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七千年——三皇五帝考證兼論古文明起源

中華七千年——三皇五帝考證兼論古文明起源(上下)

《中華七千年——三皇五帝考證兼論古文明起源(上、下)》(楊魯昌,馬進,楊冬,董志紅著)這部書籍在2016年11月於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這部書由山東退休老同志楊魯昌、馬進、楊冬、董志紅編著。編著這部書運用了老一輩史學家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言及的方法,在九年的時間裡將史籍記載、考古發掘、專家的論證及現存遺迹相結合,論證了史籍中記載的「三皇五帝」史實及中國古文明。

將史籍記載、考古發掘、專家的論證及現存遺迹相結合,論證了史籍中記載的「三皇五帝」史實及中國古文明。《中華七千年—三皇五帝考證兼論古文明起源》 (上下)是繼《尋根中華—被歷史遺忘的東夷文化》 之後又一力作。

中國七千年

《中華七千年—三皇五帝考證兼論古文明起源》 (上下)

序言「尋根文明 築夢中華」稱:

我們是中華遠祖某部落中一支世系的傳人。

我們的軀幹中,流淌著中華兒女7000多年來一脈相承的鮮紅血液。

我們的髮膚里,積澱著中華文明5000多年來一襲相傳的厚重文明基因。

我們愛中華,我們愛先祖。我們愛眼前這萬里江山,我們愛腳下這一方熱土。我們為是中國兒女感到驕傲與自豪,更為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參與者倍覺光榮和自信!

沒有歷史就沒有今天,沒有先祖就沒有我們;沒有源頭根系就沒有枝繁葉茂,沒有文明珍藏就沒有前進動力。李鐵映說:「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個民族的生存,一個國家的興亡,必須有一部信史!『己不亂,人豈亂之?』心亂是己亂之首。心亂了,己就亂了!欲亂其身,必先亂其史。歷史是一種寫在時空中、寫在大地上的特殊存在,是記錄在天地之間人類的實踐。沒有一部真實信史,一個國家難避亂國亡國之難。」基於此,對於一名「老三屆」「文革」後30歲才步入大學殿堂、從事僑務工作、現已年屆古稀的我,抱以敬畏仰止之心,傾以崇尚問學之情,成以通變立說之事,築以溯源尋根之夢!

中華七千年

30年前的1986年,一群海外僑胞子女「我的根在哪兒?」的疑問和史學界疑古辨偽派的「東周以上無史」之說,對我的撞擊、啟迪為發端肇始,經過其間20多年的徘徊、困頓、思索、蓄勢,直到8年前的2008年的艱澀起步,決意尋根,考查論證,行文理說,矢志築夢。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中國人自古重視歷史研究,歷來強調以史為鑒。」「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

捍衛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天職。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捍衛中華之根基。一部真史、信史是大事,是命運,是前途。我們深知,這塊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是全世界唯一7000多年從未間斷過文明傳承的國家;我們擁有7000多處不同歷史時期遺址的考古發掘遺址和大量的研究成果;我們確信膾炙人口的上古神話是真正史實。據此,我們為之興奮激動,為之全力以赴。「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是我們八年來夜以繼日、殫精竭慮跨界探索的真實寫照。「出不窮流不舍終歸海若,勁而活靜而清莫亂源頭」是我們皓首窮經、科學鑽研先祖腳步的貼切詮釋。「閣勢穹隆直參太皓,神光煜爍大啟文明」更是我們柳暗花明、峰迴路轉豁然開朗的境界體會。

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我國考古學家自20世紀30年代起,在世界東方的這塊熱土上的黃河流域、海岱地區、長江流域、遼西地區等地,考古發現了距今7000多年前歷史文化遺存,並已顯現出中華文明的曙光。如在距今8500—7500年前的山東後李文化的小荊山遺址,出土了15萬平方米的聚落,30平方米以上的半地穴式房屋建築,擁有了淘洗技術和指甲、戳印、壓印、刻畫紋飾的陶器,精美的農業生產、石器工具,水稻的種植,大量的骨飾、蚌飾和牙飾等。在距今8200—7800年前的湖南彭頭山遺址,出土了塗有陶衣的精美陶器,大量的稻殼、稻穀,擁有了建築防潮、防腐的技術等。在距今8000—70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在發掘清理的300多座墓葬、墓坑中,出土了精緻的骨笛,發明了七聲音階;出現了鐫刻在骨器、石器上的原始文字元號;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稻粒;發現了用於祭祀的壁龕;出土了石鏟、石鐮、石磨棒、石磨盤、石杵、石臼等農業生產和糧食加工的工具;出土了青銅器的冶煉的原料;出土了鹿、豬、狗、牛、兔等遺骨,彰顯著養殖開始;出土了男女一次合葬;出土了外施紅陶衣陶器和紡輪等。祖國大地諸多的遺址、器物均證明我們中華先祖距今7000年前始創造了早期文明,中華大地沐浴著文明的曙光。

考古發掘資料證明中國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1958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近東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上,克拉克洪教授提出了關於古文明的三條標準:城市、文字和複雜的禮儀建築。其後,英國學者丹尼爾著力推廣,現已成為考古學界遵循的文明標準尺度。由於古代遺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兩條就夠了,而兩條裡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一種,就可以認為文明社會了。這個看法傳到東方,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學者都覺得不夠,提出來最好再加上一條,就是冶金術的發明和使用。現在在我國內,冶金術被普遍認為是一個標準,那麼我們就有四條標準了。」

按照丹尼爾推廣的三條文明標準,泰安大汶口墓地遺址已進入了文明社會的初期階段,墓葬隨葬品的懸殊,標誌著私有制、階層、階級初現,墓葬中肢體殘缺標示著戰爭的發生,陶器上刻畫圖文彰顯著圖像文字的原形,銅質的污染標誌著金屬冶煉業的出現。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日照兩城鎮遺址均已具備了文明基本條件,考古發掘證實:莒縣陵陽河遺址出現了三個層次或等級社會結構,僅一級聚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出現了貧富懸殊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令人震驚的大汶口圖像文字,出土了代表軍事領袖的陶質牛角形號角和旄柄旌旗類器物。山東大學欒豐實教授將其稱作「陵陽河古國」。日照兩城鎮遺址為面積達256萬平方米的「方國」,出現了大型宗教禮儀中心,出現了城池的「三道環壕」,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遺址所在區域「經過了高度的整合」。牛津大學《世界史便覽》記載:「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000年的兩城鎮為亞洲最早的城市。」按照文明的四條標準,山東日照堯王城遺址是當之無愧的文明之都。考古發掘證實,堯王城遺址是大汶口晚期遺址,總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發現「四個等級聚落」和「三個等級行政聚落」的「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已出現國家組織;出土的大口尊陶片上刻畫有釋為「皇」字的羽冠類圖像文字;出土了銅器煉渣;出現了台基式房、土坯房屋;出土了「精美的蛋殼陶和水稻作物」等。

蘇秉琦

蘇秉琦先生於1992年9月在《迎接中國考古學的新世紀》中稱:我國「不遲於四五千年前大體都進入了古國時代,亦城邦、萬國林立的時代。」「由早期古國在4000年前發展為方國,在2000年前匯入了多元一統的中華帝國。」他又進而指出:「與這一國家形成的歷史同步發展,『中國』的概念也相應地經歷了『三部曲』式的發展。」這個「三部曲」正是從莒縣陵陽河古國到日照兩城鎮方國,再到日照堯王城帝國的發展過程。

當然,中國沒有埃及的金字塔,沒有雅典的阿波羅神廟,似乎中華大地上就沒有原始文明的「複雜禮儀建築」。其實,世界各民族均有各自不同的崇拜對象和禮儀方式,中華民族的先祖是「以山為祭」,因為「山」是最靠近上天的地方。堯王城遺址南鄰的天台山,自古就是中華先祖的祭祀之地。向有「三皇生息之地,五帝霸業之邦,日神祭祀之地,黃老成仙之鄉」之稱謂。我們曾經多次尋訪探查天台山,該山由五個山峰組成,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女媧山、雞呴呴嘍山、石盆山、財山、天台山。山上有羲和部落遺址、太陽神石、太陽神靈祭壇、臬亥塔、圖騰柱、女媧廟、老母廟、大羿陵和嫦娥墓、女媧補天台、東方神龍、黃帝安和國遺址等。天台山在史籍中稱為「岱宗」「不周山」「中皇山」「東泰山」。「泰山」為伏羲、黃帝所封,「中皇山」為女媧所封,「岱宗」為炎帝所封,「不周山」為共工、顓頊時的稱謂。史籍中記載的燧人氏、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等歷代君王均在此祭天、祭日、祭祖。由此可見,我們的先祖是最具有智慧、聰明和想像力的,他們依山築城,藉山為台,上祭蒼天,舉行各類祭祀活動。換言之,天台山就是我們中華先祖最高大、最崇敬、最複雜的禮儀建築。

山西省襄汾陶寺遺址是龍山文化時期另一個方國性質的文明遺址。經多次考古發掘,其面積達280萬平方米。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在遺址早、中期均發現了「王級」大墓;發現了城牆;出土了精美的陶器、骨器、牙器、玉器等,出土了「曲尺形石器」;發現了大量的窯址、石器加工廠等手工業作坊區;遺址居住區有了明顯的上層貴族區、下層貴族居住區和一般平民居住區,有了等級分化;王權已經開始出現;出現了原始陶字;出土了銅器;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結構複雜集天文觀測與祭祀功能於一身的建築設施。

三皇五帝是中華民族的先祖,業已深深烙印在中華兒女的心裡,融匯於中華兒女的血液中。三皇五帝既是史籍記載與口口相傳的中華民族的先祖,更是我中華民族的根基所在。三皇之名不見於《史記》,組成亦有不同說法。漢順帝以官方名義正式定下三皇五帝的人選,將少昊置太廟祭祀,漢朝官方確定的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五帝: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尋根溯源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希冀。蘇秉琦先生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強調○3:要「把兩方面的(古籍中關於遠古時代的傳說和考古發現)材料很好地結合起來」。他充滿信心地說:「相信不需要多久,將會有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智慧和勇氣,來彌補恩格斯在《起源》一書末尾所感到的遺憾,真正完成一部中國的續篇!」我們徜徉在歷史長河的側畔,上下求索,篤學問道,我們直面那歷史深邃的天空,騁目馳懷;我們置身浩繁歷史卷帙,尋求突破,厚積薄發;我們尋訪歷史堆積的遺址,尋秘探幽,串聯拼圖;我們執著堅持,敢於拼搏,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神話傳說是上古文化一種表現形式,如果沒有神話傳說,史前考古只是挖出一個空曠的世界;如果沒有史前考古,神話傳說、史籍記載永遠都是那麼荒誕不經、令人不解。考古發掘的實際是歷史的真實再現,具有不可抗拒的證明力,但具體到某個遺址它只是局部的歷史反映,必須賦予它鮮活的魅力。

我們正是按照蘇秉琦先生說的方法,在科學理性地梳理史學、考古兩界諸多學者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礎上,一是將數以百計的遺址按照不同的地域分為:黃河流域,海岱地區,長江流域,北方、遼西地區,南方、西南地區。二是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標明的碳14、樹輪測定年代(含地層)先後,將各區域的遺址排列起來。並將各區域相同、相近年代的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及建築、部落人體體貌特徵、習俗等進行逐一比對,從而找出同區域遺址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三是根據考古發掘報告將不同區域年代相同、相近的遺址出土的器物、建築、部落習俗進行比對,從而找出跨地域的部落遷徙的路線。四是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找出各遺址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及建築、部落習俗等特點,將這些特點與史籍的記載相比較,以確定該遺存的部落所屬。五是在遺存的部落所屬基本確定後,再將史籍的記載與考古發掘報告比對(含不同地域遺址、地層),以確定史籍記載的歷史事件發生原因、過程、結果。我們查閱了數以千計的史籍記載、考古發掘報告和專家學者的論證,比對了數以萬計的出土器物,用8年的時間,終於考證出三皇五帝的形成、發展、遷徙的史跡,終於將中華大地上散落的「珍珠」串接成中華7000的歷史和上古文明璀璨的「項鏈」。

史籍記載和大量的考古發掘資料證明,史籍中記載的三皇五帝絕不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而是有史可查,有跡可尋,有據可考,有物可證的史實。經考證:燧人氏形成於山東小荊山遺址,華胥氏形成於河南裴李崗遺址,神農氏形成於湖南彭頭山遺址,伏羲部族形成於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炎帝部落形成於河南密縣莪溝遺址,黃帝、玄囂、蚩尤等部族形成於山東兗州王因遺址,少昊部落形成於山東鄒縣野店遺址,顓頊部族形成於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帝嚳部族形成於山東諸城呈子遺址。日照堯王城遺址是黃帝、顓頊、帝嚳及堯、舜、禹的都城。

遠古部落

縱觀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是一個多民族、多部族不斷融合、統一的歷史。雖然部落、部族之間曾有過矛盾、衝突,甚至戰爭,其實質是歷史發展先進與落後的鬥爭,是文明進步與愚昧落後的爭鋒,正是這種鬥爭與爭鋒,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最終實現了更大範圍、更深層、更加緊密的團結與融合。使社會形態和生產力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與攀升,使中華民族始終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中華民族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正是靠著這種內在的、永續的、血濃於水的血緣、血親的傳承,使中華民族在長達7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團結一心、同心同德、榮辱與共,以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造出令世界矚目的燦爛的文化和文明,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在三皇五帝形成地望確定之後,根據考古發掘報告和史籍記載,理清了從燧人氏、華胥氏、神農氏到堯舜禹、夏商周及秦形成、發展、遷徙的歷史主要進程。

舊石器時代

早在舊石器時代,在中華大地上已發現了先祖早期生存的蹤跡。後李文化中期,全新世冰川消融、海水上漲、內澇嚴重,海岸大致在北京、石家莊、邯鄲、安陽一線,南方也受到海侵危害,洪澤千里。生息在山東小荊山遺址的燧人氏,分兩批南下西遷到達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與來自湖南彭頭山遺址的神農氏族、河南裴李崗遺址的華胥氏族等部族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原始部族的基本族團:燧人、華胥、神農及伏羲、少典等氏族。

北辛文化早期,由於人口的增長,聚集在河南賈湖遺址的燧人、神農氏部落發生矛盾,神農氏一部南遷湖南高廟遺址,後分別向南、東遷徙,與當地部族融合創造了兩廣的頂獅山文化和浙江的跨湖橋文化。神農氏另一部、少典氏由河南賈湖遺址遷徙河南長葛石固遺址。中原地區水災頻發,燧人、伏羲部落也由河南賈湖遺址遷徙河南長葛石固遺址,後與神農氏一部北上到達內蒙古興隆窪遺址與北方部族融合,伏羲氏與北方部落融合形成的嫘祖部落,後燧人、伏羲、神農、嫘祖部落南遷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北方部族向北遷徙創造了北方的趙家溝文化和東北的左家山文化、新樂文化。神農氏一部南下湖南高廟遺址。

炎帝部落形成於河南莪溝遺址,後分東、西兩部遷徙,一部向東遷山東汶上賈柏遺址,另一部向西遷徙河南新鄭市唐戶遺址,後繼續向西遷徙。少典氏族由河南莪溝遺址遷徙河南淇縣花窩遺址,與由河北武安磁山遺址遷徙而來的燧人、伏羲、嫘祖部落第二次融合。後三部落東遷山東汶上東賈柏遺址再次與炎帝部落融合。四部落彙集汶上東賈柏遺址,少典與嫘祖部落融合,新一代少典部落與炎帝部落一部發生矛盾,炎帝部落一部遷徙山東滕縣北辛文化遺址。燧人、伏羲、少典氏族及嫘祖、炎帝部落另一部遷徙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

北辛文化晚期,聚集在泰安大汶口遺址的燧人、伏羲及炎帝部落先後率部南下,經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向東到達蘇北連雲港二澗村、大村遺址,後因「羽皮之茹有不給於寒,乃誨之蘇冬而暘之」遷徙山東日照南部徐家村、虎山遺址。

泰安大汶口墓地的少典氏遷徙兗州王因遺址,滕縣北辛文化遺址的炎帝部落也遷徙與此,黃帝部落形成,少典、炎帝、黃帝部落繁衍又生成玄囂、蚩尤、夸父、先夏等部族,黃帝部落發展壯大。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嫘祖部族也由泰安大汶口墓地遷徙兗州王因遺址,後遷徙鄒縣野店遺址,少昊部落形成,玄囂部落也到達了鄒縣野店遺址。貧富出現,部落矛盾激化,少昊部落南下東進經江蘇大墩子遺址到達江蘇淮安青蓮崗遺址,與自日照徐家村遺址南下的伏羲、炎帝部落及北上的與南方部融合的神農部落一部會合。

海浸再次發生,伏羲、炎帝、少昊及神農部落一部西遷蘇北劉林遺址。沂沭河上、中游地區的帝俊部落也南下劉林遺址,兗州王因遺址的蚩尤部落經大墩子遺址也到達劉林遺址,六部落雲集江蘇劉林遺址。海浸漸退,伏羲部落東遷蘇北大伊山遺址。聚集在劉林遺址的帝俊部落與炎帝部落一部發生矛盾,炎帝部落一部南遷新沂花廳遺址,帝俊部落尾追而至,後兩部落南下到達江蘇海安青墩遺址,炎帝部落一部與南方神農部落融合,帝俊北遷蘇北大伊山遺址與伏羲部落融合,後兩部落北遷日照南部天台山下的西林字頭、鄭家結庄遺址。

水患再至,聚集在劉林遺址的少昊、炎帝、蚩尤及神農部落一部遷徙江蘇花廳村遺址。少昊、炎帝部落發生矛盾,炎帝部落分兩路遷徙:一部順沂沭河北上濰坊魯家口遺址,另一部西遷進入河南地區,後南遷西進到達四川大溪遺址與當地部落融合。

聚集在鄒縣野店遺址的玄囂部落,與嫘祖氏族發生矛盾,嫘祖氏族自鄒縣野店遺址北上東遷濰坊魯家口遺址與炎帝部落會合,後兩部落東遷諸城呈子遺址。玄囂部落自鄒縣野店遺址追至諸城呈子遺址,玄囂部落與炎帝部落發生矛盾,炎帝部落、螺祖部落北遷膠州三里河遺址,玄囂部落尾追而至。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南方神農部落北進,聚集在江蘇新沂花廳遺址的少昊、蚩尤部落分兩支遷徙:一部向北遷徙到達莒縣陵陽河遺址。另一部經安徽尉遲寺遺址,後進入河南,南下進入四川大溪遺址,又東遷湖北屈家嶺、石家河遺址一帶。

聚集在兗州王因遺址的少典、黃帝、炎帝部落(一部)及夸父部落遷徙泰安大汶口墓地,先夏部落遷徙泰安大汶口墓地(南區),少典、夸父部落自泰安大汶口墓地遷徙鄒縣野店,先夏氏族追逐而至。少典部落南下安徽安徽尉遲寺遺址,西遷進入河南,後南下進入四川大溪遺址,後東遷湖北屈家嶺、石家河遺址一帶。與炎帝部落、少昊部落、蚩尤部落會合。後一部西遷進入四川、重慶地區與當地居民融合創造了三星堆、金沙遺址的文明。

夸父部落自鄒縣野店遺址南遷東進,經棗莊新建遺址、臨沂王家三崗遺址到達莒縣杭頭遺址。先夏氏族則自鄒縣野店遷徙臨沂大范庄遺址。

黃帝部落壯大,自泰安大汶口遺址南下東進莒縣陵陽河遺址地區,征服了少昊、蚩尤、夸父各部落,建立了具有國家性質的「陵陽河古國」。後黃帝、夸父部落與少昊、蚩尤部落發生矛盾,黃帝便命少昊「清司馬」,聚集在莒縣大朱家遺址的蚩尤部落被迫沿付疃河東進經日照東海峪遺址,北上遷徙膠州諸城呈子遺址,夸父部落追逐而去。

沂沭河上中游莒縣仕陽遺址一帶的帝俊部落後裔,與諸城呈子遺址的玄囂、莒縣陵陽河遺址的少昊部落相近為鄰,後東遷五蓮丹土遺址。

伏羲部落自西林字頭遺址北上日照兩城鎮遺址與炎帝、蚩尤、夸父、嫘祖、帝俊後裔部落融合,形成了東方部落集團。東方部落集團勢力壯大,膠州三里河遺址的玄囂與炎帝、嫘祖部落發生矛盾,玄囂部落被迫西遷進入河南,後到達山西陶寺遺址。炎帝部落、嫘祖部落各一部追逐玄囂也到達山西陶寺遺址。先夏氏族部落自臨沂大范庄遺址北上進軍膠州三里河遺址,蚩尤部落北上也到達三里河遺址,先夏部落(一部)西遷也到達山西陶寺遺址,與早期到達的玄囂、炎帝、嫘祖及當地居民,創造了中原龍山文化的文明。

膠州三里河遺址

膠州三里河遺址炎帝、螺祖部落各一部南下諸城呈子遺址,黃帝率部自莒縣陵陽河遺址北上逼近諸城呈子遺址,炎帝部落被迫東遷膠州趙家莊遺址。伏羲辭世,女媧趕走了聚集在日照東海峪的祝融、共工部落,率部南遷堯王城遺址稱王。祝融、共工西遷莒縣陵陽河遺址一帶與少昊部落融合。炎帝部落由膠州趙家莊遺址南遷兩城鎮遺址稱王,後炎帝後裔繼而為王,蚩尤部落自膠州三里河南下兩城鎮遺址,趕跑了炎帝後裔稱王。

黃帝乘伏羲辭世、東方部落集團內部產生矛盾之機東進討伐蚩尤,生於莒縣陵陽河遺址的顓頊跟隨黃帝部落北上中途南下五蓮東城仙遺址。黃帝先後打敗了夸父、帝俊、炎帝、蚩尤部落,炎帝部落俯首稱臣,蚩尤、帝俊被殺於日照兩城、丹土遺址一帶。黃帝統一了日照北半部及以北地區,建立了以日照兩城鎮遺址為中心的「兩城鎮方國」。

後黃帝部落與堯王城遺址的女媧部落後裔風后實現南北聯合,黃帝要風后「方割萬里,畫埜分疆」;風后要黃帝認族歸根,封日照天台山為「岱宗」「東泰山」。黃帝接受了風后要求,易姓認族歸宗,天檯布禪,以告天地,踐天子位,統一了海岱沿海地區,建立了以堯王城遺址為中心的「黃帝帝國」。

黃帝辭世,少昊、祝融、共工自莒縣陵陽河遺址東遷堯王城遺址與風后部落聯合,金木輪番,交替為王。居住在東海峪遺址的共工部落再次霸而不王。聚集在五蓮東城仙的顓頊部落勢力逐漸壯大,乘共工霸而不王之際,東出五蓮南下堯王城遺址為王。共工部落與顓頊戰,共工戰敗怒撞不周之山。顓頊打敗了共工,實現一統「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蹯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顓頊辭世,帝嚳繼顓頊帝位,帝嚳之後歷史步入堯、舜、禹禪讓時代,在堯王城遺址建立了「帝國王朝」。後堯王禪讓虞舜為王,虞舜禪讓大禹為王,大禹廢除禪讓,實現了「家天下」,拉開了中國世襲王朝的序幕。

大禹辭世夏啟為王,部落之間的矛盾激化,夏啟辭世王朝西遷。此後,夏、商、周對海岱地區進行了反覆的爭奪。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邦國林立,七國爭鋒,後秦統一了中國。

倘若中華民族的上古歷史猶如一幅畫卷,那麼,我們的先族就是在這幅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巨匠。近百年來,我國一代又一代的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經過卓有成效努力,展開並揭示這幅歷史畫卷真實面貌,向世界彰顯著中華7000年的光輝歷史和古文明。

面對中華先祖,我是敬畏摯愛的子孫。面對中華文明,我是忠實的崇拜者。面對專家、學者,我是謙恭的學生。我們追溯歷史,就是為了了解自己的祖先、自己的血脈,了解中華民族的「昨天」,珍視繼往開來的「今天」,瞻望偉大復興的「明天」。

今天,我非常自信地表明:中華孕育文明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中華文明的形成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中華先祖的三皇五帝都是真真切切的史實存在。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文章千古事,明德萬年馨。生命有限愛無限,我以我血薦軒轅。許多歷史丘壑眼前矗立,無數文明煙雲筆底寫就。我們為自己的先祖所創造的古文明所震撼,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的歷史沒有中斷?
中國歷史上哪些事件或時期或人物是對中華文明或文化的浩劫?造成浩劫的原因與對後世的影響?
【族際和諧】族際政治文明中的他者與多民族國家治理變革
一次人類文明史的新奇之旅:讀《槍炮、病菌與鋼鐵》
帝都租房記(反應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水準)

TAG:文明 | 古文 | 中華 | 起源 | 古文明 | 考證 | 三皇五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