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的最關鍵時刻 張良出的這個計策讓劉邦奠定勝局

導讀:強弱轉換之際,楚漢在固陵(現在河南太康縣)有過一場大仗,漢軍戰敗。本來,劉邦與大將韓信(即當時的齊王)、彭越(即當時魏國的丞相)約好合兵滅楚,因此在楚漢雙方劃定鴻溝分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秦王朝被推翻後,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因為當時項羽自號「西楚霸王」,劉邦為漢中王(簡稱漢王),所以史稱「楚漢相爭」。一開始楚強漢弱,中間互有勝負,後來形勢逆轉為漢佔壓倒優勢。就在強弱轉換之際,楚漢在固陵(現在河南太康縣)有過一場大仗,漢軍戰敗。

本來,劉邦與大將韓信(即當時的齊王)、彭越(即當時魏國的丞相)約好合兵滅楚,因此在楚漢雙方劃定鴻溝分界、項軍東歸之際,劉邦縱兵追擊,不料韓彭二人沒有按照約定發兵會師,讓劉邦在固陵吃了敗仗,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只好深溝高壘,固守待援。

當時的形勢已很明朗,勝負的關鍵取決於韓彭是否與劉邦合兵,韓彭合兵則項羽必敗,韓彭坐視不理,那麼劉邦就危險了。因此,爭取韓彭是當務之急,可怎麼爭取呢?二人已經貴為一方諸侯且重兵在握,來與不來,莫能相強。

況且秦滅亡後,大家轉的是恢復舊制、諸侯割據的心思,劉、項共存,相互制衡,於割據是無害有利。當時齊國一著名辯士蒯通就曾幫助韓信剖析天下形勢,勸其保持暫時獨立,坐觀成敗,等劉、項兩敗俱傷之後,收漁人之利。還有,項王的說客武涉也在積極地聯絡韓信。

關鍵時候看張良,他替劉邦出了個妙計。計的主旨是利誘,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把項羽統治下的地盤划出一部分給韓信,一部分給彭越,增加齊魏的領地,讓他們為了自己封國的土地而參戰,另一個是擴大齊國封地至楚,滿足韓信作為楚人衣錦還鄉的心理需求,封彭越為魏王,使之成為魏地真正的領主。

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馬上派使者向韓彭致達此議。果然如張良所料,二人即刻進兵與劉邦會師,圍殲項羽。項羽一敗塗地,自刎烏江。楚漢相爭,以劉邦的完勝而告結束。

通過封官許願、啖以重利來籠絡部屬不僅僅是常見的帝王之術,也是民間幫會、團體甚至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常用伎倆,本來沒有什麼可稱道的。可是反過來想一想,一個辦法在世間紛爭中被上上下下的人反反覆復使用,亦足見其價值巨大,經久耐用。

張良是慣用這一招的高手,從他集萬千家財求客刺秦到勸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從拿著劉邦厚賜轉贈項伯到勸劉邦分封功臣等,均可為證。至於這一次,更是在關鍵時候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計看起來沒有什麼奇瑰炫麗之處,而是在樸實無華中顯出巧妙,或者說是歸璞返真,近似於大巧如拙的境界。

給也要給得有技巧,給也要給得 很順理成章。

張良的高明就在於他很清楚韓彭為什麼不發兵,也很清楚他們想得到的是什麼。手中有兵,項王未滅,這是韓彭向劉邦談條件的籌碼;固陵會師,完成對項王的最後一擊,是談條件的時機。韓信、彭越清楚,張良更清楚。

至於要提出什麼條件,韓彭自己是難以啟齒的,畢竟在名義上他們是劉邦的部屬。不出兵又不說話,讓人去猜、去想,也夠損的。好在張良摸透了二人的心思,一猜就中。彭越想做魏王,韓信想在家鄉父老面前威風一把,好,成全你們;兩分項王之地,一歸魏,一歸齊,打下來是你們自己的,還有什麼話說?

張良的高明還在於給韓彭以最直接、最實際的利益。項王拉籠韓信,開出的條件是將來共霸天下,蒯通勸韓信描繪的藍圖是三分天下,都夠誘人的,可惜太遠,不能驟然達成,如經長時間經營,變數很多,且天下久戰思安,民心向背殊不可料。與其寄望於遙遠而艱難的目標,不如先抓住眼前的利益來得實惠。這樣一來,劉邦的封賞正是投其所好。

張良第三個高明的地方就是拿著項羽的地盤封韓彭。劉邦要的是滅強敵,韓彭要的土地官爵,這樣做是各得其宜,皆大歡喜。再說,項羽一滅,天下遲早姓劉,先讓臣下拿著個地盤過把癮又有什麼妨礙。所以張良計一出口,劉邦就說「善」;計一行,韓彭就「請今進兵」。可憐項羽,已經是死無葬身之地了。

張良第四個高明的地方就是說服劉邦,出手闊綽,足以動人。韓信在歸附劉邦、漢中拜將之後,曾對項羽有過八個字的評價:「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項羽的匹夫之勇好理解,可為什麼是「婦人之仁」呢?韓信說他能與將士同甘苦,見士卒傷亡親自存問以至於流淚不止,可是他吝於賞賜,授人官爵,印鑄成後,竟至於在手中摩挲數日才忍送出。

在韓信看來,項羽之仁是小仁,是「婦人之仁」,全然沒有成就大業的風範與氣度。好了,韓信這樣否定項羽,就很容易看出他是如何寄望於劉邦的了,同時也很容易看出他的志向所在了。割地而王,南面稱孤,這就是韓信的人生目標。

說到一統天下,貴為天子,韓信估計是連想都沒有想過。至於彭越,強盜出身,能夠貴為王侯想必也是心滿意足了。這樣的兩個人,劉邦駕馭起來已經得心應手了,再有張良指點,自然如臂使指,計到功成。

《孫子兵法》上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意思是講,最高明的用兵是靠謀略取勝,其次是通過聯合、分化等手段壯大自我,削弱敵人,達到取勝的目的(壯大我軍,孤立敵方,叫「伐交」),最下等的用兵是兩軍對壘、強攻城下,硬碰硬的較量。對照兵經,張良這一計正是「伐交」的經典案例。

二戰期間,英國對抗德國時,邱吉爾、羅斯福頻頻會商;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對越南開戰前夕,鄧小平先行訪美:這都是「伐交」的現代演繹。

以上是《歷史百家匯》為網友提供的《楚漢相爭的最關鍵時刻 張良出的這個計策讓劉邦奠定勝局》全部內容,閱讀後如果你覺得有趣,請記得訂閱與分享。歷史百家匯 - 說說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秘聞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智者張良》之一 刺秦避難獲兵書
【轉】初漢三傑為何唯有張良能獨善其身?
為什麼西漢開國的第一侯劉邦要選他痛恨的張良
蘆葦的韻律(影游視界:張良軍攝)
被曹操稱為「吾之張良」的謀士是誰?

TAG:張良 | 劉邦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