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真相8 權臣命運
演講人:孟憲實
講師簡介: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後,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等論著。
內容簡介:唐高宗通過廢王立武樹立了自己皇帝的權威,事實上,唐高宗成功了,武則天已經做到了皇后的位置上,根據史書記載反對武則天當皇后的大臣們下場都很慘,在史書記載的背後還隱藏著哪些秘密呢?歷史的真相又是怎樣的呢?
全文:
解說:上一集講到唐高宗突破元老大臣的重重阻撓,終於把武則天推到了皇后的位置上。在一般人看來廢王立武事件只是兩個女人之間的後位之爭,但是孟憲實先生認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件,而是皇帝和大臣的權利之爭,唐高宗通過廢王立武樹立了自己皇帝的權威,事實上唐高宗成功了,武則天已經做到了皇后的位置上,然而根據史書記載反對武則天當皇后的那幫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結局都十分悲慘,他們因各種原因被殺或者被貶,孟憲實先生認為這其實是有一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反對派有這麼幾個人,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其實主要是這四個人。我們一個一個講,先從褚遂良講起。褚遂良是託孤大臣,戰鬥最勇猛,但是用力過猛,所以導致了他們這次作戰失敗,褚遂良是第一個倒霉的人。在永徽六年9月13日就被外放了,到長沙,當時叫潭州當都督。這個都督是一個地方官,軍政長官,又有軍權又有行政權,不過他是個大宰相,到那個地方做再大的官也是降職,這是對對方明顯的一個處理。
他去了以後怎麼樣呢?朝廷怎麼樣呢?事兒看來並不是那麼簡單,比如說高宗惻命武則天當皇后以後曾經大赦天下,在大赦的那一天新立的皇后武則天給皇帝上了一個表,上表說什麼呢?說門下省的長官韓瑗,中書省的長官來濟,這兩個人是一心奉國,表揚他們兩,說一心奉國。當初皇上曾經想讓我當辰妃,就是因為他們兩個人的反對後來沒有當上。他們的出發點是愛國主義的,所以希望皇帝能夠獎賞這兩個人。高宗就把武則天的表送給這兩個人看,你們看什麼意思,這兩人一看嚇傻了。這什麼意思啊?武則天是什麼意思啊?緊張,很緊張,這是典型的秋後算帳,對不對,正話反說嘛。倆人趕快就承認錯誤,然後說我們就不幹了吧,這個職位很重要,我們讓賢,讓賢不幹了。皇上說你不幹不行,你得好好在這干,其實這當然是皇帝和皇后兩個人的勾當,那意思要說什麼呢?並不是真的要處分這兩個人,不是秋後算帳,是幹嘛呀?是表達自己勝利者的寬宏大量。
另外高宗也不想戀戰下去,不想繼續打了。咱們和解吧,和解,往事咱們就不提了,是一個很好的和解的表示。顯慶元年有一天高宗跟大臣們聊天、談話就說我做皇上很想養護百姓,愛護百姓,養護百姓。但是思之再三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你們有沒有什麼建議。這個來濟就挺積極的,積極發言。說,其實啊,養護百姓古往今來也就是一條路就是輕徭薄賦,國家需要少了,老百姓積累得多了,他們就會滋養起來了。高宗說你這主意不錯,咱們就按你這個主意辦,你出一個細則咱們就這麼辦。你看倆人關係還挺好,所以有這麼一段時間皇帝是想和解的,到了顯慶元年的年底,想和解的皇上遇到了一個麻煩,就是門下侍中韓瑗忽然給高宗上疏,上疏說什麼呢?不是說自己,是說遠在長沙的那個褚遂良,給褚遂良辯護,為褚遂良叫功,買好。說什麼呢?說褚遂良是多少大的功臣,原來立過多少功,後來立過多少功,現在卻把他貶官貶到了外地。人心都不服啊,下面都議論紛紛啊,說皇帝這個政策不對啊,你怎麼把這個大功臣給外放了呢?不應該啊。
高宗表現得也不錯,很有耐心,就跟韓瑗解釋,說褚遂良的這些事我比你還知道的少嗎?我當然也很了解了。可是褚遂良一貫好犯上,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他不是因為他犯上我會處理他嗎,說那麼難聽的話,跟我那麼拼,在他眼中我是不是一個皇上的樣子啊。所以我把他外放了,就是因為他好犯上。
韓瑗還不服繼續跟高宗辯論,辯論到底。說什麼?說皇上你就是聽了讒言,褚遂良根本不是那種人,高宗說算算算,什麼讒言,當我面說的話,什麼讒言,我聽誰讒言,那不就是當我面說,跟我當面拼的嘛。韓瑗說那我不幹了,門下省的長官我不幹了,你不幹不行,你還得繼續干。高宗態度也還挺好,這是顯慶元年年底的事。第二年的三月份發生個什麼事呢?褚遂良的職務被調整了,原來他是潭州都督,現在改任成桂州都督,桂州就是現在的桂林,到桂林當都督了。像褚遂良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關鍵人物他的職務怎麼會調整呢,根據後來的情況判斷,應該是來濟和韓瑗這兩個人共同努力說服了皇上,天天到皇上那兒去磨,蹭,然後最後改就改吧,就改任到桂州去。
這件事說明什麼?說明褚遂良雖然不在朝廷,但朝廷他的朋友對他還是念念不忘的,他們還是想給褚遂良翻天,要給他翻案。可是翻案直接就是面對皇上,那皇上的感覺會是什麼呢?你要給褚遂良翻案就是我錯了,究竟是褚遂良錯了還是我錯了,你們認為是我錯了,是這個道理吧。可是你們原來就是一夥的,我還沒有說你們呢。
解說:從孟憲實先生前面的講解,我們可以看到廢王立武事件之後,唐高宗獎賞韓瑗和來濟,說明他有和解的表示,韓瑗卻上表替褚遂良喊冤,還把貶往潭州擔任都督的褚遂良改任桂州都督。他們獲取為褚遂良好,沒有想到他們的這一舉動把褚遂良送上了不歸之路,這是為什麼呢?
於是高宗決定打擊,原來想和解,你看是他自己不消停對不對。許敬宗、李義府聯合上奏給高宗,上奏什麼呢?一個秘文,報告高宗來濟、韓瑗跟褚遂良聯合一起準備謀反。莫須有的罪名,準備謀反,為什麼把他調到桂州去呢,因為桂州是用武之地,那個地方是個戰略要地,他們兩個準備用褚遂良做外援然後在長安搞陰謀,高總說對就這麼回事,批了,處理吧。處理了,怎麼處理得呢?韓瑗派到振州去當都督,振州在那兒呢?海南島的最南端。然後命令說去了以後永不許晉見,永不許再見皇帝,他是處理的比較狠的。
來濟呢,其實在這個上頭的表現,你看跟皇帝對過話,幫皇帝出過主意,皇帝也採納了,而且也沒有上過疏,所以處理比較輕。就把他發放到台州,就是現在的浙江台州,台州當刺史,當刺史去了。倒霉的還有褚遂良,這就是我們在講褚遂良,褚遂良挺好的,那哥倆在上面一鬧騰,褚遂良又改派了,從桂州改成愛州,那很老遠了。
這一次打擊應該是除了褚遂良以後的第二次打擊,褚遂良一下跑了那麼遠,哎呀到了愛州一看這是什麼地方啊,褚遂良一下心就不成了,心力就不成了,再沒有心勁跟高宗鬧騰了。於是就寫了一封服軟的信,給皇上寫了信。其實想喚起皇帝對自己的同情,然後對自己的處分稍微輕一點,跑太遠了那個地方。這封信是怎麼寫的呢?寫我這個人啊功勞雖然不多,但是對陛下我還是做了幾件事,當初呢太子之爭的時候,誰誰誰他們都擁護別人,只有我很堅定地用戶擁護陛下。唐太宗去世的時候,陛下傷心過渡,我拚命來安慰陛下,那時候陛下抱臣,抱著臣的頸,抱著我的脖子哭啊。你那時候抱著我的脖子哭,我使勁兒地安慰你。然後我跟長孫無忌一起一心一意的處理朝政,使得這個政權很穩定地實現了過渡。所以我現在呢乞求皇帝原諒,原諒我的過失,然後怎麼樣。寫了這麼半天,半天寫了這麼一封信。這封信的用意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服軟了,然後希望高宗考慮到舊情,舊日的功勞對他從輕發落。
可是高宗是怎麼反映的呢,高宗把這個信不屑,就是不看扔在一邊了。其實是沒有回信也沒有回答,就是擱著不問,為什麼?我認為這是褚遂良先生犯的第二個錯誤。本來是要求情的,卻使勁講自己的功勞。你不就是因為原來功勞太大,你以為自己功勞太大,然後就那麼兇猛,那麼勇猛。你現在還在講自己的功勞,而且把皇帝的可憐樣也給講出來了,你哭的不像個人樣,還抱著我的脖子。這雖然肯定是事實,但是現在高宗已經很強大了,他已經不是當年痛苦的那個孩子了。現在他已經獨立成長了,你還說他那點噁心事或者他自己覺得噁心事,他會有什麼感覺。過去你總是拿父皇來壓制我,動不動說父皇怎麼樣怎麼樣,現在好又說你自己功勞怎麼樣怎麼樣。所以高宗看了這封信以後感官一定不好,因為你那個功勞高宗不是不知道,你不說高宗也知道。我覺得如果在這種背景下,他確實要求情的話,就不應該講這個功勞。應該怎麼講?傳統的做法就是要堅決徹底地承認自己有罪,為什麼?不在事情本身,關鍵在態度。你現在說我有功勞,你應該對我好一點,豈不是這個意思。我功勞那麼多你對我現在這麼不好,你這個忘恩負義的皇上,你讓皇上會有這種感覺。如果你使勁兒承認自己有罪,承認自己有錯,確實欺負過皇上使勁兒說這種話。皇上說不定一看你的態度、立場真的改了,有可能從輕發落。
所以褚遂良先生真的不是很聰明,在這個最後的一封信沒能很好地達到他的目標。一年以後褚遂良就病死在愛州。我們中國人知道褚遂良一般不是因為這些事,而是因為褚遂良是一個太有名的書法家了,雖然他人我們了解的很少,但是一般練書法的人都知道褚遂良的字。
褚遂良的情況是這樣,那麼另外兩個人呢,韓瑗和來濟他們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下邊說。
解說:倔強的褚遂良終於在最後一刻服輸了,但是他那封不識時務的求饒信再一次暴露了他的桀驁不馴,又把唐高宗激怒了。有者「唐楷第一人」美譽的褚遂良最後病死在愛州,而他集團內部的韓瑗和來濟最終是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呢?
韓瑗和來濟應該說都出身不錯,韓瑗這個人在唐高宗貞觀的時候,官場做得就很順利,已經做到了兵部侍郎,已經做到了副部長級。到唐高宗的時候站對了隊,跟對了人,所以一年一升。來濟呢和他的年齡相仿,都是比褚遂良他們小十來歲的樣子。
這個來濟是以文學出名,他的文章寫得好,詩寫得好。他升遷的也很快,他的升遷步驟幾乎跟韓瑗同步前進。就是韓瑗當了門下省的副長官,這面來濟就當了中書省的副長官,韓瑗當了門下省的長官,這邊來濟就當了中書省的長官。然後他倆也是同時當了同中書門下三品那個宰相的職銜。所以來濟和韓瑗應該差不多,年齡也相仿,官場的進度也很像,等於是長孫無忌培養出來的年輕政治家。表現也可以,比如說在阻擊唐高宗的這個事情上,高宗有一次退而求其次,決定不讓武則天當皇后既然這麼費勁,乾脆給她另外一個名號,就讓她當宸妃。那次事就沒用長孫無忌動手,就這哥倆兒,聯手就把這事給攔住了,說沒有制度依據,不能隨便這麼任命,就攔回去了。所以在這個跟皇帝鬥爭過程中他們是作為第二梯隊的,褚遂良敗了以後他們兩個很奮勇的撲上去,很積極,很努力,應該說已經儘力了。但是沒有挽救局面,於是在顯慶二年的七月,這兩個人雙雙遭貶,被貶出去了。
貶出去了以後情況還有點不一樣,韓瑗到了天涯海角那個地方去了,過了兩年就病死在那裡,可能心情也不好。來濟先是去了台州,兩年以後又把他調到庭州當刺史。庭州在哪兒呢?在新疆,所以他在那兒當了三年以後,第三年發生了戰爭,突厥入侵,然後來濟穿上盔甲跟戰士們一起殺到敵人陣營中去。當他做這個動作的時候他已經有了死的準備,他說我是一個負罪之人,就欠一死,早就欠這一死,死了就乾淨了。所以人家打仗會休息,他也不休息,不卸甲而入敵陣,就是穿著鎧甲衝進去了,最後在陣中犧牲了。來濟和韓瑗的情況還稍微有點不同,那麼在這一派里最大的人物是長孫無忌,他的情況是怎麼樣呢,我們下面說。
解說:從前面的講解中,我們可以看到反對廢王立武的大臣,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在廢王立武的反對派中還有一位大人物,他就是長孫無忌,在一一收拾了其他反對派之後唐高宗如何對付他的舅舅,有史學家認為唐高宗李治還是想放過長孫無忌一馬,所以在廢王立武事件結束以後的好多年長孫無忌一直平安無事,直到最後長孫無忌被殺,都不是唐高宗的真實意圖,是他迫不得已而為之。那麼孟憲實先生對此是怎麼看的呢?
長孫無忌實在是太特殊了,他是皇上的舅舅,這個皇上之所以能當上皇上全靠這個舅舅,當初在太子之爭的時候,那多劇烈啊。李治根本不佔優勢,就是長孫無忌一手把他給推上來的,甚至那個時候咄咄逼人,跟唐高宗都叫板。可是後來卻發生了這樣的問題,高宗要換皇后,他不同意。結果導致他跟高宗長期的衝突,發生衝突好幾年,最終的結果高宗還是不顧他的反對而把皇后立下來了。而且造成了朝廷上的分裂,一幫人跟高宗走,一撥人可能還是擁護長孫無忌。
那麼現在高宗一點一點地處分長孫無忌的手下,褚遂良先外放了,現在韓瑗和來濟也都處分了,那麼長孫無忌怎麼辦呢?怎麼處分長孫無忌呢?我以為皇帝這些年一定一直在想這個問題。要不要處分,怎樣處分,怎樣處分的方式才合適,什麼叫合適的方式呢?就是不能引起他太強烈的反彈或者他到底有沒有反彈,有沒有反彈能力,他到底有沒有威脅能力,這都是問題,其實是說不清的。但是從現在我們知道的情況看長孫無忌一直安然無恙,過了好幾年,一直沒有什麼事。甚至顯慶三年就是公元658年長孫無忌出境了,幹嘛呢?他編寫了一部大書,叫《顯慶禮》,禮儀的禮,這是一個大書,就是講國家禮儀的,在什麼樣的場合禮儀應該怎麼舉行,主任站在哪兒,客人站在哪兒,有什麼器具,要有什麼東西,要有什麼過程,就講這些東西的,那是很大的書,國家是講禮儀的。《顯慶里》就是長孫無忌主編的,看來這紀念塔一直在編這個書,可能也不太關心朝廷的事或者怎麼樣。
是不是皇上放他一馬或者畢竟是自己的舅舅乾脆原諒了他,可也不是,一直在等啊等啊等啊,可能皇帝在等一個機會,一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時候,終於該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這一年的4月出了這麼樣一件事,一個洛陽人他告發什麼呢?告發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御史李巢兩個人結黨案。高宗就令徐敬宗來審這個案子。這個徐敬宗看來一上手就有了想法,就動了腦筋,對韋季方逼得特別狠,問得很詳細,問得很嚴酷,也可能動了刑。韋季方覺得這個案子沒什麼戲了,自己被人告了什麼結黨營私,這叫什麼案子,說不太清楚,就想自殺。於是就自刺不死,自殺有了動作,要殺自己,結果這個刀下去地方不太準確,就沒死了。沒死了呢,許敬宗就惱羞成怒,知道嗎?為什麼惱羞成怒?我審你這個案子,你自殺了,這就是我的問題,我的麻煩,你給我惹了太大的麻煩,你這一自殺。許敬宗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就跑到高宗那兒彙報把這個案子升級、做大。
說我審韋季方這個案子已經發現了事實,什麼事實呢?韋季方和長孫無忌勾結企圖謀反。企圖謀反高宗不信啊,謀反。你要說我舅舅心裡不痛快,有點什麼想法那是可以的,哪兒至於謀反呢。他說就是謀反,你還不信,真的謀反,高宗不信,他說就是謀反,現在證據已經確鑿了,皇帝你要不信的話,那不是國家的福氣,那國家一定會亂套的。皇上還是不信啊,皇上說哪兒有這樣的事,我們家怎麼這麼亂呢,原來有一個高陽公主謀反和房遺愛謀反,現在我舅舅又謀反?你還別說許敬宗這個人很能言善辯,他就說那個房遺愛他謀反有什麼戲呀,跟一個女子謀反絕對沒有什麼可能性,沒什麼成功的可能性。可是長孫無忌不一樣,長孫無忌當年跟太宗皇帝一起打天下,天下服其智,天下人都知道他智慧很高。他當宰相一當就是當了30年,天下畏其威啊,這個長孫無忌是什麼人呢?那就是霍光那種人,曹操那種人,是大人物,他要做事做出來了,那你是追悔不已,然後許敬宗花言巧語,使勁兒地幫皇帝說,替皇帝解釋,講了好多故事,所以長孫無忌這樣的人一旦謀反,這個國家就完了,陛下你想一想如果他謀反興兵,這個朝堂之上你能派誰去阻擋他,他資格最高。
誰也不行,使勁兒說,後來說來說去高宗說怎麼辦呢?反正我不能殺我舅舅,說這個話,反正我不能殺他,我要殺了他,天下人會怎麼說我呢?一定會說我不好,我不能殺他。不過你這個案子還是有問題,你再繼續調查調查,於是許敬宗再次去調查,什麼再去調查,就是再去找韋季方,於是第二天重新返回來跟高宗彙報,陛下昨晚我跟韋季方又做了深談,韋季方交代了一切,一切都交代了。交代了,交代什麼呢?說他們的計劃先勾結在一起,陷害皇帝身邊的忠臣,然後把權利重新交回給長孫無忌,這是高宗不願意聽到的話,許敬宗就往這上面說,他們計劃就是把權力重新奪到長孫無忌手裡,然後找一個機會謀反。高宗說不至於啊,他為什麼要謀反呢?許敬宗他就說,長孫無忌是參與原來的那個太子的擁立,太子李忠那是一個宮人跟唐高宗生的孩子,後來不是過繼給王皇后然後當了太子嗎。
立那個太子的時候那是經過長孫無忌的,好多人褚遂良、長孫無忌、柳檕一大堆人,都積極推動了那個太子的確立。現在皇后換了,太子也換了,所以長孫無忌從換了太子以後就心存不安,為了保證自己的已有地位,所以他就積極準備謀反。這在說什麼呢?在論證他謀反的動機的目的可能性。這麼一說邏輯就圓了,高宗說哎呀,既然這樣我也不能殺我的舅舅啊,於是做了決定。把長孫無忌所有的頭銜都抹掉,什麼太尉這種爵位取消,給他重新新任命他為揚州都督,但是不到揚州去任職了,而且到黔州,就是到現在的貴州,在貴州去生活,押到貴州去,就這麼處理了。
曾經不可一世的長孫無忌最終敗倒在這個看似懦弱的高宗面前,這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的結果。就這樣長孫無忌被貶往貴州,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就在長孫無忌剛到貴州三個月,唐高宗又派一個叫袁公瑜的酷吏來到貴州,繼續追查長孫無忌謀反。袁公瑜也是第一批擁護武則天當皇后的人,根據史料記載袁公瑜逼迫長孫無忌自殺,長孫無忌也感覺到事情已經無法挽回,自己也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於是自縊身亡。
長孫無忌的兒子們也很慘,都發配嶺南。跟長孫無忌有關係的,跟褚遂良有關係的朝中大臣或者是什麼親戚朋友受牽連的很多人很多人。所以我們也沒法一一都講。
解說:隨著長孫無忌的自縊身亡,廢王立武事件以及它帶來的餘波已經徹底平靜了。在廢王立武事件中,我們看到唐高宗這個被人們普遍認為懦弱的皇帝,顯示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歷史只放大了他性格中弱的一面,後來的人們都把廢王立武事件,作為攻擊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口實。但孟憲實先生認為廢王立武事件決非是一個簡單的後位之爭,它的影響是巨大的,那麼廢王立武到底給歷史帶來了什麼呢?
事情發展到這兒,廢王立武這個案子就算正式結束了,反對唐高宗的主要人物都以死為結局,都死掉了。這個案子也成了唐代一個有名的案件,後來的史書基本上都是站在長孫無忌的立場上批評唐高宗,尤其批評武則天的,歷史學家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僅研究這個現象本身,還要研究這個現象帶來的深厚的影響,所以有一個大史學家叫陳寅恪,他是近代最有名的史學家,他研究這段研究得最有名,成績最好,他就說廢王立武這件事意義非凡。它比武則天當皇帝這件事還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廢王立武這個事,標誌著統治中國100多年的關隴貴族撤離了歷史舞台,一個新興的階層出現了。
解說:唐朝是個講究身份的社會,社會上層叫做士族,一般的地主叫做庶族,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聲望,既有權力又有身份。隋唐的統治者集團都來自一個集團,就是關隴貴族集團他們就是士族社會的代表,唐高宗統治初期關隴貴族把持朝政,長孫無忌就是他們的代表人物。為了爭取與長孫無忌鬥爭的勝利,唐高宗能夠動員的力量只有官員的中下層。而他們的出身往往是庶族地主,庶族地主也被稱為寒門,而他們正是藉助廢王立武事件支持唐高宗,從而獲得了歷史上重要的機遇,開始庶族地主崛起之路。所以廢王立武事件決不是誰當皇后的問題,甚至不是誰掌權的問題,它標誌著幾百年士族社會的完結。
就再處理長孫無忌這個案件的時候,唐高宗頒布了一個新的書,叫《姓氏錄》,就是誰誰是士族,進了這個書才是士族,不進這個書就不是士族。所以那是什麼呢?一幫原來根本不是士族的人現在已經進入士族這個圈子裡去了。所以表達的是什麼呢?是社會的變化,對唐高宗而言廢王立武就像唐太宗的宣武門之變一樣,對他來講那是決定性的一個事件。
我們理解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可是從長孫無忌這個角度看,那是什麼啊,那是家破人亡。這個時候我們就想起一個人,想起長孫無忌的妹妹唐高宗的母親,她在生前千方百計地要阻擋長孫無忌去做大官,總是提醒唐太宗要注意外戚干政,這麼說來今天發生這個事兒,長孫皇后很多年前就有點預感,是不是這樣,咱們下次再講。
推薦閱讀:
※警體拳(無圖無真相)
※歷史真相
※從自信到放棄:關於武力攻打台灣的真相(上篇)
※隱藏的真相——魏烈鋒:我看似與藝術無關
※揭秘網曝女孩墳地遇鬼事件真相:鬼怕人還是人怕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