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天地陰陽之氣如何變化?

今天是夏之日,農曆五月十七。夏至到了,人體之氣如何變化?

其實,這個問題在《黃帝內經》之中多有提及。

1

《素問 脈要精微論》說:【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

這裡講的是人體的脈象陰陽變化,即人身之陰陽與天地之陰陽相應,如果脈與天地不相應,也就是這個脈與四時不相應的時候,就知道陰陽出現的問題在哪裡了!夏之日之後四十五日這個時間段,陰氣微微上行,陽氣微微下行。而陰陽二氣的走向會反映在脈上。

2

《素問 至真要大論》提到:【歧伯曰:……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帝曰:勝復之變,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已病,病已慍,慍而復已萌也。夫所復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復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常也。帝曰: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帝曰:差有數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帝曰:其脈應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凈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余已知之矣。……】

這裡提到的分至,就是指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個節氣。這裡有四句話和《脈要精微論》提到的四句話是相同的,即「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這四句的意思就是說春夏秋冬四季輪迴,是一個慢慢變化的過程。過了春分之後,天地之氣就與春分前的氣有質的區別了,春分之前是陰主之,春分之後則是陽主之。同樣,秋分之前陽主之,秋分之後陰主之。所以這裡講分則氣異,也就是春分和秋分是天地陰陽之氣的一個分割線,同樣也是我們養生時需要注意的時間節點。

那麼還有一句話叫做至則氣同。也就是說冬至和夏至日這兩個節點的前後,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不發生變化,只是達到了一個極點而已。

3

所以夏至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陽氣從春分以後開始升發,到了夏之日到達了一個極點,正所謂盛極而衰,所以我們說「夏至一陰生」。然而陽氣在這個時間段依然處於主導地位,所以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還都處於長的狀態。

而這個時候,我們人體內的陽氣與天地相應,也在向外生長,可是大多數人每天都在吹空調,把這個升發的陽氣硬生生的給壓回到體內,這種做法屬於逆天地之道而行,這個陽氣是沒有辦法逆行的,只能鬱積於體表。好多人的身體因為被外行的陽氣給堵住了,所以熱散布出去,最終引發高燒。有的人因為吹空調導致這個寒氣堵塞體表,也就是熱氣沒有散發出來就被寒氣給堵住了,就會導致衛氣無法正常運轉,抵抗力下降,出現感冒的癥狀。夏季感冒最難受,因為內熱外行,寒氣阻滯,所以你想想看是什麼樣的狀態,那個難受只有體會過的人才知道。

什麼叫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這就又回到了五運六氣。如果要想把五運六氣講清楚,就需要了解五運六氣之中的一之氣從何時開始算起。

《素問 六元正紀大論》說:【夫六氣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覩其位而知其所在矣。運有餘,其至先;運不及,其至後。此天之道,氣之常也。運非有餘,非不足,是謂正歲,其至當其時也。】

這裡說是以正月朔日平旦開始望氣。如果想深刻了解正月朔日的具體時間,還要了解古人的立法體系。那麼古人的曆法體系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參照天地運轉的規律來定的。

4

《傷寒論》透露的秘密

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

立春正月節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

驚蟄二月節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節指乙,穀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節指巽,小滿四月中指巳,

芒種五月節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節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節指坤,處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節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節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節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節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節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在傷寒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其實這其中就包含了中國的曆法。我國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人佩服,因為僅僅在曆法這一塊,就已經達到了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古人的曆法很有趣,並不像我們今天使用的曆法,只是用來計算每一天,古代的曆法包含了星相、占卜、氣候......所以,這其中就包含了天地之氣運行的時間。而正月朔日平旦望氣,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而天運行所參照的標準,與地運行所參照的標準是不同的。天氣運行以北斗七星的運轉為準;而地氣的運行以太陽為準。所以,才有了古人所謂的十二辰和十二次。

北斗七星運轉一周為360度,根據天的變化,劃分為十二節氣【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而太陽周天為365度,根據地的變化,劃分為十二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為何我們有天道左旋,地道右轉一說呢?就是因為這個參照標準不同。北斗七星轉動方向圍繞北極星是逆時針,而地球則是順時針轉。所以這個一順一逆,都是來自於古人對天地的觀察。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雖然《皇極經世》中沒有這樣的說法,但是邵康節卻這樣推演,並且說了這樣一段話:寅上生物,是到寅上方有人物也,有三元、十二會、三十運、十二世。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元。而後被吳承恩引用到《西遊記》中。

5

斗建

即以北斗七星運轉一周360度,將周天以十二節氣劃分為十二宮,分別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又稱其為十二辰,是順時針運行。這個起始點就是立春,所以立春過後的第一個中氣就是雨水。所以才有了傷寒論的提出的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

立春正月節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

太陽周天365度,以12中氣劃分12宮【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逆時針運行,這個起始點就是冬至一陽生,也就是太陽從直射南回歸線後再返回去,需要以一年的時間。所以,冬至這個點一過,第一個中氣就是大寒。

法天的「正月朔日平旦」是從立春開始計算。

法地的「正月朔日平旦」是從大寒開始計算。

有何區別?就是法地的是周而復始,而法天則會出現超接的情況。所以六氣之中的客氣以及五運都應該從大寒算起。而這個主氣每年固定不變,從立春開始,所以把主氣的」一之氣「放在大寒的位置,就生成了客氣的六氣。

6

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

二十四節在六步氣的分布中,春分一過,上半年陽氣當令時,陽氣鼎盛的極點是夏至;秋分一過,下半年陰氣當令時,陰氣鼎盛的極點是冬至。夏至和冬至分別為陰氣生長和陽氣生長的起點,說明「至」是陰陽氣到了極點。這叫做「氣至之謂至」。至點不在第三步氣和第六步氣的最後,而居於中間,這表示了這兩步氣是陰陽二氣由小至極而又返還的標誌點。

如果從卦象的角度,以及國外黃道十二宮,就可以推演出中國的算命數以及國外的十二星座等有意思的話題。

有點跑題,不過這其中的學問真的深不可測。通過一部《黃帝內經》,我們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這就是古人的智慧,全都集中在這一部書之中。


推薦閱讀:

冬至當天數九,夏至三庚數伏
夏至品荷 | 紅裳翠珮,香遠益清
夏至有哪些習俗禁忌?
冬至連庚數九,夏至三庚入伏。
夏至賦

TAG:變化 | 陰陽 | 夏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