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作文教學思想及其踐行

四川省南江縣雙桂鄉九義校吳臣國葉聖陶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博大精深,語文課的諸多理念與之一脈相承。可是在實施新課改過程中,有些老師採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將其洗劫一空,割斷了新課改與傳統教學思想精髓之聯繫,偏離了正確方向。今天諸如作文教學中模式化、陳舊化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學生作文痛苦、虛假、無個性現象普遍。這些問題的解決當然只靠繼承傳統作文教學思想不加創新運用就能解決,但讓我們重溫老一輩教育家的思想精髓,無疑會對今天的作文教學或多或少有所啟迪。一、倡導立真求誠,作文與做人統一。作文與做人統一的思想植根於葉老深厚博大的教育思想,起源於他對教育本質的把握,這一觀點成為他倡導並親自實踐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抨擊養成記誦廣博的「活書櫥」、學舌很巧妙的「人形鸚鵡」、或大或小的官員以及靠教讀為生的儒生學員,可是不能養成善於運用國文之一種工具來生活的普通公民的舊時教育;認為「受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做人,做社會的夠格的成員 ,做社會的夠格的公民。」(《葉聖陶散文乙集》,《讀書和受教育》)指出學習語文就是「養成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為「各種學科又像輪輻一樣輳合於一個教育的軸心。」(《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56頁,以下簡稱《論集》)從這個根基上出發,作文作為眾學科之一員,也必須為培養社會夠格的公民服務,是社會的成員儘可能運用語言這一工具。從這個根基上出發,作文與做人就必須也必然要統一了。這一思想是一根紅線一直貫穿於葉老作文教學理論體系,成為主導思想。葉老繼承了我國勞動人民誠樸的美德和古代知識分子修身治德的優良傳統,並且始終和人民站在時代的前列,隨時代一起進步。「求誠」是他一生始終遵循的處世準則,也是他始終倡導的人生品質。他治學作文,待人處事,時時處處表現出一種認真謹嚴、兢兢業業、真誠坦率的道德風範,堪稱做人典範。他歷來強調教育中加強品德培養,他借用別人的話說:「一切知識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紮根,縱有知識,並無是處。」他還說,「追求知識固然重要,尤其重要的卻是問清楚目標,必須使追求的結果增加德行的份量才好,決不能說追求是無所為而為,為知識而知識。」良好的道德品質就是如此重要,近者,它可以推動學生髮奮學習;遠者,可以促使他們日後一絲不苟,勤懇工作,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這種「求誠」的品質正是作好文章所必需的。有了求誠的品質,才會說真話、實話,才會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不會抄襲應付了事,才不會無病呻吟或說些不痛不癢的話。他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作文「立誠最為貴」,這也是他數十年來一貫堅持、反覆申說的主張。早在1919年它寫第一篇語文教育論著的時候,就強調學生作文「必求合符論理,而不貴乎虛衍。」到上世紀三十年代,他明確提出了衡量作文優劣的兩根標尺,即「誠實」與「精密」,所謂「誠實」就是「怎樣想就怎樣寫」,「文章必須與寫作者的思想、性質、環境等一致」,「從原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徵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度。」也就是說,寫文章「無非是一點,我們聽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體會到的東西來告訴讀者或聽眾。」到了八十年代,他又強調:「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容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話與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幾分品德知識能力只能說幾分的話,寫幾分的文。」可見,作文關係到怎樣做人和做怎樣的人的大問題。總之,作文與做人緊密結合,有機統一。做人是作文的基礎,做好人是作文的關鍵,也是作文的出發點和歸宿。二、重視生活積累,解決無米之炊。葉聖陶這位嚴肅、真誠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對文章與生活的關係有正確的認識。他認為文章就是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誠實的自己的話「源頭很密尓,很廣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們的充實的生活。」(見《論集》《作文論》第212頁)的確如此,文章對生活的依存關係符合唯物論的反映論。成人的文學創作雖然要經過藝術的加工,但也來源於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就是遠古流傳下來的神話,也有著人類早期活動的影子,而西方現代各種流派的文學作品流露的哀嘆、宣洩的頹廢情緒,也源於現實,其中描繪的魔幻圖景也不過是對社會現實針砭反抗的曲折反映。對於學作文的學生來說,閱歷不夠豐富,見識不多,作文只能來自他們真實的生活,生活愈充實,對現實是飢餓的感受愈豐富,認識愈深刻,寫作的原材料也就愈充實,表達的慾望也就越強烈,也就觸發了寫作的需要與動機,也就符合寫作的自然心裡。所以葉老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論集《<文章例話>序》)他還說,「我們的生活充實到某種程度,自然要說某種的話,也自然能說某種的話。」(論集《作文論》)生活的充實與作文能力的提高並行。我們應了解、熟悉學生的生活,並關注學生的生活,並給與生活積累指導。筆者認為,這種指導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指導學生善於觀察生活,養成勤積累的習慣。指導學生善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搞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增加生活體驗,鼓勵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寫作素材,關注社會焦點,對身邊的人、事、景、物做詳細的觀察,勤寫生活札記、摘記,可三言兩語,可長篇大論,關鍵是養成善於觀察、勤於積累的好習慣;2、指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思想認識和獨立思考是分不開的,對所見所聞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就是讀書也要有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深化自己的認識,從而思我所思,寫我真實所感;3、命題作文要切合學生的積累,才能讓他們樂於表達,做到言之有物;4、要了解每個學生的積蓄,作文指導有的放矢,才能寫出有個性化的作文。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閱歷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個人的積蓄也不同。對於同一題目,各人因積蓄的材料不同,心中積蓄的廣度、深度不同,認識水平不同,作文的內容和水平千差萬別。指導作文時教師不僅要了解全班學生現有的積蓄,還要了解每個學生積蓄的水平,有時出幾個不同的文題,讓學生自由選擇,更能收到實效。三、重視認識能力的提高如何使生活之源流向作文之本?良好的寫作能力構成有哪些要素?葉老有著豐富的寫作經驗,同時又積極的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理論,所以深影寫作之道。在他的作文教學了理論中,對就決定寫作能力得住心理要素 都有深入的闡述,並一貫強調認識能力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說:「通過寫作文,必須在人事方面下功夫,思想認識是文章的質料,有質料是首要的。」他還說,「認得深切,寫出來當然親切,識得淺薄,寫出來不免淺薄,一無所知,硬寫也沒法寫出。」尤其重視理性認識的作用,「無論寫什麼東西,立場觀點總得正確,思想方法總得對頭。要不然,寫下來的決不會是有意義的東西。」(論集《和教師談寫作》)有人將葉聖陶關於文章質料的精闢概括「誠實的自己的話」作膚淺的理解,認為真話、實話,就是自己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怎樣寫,是這樣嗎?「不是。真話、實話還要求有個客觀的標準,就是準確性。無論心裡怎麼想,必須所想的是具有準確性的,照樣說出來或者寫下來才是真話、實話。」(論集《寫東西全都有所為》)只有做到了這一點,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益於人、有益於世。否則,真話、實話無法商量;假話、不負責任的話也會充斥文章中間,而要使人說話作文超具有準確性的真話、實話方向努力,就得重視認識的提高,訓練思想,逐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四、重視思維訓練,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語言和思維是合二為一的,離開了語言,思想便無法依傍。思想認識不深刻,不透徹,會導致語言的晦澀和含糊。葉聖陶在《關於怎樣使用語言》和《談文章修改》不只一次地講過:「我們想問題時,必須依傍語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維活動的過程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有的學生說:「腦子裡有想法就是寫不出來。」其實他的想法還是朦朧的思想,語言還是零零碎碎的語言,當然寫不出東西來。他在《談文章的修改》里說:「思想、語言、文字三樣其實是一樣。」「思想不能空無依傍,思想依傍語言。」所以,他倡導語言與思維緊密結合的訓練途徑,「思維活動的過程同時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葉聖陶集》《關於怎樣使用語言》),要求「想清楚」,使「朦朧的思想」成為「清晰的思想」,使「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語言」成為「有條理有組織完密的語言」(《談文章的修改》),「從思想認識達到深入、透徹的程度來消除語言的晦澀、含糊」的毛病。(《寫東西全都有所為》)因此,作文訓練應與思維訓練統一起來。其主要做法如下:1、作文和邏輯思維訓練統一,增強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學生作文時離不開邏輯思維,思維的條理性、概括性、準確性強,語言表達就會準確、嚴謹、流暢。最好的訓練就是要求學生作文前先寫提綱,提綱列好了等於打好了腹稿。目的就是讓學生想清楚然後寫,不隨便簡單想一想了事,以有點朦朧意識為滿足。自覺列提綱的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不盡,無論發言還是作文,就會思路連貫,條理清晰,而且會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2、作文和形象思維統一,增強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鮮明性。要使學生作文寫得具體生動,不能僅從修飾語句著眼,除了積累大量的知識之外,還必須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對於作文內容空洞、語言乾癟的學生,更需要從發展形象思維入手。要求學生寫想像作文是必要的。有的以真實為主,在寫真實中也應發揮想像;有的以寫想像為主,想像中不脫離真實的生活。只有二者結合,才能寫出好文章。3、活躍思維,開拓思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個性化語言。作文本就是一項創造性極強的活動,要允許學生放開思想,從擬題、立意、選材、構思行文給學生鬆綁,少些束縛,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如立意盡量做到以小見大、反彈琵琶,另闢蹊徑,想別人不易想到的;努力把事物想深想透,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選材時多從時間、空間全方位著眼,如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多角度多方位考慮,多從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聯繫上去考慮,選那些新穎的典型的材料寫。如此長期堅持,學生的求新能力必有發展,個性化的語言表達也就有了根基。否則,光從語言上去翻新甚至寫一些不符合語言規範表達的語句不是個性化、不是有創意地表達,而是對語言的褻瀆。目前流行以模仿為主的模式化作文指導寫得過多,有礙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五、重視情感的培養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寫文章必須有感情的介入。葉老非常重視情感的培養。物、情、理三者密不可分,健康深美的情感又能引導我們,「使我們勇往直前,全心傾注」,愛那該愛的,干那願乾的。「它給我們極大的恩惠,使我們這世界各部分互相關聯而且固結不解地組織起來;使我們深入生活的核心······它是粘力,也是熱力。」(《作文輪》),有了健康而深美的情感就會有表達情感的慾望,古人說「情動而辭發」,深美得情感流進文章,也就有了深美的文字。因此,葉老把培養情感作為充實生活的途徑之一,把情感作為衡量作文進步的因素:「思想益正確而完善,情感益懇摯而縝密,即可斷定為確有進步。」(《對於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兒童的情感是需要培養的,他又指出:「人是生來就壞著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養,自會抽芽舒葉,開出茂美的花,結出豐碩的果。」「生活永遠涵濡於情感之中,就覺得這生活永遠是充實的。」一旦兒童的認知伴隨著情感,他們會主動積極地學習語言和表達語言。所以,在作文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係、民主化的教學管理十分重要,教師還要經常給學生以鼓勵、肯定,增強學生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此外,敦促學生從自己的積蓄出發,寫自己的情感體驗。這種健康深美的情感對於做人也極為重要,從葉老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具有健康深美情感的人就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甘願為真理而奉獻甚至犧牲的人。一個人感情淡漠消極,影響學習、工作、生活,這樣是做不好任何事的,也無益於社會。六、強調讀寫結合,以讀促寫葉聖陶在《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種指出:「有些人把閱讀和寫作看做不甚相干的兩回事,而且特別看重寫作,總是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好像語文程度就只看寫作程度似的。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在《寫作教學》中他又指出:「教學生閱讀,一部分的目的在給他們做榜樣。因此教學就得著眼於:(一)所表達的作者的積蓄;(二)作者用什麼功夫來表達他的積蓄。這無非就是要使學生知道,胸中所積蓄要達到如何充實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發表不可,發表又要如何苦心經營,一絲不苟,那才算做到了家。」由此可見,讀寫結合應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他說:「閱讀與寫作是一對孿生兄弟」,「閱讀時吸收,寫作是傾吐」,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也是我國古代傳統教學的精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時許多大作家的寫作經驗也證明了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當今的青少年業餘時間多被視屏媒體吸引眼球,有幾人真正好好讀過對自己成長有好處的書呢?難怪作文乾癟無味、空洞無物,甚至寫作成了一種痛苦。國人又何尚不是如此呢?物質生活日漸富足,國人的閱讀率卻在持續下降,難怪學術造假成風,學術水平日漸下降。新課標人教版編者編寫試用版時吸收了讀寫結合的思想,以初中語文教科書為例,除了推薦課外誦讀的六十首古詩詞外,還推薦介紹了18種中外文學名著,意在擴大學生閱讀視野,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從讀中增強語感,從讀中學寫作技巧,從讀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情感積累,在學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因此教學時首先要抓好課內閱讀,給課外閱讀引路,指點方法,培養自能讀書的能力,同時從讀中點撥寫作技法,輔之以相關的小練筆,必能提高寫作技能。其次,加大閱讀量,抓好課外閱讀,讓學生多做摘記、寫讀後感,可以提高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七、強調言語交際,重視作文的交際功能長期以來,作文教學脫離社會需要,有文學化傾向,給作文教學帶來了諸多弊端,如教學目標上拔高了作文要求,使學生望而生畏,教學指導上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徵,多拿作家的寫作經驗指導學生大而不當等。究其原因:我國目前作文教學雖然流派眾多,但還沒有形成一套讓大家都能接受的作文教學理論,只好借鑒作家的寫作經驗;二是受我國傳統作文教學思想的消極影響,寫作的功利性特徵十分明顯,替聖人立言,為統治階級充當政治傳聲筒的作用。我國科舉制自隋代開始,實行1300多年,從明代的「八股取士」開始控制了科舉考試大約五百年之久。這五百年間,學校教育的中心就是訓練學生讀八股文,做八股文,目的是替聖人立言,為皇權服務,寫作的功利性特徵十分明顯,而少有獨舒性靈的美文。這種作文教學思想反映到今天就是學生為考試而作文,而不是為生活而作文,因此急功近利,模仿、抄襲滿分作文,目的為了應試,有違作文初衷,失去了作文交際和育人的功能。學生為啥要作文呢?葉老指出:「關於作文教學,大概先得想想學生為什麼要作文。要回答似乎也不難,當然是:人在生活工作中隨時需要作文,所以要學作文。在從前並不是人人需要,但今天卻是人人需要。寫封信、打個報告,寫個總結,起草個發言稿,寫一份說明書,諸如此類,不是各行各業要做的事嗎?因此要求學生學好作文,在中學階段打下結實的基礎。至於作詩作小說,並不是人人都需要的,學生有興緻去試作,當然絕對不宜禁止,但是這並非作文教學的目標。」(《作文論》)無獨有偶,現今的歐美和日本的寫作教學中,都很重視從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決定作文訓練的體裁和題材。日本的寫作教材有相當一部分是訓練學生寫觀察報告、實驗報告、研究報告等實用性說明文的。入邪《名字的變遷》、《我們村裡的方言》、《關於天氣的諺語》等。他們非常重視語言的交際功能,非常重視啟發學生把握寫的目的、對象和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語言在交際中的作用。西德費蘭茨·海貝爾教授主編的一套中學語文教材,在寫作訓練項目中,占絕大多數的是調查報告、事件報道、科技說明、讀書介紹、會議記錄、演講提綱、個人經歷、商品廣告等實用的題材。由此可見,外國作文的發展趨勢,是從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考慮寫什麼和怎麼寫的問題。當然,這種交際需要並不僅僅是體現在應用文和說明文上,記敘文、議論文包括文學作品的寫作都很強調寫作目的——即實用性功能。葉聖陶重視作文交際功能的思想啟示我們:中小學作文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未來的少數作家,而是要全體學生掌握適應未來生活實際需要的寫作基本能力。因此,把重點只盯在少數具有寫作天賦的學生身上肯定不對,只為考試而寫作也肯定不對。八、提倡教師下水,多做「下水」指導所謂「教師下水」,就是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出了題目,不光讓學生做,自己親自去嘗嘗「梨子」的滋味。便於指導學生。上世紀六十年代,葉聖陶在《文匯報》發表了《「教師下水」》一文,語文教育學界倍加關注,在該文中他旗幟鮮明地倡導「教師下水」練筆。他說:「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常動動筆,或者做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麼,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進步。經常動動筆,用比喻的說法就是『下水』。」其目的「無非希望老師深知作文的甘苦,無論取材布局,遣詞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練,具有敏感,幾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這樣的時候,隨時給學生引導一下,指點幾句,全是最有益的啟發,最切用的經驗。學生只要心領神會,努力實踐作一迴文就有一回進步。」試想,一個不愛寫作的老師,只站在河邊不知水深,空頭指導學生的作文,以不會寫者教不會寫者,這是多麼尷尬而又痛苦的事,瞎子牽瞎子這還不危險嗎?其作文指導能切中要害嗎?能收到實效嗎?淡然不一定每次都要教師寫出下水文,但至少應列出你構思的提綱總可以吧!教師堅持寫下誰作文的好處,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1、能使教師切身體會到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其指導才能切中要害,有的放矢;2、能促使教師設計科學的作文教學方案。教師先寫了「下水文」,對寫作中遇到的困難、需要的時間做大概的估計,才能根據寫作的要求,精心安排寫作的具體步驟,科學分配課時,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作文教學效率;3、能使教師迅速抓住要害,增強評改的針對性。由於教師有了一番「下水」的過程,對學生習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早有準備,因此評改、講解時能胸有成竹、抓住關鍵,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4、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願望,調動寫作的積極性。教師在學生動筆前或在作文講評課上,拿出自己的「下水」文章,與學生共同評議,使學生感到作文並不神秘,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經過努力,自己也能寫出好文章來,從而消除對寫作的恐懼心理。另外,教師經常堅持寫下水文章,還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良好形象,使學生產生信任感,從而堅定他們寫好作文的信心。九、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最終實現自能作文「教是為了達到不教,讓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可謂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語文教師的最高理想境界。但這種理想的語文教學境界的實現,有待學生讀書的能力、作文能力的形成,並養成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才能子能讀書、自能作文。而目前部分語文教師中流行一種觀念,認為學生作文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靠自己從大量的閱讀中揣摩、領悟,許多大作家的成長經歷就驗證了這一觀點,所以,學生閱歷豐富了,讀書多了,便有了自能作文的能力,懷疑作文課是否有開設的必要,甚至有人提出取消作文課。這種認識恐怕有失偏頗,首先我們作文教學的目標不是為了培養未來的准作家(當然不排除極少數未來可能會成為作家的人);其次,作家的成長有一個漫長的經歷,古代單純靠閱讀積澱提高寫作能力的做法在今天信息化時代可能行不大通,教師的有效指導、點撥恐怕更能使學生作文能力快速提升。上面幾部分就是談的這個問題。與此同時,讓學生養成隨時寫作、自改文章的好習慣,是自能作文的重要體現。葉聖陶歷來主張把培養良好習慣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在他的論著中涉及到習慣的論述,據不完全統計達百餘處之多。比如他主張學語文營養成專心聽講、勤於閱讀、認真說話、隨時寫作、自改文章、規範寫字、常查字典、善於自學的良好習慣,概括起來就是聽說讀寫的良好習慣。就拿隨時寫作和自改作文的好習慣來說,他曾有過這樣的設想:「能不能從小學高年級起,就使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呢?或者不寫日記,能不能養成寫筆記的習慣呢?凡是看的、聽的、玩的、想的,覺得有意思就記,一兩句話也可以,幾百個字也可以,既不勉強拉長,也不硬要縮短。總之,實事求是,說老實話,對自己負責······這樣的習慣假如能夠養成,命題作文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廢止,教師只要隨時抽看學生的日記本或筆記本,對他們進行一些必要的指點就可以了。」魏書生老師的語文教學就做到了,使葉老的設想變成了現實。令人欣喜的是,現在已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按照葉老的設想去進行作文教改實驗,讓學生認真地多寫多練,養成隨時作文的良好習慣,寫作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文章寫完之後為什麼要修改?因為初稿中出現這樣那樣的紕漏或差錯是難以避免的,只有經過反覆斟酌、推敲和修改,才能不斷完善起來。為什麼自己修改比老師和他人修改好?因為只有自己修改才是主動的,才能得到實際的鍛煉。因此,葉聖陶極力反對語文老師對學生作文進行體無完膚的「精批細改」,而提倡在認真審閱學生作文的基礎上啟發和指導學生自己修改。教師把本應由學生做的事越俎代庖,弄得自己疲於奔命,結果做了許多無效勞動,學生卻永遠不會修改,自能作文的能力也便不能形成。這些見解對今天的作文教學仍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作者通訊地址:四川省南江縣雙桂鄉九義校 郵編:636636電話:13989144486電子郵箱:W.C.G1966@163.COM)
推薦閱讀:

餘映潮??教學設計的基本手法
葉靜肚皮舞教學視頻(全套19集)
一個年輕教師的教學記錄(四)
八字教學4
歐陽詢楷書教學基本筆畫(第四節)

TAG:思想 | 教學 | 作文 | 葉聖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