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被推翻後,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因為當時項羽自號「西楚霸王」,劉邦為漢中王(簡稱漢王),所以史稱「楚漢相爭」。一開始楚強漢弱,中間互有勝負,後來形勢逆轉為漢佔壓倒優勢。就在強弱轉換之際,楚漢在固陵(現在河南太康縣)有過一場大仗,漢軍戰敗。
本來,劉邦與大將韓信(即當時的齊王)、彭越(即當時魏國的丞相)約好合兵滅楚,因此在楚漢雙方劃定鴻溝分界、項軍東歸之際,劉邦縱兵追擊,不料韓彭二人沒有按照約定發兵會師,讓劉邦在固陵吃了敗仗,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只好深溝高壘,固守待援。
當時的形勢已很明朗,勝負的關鍵取決於韓彭是否與劉邦合兵,韓彭合兵則項羽必敗,韓彭坐視不理,那麼劉邦就危險了。因此,爭取韓彭是當務之急,可怎麼爭取呢?二人已經貴為一方諸侯且重兵在握,來與不來,莫能相強。
況且秦滅亡後,大家轉的是恢復舊制、諸侯割據的心思,劉、項共存,相互制衡,於割據是無害有利。當時齊國一著名辯士蒯通就曾幫助韓信剖析天下形勢,勸其保持暫時獨立,坐觀成敗,等劉、項兩敗俱傷之後,收漁人之利。還有,項王的說客武涉也在積極地聯絡韓信。
關鍵時候看張良,他替劉邦出了個妙計。計的主旨是利誘,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把項羽統治下的地盤划出一部分給韓信,一部分給彭越,增加齊魏的領地,讓他們為了自己封國的土地而參戰,另一個是擴大齊國封地至楚,滿足韓信作為楚人衣錦還鄉的心理需求,封彭越為魏王,使之成為魏地真正的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