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占款消失後我們看什麼?by 季天鶴

季天鶴方正中期研究院研究員、央行觀察專欄作家、曾於法國興業銀行利率匯率衍生品部、法國駐華使館經濟處等就職感謝彭博和路透的記者提問,讓我有了新思路來完成這篇早已開始構思的文章。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指標的消失,乃是標誌了一個時代的結束。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一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指標因為包含越來越多雜訊而失去意義的時代。而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結售匯操作越發複雜,參與市場的主體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一個指標已經獨木難支,由此也完成了它十多年的歷史使命

外匯占款、貸款占款、汽車占款、黃金占款

外匯局說,「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反映了金融機構買入外匯佔用的人民幣資金」。央行說,「國家外匯儲備占款核算本行經營國家外匯儲備佔用的人民幣資金」。由此我們看出,外匯占款之所以是一個人民幣值,不像外匯儲備是一個美元值,因為其反映的就是所謂的「佔用人民幣資金」,所以我們也看到任何時點的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的比例都不是當期美元人民幣匯率,因為外匯占款根本不是把外匯儲備價值折換成人民幣。我們可以考慮一家銀行,從我手裡收到美元紙幣,並讓我有了在這家銀行的人民幣存款。這裡面的人民幣存款是新創造的,在我和銀行碰頭之前並不存在,而新創造的原因乃是因為我在銀行結匯的行為。又比如說,銀行給我放貸100萬,我通過貸款獲得100萬銀行存款後,轉帳給開發商完成買房。那麼這100萬在銀行那裡就被看作是100萬的貸款資產。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個東西叫做貸款占款。如果銀行從我這裡買了一輛車,我把車給了銀行後多了50萬在銀行的存款,那麼銀行資產側出現的汽車,也可以被叫做汽車占款。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銀行收入的外匯的價值,恰恰等於銀行給我的人民幣的價值。銀行收入100元美元紙幣,給我650元人民幣,那麼這100元美元紙幣就值650元人民幣,在銀行資產側就可以計一個650元人民幣的外匯。所以外匯占款在上述的情況下,就既表示了創造的人民幣,又表示了外匯的價值。這和銀行貸款項目表示了有多少人民幣被通過貸款創造出來,同時也表示了這個貸款的價值是一樣的。這當然也和銀行資產側的汽車既表示了車,又表示了買車創造了多少人民幣,是一樣的。不要嘲笑汽車占款哦,央行有一個專門的項目叫黃金占款,其含義和汽車占款完全一致。外匯占款一人分飾兩角的成立與破滅之所以出現上述的外匯占款一人分飾兩角的情況——外匯占款既表示負債側產生了多少人民幣,但自己又在資產方表示某個資產的人民幣價值——和貨幣是銀行負債有關。企業支出資產側現金購買汽車,是不可能產生汽車占款的,因為有汽車便沒現金,有現金便沒汽車。但銀行買汽車,則會產生汽車與貨幣共存的奇景,這當然是因為貨幣是銀行存款,放在銀行的負債側。此外,上述一人分飾兩角的情況的出現,也因為信貸收支表整個體系乃是一個現金流表的資產負債相關部分,而非資產負債表。在資產負債表上,每個項目就是那個東西自己,比如汽車就是汽車自己的價值,應發工資就是應發工資的規模。但在現金流表上,有些現金流是和收入與費用有關,而有些現金流是和資產負債有關的。在這些與資產負債有關的項目方面,每個項目既表明了這個項目本身,也表明了與之相關的現金流動情況。比如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這項,既表明了與之相關的現金,但同時也表明了那個資產形成時的貨幣價值。一脈相承地,外匯占款當然也就既表明了銀行的外匯的貨幣價值,也表明了銀行創造的「現金」了。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外匯占款衡量的畢竟不是外匯本身。比如銀行給我放了100萬人民幣房貸,我給了開發商。這時候開發商把這100萬人民幣存款購匯成了15萬美元存款。在這個操作中,外匯占款當然是減少了100萬人民幣,但銀行的資產側沒有任何外匯資產變化,沒有任何這個意思。外匯占款的變化在這個時候,完全表示的是銀行負債側人民幣和外幣的轉化,而不再能用來代表資產側外匯的變化了。又比如,銀行發放了100萬美元貸款給我,我在銀行多了100萬美元存款,如果結匯的話,會不會形成650萬人民幣的外匯占款?當然,現在的監管基本上不會允許這個樣的情況發生,所以這個操作也不會對統計數據造成影響,但細思恐極,上述操作裡面的新增外匯占款完全不對應任何銀行可以用來匯款的外匯頭寸。之所以在過去的分析中,我們把外匯占款當作是外匯資產自己的衡量,強調其兩個角色中的資產價值的一面,是因為在很長的時期里,人民幣升值使得銀行客戶在收到外匯的同時結匯。無論是強制結售匯的制度也好,還是為了從人民幣升值中獲利的動機也罷,都無形中把結售匯和外匯流入綁在了一起,外匯占款和外匯本身變動一致。久而久之,人們忘記了外匯占款的本質含義,而把外匯占款簡單等同於國外資產了。可惜變動再一致,外匯占款和外匯本身畢竟是兩個東西。而且我們會看到,央行自己其實知道外匯占款和外匯不是一回事,以及在811匯改中,我們也看到央行除了外匯占款背後的外匯之外,還有其他的外匯資產用來穩定匯率。央行外匯占款和其他國外資產我們知道人行的國外資產分為央行外匯占款和其他國外資產兩個部分,其中央行外匯占款衡量了央行通過創造人民幣方式吸納了多少外匯。而其他國外資產部分當然包含多種可能,但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銀行在央行的外幣存款對應的外匯資產。注意,銀行在央行的外幣存款在央行負債方,本身不可能是央行資產側的其他國外資產。我們可以從2011年12月以及2015年8月的央行資產負債表上很清楚地看到這個項目的變化,即銀行把外匯繳存的人民幣準備金變為人民幣(2011年12月那次有外匯局明確指出這一操作)後,首先使得這個項目減少,而隨之增加的肯定是央行的外匯占款。只不過在上述兩個月當中,銀行從央行提取了很多外匯,所以外匯占款都是凈減少的。如果沒有提取的話,銀行把在央行的外匯存款變為人民幣存款,肯定會增加央行的外匯占款。而我們知道,無論銀行在央行的存款是人民幣還是外幣,央行的資產總和其實是沒有變的,一部分其他國外資產劃分到外匯資產裡面,乃是資產分類的變化而不是總量變化。由此我們更能看出,央行外匯占款所表示的,肯定不是央行所有的外匯資產了,因為央行還有其他國外資產遊離在外匯占款之外,其與外匯占款以及黃金一起共同組成央行的整個國外資產項目。也就是說,銀行收到客戶匯來的外幣後,銀行自己的資產側會增加國外資產。如果客戶結匯,那麼銀行和整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都會增加,如果客戶不結匯就沒有變化。此後銀行把資產側的國外資產存到央行,從而增加了銀行在央行的外幣存款。如果銀行不把這外幣存款變成人民幣存款,那麼央行的外匯占款就沒有變化,只是央行其他國外資產的增加。而如果銀行把外幣存款變成人民幣存款,那麼央行的外匯占款增加,其他國外資產減少。央行的外匯占款和其他國外資產這兩個資產側的項目,居然會因為央行負債側銀行存款的幣種變化而產生變化,這對於正常的資產負債表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對於央行來說則是很正常的,因為外匯占款反映的是其創造的央行負債側人民幣,當然會隨著央行負債側銀行存款幣種的變化而變化了。這說明央行對於外匯占款的概念是非常清楚的,並且採取了增加一個「其他國外資產」項目的辦法,來幫忙解決外匯占款無法對應所有外匯資產的情況。以及我們要注意:當我們提到外匯買賣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其中的存入與購匯操作。前面提到的我拿著100美元找銀行換了650人民幣存款,其中包括了我拿著100美元存入銀行形成100美元存款、以及我把100美元存款換為650元人民幣兩步。很多時候人們用「買賣」等辭彙一語帶過,但背後的真相應該搞清。更多的細節可以參考《人民幣匯率分析的基本問題-外匯、外匯存款、外匯儲備》一文。增加複雜度的境外銀行直接在銀行間結匯關於外匯占款,外匯局提到除了前面的結售匯之外,「金融機構還買入了其他外匯資金,主要包括: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以來,一些境外金融機構直接進入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的人民幣對外匯交易;外匯儲備在經營管理中產生和積累的外幣形態收益,會不定期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賣出兌換為人民幣。」境外金融機構直接向境內銀行賣出外匯的意思,乃是使境內銀行直接在資產側增加境外外匯資產,這點比較清楚。境外金融機構在境內持有的人民幣是什麼狀態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這個人民幣乃是境內銀行負債側的某種存款/債務,而第二種是這個人民幣乃是直接在央行負債側的某種存款/債務。兩者的區別來自於境外機構在哪裡開戶。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麼賣出人民幣的銀行會發現自己資產側增加境外外匯資產,負債側增加同業人民幣存款;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麼賣出人民幣的銀行會發現自己資產側增加境外外匯資產,並且減少境內在央行人民幣存款。在第一種情況里,境內銀行的外匯占款增加,央行外匯占款由於央行沒有參加交易而無變化,而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增加。我懷疑銀行把自己在央行的人民幣存款給外資行換取外匯是否算作外匯占款。為何這裡強調境外銀行結匯而不是境外主體結匯?因為境外非銀行主體的負債並不是「外匯」,境外非銀行主體拿來的外匯肯定也是境外銀行的負債側存款,因此境外非銀行主體向境內銀行匯入外匯並結匯的操作,和境內主體從國外收到外匯並結匯在銀行資產側是一樣的:銀行都是增持了境外銀行負債側的債務。增加複雜度的央行外匯儲備收益結匯外匯儲備收益雖然會增加外匯儲備,但本身並不會增加央行外匯占款,因為它只有收到外幣而沒有把外幣變成人民幣的操作。所以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外匯儲備的外匯形態收益是如何體現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的?如果不結匯,央行外匯占款就不會變化,央行資產負債表也就無法產生凈資產的增加,更不用說對財政的劃撥了。當然,這方面直接的證據肯定是央行的某個文件,我無從知曉。不過從原理上來看,央行可以通過把外匯儲備收益結匯來讓這部分收益「浮現」在資產負債表上,而不是被掩蓋在央行外匯占款後面。一種辦法或許是直接增加央行外匯占款,同時增加央行的所有者權益,並在支出中跑到其他的帳戶里。比如說上繳財政就是央行所有者權益減少,財政在央行存款增加;央行支付運營費用就是直接往收款人帳戶劃撥,最終體現為央行所有者權益減少,收款人所在銀行在央行的存款增加。這相當於先把資產和所有者權益做大,然後資產不變所有者權益和負債間調整。這種操作也符合「央行外匯占款」這一概念的精神:因為外匯而出現人民幣。另一個辦法會比較複雜,即央行拿著外匯找銀行去結匯。我們知道銀行在央行是有存款帳戶的,但事實上央行在銀行也有存款帳戶,中行的財報上就赫然列著「國家外匯存款」一項,作為負債側「向中央銀行借款」的一個項目。如果央行收到了外匯儲備收益後存入中行,那麼央行對中行債權增加,同時所有者權益會增加,而中行的資產和負債雙增。也就是說,外幣收益通過存入中行而「浮現」。這個時候,如果央行找中行結匯,那麼我們會看到中行負債側的外幣存款會變成人民幣存款,銀行外匯占款由此增加,而央行外匯占款不變,意味著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隨銀行外匯占款同時增加。央行拿著在中行的人民幣存款,自然也可以上繳財政或者支付運營費用了,不過所有者權益的增加已經在前面增加過了。這裡再一次體現存入外匯和結匯是兩個操作。增加複雜度的銀行外匯占款銀行外匯占款是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減去央行外匯占款,外匯局說銀行外匯占款可以和外匯信貸收支表中的外匯買賣比對,歷史數據上的關係也差不多如此。但從前面的分析看出,銀行外匯占款同時涉及到兩個層次的人民幣:央行負債側的銀行人民幣存款,以及銀行負債側的人民幣存款。央行的外匯占款比較單純,因為它只在銀行間市場操作,對手都是銀行,僅僅涉及央行負債側人民幣這一個層面。但即使如此,央行的外匯占款項目也無法刻畫央行所有的外匯資產。相比之下,銀行的外匯占款不但涉及央行、境外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部門在它這裡的結售匯,還涉及銀行在央行這裡的結售匯。如果等人民幣國際化了,境內銀行用外匯買入境外銀行和央行的人民幣,也會影響銀行外匯占款。所以疊加了央行外匯占款和銀行外匯占款的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由於銀行外匯占款的複雜所影響,也日趨複雜。本來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這個指標就和真正的外匯資產不一定貼在一起,過去的貼合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特殊歷史情況下的巧合,現在隨著新的情況而越發分離。而人們本來又對其的理解不精確,對外匯市場也不夠了解,表達上還不夠清晰(用買賣代替了存入並結匯/購入並取出),如果繼續保留外匯占款,市場在被其變動吸引之餘,又不明白其中的含義,最後的結果恐怕是越來越混亂。未來的分析指標:央行系列數據和外匯局跨境收付於是現在我們看到,留下了一個還算好理解的央行外匯占款,輔助上同一張表裡的央行其他國外資產,我們就可以比較好的了解央行這邊外匯操作對人民幣流動性的影響,以及央行外幣頭寸因人民幣購匯並取出/外幣存入並結匯/外幣存入不結匯而導致的種種變化。而銀行也有自己的國外資產項目,當然銀行的國外資產不都是高流動性資產,但作為參考還是可以的。市場一個較少關注的點是,央行和銀行的全部國外資產的月度變化,和銀行代客外幣跨境收付款數據(特別注意:不包含人民幣)的月度數據,在很長時間裡是頗為吻合的。這彰顯了把結售匯當作資金跨境流動乃是一種錯誤認識。因為外幣匯款裡面,只有銀行和央行的國外資產才能夠被匯出,所以外幣跨境收付款和銀行和央行國外資產變動一致就並不奇怪了。當然,銀行和央行的國外資產未必都用來客戶跨境匯款。銀行和央行自己也可以安排其變動。比如銀行發行境外美元債,那麼銀行的國外負債增加,同時國外資產也會增加。相反,如果銀行償還國外債務,那麼銀行的國外資產也會有所減少。也就是說,在發債和還債的情況下,銀行國外資產的變動不和非銀行部門存款一起變動,而是和銀行國外負債一起變動。另一個市場較少關注的點是:銀行國外負債的月度變化在2010年之後和銀行代客人民幣跨境收付數據走勢比較一致,這顯然也是因為人民幣跨境流動的機制所致。但在2015年8月匯改之後,我們發現兩者走勢的巨大背離。這當然也和前面提到的銀行用國外資產還國外負債有關。還債操作既不涉及外幣收付款,也不涉及本幣收付款,反而同時給兩組數據分別與國外資產和國外負債間的走勢一致性造成了破壞。未來的分析指標:外匯局結售匯而除了跨境收付款、央行和銀行的國外資產和負債之外,我們還可以仔細考慮結售匯數據。當然,作為外匯占款變化的重要原因,外匯占款指標的問題結售匯也都有,比如說結售匯不能完全代表外匯頭寸的變化等。不過外匯局的數據分為代客、遠期簽約以及銀行自身三個部分,儘管銀行自身結售匯仍然是個比較複雜的項目(招行找中行結匯和央行無關,招行找央行結匯就又和央行有關,本身也會涉及兩個層面的流動性:央行負債側和銀行負債側),但代客結售匯和代客遠期結售匯簽約是比較清楚的,畢竟客戶也只和銀行負債側打交道。銀行自身結售匯反映的是銀行由於某些「自身」的理由所進行的結售匯操作。外匯局說的很清楚:外匯利潤、外匯資本金(營運資金)結匯是銀行自身結匯的主要來源;支付境外股東紅利、境外直接投資、購買外匯營運資金、繳納存款準備金購匯等是銀行自身售匯的主要用途。當然,外匯局延續了一貫的「日常」說法,事實上,銀行自身結售匯也是銀行把自己在央行和其他銀行的人民幣存款和外幣存款來回調整。外匯利潤、外匯資本金等之所以是來源,其根源在於收到利潤和資本金後結匯。如果不結匯的話,當然就算不上自身結匯的來源了。同理,繳納存款準備金購匯等都是把在央行或另一銀行的人民幣存款變為外幣存款,而變為外幣存款後當然有個用途,但這裡面還是「人民幣存款變為外幣存款」這一步導致自身售匯。如果銀行支付境外股東紅利就用人民幣支付的話,恐怕就談不上什麼自身售匯了。此外,繳納人民幣存款準備金這一操作更說明,即使沒有匯出,僅是幣種轉換,就是自身售匯。這再一次提醒我們注意,前面的所謂來源和用途等,看起來好像和外匯匯入和匯出有關,但事實上乃是幣種轉換才算數。只有匯入匯出但沒有幣種轉換,就不是結售匯。反之,只有幣種轉換沒有匯入匯出,就不是資金跨境流動。由此我想就銀行自身結售匯和央行其他國外資產的關係做一個猜測。首先,銀行自身結售匯不一定非要涉及到央行,因此銀行自身結售匯和央行外匯占款或央行其他國外資產未必有完全聯繫。其次,如果銀行自身結售匯涉及到央行,那麼很多操作恐怕不會最終體現在央行其他資產的變化上。比如說銀行要匯出外幣利潤,但銀行沒有外幣資產,無從匯出。因此它把在央行的人民幣存款轉化為外幣存款,同時把央行資產側的外匯資產拿走交給股東。這個過程中,央行其他國外資產恐怕不會變化,變化的乃是央行外匯占款的減少。境外直接投資、購買外匯營運資金等用途也應該都差不多。當然,產生這個效果的原因在於銀行直接就把央行的外匯提走了。銀行自身結售匯的匯改實例如果沒提走而是以外匯存款方式留在央行,那就進入了外匯繳存人民幣準備金制度的情景,這個制度本身的操作不涉及存入和提取。央行其他國外資產之所以在2015年8月以及更早時候的2011年12月與自身結售匯變動一致,是因為銀行把在央行的外匯繳存人民幣準備金這個外匯存款轉變成人民幣存款的操作,在當月同時支配了自身結售匯和央行國外資產的變動,而外匯繳存人民幣準備金是自身結售匯的內容之一。具體而言,銀行把外匯繳存人民幣準備金變成在央行人民幣存款,本身是銀行自身結匯,而這個操作會使央行其他國外資產減少,央行外匯占款增加,銀行外匯占款減少。當然,此後銀行紛紛把在央行的人民幣存款變為外匯並直接持有,導致央行外匯占款銳減,銀行的國外資產增加,但這又被看作是外匯交易,央行外匯占款減少,銀行外匯占款增加。不過,增加的銀行占款又遇到了更大規模的客戶購匯,於是銀行占款在上述操作中先減後增再減,最後是凈減少。這個例子顯示出銀行外匯占款同時涉及在央行負債和客戶在銀行負債兩側。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銀行自身結售匯當中,順差意味著銀行把外匯變成了人民幣(結匯),售匯意味著銀行把人民幣變成外幣。只有參透上述過程,2015年8月的央行其他國外資產減少、銀行國外資產增加、銀行自身結售匯順差、銀行外匯占款減少等才能夠全部解釋清楚。否則,銀行國外資產增加4500億元人民幣,就和銀行外匯占款減少以及自身結售匯順差看上去十分矛盾。但確實,這些指標實在是有點太複雜了。此外,銀行自身結售匯的術語有點反直覺。比如關於銀行貴金屬投資,外匯局說「境內相關銀行通常採取從境內高價出售、境外低價進口的平補匯率敞口,形成自身凈售匯。2007年7月出台相關政策以來到2011年底,銀行此類凈購匯累計達177億美元。」前面說形成自身凈售匯,後面說購匯,這當然是因為結售匯是從操作主體對手方的角度來講,而購匯則是從操作主體自己角度講。這裡再一次強調結售匯不是跨境資金流動的衡量指標。雖然我們看到結售匯和匯出有著很多時間順序上的先後性,但結售匯和匯款畢竟不是兩件事。美元存款匯出未必有結售匯,人民幣存款變為美元存款未必有匯出,兩者乃是單獨的兩個操作。在未來境內主體在境內銀行把越來越多的人民幣存款轉換成美元存款,導致代客結售匯逆差越來越大的時候,如果把這一逆差當作是跨境資金流動,將會對市場的理解出現偏差,乃至自亂陣腳。這一點可能需要外匯局自己在表述中也密切注意。小結最好的情況應該是調查統計司所說的「完成從信貸收支表向資產負債表的轉化」。把估值的因素,流動性的因素等等都反映在表格上。外匯占款可以原原本本地作為一種資產放在資產側,而不用考慮對應了多少人民幣的投放。當然,現在的外匯儲備與央行外匯占款的安排就挺不錯的。相比之下,銀行資產負債表披露比信貸收支錶慢半個月,以及存款貸款數據等都按照信貸收支表來公布,並且信貸收支表有很多細項,使得銀行資產負債表很難受到重視。如果銀行資產負債表能提前公布,細項可以更多一些,就會好很多。銀行資產負債表能夠包括所有的M2-M0,分析價值是非常高的。此外我們還不要忘了其他的分析工具:外匯信貸收支表、更為低頻的「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情況」、國際收支平衡表、外債報表、國際投資頭寸表、銀行季報和半年報的外匯相關信息披露等等。數據是豐富的,指標是多元的,外匯市場是極為精彩的。如果你因失去了金融機構外匯占款而流了淚,那麼你也將錯過異彩紛呈的其他數據了。
推薦閱讀:

TAG:外匯 | 消失 | 外匯占款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