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養教育

——培養公眾對傳媒信息的選擇能力

□譚 泓

現代社會,媒體不僅是公眾獲取知識的重要通道,也是公眾認知社會與世界最重要的憑藉,因而也成為能夠影響國民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因素。

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的商業化運行,面對媒介數量的高速增長和傳媒信息內容的無限量增加,如何引導或創造條件使公眾使社會有能力科學地、理性地接觸和使用媒介,就成為一個現實問題。於是便有了媒介素養(或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的概念以及媒介素養教育一說。在學術界,比較認同英國學者利維斯和湯普森1933年所著的《文化與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是媒介素養教育的起點。照此,西方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經歷了七十多年的發展。

所謂媒介素養,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給出了如下定義: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對於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的能力,以及製作和生產媒介信息的能力。因而,媒介素養教育或媒體教育與培養媒體從業人員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公民,旨在培養人們對媒體本質、媒體常用的手段以及這些手段所產生的效應的認知力和判斷力,使人們既了解媒體自身如何運作、媒體如何構架現實,也知道怎樣製作傳媒作品與媒介信息。

提出媒介素養教育是基於世界傳媒與教育界廣為認同的八大理念: 1、媒介信息是對現實的再架構;2、媒介能夠決定人們對現實的認識;3、受眾對媒介信息的接納是有條件的;4、媒介信息擁有商業內涵;5、媒介信息包含有意識形態和價值觀;6、媒介信息擁有社會和政治意義;7、媒介信息的內容與形式密切相關;8、不同媒介各自擁有獨特的審美形式或偏好。

國際上許多國家如英國、加拿大、澳洲等,早已把媒介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例如,紐西蘭的學生在五年級課程中就已加入媒介素養的培訓,日本文部科學省於2001年在中小學與高中設立的「綜合教育」科目中納入了媒體素養;我國的台灣和香港地區也持續關心媒體教育的需求:台灣在2002年公布了官方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香港亦在1997年教育改革時開始推動媒體教育,2005年推行的英語新課程及2007年推行的中文新課程,亦納入了媒體素養。

然而,對我國公民而言,媒介素養還是一個較為陌生的名詞,與此相對應的,卻是我國的傳媒業在規模、品種、信息量、信息覆蓋面等方面的高速發展。當前,我國有2100多種報紙、9400多種雜誌、數以千計的廣播頻率、電視頻道和每年數以萬計新增的圖書和電子出版物,特別是異軍突起的互聯網更使網民人數驟增,截止到2007年6月3日,我國網民總數達1.62億,且以每分鐘過百人的速度增長。面對形形色色傳媒的重重包圍、面對洶湧澎湃的信息浪潮衝擊,在強調「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學藝術、社會科學,要堅持正確導向,唱響主旋律」的同時,也必須加強國民的「媒介素養教育」。因為,一方面,公眾媒體素養的提高將意味著對媒介活動和媒介所傳播信息的鑒別、鑒賞能力的提高,意味著公眾的信息吸納能力和使用能力的提高,也意味著公眾對媒介的專業與職業道德水平的要求將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即便是作為輿論陣地的主流媒體也是講成本和效益的,更多媒介則已經走向市場和商業化,為適應公眾對媒介不斷提高的要求,媒介自然要不斷地有所調整和發展,媒介與媒介之間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那些不能隨著受眾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傳播行為,不能在新的傳播環境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水準和人文素養的媒介將被時代淘汰。這樣,在大眾媒介素養不斷提高的基礎上,競爭中的媒介水平將整體提高,從而真正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提升公民素質發揮媒介應有的和重要的作用。因此,「媒介素養」是全體公民都應該具有的基本品質,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對於提高國民的整體素養、對於社會的健康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媒介素養」在我國還處於「陌生概念」的狀況下如何逐步推廣是重要的課題。首先,傳媒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對公眾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幫助群眾增進對周圍世界的了解,特別應重視正確、理性地分析和認知客觀事物的方法的教育,使公眾在參與社會發展過程中完善自我,做個既有責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其次,要使社會成員也對傳媒的職業規範有充分的了解,幫助群眾形成對媒體的正確認知,比如,傳媒的信息怎樣採集又如何製作和傳播、傳媒的公益性和商業性應否分開又如何區分,從而增強社會公眾對傳媒信息及傳播方式的判斷能力,學會選擇、識別良莠,形成拒斥不健康的媒體信息的自覺。再次,要加強「媒體素養教育」的社會組織建設,美國有舊金山的「媒介素養教育方略」、洛杉磯的「媒介素養教育中心」、麥迪遜的「全國電子傳媒協會」等傳媒教育組織,它們定期研討傳媒教育的問題;智利有「教育普及中心」、「文化、藝術表達與研究中心」等組織;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成立了「兒童與公民電視論壇」等民間組織 ,以籌辦會議、組織專題研究等形式大力倡導傳媒教育。這些值得我們充分借鑒。

在「媒介素養教育」的推廣中,還應儘快將其納入正規教育體系。國外的媒介素養教育較為重視在未成年人中的推廣,是為了使人們從小就擁有一定的媒體素養,成長為擁有「媒體智慧」的人,並提出「教育界應以系統化的課程或訓練,培養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識,使其能夠辨別和抵禦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當前,我國中小學雖然開設了媒體課程,但主要側重於多媒體網路技術的應用,較為忽視關於各類現代媒體信息的接受、鑒別能力的培養。青少年好奇心強、求知慾旺,人生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將內涵更為全面的「媒體素養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之中,對於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在當前現代網路迅猛發展的情況下,我們不但要積極倡導「青少年遠離黃色網站」,更要從根本上培養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能力,在加強思考力的訓練中養育人文精神,培養他們的文化自省、選擇、判斷能力和批判意識,從而使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真正確立起來。


推薦閱讀:

佛化家庭-家庭教育
大學教授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是否該讓位給教學水平高的老師上課?
老梁故事會大罵補課掙錢的老師,家長怎麼看?
陪寫作業家長心梗,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沒有誇獎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TAG:教育 | 素養 | 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