源來自一種病毒,通過輸血、性交等方式傳播。而同時,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羅伯特和他的同事們只關心自己的地位和獎金,不顧艾滋病患者的死活,對這種致命病毒根本不予關注。最後,國民在艾滋病問題上對政府越來越失望。

  這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吸引了好萊塢十大紅星傾情演繹,真實再現了80年代初的茫然和混亂。在這樣的基礎上,人們的價值觀也開始變化:艾滋病患無所適從的無助和周遭民眾不知所措的逃避,從而一步步使對艾滋病患的歧視逐漸抬頭。

母嬰傳播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All About My Mother 1999

 獨身母親瑪努埃拉和兒子埃斯特班生活在馬德里。埃斯特班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甚至連他叫什麼也不知道。在埃斯特班17歲生日的那天,瑪努埃拉帶他去看烏瑪.羅霍主演的經典戲劇《慾望號街車》。埃斯特班被烏瑪.羅霍的演技所打動,散場後為了得到她的簽名而拚命追趕。

  但這時不幸發生了,一場意外的車禍奪走了埃斯特班年輕的生命。為了滿足兒子最後的願望,瑪努埃拉前往巴塞羅那,去尋找埃斯特班的父親。從一個故人阿格拉多處得知,埃斯特班的父親洛拉已經成為身著女裝的變性人,在染上愛滋病後,已經杳無音信。通過阿格拉多,瑪努埃拉認識了羅薩修女。然而羅薩修女已經懷上了洛拉的孩子,並且從洛拉那裡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在羅薩懷孕期間,瑪努埃拉一直留在她身邊護理她,直至羅薩因難產死去為止。瑪努埃拉為羅薩的兒子起名為埃斯特班。即將去世的洛拉出現了,瑪努埃拉將羅薩的兒子抱給他看,並且告訴了他關於他們死去的兒子埃斯特班的事情。最後,一件奇蹟似乎發生了,剛剛出生的埃斯特班天生下來就具有對艾滋病病毒的免疫力,而幸運地生存下去。

  這部幾乎包攬了1999年所有國際重要獎項的《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準確地描寫了人們喪失親人、面對死亡的痛苦和哀思,阿莫多瓦更加成熟的表現手法,使這部電影格外細緻、感人。

亂交和濫交 [半熟少年] Kids 1995

  一名少女曾跟一個少年發生性行為,但不幸地,事後她竟驗有愛滋病陽性反應。而這個少年,他一直喜歡和處女發生關係,以為這樣便能避開所有性病感染。女孩被檢查出得了艾滋病,此時她的夥伴正在一間屋子裡進行狂歡,她充滿絕望地走進那間充斥著狼籍的衣物、香煙、大麻和搖滾樂的房屋,她想找到那個使她得病的男孩,卻被另一個男孩攔腰抱住。女孩一整天在各個她們共同的社交地點周遊,尋找這名少年,但漫長的尋找使女孩非常乏力,最後暈倒在椅子上,黎明的煙霧籠罩著城市,而室內正上演著清晰的一幕:男孩將女孩的腿架在肩上……我現在依然記得導演拉里·克拉克的《半熟少年》。

吸毒 [猜火車] Trainspotting 1996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他媽的一個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起點,選擇朋友,選擇運動服和皮箱。選擇一套他媽的三件套西裝。……選擇DIY,在一個星期天早上,他媽的搞不清自己是誰。選擇在沙發上看無聊透頂的節目,往口裡塞垃圾食物。選擇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說是最無恥的事了。選擇你的未來,你的生活。但我幹嘛要做?我選擇不要生活,我選擇其他。理由呢?沒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還要什麼理由?」

  馬克和他的一幫狐朋狗友選擇了海洛因,他們在最骯髒的角落裡過著最墮落的生活,吸毒、酗酒、搶劫、性交……這就是《猜火車》表象貫穿的情節。儘管Renton一直與一群吸毒者共用注射器,而當他那些狐朋狗友一個個命喪艾滋時,他卻安然無恙,這真是個奇蹟。

輸血 [地久天長] Forever and Ever 2001

《地久天長》是取材香港真人真事的感人故事,描述青年男作家子鶩(1973—1996)短短的一生。

小富患有先天性血友病,身體不能承受絲毫損傷,生命隨時有危險。但他依然愛跑愛跳,每次受傷,他都要到醫院治療,逐漸成為醫院常客!而在他身旁的媽媽李慧珍早已學會擔當醫生的角色,替小富注射,每次的治療,都彷彿令他徘徊生死邊緣,母子二人一同經歷病魔煎熬。

小富最後總算長大成人,一切恍似順利,小富相當發奮上進,成功考入大學,直至一天醫院來電,告知他部分血凝素已遭愛滋病毒感染……。但他依然珍惜所剩生命,以筆名子鶩發表《海闊天空》一書,入選香港十本好書之列。愛兒逝世後,李慧珍女士為愛滋病人做義工,並延續愛兒的志願開始寫書,完成《地久天長》一書。

真實的艾滋病患者 [霓裳情挑] Gia 1998 (TV)

  電影追溯了超級名模吉雅從18歲掘起,到26歲隕落的悲劇性一生。吉娜出生於賓州,在父母虐待的陰影下成長,1977年搬到紐約成為模特兒,在經紀人威海明娜的保護下,逐漸躍上《大都會》、《風尚》雜誌的封面,以及名牌服裝凡賽斯的廣告,在當時保守的七O年代,她特殊的氣質風格,讓人神魂顛倒,迅速風靡了全世界。但是,如日中天的聲譽卻迫使吉娜另尋解脫,不幸的是她選擇了毒品,令她好不容易掙來的成就墮入黑暗的深淵,在她的一次毒癮犯了時,她選擇了另外一個吸毒者的針管,當裡面的血液重新流回GIA的身體里時,她的命運也註定了是個悲劇。令人難過的是周圍的人根本無視她的墮落和絕望,正象那個攝影師所說,「這就是生活。」多麼簡單的一句話,說的很平淡,對GIA來說卻是如此沉重,她根本無法抗拒,於是她選擇了更加墮落。最後在1986年,以26歲芳齡死於艾滋病,是美國最早死於艾滋病的女人之一。 這是HBO出品的電視電影,安吉麗娜·茱莉主演。

[夜幕降臨前] Before Night Falls 2000

  該片再現了著名古巴作家雷納多·阿里納斯(Reinaldo Arenas)從童年到逝世曲折坎坷的短暫人生歷程。阿里納斯1943年出生於極其貧困的古巴鄉村,早年曾參加反卡斯特羅的運動。20歲那年在哈瓦那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這也是他在自己國家出版的唯一作品。他隨後的作品不是被古巴政府沒收銷毀,就是後來在國外出版。因為是同性戀並對當時政府多次進行批判,阿里納斯幾次被送進監獄。可笑的是,同性戀後來反而成了他登上自由國度的車票,因為在古巴任何人只要是同性戀或精神病患者就可以離開這個國家。1980年他來到美國,不過很快發現紐約也不是他夢想中的天堂。1990年阿里納斯在美國死於艾滋病。

  《夜幕降臨前》是美國一部獨立製作的影片,導演朱利安· 蕭貝爾原是畫家和雕塑家,1996年他編導了講述年輕黑人畫家巴斯奎特生平的同名傳記影片,本片是他自96年以來的第二部電影。出於對阿里納斯的敬重,他創作了這樣一部既傷感又有充滿精神力量的影片。根據古巴同性戀作家雷納多·阿里納斯93年出版的自傳小說改編,以他一生的故事為題材探討了生命的真諦和藝術的本質。由於此片的題材涉及同性戀內容,帶有一定禁忌性,因此未上映時已倍受矚目,而且獲獎呼聲很高。影片最終不負眾望,先後在威尼斯影展、歐洲電影節和哥倫比亞電影節上獲獎。

艾滋病患者的自拍 [藍色] Blue 1993

 「藍色是宇宙之愛,人們沐浴其中,它是人間的天堂。」  《藍色》是英國導演德里克·賈曼拍的最後一部電影,記錄他患艾滋後的最後歲月。電影中,整個銀幕都被藍色所充滿,背景是音樂和噪雜的醫院聲,喧囂的海水聲。或許這部1993年的作品的鏡頭是寧靜的,整部片子很難搜尋出一個情節發展的頭緒,也談不上人物的塑造,貫穿整部電影的,唯有一片藍色。《藍色》是導演賈曼在艾滋病導致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拍攝的「自傳」,從而「讓人知道死亡是什麼樣的,艾滋病人的死是什麼樣的」。面對死亡,可以感覺到賈曼的矛盾:一邊是死亡來臨是自然使然,毫無怨言;一邊是尚深愛著自己的愛人,對愛情若即若離的需求使他不能釋懷。影片於是就沉浸在象徵著憂鬱的藍色調中。他知道這將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在藝術手法上,「他拒絕表現物象、景緻和人體,把電影的形式推到極致。藍色,是裹屍布的顏色,是沉默、受難的顏色,卻也是天空、大海和飛燕草的顏色。」賈曼就在這片廣袤的藍中向生命做最後的答辭與謝幕。他說,「我獻給你們這宇宙的藍色,藍色,是通往靈魂的一扇門,無盡的可能將變為現實。」  


推薦閱讀:

有一種教育叫「等待」
真正的好家庭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福報(深度好文)
蒙氏與生活 | 如何保護專註力?
《不冷笑話》第1753期:同樣上九年義務教育的,你憑什麼這麼優秀?
當年家長眼中的「乖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