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近代現代化比較及啟示
07-05
【摘 要】 日本傳統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底蘊和中國有著很大的相關性,然而日本與中國近代、現代化發展速度卻有很大的差異。本文對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即從對待外來文化的社會心理,中日兩國傳統文化的異同,中日兩國應對外來文化的衝擊等三方面做了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意義的啟示: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注意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科學地辯證地對待外來文化,對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深入研究儒學與現代化的關係。 【關鍵詞】 中國; 日本; 現代化; 比較 近代以來,中日兩個國家都在同一時間段內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犯。基於此,也幾乎同時邁上近代化的歷史進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兩個國家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情形:日本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成功發展成為獨立的工業國,擺脫了成為殖民地的命運;而中國由於未能採取頗為有效的措施,自以為是地閉關鎖國,漸漸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同屬於東亞文化圈的兩個國家,為何在面對西方時卻走出了不同的近代化之路?基於此,從文化視角來研究和探討中日兩個國家近代化的差異,或許能夠給當下的中國提供些許的思考和借鑒。 一、對待外來文化的社會心理 19世紀中葉,西方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了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西方一些大國紛紛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並將其不斷地推向世界各地。通過對中日兩國近代史的研究,不難發現,中日兩國在近代面對外來文化時採取了不同的反應,這或許就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兩個國家日後的發展。 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這也就使得國家上至皇親貴族、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或多或少養成了極為強烈的文化優越感。以至於當面對外來文化的時候,似乎採取的大都是漠視、輕蔑甚至拒絕的態度,特別是極為保守的滿清貴族更是頑固地排斥西學,拒絕吸收西方近代文明。這種以「中國為中心」為基礎的施政綱要,也就勢必使得早期的現代化自然而然難以從國家層面正式啟動。加之中國是一個中央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國家,並且在這種中央集權體制下的臣民天命觀和唯上思想根深蒂固,也就形成了一種唯我獨優的文化心理,以致整個國民從上到下形成了自大的社會心理。 反觀日本,在對待西方文化上卻採取的是積極吸收和容納的態度。因為,第一,日本具有單一民族,單一文化傳統的特點。其次,自然地理環境使其產生了極高的民族危機意識。第三,從日本對外發展的歷史來看,日本文化長期以來深受中國大陸文化的輻射和影響,這也就使得其產生了更樂意去接收外來文化的心理。 二、中日兩國傳統文化的異同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中日兩國也有很大的差異。誠如上面所述中國由於曾經有過極其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歷史,統治者素以天朝上國自居,視外國為「夷」。觀念上的自大,以及優越的社會心理一直束縛著統治階層,改變現存的體制是難上加難。而日本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社會歷史發展,與中國在傳統文化上有著相同面和不同面。燦爛文明的中國文化作為東亞的文化中心,對周邊國家及其民族文化都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化哺育了日本古代文化,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日傳統文化的差異還體現在自造性和移植模仿性。承載上千年歷史積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歷史的洗禮中形成了極具獨特性魅力的傳統文化。而日本傳統文化恰恰相反,在其文化的發展歷史中移植模仿性則極為突出。日本民族有吸收外來文化進行模仿創造的傳統。第一次學習外來文化的高潮中有選擇地吸收我國古代文化、技術和政治制度,卻沒有完全「漢化」,吸取外來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供自己使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同點:穩定保守性與隨機應變性。穩定保守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特徵。中國傳統文化植根並繁茂於東亞大陸,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極強的穩定性。與中國相比,日本傳統文化的隨機性特徵則尤為突出。日本文化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吸收大陸先進文化的過程,日本人善於靈活吸收各種外傳文化,當他們發現更優於東方文化的西方文化時,便立刻擺脫東方文化的束縛,積極汲取西方先進文化精華。這種在文化吸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靈活性給日本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儒學經典思想傳入日本後,儒教的核心思想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中國儒學主要價值在於其在封建社會,是士大夫階層的倫理道德,強調「仁」的重要性,而日本的儒學則作為武士階層的倫理觀念,強調「忠」的思想。 自從儒學傳入日本,原本的中國儒學已是經過日本人靈活改造的儒學。從這個意義上說,中日傳統文化雖然出於同根但是卻結出異果。這也為後來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中日兩國則採取了不同的方式。 三、中日兩國應對外來文化的衝擊 16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西歐文藝復興之後,資本主義正值成長壯大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正處在明代萬曆中期到鴉片戰爭之間,萌芽的資本主義還未成熟就已夭折的歷史時期;而日本的封建主義此時正迅速成熟並已做好了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準備。在此時期,西方殖民勢力爭相東侵,西方的近代文明伴著堅船利炮、貿易和宗教,猛烈衝擊著東亞古代文明的羅網,與中日傳統文化發生了劇烈的碰撞。面對挑戰,中日兩國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反應。 首先,在吸收西洋文化的形態上,面對西方殖民入侵,中日兩個東亞國家被迫做出選擇。日本是「全面攝取型」,中國則屬於「部分攝取型」,日本的「和魂洋才」與中國的「中體西用」,在堅持傳統、學習西方上表面看似相同,但實質上卻大相徑庭。中國清政府的高級官僚提出了「中體西用」的口號,主張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在此前提下有選擇地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目的在於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來鞏固中國傳統文化和最根本的封建統治,而不是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體」和「用」的界限清晰分明。日本提出的「和魂洋才」,其內容可以解釋為「存舊圖新」, 「魂」和「才」之間的「主」和「次」並不是截然對立的。特別是「和魂洋才」由「和魂漢才」演變而來的,日本對於外來文化不像中國人有那樣明顯的排斥性。「和魂」強調的是精神上的「民族性」,而「中體」所體現的是封建制度,這也就限制了兩國所能學習的內容。同樣的形式大卻導致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其次,在對待儒學的態度上中日兩國也採取了完全相反的方式。中國的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向兩千多年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發起進攻,試圖打破中國近代化這一沉重枷鎖。但是這種徹底打倒的方式卻將儒家思想中的精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連根剷除。致使在剷除儒家禮教之後中國出現了信仰、倫理道德危機,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偏執態度必然對中國社會造成極大損害。在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中,一些留洋學者雖然曾激烈地抨擊過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但是一些企業家則提出了「《論語》加算盤」的口號,使得在發展資本主義實業中注入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促進日本資本主義大發展。加之日本自江戶時代就已經認識到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儒學的有效性是有限的,儒學的有效使用範圍也在逐年縮小,到幕府末期,就已經被基本限定在日常道德範圍之內,方使日本民族並沒有出現大的危機。 再次,在教育改革和派遣留學生方面,中日兩國存在一定差異。在這一領域內,日本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海外留學從政策制定到實行,都遠比清政府主動,規模聲勢也遠在中國之上。在明治時期,國內教育改革:頒行全國統一的新《學制》;重視實用技術教育;通過高等教育培養高層次人才。除了上述「根本對策」外,明治政府還大力鼓勵日本青年赴海外留學,將留學制度化,保證留學運動有條不紊地向前發展。從明治維新後的歷史發展進程看,這些留學生為日本的發展攝取了大量西方先進文化,為日本的現代化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到20世紀初年,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的傳統教育也開始發生新的變化,大體上先後經歷洋務學堂、維新學堂和近代學堂3個階段。對於派遣留學生,洋務派從1872年起陸續派出幾批幼童出洋留學,但清政府並未將其納入制度化軌道,導致首批赴美留學生因頑固派攻擊其「沾染洋習」、「不堪大用」而被中途召回,宣告失敗。直到甲午戰爭,尤其是1905年廢科舉之後,新的大規模的留學運動才又興起。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中日兩國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在教育改革和留學生的派遣實踐中可以發現,中國這一時期在現代人才方面已經遠遠落後日本,這或許才是中日兩國之所以實現現代化不同結局的深層原因。 四、思考和啟示 從文化視角對中日兩國現代化發展之路進行比較研究,不難發現,日本近代以來現代化的發展經驗,對當下我國現代化發展能夠帶來一些重要的啟示和思考。 1、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注意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 日本近代的現代化進程告訴我們一個客觀的事實,重視教育是其實現現代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日本從明治維新以後,就將要求消除一切文盲,大力推行平民教育提上了立法的高度,日本對教育的重視和普及,為日本近代的現代化儲備了大量的人力資本基礎。當前我國的高等人才培養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可迴避的,高校擴招培養了更多的高等人才,但也存在著教育收費偏高,教育質量下滑等問題,以及注重精英教育而忽略了平民基礎教育的傾向。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進一步促進我國的國民教育的發展,才能對於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2、要科學地辯證地對待外來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我國文化的發展,是人類共同文明的成果財富,科學理性地汲取外來優秀文化成果,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要求。世界之五彩繽紛,文化的燦爛輝煌,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也需要不同國家、民族間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只有這樣,我們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才能走在世界文化潮流前端,不斷彰顯其特殊魅力。 3、深入研究儒學與現代化的關係 通過基於文化視角對於中日兩國現代化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呈現出不同的結果,其更為深層次的是如何將儒學與現代化協調統一,從而更好地推動現代化的發展。儒學作為一種傳統思想文化,它既可能阻礙社會的發展,又可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儒學作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在特定的時期可能顯示出精華的功效,或顯示出其糟粕的罪過。總之,只有學術界對儒學文化與現代化之間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比較正確地認識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真正作用。 【參考文獻】 [1] 湯重南等著.日本文化與現代化[M].遼海出版社,1999. [2] [日]依田熹家,日中兩國現代化比較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 於桂芬.西風東漸―中日攝取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作者簡介】 楊 陽,延安大學政法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國政治.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來,貧道解析怎樣的面相結婚比較晚,並未您解惑
※桃花運比較旺的手相大公開
※水鬼、海馬和五十尋的比較
※「倫理」與「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較義 / 堯新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