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學的歷史作用——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一、經學是根,是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

  梁濤:經學在中國傳統學術中佔有最高的地位,在歷史上也發揮了重要的影響。但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四」以後,經學卻在迅速衰落。這一時期學術界出現的整理國故派、疑古派,對經學都採取了否定、顛覆的態度。馬克思主義學者中范文瀾比較重視經學的研究,但對經學評價很低,基本上將其等同於封建糟粕,認為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四九年以後,經學基本上退出了學術研究,也退出了社會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經學又開始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有關經學研究的著作也逐漸多起來了。但是,如何認識、評價經學?如何看待經學在歷史上的作用?特別是我們應如何來研究經學?對於這些問題,學者們的看法應該說還是存在很大分歧的。那麼,我們不妨就從這個問題談起。

  姜廣輝:我以為今日談經學,要有重新審視它的新角度。經學在中國傳承兩千年,其內在的原因在於經學構成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我們現在強調,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那中國的價值觀、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在哪裡?主要就在經典上。經典是載體,你把載體弄沒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就飄浮在空中了。大家知道,中國傳統學術分為經、史、子、集四個部分,經學是中國文化的根。現在我們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如果這個根你不去培植灌溉,那枝葉再繁茂也不過是「賣花擔上看桃李」,無根之木是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的。      現在很多人還沒轉過彎來,說經學是封建的意識形態,還把它打在十八層地獄下。最近我在鳳凰衛視錄製的節目上,看到朱維錚先生講經學,他講的一些觀點使人很難接受。比如,他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是由漢武帝、田蚡與竇太后的宮廷矛盾這一偶然事件引發的,竇太后喜歡黃老,漢武帝、田蚡這一派喜歡儒學,於是就要用儒學去戰勝黃老。這麼一個偶然事件可能管二十年、三十年,它能決定兩千年么?經學能傳承兩千年,就一定有它內在的歷史合理性和必然性。那麼,經學的合理性是什麼呢?我說就是它的價值觀。不要小看了經學中的價值觀,它對我們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是起了極大作用的。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認為有沒有經學無所謂,在這一點上我很佩服嚴復,他是近代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嚴復傳播了很多西方科學知識,但他同時堅持尊孔讀經。他說,中國在廣大的區域中(當時是二十二個行省),許多民族凝聚成一個統一國家,延續兩千年之久。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儒家經學。而不是像羅馬、波斯等大帝國那樣,雖然有過短暫的統一,不久便趨解體。      我們今天仍然有這個問題。舉例說,前蘇聯那麼龐大的一個國家卻一日之間四分五裂了,為什麼?它原來的凝聚力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不堅持了,它的凝聚力也就不起作用了,國家一下子就解體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我們處在類似的情況下,我們有這麼一個傳統,有這麼一個文化底蘊,它是不可能分裂的。中國傳承了兩千年,為什麼統一始終是大趨勢呢?因為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國性就是追求統一的。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講得很好,他說,世界的潮流將來一定是走向融合統一的,這是大潮流,但是中國能維持兩千年的政治統一,她的無與倫比的政治智慧是值得世界上其他民族學習的。這個無與倫比的智慧來自在哪裡?就來自中國的傳統經學之中。這些好東西你不要了,你就是把維繫中華民族長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丟掉了。         余敦康:經學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歷史、哲學、文學,包括唐詩宋詞,所有這些,都是從經學這個源頭出來的,有了這個源頭才有了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這個可以告訴大家,現在很多中國人不知道、不清楚。      經學為什麼重要呢?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與歐洲、美國、伊斯蘭世界、以色列、印度、日本做個比較,就可以發現其實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學」。基督教有《聖經》的「經學」,伊斯蘭有《古蘭經》的「經學」,印度教有《奧義書》的「經學」,日本有神道教,也是它的「經學」。這樣來說,「經學」就是每個民族幾千年來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價值觀,太重要啦。      去年哈佛大學的亨廷頓教授去世了,亨廷頓生前講文明的衝突,認為冷戰以後,世界上就是七八個文明之間互相衝突,每個文明都有它的核心價值觀,有它的「經學」。亨廷頓臨死以前寫了一本書:《我們是誰?》(按:《Who Are We :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美國發展到今天,成為了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但出現了精神危機,不知道美國人是誰了——民族的特性模糊了。美國這樣一個移民國家,它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亨廷頓為此感到很大的憂慮。以前美國的國民性可以用WASP四個字母來表示:W,White,白的;AS,Anglo-Saxon,盎格魯撒克遜人;P,Protestant,基督教新教。WASP這四個字母組成了美國的核心價值,離開這,美國人就不存在了。現在ASP成了問題,W也成了問題,總統成為黑人了,美國人除了英國後裔還有其他人呢,甚至很多伊斯蘭教徒也都生活在美國,拳王阿里就信仰伊斯蘭教。亨廷頓一定要把美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凝聚起來,以重振美國特性,這實際就是美國的「經學」啊!      我們現在也要思考「我們是誰」。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現在一般的中國人不知道。什麼叫獨一無二?五千年沒斷過!美國歷史加起來三四百年,英國是一千多年,俄羅斯也是一千多年,印度長一點,但是斷的。唯有我們炎黃子孫五千年一直沒斷,結果我們中國人自己給忘了,不知道我們中國人是誰。現在我們談經學,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在救亡圖存、經濟發展、生活提高的問題解決了以後,要找出「我們是誰」?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認識到經學在我們民族凝聚中所起的作用,這中間有很多糊塗認識啊。      改革開放頭一炮是誰打響的?不是學者,不是政治家,是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十幾戶的農民。幹什麼啊?家庭聯產承包。用「家庭」兩個字把人民公社給否定了,從「一大二公」回到家庭本位,這就是《堯典》所說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中國人是以家庭為本位。每一個中國人,哪怕是海外華僑,對家庭觀都重視極了。家庭是個經濟體,也是個文化體、道德體,具有很強的凝聚力。這和西方的個人本位是不一樣的。所以中國的改革是從家庭聯產承包開始的,傳統文化也就是經學在這裡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俄羅斯就沒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它過去是個農奴制的國家,沒有家庭本位。戈爾巴喬夫把土地分給農民,結果到了農民那裡,被吃了喝了玩了,改革不成功。戈爾巴喬夫說,這不行,我們還是從政治改革入手吧,於是轉向了政治改革。這不是我研究的,是好多經濟學家研究的一個結果。中國的文化傳統在改革中絕對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就叫「禮失而求諸野」。禮在政府那裡、在社會上沒有了,但農村裡有,小崗村的農民有,這個你消滅不了,這叫「文化基因」。儒學經典上的東西刻在我們腦子裡,流淌在血液中,改也改變不了。      中國人的「天下」觀念也很重要,《禮記·禮運》講「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天下是一家,中國是一個人,中國人很不狹隘啊。還有誠信,中國過去講童叟無欺,誠信為本。現在呢?見利忘義啊,出現了「三鹿奶粉」的問題,食品安全的問題,丟了大臉啊!中國是個禮儀之邦,現在呢,最不講禮儀的就是我們中國人,丟醜啊!這是價值觀失落的緣故。現在要把中國人的價值觀重新講出來,怎麼經商,怎麼做人,怎麼處理人與人的關係。      二、經學是不斷發展的,每一個時期的經學就解決那個時期的問題   梁濤:現在很多人一提到經學,馬上想到的就是落後、保守、教條、僵化、繁瑣、荒誕等等,認為是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是官方的意識形態,故只能是糟粕。這既與以前的宣傳有關,也是對經學缺乏研究的結果。人們對經學根本不去研究,但又對它的印象根深蒂固,這的確是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從經學與政治的關係來看,情況也是比較複雜的。經學官方地位的確立主要是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的,但董仲舒當初提出天人感應說,正是要批評漢武帝,是要限制皇權的,他說要「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而天又是代表民意的,目的就是抬出天來壓在君之上,使其不敢肆意妄為,必須服從儒家的價值原則。董仲舒為此還差一點丟了腦袋嘛。程朱理學在元代被確立為官方思想,朱熹的《四書集注》也成為法定的教科書,但在南宋時朱熹的理學一度被視為偽學,遭到禁止。從歷史來看,經學一旦被官方化、政治化,的確會出現僵化、凝固的趨勢,但這時經學內部往往又會出現新的流派,新的變革力量。如當程朱理學被定於一尊,逐漸趨向保守的時候,到了明代便有王陽明的心學來衝擊它,後來又有明清之際的早期啟蒙學派,有清代的樸學等等。總之,經學在發展中,一方面會與政治權力結合,出現官學化、政治化的趨勢,但另一方面經學內部又在醞釀著新的變化、發展,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姜廣輝:人們對經學有誤解,與我們以前所謂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是有關的,什麼是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呢?就是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從來就沒這麼簡單過。簡單地把一個問題說成非好即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都不是好的,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是好的,那幾千年歷史是怎麼發展過來的?人不可能從小孩一天就長成大人,把發展的過程否定掉了,也就把幾千年的文明積累否定掉了。      現在很多人還持這種簡單的觀點來看待經學,說經學是反動的、腐朽的,沒有認識到經學曾經在歷史上起到的積極作用。我們現在要轉變這種的簡單化、貼標籤式的認識方法,要歷史地、客觀地看經學。我很佩服王國維,他在《殷周制度論》中講殷周之際的變革就講得很好。他講,殷周之際就是有德和無德之爭,周人建成了一個道德共同體,這是周公的貢獻。他講周人確定了嫡長子繼承製,一個國君去世了,必須是他的嫡長子繼承。有什麼道理?不公平嘛。嫡長子也許智商很低。但必須由他繼承,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原則確定了以後,一位君主死了之後,王子之間就不會有紛爭,國家不會動亂。國家穩定是當時最緊要的,比幾個人之間的公平不公平更重要,是更高的價值。這就是歷史地看問題。      當然每個時代都有變化。周代的制度後來也不行了,也要變。秦始皇打了一輩子仗,最後說了一句話,是歷史的總結:「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當時天天打仗,戰爭不斷,根子是什麼?根子就在於周代實行的分封制。所以他就搞統一,實行郡縣制。但是秦始皇的眼光太短了,只看到幾百年的歷史,他沒看到西周以來的長期穩定,沒看到禮樂文明的作用,他反儒。所以秦王朝不久就滅亡了。漢代統治者既總結了秦王朝的經驗,也總結了周王朝的經驗,開始提倡儒學,搞了經學,講「大一統」,漢代才能有四百年的天下,才能長治久安。         余敦康:我們還可以把漢朝和羅馬帝國做一個對比,二者的時間相當。羅馬帝國是靠什麼來統治的呢?它是靠法,羅馬法。它的道德污七八糟,可是法很發達,有公法、私法,對現在還有影響。可是它沒有道德,缺乏一個精神的凝聚力。後來羅馬之所以滅亡,就是孟德斯鳩所說的,整個統治階層毫無道德可言了,沒有一個精神凝聚力了,勉強把一個基督教請過來,做為國教,可是很短暫。中國的漢朝,從董仲舒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搞經學,搞五經博士,搞教育,有太學,還有下面的地方學校,是用道德、用經學將國家凝聚在一起,建立起一個道德共同體。當然,漢朝也有法,但和羅馬法不是一回事。所以兩漢滅亡以後,到了南北朝還是能慢慢走向穩定,最終出現了唐、宋的統一。而羅馬帝國崩潰後,就再沒有統一過,變成了蠻族的時代。法國、德國過去是蠻族。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經學的作用。      姜廣輝講儒學、經學是一個「意義的信仰」。意義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比如改革開放到現在二十一世紀,和建國初期的意義就不一樣,和打日本鬼子時的意義也不一樣啦,它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的升華和凝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應該有自己的信仰。有信仰,國家、民族才能凝聚在一起。所以經學在歷史上不斷地發展,每一個時期的經學就解決那個時期的問題。董仲舒解決得很好,他的作用我們過去低估了。港台的學者把董仲舒低估了。中國之所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和漢代是分不開的,也和董仲舒是分不開的。可是過了兩百年以後呢,學術主流就變了,變成玄學了。董仲舒就不起作用了,他只是在歷史的那個時代起了作用。         梁濤:學術界還有一種質疑,認為國學、經學都是屬於漢民族的,不包括少數民族,提倡國學、經學會導致民族主義。這種看法也是片面的。儒學誕生於鄒魯,傳播於中原,後來不斷向外發展,已遠遠超出了一個地域、一個種族。在歷史上,很多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就是通過學習儒家經典而接受中原文化的,這對當時的民族融合絕對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近幾年的出土文獻來看呢,儒家經典像《論語》、《孝經》等,在周邊地區都有傳播,對周邊民族也產生了影響,所以絕不應該把國學、經學僅僅看成是一個漢民族的文化。        余敦康:那種看法是簡單化了。《堯典》是《尚書》的第一篇,是一篇關於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綱領性文獻。它講所有的蠻、夷、戎、狄,也就是少數民族,都是黃帝、炎帝之子,都是炎黃子孫,本來是一家嘛。當初黃帝和炎帝也打過仗的,後來和好了,統一了,由文化來統一。舜「慎徽五典,五典克從」,五典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派一些人去宣揚,到蠻、夷、戎、狄中間去講,做父親的要慈,做母親要愛,做兒子要孝,講這些道理。達到一個什麼結果呢?叫「內平外成」。這是《左傳》和《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內平」是和諧社會,「外成」是和諧世界。對不對啊?《堯典》又說「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你說這就是我們漢民族的么?不是。我們是「內平外成」,「協和萬邦」。而且你所謂的少數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啊。開始可能並不是一個源頭,但後來逐漸融合到一起了,成為一家了。   姜廣輝:五經中有《春秋》經,《春秋》學中有一派是公羊派,它就是講華夏民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叫「華夷之辨」。「華」主要就是中原地區,是華夏族;「夷」主要就是周圍地區,是少數民族。公羊學派有一個觀點,它不是按照地區,按照膚色、血統來區分華、夷,而是按文化來區分。文化先進的就是華人,文化落後的就是夷人。哪一天漢民族落後了就是夷,哪一天少數民族進步了他就是華。這是流動、變化的「華夷之辨」。公羊學派的華夷觀有一個好處,就是沒有種族歧視,不會歧視外來者。你看華夏民族幾千年來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什麼原因?就是沒有歧視過外來者。比如猶太人,國家滅亡了,到哪裡都被排斥、受迫害,越排斥、越迫害他越挺立,最後還復國了。可是猶太人到過中國後,你現在找不著了,融合了,你不排斥它,它反而沒了。還有滿族,它統一了中國,疆域很大,最後自己呢?像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他們漢文化的素養比很多一流的文人都高,他從小就受這個教育。後來他寧可把自己的文化丟了,現在滿族人已不再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完全漢化了。所以漢文化不排外,具有包容性。包括現在對西方的文化,我們中國人了解美國,了解歐洲,要比美國人、歐洲人了解中國多得多。  

  三、我們今天的任務就是對經典進行再詮釋,為現代社會服務

  梁濤:前面講到,「五四」以後經學是走向衰落,但仍有學者在繼續講經學,在弘揚經學。一個是馬一浮先生,一個是熊十力先生。馬一浮講「六藝該攝一切學術」,就是想為經學尋找合法性。他的一些命題在具體理解上當然還可以討論,但他這種努力和用心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熊十力先生寫過《讀經示要》,他講「經是常道,不可不讀。」按我的理解,所謂「經是常道」,固然一方面是說經中包含了某些永恆、普遍的核心價值,對今天仍有啟迪意義,同時也是說經是可以被不斷詮釋,不斷豐富的,所以它是「常道」。     姜廣輝:我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歷史上每一個大的朝代,差不多要經歷三代人才能進入文化繁榮時期。漢代的時候,從漢朝建立到漢武帝大概是七十年左右;宋代,從宋朝建立到慶曆時期,差不多是八十年左右;清代,從清朝建立到乾嘉時期,差不多九十年左右。我就琢磨,這是一個三代人的周期,每一代三十年,三代人加一起九十年,這個演算法還是比較科學的。建國後,第一代人做什麼?軍事平定、政治穩定。這個沒有二三十年做不來的。第二代人做什麼?突出經濟建設。第三代人做什麼?突出文化建設。建國後差不多六、七十年左右,正好是第三代開始的時候,要搞文化建設了。現在我們也遇到這個問題,恰恰已經過去兩個三十年了,第一個三十年,鞏固政權,政治穩定;第二個三十年,從改革開放算起到現在,經濟飛速發展;第三個三十年,也可以說未來的三十年,從現在開始,就是搞文化建設。這個文化建設能不能搞好,關係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過去叫「長治久安」。沒有一個偉大的文化,就不會有偉大的教育,沒有一個偉大的教育,就不會有偉大的人材。過去講「百年樹人」,就是說一個成熟的教育要經過上百年時間,因為一個好的教育制度,好的教育風氣,需要一個好的經濟環境支持。而好的經濟環境又需要一個好的政治環境做基礎。而要建設一個好的政治環境、好的經濟環境、好的文化環境,加在一起非得有近百年的時間不可,所以是「百年樹人」。我這是從正面講的。反過來講,一百年也足以把一個好的文化毀掉。百年可以樹人,百年也可以毀人啊。       余敦康:我要專門談一下姜廣輝他們搞的《中國經學思想史》,這套書在整個近百年來的經學研究中,是起了一個顛覆的作用,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們把過去那一套否定經學的做法,全都給顛覆了,他們樹立了一個新的路子,就是弘揚經學的路子。這個書很嚴謹,很有理論性。         不說別的,就看這個標題,「經學思想研究的新方向及其相關問題」。提出一個經學研究的新方向,這很重要。還有,「重新認識儒家經典」。過去把儒家經典說成是封建的、落後的、宗法的、專制的,現在從世界史的眼光重新認識,這是一個新的視角。再看,「論中國文化基因的形成」。經學,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啊。比如說,我沒學過經學,沒學過儒學,但我作為中國人,我有經學的基因、儒學的基因。他們還講了,「儒學是意義的信仰」。我們中國人不是說沒有信仰,是一種「意義的信仰」。比如追求幸福,闔家歡樂,這是信仰。扭轉乾坤,這也是信仰。         過去這一百多年來,經學的名聲不太好,那有特殊原因。積貧積弱,挨打受欺負,這個時候好像經學不起作用了,不能救國了。但是現在救亡圖存問題解決了,中國人站起來了,政治上站起來了,經濟上也站起來了,現在要文化上站起來,文化站起來要靠什麼呢?繞了一大圈,回到我們的經學上來了。這是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的一個共同任務,經濟起飛,政治改革,文化自立。我們要解決「我們是誰」這個問題了。現在黨中央也講建設精神家園。中國人到哪裡去找精神家園?到基督教那裡去找?找不著的。中國人十三億呢。到伊斯蘭教那裡去找?不行。印度教也不行。這些都不行。找來找去就找到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找到了中國文化的根——經學上來了。       梁濤:今天聽兩位先生的談話非常有啟發。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經典,經典是與該民族伴隨始終的。但不同的時代,經典承擔著不同的文化使命,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所以,經典要被一個民族認同,被一個社會認同,要再經過一個重新理解、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會相當漫長。我們現在只是鋪路,把問題提出來,有些問題可能不是我們能解決的,但路的方向選對了,中國學術與文化就有了光明的前景。國學訪談錄  

時間:2009年2月6日  參與者:余敦康、姜廣輝、梁濤  整理者:魏寅 原載: 中華讀書報 2009年3月4日
推薦閱讀:

孔子:儒家成了斷脊犬
【西漢篇】漢初雄辯雙傑之儒士·陸賈
司馬談和班固對儒家的評價之比較
《論語》。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何解?
諸子百家中為什麼只有墨家用創始人的名字做名號?

TAG:歷史 | 民族 | 價值觀 | 價值 | 儒家 | 中華 | 作用 | 中華民族 | 核心價值 | 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