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名言及其解說
莊子,名周,約生於公元前369年,卒於公元前286年。
莊子是最富有個性的中國思想家,是道家的最大代表,是中國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禪宗、中國藝術等領域,而且塑造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
莊子還是世界最早的反異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學家。
1、〔原文〕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譯文〕舉世讚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
〔註解〕莊子強調人格的獨立性,追求「出入六合(宇宙),游乎九州,獨往獨來」的精神境界。
2、〔原文〕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譯文〕至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業,聖人不希求名聲。
〔註解〕莊子要求人們忘掉自我(「今吾喪我」),做超脫自由的人。
3、〔原文〕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譯文〕鷦鷯鳥在深林中做巢,不過佔有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擁有整個森林!偃鼠在河邊飲水,不過以喝飽肚子為限,何必要佔有整個河流!
〔註解〕這是莊子借許由之口說的話。傳說中,堯帝想將帝王讓給當時的隱士許由,許由不受。鷦(jiao)鷯(liao):一種雀。
4、〔原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譯文〕在遙遠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膚如冰雪潔白,風姿淖約如處女,不食人間五穀,餐風飲露,騰雲駕霧,驅馳日月,而賓士暢遊於宇宙天外。
〔註解〕這段話反映了莊子對「無待」(不倚靠任何條件)的絕對自由的憧憬。莊子稱,列子雖能「御風而行」,仍是有限的自由,而他莊子要取消一切外界條件的束縛,達到無限的自由。
5、〔原文〕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譯文〕可使形體如枯木,可使心靈如死灰。
〔註解〕蘇東坡云:「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這是莊子的思想。
6、〔原文〕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nie)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譯文〕世人終身奔波於名利而不見有何作用,疲憊不堪而不知自己的歸宿,太悲哀了。
〔註解〕莊子是人類最早的反異化思想家,他反對因為追求物質、名譽而改變自己的本性(「以物異其性」,「以仁義易其性」,「喪已於物」)。
7、〔原文〕是亦彼也,彼亦得也。彼亦一是非,此亦—是非。
〔譯文〕此即彼,彼即此。彼無是非的區別,此也無是非的區別。
〔註解〕莊子是一個相對主義者,他認為是非、美醜、生死、大小、長短、富貧、貴賤等從宇宙的高度來看,都是等同的,沒有質的區別,所以用不著對事情斤斤計較,耿耿於懷。
8、〔原文〕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譯文〕天地只有一種元素,萬物紛紛也只是一類。
〔註解〕莊子反對對事物規定界限(「有畛zhen」),主張「喪耦」,即消滅對立的矛盾以及各種差異,推崇齊萬物,等是非,同生死,無物我。「指」即萬物在標竿上的投影。
9、〔原文〕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譯文〕天地與我共同生長,而萬物與我混合為一。
〔註解〕我與天地同壽、同生長,故曰:「並生」。天人合一,人與物不相競,故曰:「為一」。「天人契合」,「與天為徒」,「物我兩忘」是莊子的最高精神追求,也是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山水詩的理論基礎。
10、〔原文〕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譯文〕對人間之外的事,聖人暫且懸置它而不探討;對人間之內的事,聖人陳述它但不主觀地評判。
〔註解〕中國人不探討異域(死後世界)的事情,稱之為「存而不論」。中國人講究順應民心世俗,稱之為「論而不議」。西方人康德對彼岸、「物自體」也主張「存而不論」。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認為,人的智力不足以解決一切問題,必須對有些事情加括弧而懸置起來。
11、〔原文〕旁日月,挾宇宙。
〔譯文〕依傍著日月,懷藏著宇宙。
〔註解〕莊子嚮往「游乎塵垢之外」的「天放」生活。
12、〔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譯文〕過去,我莊周夢見了蝴蝶,翩翩然飛行的蝴蝶。…但醒來之後,我搞不清是我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我莊周。
〔註解〕莊子學說鼓吹「齊萬物」,「物我兩忘」,「神與物游」。故莊子現身說法,描繪齊物極境。
13、〔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譯文〕我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對付無限,必然陷入困境。
〔註解〕莊子同老於一樣,也反對追求知識,認為「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絕聖棄知,大盜乃止」。他為了反對孔孟文化,反對人類社會的罪惡,而全盤反對人類文明。
14、〔原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譯文〕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壞事不要觸犯刑律。沿規律、竅門而生存。這樣,可以永保身體,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養親人,可以享盡天年。
〔註解〕有人解釋「刑」為「形」,形與名對反。「為惡無近刑」意即尋歡作樂,但不傷及身體。「督」:人體背部的脈線。「經」:準則。「緣督以為經」:沿竅門做事,找縫隙生存。莊子哲學是亂世的產物,如何鑽空子而活,是那個時代思維的共同特點。
15、〔原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譯文〕人人都知道有用東西的用處,而不知道無用東西的用處。
〔註解〕莊子發現了「無用之用」、「不材之才」。莊子的好朋友惠施有大葫蘆,大而無用,莊子勸他把葫蘆做成腰舟,「浮於江湖」,歸隱漂蕩。大樹不成材,莊子認為這正是其用處,可免於「中道夭於斧斤」。支離疏長得兩肩齊頭,形象醜陋,連抓丁的都不抓他,因此他不至於戰死。莊子認為,聖人應當從「無用之用」、「不材之才」悟出養生全生之道。
16、〔原文〕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
〔譯文〕死生存亡,窮通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物的變化,命運的取向。
〔註解〕莊子還說,「生死,命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正因為莊子信命,所以能安貧守道,豁通達觀。
17、〔原文〕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
〔譯文〕不要由於感情好惡而內傷身心,應當永遠因循自然。
〔註解〕莊子主張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喜怒哀樂不入胸次」,「虛無恬淡,合於天德」。
18、〔原文〕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譯文〕古時候的真人,睡覺不做夢,醒來無憂慮,吃飯不耽滋味,呼吸靜謐深納。
〔註解〕真人一方面無憂無慮,不欲不貪,另一方面深諳導引(氣功)之術。莊子稱:「真人之息以踵(腳底之湧泉穴位)」。道家的修鍊思想成為後來的道教的理論出發點。
19、〔原文〕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
〔譯文〕古時候的真人,活著不慶幸,臨死不憂慮。
〔註解〕莊子抹去了生與死的界限,稱:「生而不悅,死而不禍」,「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即當作死,死即當作生),「生而不知其所以生」(活著而不知道為什麼活著)。
20、〔原文〕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譯文〕不要以主觀改變客觀,不要以人為妨礙自然。
〔註解〕中國人認為,人是自然之子,天人之間應當如同母子,和諧親密。不存在改造大自然、戰勝大自然的問題。所以,莊子說:「天與人不相勝(不相鬥爭),是之謂真人」。
21、〔原文〕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
〔譯文〕聖人用兵,滅亡了敵國,同時贏得其人心。
〔註解〕莊子處於亂世,深知全生活命之難,所以他反對戰爭,「無以戰勝人!」不過,迫不得已用兵也是可以的,唯在於順應民心。
22、〔原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譯文〕魚兒與其以唾沫相互濕潤,艱難活命,不如互相忘卻,邀游於江湖自然之中。與其讚譽堯舜名君、指摘桀紂暴君,不如忘掉是非,回歸自然之道。
〔註解〕莊子認為與其好生惡死,為生活所累,不如去掉感情,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同樣,毀譽、是非、名利、得失等都不應縈繞於胸。
23、〔原文〕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伕我以老,息我以死。
〔譯文〕大地載著我的形體,使我生活勞苦,使我老年逸樂,最終以死使我得以休息。
〔註解〕普通人只知生活之樂,不知生活之苦;只知老年寂寞,不知老年逸樂;只知惡死,不知死是休息。
24、〔原文〕生為附贅懸疣,死為決疣潰癰。
〔譯文〕生為累贅,死為解脫。
〔註解〕「贅」、「疣」、「癰」都是人身上長的癤子。莊子處於亂世,精神上極為痛苦,他「以天下為沉濁」,稱「人之生也,與憂俱生」。
25、〔原文〕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譯文〕魚兒忘情於江湖,人忘情於自由之道。
〔註解〕莊子的觀點是「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此即自由之道。
26、〔原文〕墮肢體,黜(chu)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謂坐忘。
〔譯文〕不奔走操勞,去掉聰明才智,忘掉肉體,摒棄知識,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叫做坐忘。
〔註解〕莊子總結出一套克服「有己」、「有待」,達到「無己」、「無待」的精神自由法,一是坐忘,二是保持內心寧靜,以心感應宇宙的「心齋」,三是「以物為春」,順應自然,四是齊萬物,消滅事物高低貴賤的差異,五是「曳尾於塗中」,即混世,六是在世俗中隱,含光斂影,藏身於眾庶之中而人不知,「萬人如海一身藏」(蘇軾)。
27、〔原文〕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垠之野。
〔譯文〕乘騎渺茫之鳥,出於宇宙深處,邀游於虛無之境,徜佯於無限之野。
〔註解〕莊子追求「天人契合」的自由境界,這是南方文化、楚文化。南方小農經濟,物產豐富,天人和諧,農民自生自滅,行動也有較大自由,「帝力於我何有哉!」。而北方黃河滔滔,常常泛濫成災;沙漠侵蝕,威脅人民的生存;北方少數民族經常衝擊中原,掠奪人馬,所以北方人要整治黃河,修建長城,挖掘運河等。相應地,以孔子學說、五行學說為代表的北方文化強調秩序,而不是無政府主義的自由。
28、〔原文〕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譯文〕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鏡,照物而無情,不將就不逢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輕視外物,用心不傷。
〔註解〕庄於強調無情,可魏晉時的王弼稱「聖人有情而無累」。
29、〔原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
〔譯文〕當今的仁人志士,舉目遠望而生憂患之心。
〔註解〕莊子激烈抨擊當時亂世的罪惡,「無恥者富」,「千世之後,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凡人心險于山川」,「人者厚貌深情」(人們表面偽裝,掩藏真情),所以,憂患之心油然而生。
30、〔原文〕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富貴。
〔譯文〕偽善壞人,放縱慾望,貪婪於富貴。
〔註解〕莊子不僅反對「饕(tao)富貴」,而且還反對貪婪於仁義、名聲,認為這些都「殘生傷性」,危害了人的原始本性。莊子實際上是在為人類尋根,尋找人類失去了的「舊國舊都」。所以,莊子實際上是現代文化哲學的先驅。
31、〔原文〕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丈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致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
〔譯文〕天下人都以外在事物改變其內在本性,小人則為蠅頭小利而獻身,知識者則為名聲而傷身,丈夫則為家業而奔波,儒家聖人則為天下利益而捐軀。以上各種人,事業不同,各有不同的目的,但都是危害人的本性,以身體殉物,沒有區別。
〔註解〕莊子是最早的反異化思想,他可以說是海德格爾、薩特、馬爾庫塞的先驅。庄於反對「人為物役,心為形使」,反對「以物易其性」,「以仁義易其性」,認為「義不食周粟」的伯夷是為名而死,先秦的農民起義領袖盜跖是為「利」而死,兩人所死不同,但都是殘生是傷了人的本性。
32、〔原文〕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譯文〕與禽獸共同生存,與萬物聚合生長。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無知。真實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無欲,這叫做返樸歸真。返樸歸真,則人民得以存養天性。
〔註解〕老於主張回到黃帝時期,可是莊子主張回到更遠古的母親社會、蒙味時期,「卧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山無蹊隧,澤無舟梁」,「含哺而熙,鼓腹而面游」,「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行而無跡,事而無傳」…。中國是個鄉土社會,拜祖崇古是其必然產物。中國人認為人類社會在不斷墮落、退化,黃金時代在往昔。
33、〔原文〕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譯文〕偷竊腰帶鉤的人被誅殺,可竊國大盜為諸侯,唯有諸侯可假借仁義,殺伐爭霸。
〔註解〕莊子所處的時代正是社會價值體系「樊然淆亂」的動蕩之世,各種社會醜惡現象肆虐猖獗,「嘉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且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痛苦,「今世死於非命者互相枕籍,被弔死者一個接一個,被殺戮者延頸相望」(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因此,莊子反對戰爭,反對假仁義之名,行大盜之實。
34、〔原文〕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摘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剖斗折衡,而民不爭。
〔譯文〕拋棄仁聖知識,才不會出觀竊國大盜;毀掉珍珠寶玉,才不會發生小偷小摸的事;燒掉契約,砸爛玉璽,人民自然樸素無欲;打破容器,折斷秤桿,人民自然不爭。
〔註解〕莊子反對人類一切文明成果,認為它是罪惡的淵藪。「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所以要「恬淡無為」,「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
35、〔原文〕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
〔譯文〕不以長壽為樂,不以早夭為悲,不以通達為榮,不以窮困為恥。
〔註解〕總之,不以物累身,「不拘(拘執)一世之利」;「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30、〔原文〕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
〔譯文〕多生男子,則為其安全多一份擔心,富裕則會磁生事端,長壽則會遭到凌辱。
〔註解〕莊子自有他的辯證法,在他看來,得失、毀譽、生死都是庸人自擾。有人說,莊子是阿Q精神的闡述者,不無道理。不過,莊子也教會了中國人心胸博大平和。
37、〔原文〕聖人鶉居而kou食,鳥行而無彰。
〔譯文〕聖人居不求安,食不求飽,如鳥兒飛行,不留蹤跡,
〔註解〕鶉(chun)無固定的巢窩,(kou,小鳥)依賴其母而得食,所以食不求飽。此句與孔於的言論類同。在那個戰亂年代,居安食飽是困難的,所以孔子、莊子都主張隨遇而安,不憂愁計較。
38、〔原文〕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已之人,是之謂之入於天。
〔譯文〕忘掉外物,忘掉自然之天,這就是忘己。忘己的人,天人合一。
〔註解〕此即「坐忘」、「物我兩忘」、「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39、〔原文〕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
〔譯文〕治世的最高境界是,不崇尚賢才,不重用能人。君上如樹枝無心於上,百姓如野鹿無拘無束。行為端正,但都不知道這就是義;彼此相親,但都不知道這就是仁;誠實無違,但都不知道這就是忠;行為認真恰當,但都不知道這就是信。
〔註解〕莊子還說「舉賢而民自亂,任知而民相盜」,弓矢機關,釣餌魚網,天羅陷井反面引起鳥、魚、獸怍亂不止。
40、〔原文〕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
〔譯文〕知道樂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外物牽累,不受鬼神干擾。
〔註解〕莊子還說:「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順應自然),其死也物化(混同萬物的演化)」,「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物物而不物於物」(控制外物而不被外物驅使)。
41、〔原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譯文〕君王所讀的書,不過是古人留下的糟粕而已。
〔註解〕莊子追求直覺、體駐、「神遇」、「得意忘言」,他認為,木匠的手藝傳不到兒子,古代聖人之大道也傳不下來,因為真理往往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42、〔原文〕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
〔譯文〕黃帝治理天下,使民心統一,不擾亂人心,百姓有親人死亡也不哭泣。
〔註解〕莊子認為,生為氣聚,死為氣散,生死之間沒有根本區別,所以不應為死悲哀。老子死,弟子弔唁,「三號而出」。莊子妻死,惠施去吊,見莊子「鼓盆而歌」。莊子病危,弟子說將厚葬他,莊子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地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他主張不葬。
43、〔原文〕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預謀。
〔譯文〕生如浮萍,死如休息。不需憂慮,不需防患。
〔註解〕莊子見骷髏,問:你是他殺還是自殺,是餓死還是凍死?骷髏託夢給莊子說:你所言都是人生的累贅,死後則無這些。莊子問:還你生命好不好,骷髏說:不要!
44、〔原文〕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
〔譯文〕古時候所謂的隱士,他並非藏身不見,並非閉言不發,並非去知不用。
〔註解〕莊子也主張在現實中隱逸,「我周旋於億萬人間,如處獨焉,如蹈虛焉。御至紛如至少,視多事為無事」,此即所謂的「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
45、〔原文〕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
〔譯文〕不因為官高位尊而趾高氣揚,不因為窮困潦倒而趨時混俗。
〔註解〕莊子反對「喪己於物,失性於俗」,更讚賞「江海之士,避世之人」
46、〔原文〕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土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遇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譯文〕白刃相接於前而視死若歸,是烈士之勇;懂得窮是命,通達有時,能臨大難而不懼,是聖人之勇。
〔註解〕莊子混同死生,主張無情,所以他很容易做到臨危不懼,視死如歸。
47、〔原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於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譯文〕莊子與惠子同游於濠水小橋上,莊子說:「鰷魚從容自在,它是多麼地快樂呀!」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兒快樂?」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快樂!」
〔註解〕濠水,在淮南,有莊子墓。鰷魚,又稱(can)鰷(tiao),呈條狀,白色魚;惠子是"名家』,善辯,所以他是從推理的角度詢問莊子的。而莊子主張直覺、體驗、悟性,所以他是通過「得意而忘言」的感覺而知道魚兒快樂的。
48、〔原文〕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
〔譯文〕送君離別,都自懸崖而返回,君自此遠行。
〔註解〕這是古人離別時的常用語。不過,莊子在這裡表達的意思是;人終有一別,不如超然獨立於感情之外。
49、〔原文〕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譯文〕直木首先被砍伐,甘井首先被采竭。
〔註解〕這是成材之患,之所以有此大患,原因在己,故莊子說:「山水自寇,源泉自盜」。看來,全生的方法是「不才」。
50、〔原文〕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
〔譯文〕與野獸共處,而不驚動獸群,與飛鳥共棲,而不驚動鳥群。
〔註解〕此句意即,聖人應含光斂影,不露鋒芒,混同塵俗。故莊子又說:「入其俗,從其俗」。
51、〔原文〕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
〔譯文〕窮盡天地之美,探析萬物之理。
〔註解〕莊子又說:「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應「兼懷萬物」,「清而容物」。
52、〔原文〕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譯文〕人活在天地之間,如白馬跳過溝隙,一晃而過。
〔註解〕人生短暫,「已化而生,又化而死」,何必「生物哀之,人類悲之」!
53、〔原文〕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
〔譯文〕古代的聖人,外表順從世俗,內心獨立不羈。
〔註解〕此即所謂外圓內方,合流不污。莊子還說:「聖人處物不傷物」(聖人與物相處,但無心於是非)。
54、〔原文〕不知而後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
〔譯文〕不知然後求知,學無止境,但又有止境。
〔註解〕中國人為學不是純粹求知,而是提高境界。提高境界,則要減少知識,忘掉知識。
55、〔原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
〔譯文〕太陽出山則勞作,太陽入山則休息,在天地之同逍遙自在。
〔註解〕莊子還說「心若懸於天地之間」,「心與天游」。離開喧囂的城市,到農村去過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恬,這也是"奔逸絕俗」,「棄世無累」,「自藏於畔」。
56、〔原文〕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
〔譯文〕如今世俗的君子,多危害身體,捐棄生命,而貪圖外物,這不是太悲哀了嗎!
〔註解〕莊子還說:「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唯恐失去),見利而輕亡其身,豈不悲哉!「他抨擊氣見利而忘其真」,」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精神)」的行為,號召「無以人滅天」,「復歸於朴」,「絕學捐書』,「棲之深林,浮之江湖」,「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
57、〔原文〕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譯文〕聖人以自然為原則,重視本真天性,不拘滯於世俗。
〔註解〕莊子有時追求混同於世俗,韜光養晦,有時又追求超越於世俗,曳尾塗中。
58、〔原文〕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
〔譯文〕以精神獨與天地往來,但又不睥睨萬物。
〔註解〕「獨往獨來」,這是莊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稱為「與天為徒」。同時,莊子也推崇「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游世生活態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