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鑒101:再見了漢朝

關羽死於公元219年年末,他的老朋友曹操在第二年開春就去世了,公元220年正月23日曹操去世,對於曹操,我們的評價就按照通鑒原文來吧,實在太精彩了: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閑,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乎海內。

司馬光對曹操評價之高遠勝於劉備,至於曹操後世的評價變味那大概就是因為他做了兩次血腥的逼獻帝,殺皇后的事件,可見民間口碑真是難以伺候。

關羽和曹操的去世標誌著三國時期按照講故事的邏輯看,一個大高潮就算過去了,但是歷史可並不是如此,不管你什麼驚天動地的人物去世,歷史就是毫無影響的繼續發展,活著的人還要依然爭鬥不休。曹操就是例子,他是在洛陽去世的,可太子曹丕當時正在鄴城,這人心就亂了,軍隊也有騷動,因為魏王一去世是不是漢獻帝就要掌權啊,劉備和孫權會不會打過來啊,面對複雜局面,有人建議保守秘密,暫時不公布曹操去世的消息,有人說要趕緊把喪事公之於眾,有人更混球說,要把各個城池的守將都換上曹操家鄉的譙縣人和沛國人才放心。

曹丕自己也很慌亂,曹操去世的噩耗傳到鄴城,曹丕慟哭不已,請注意這裡肯定有虛假成分,畢竟孝道也是要展示的。關鍵時刻中庶子司馬孚也就是司馬懿的親弟弟勸諫說「你別哭,你不是普通人,先王去世,舉國上下都仰仗你,怎麼能效法普通人盡孝的方式呢」這樣才幫助曹丕漸漸止住哭聲。

曹丕身邊的大臣們剛剛聽到曹操去世的消息,第一反應也是哭,場面一度失控。司馬孚趕緊找來擴音器,沖大家喊道「都這時候了,你們哭有什麼用,當務之急是拜立新君,鎮撫天下」。大家這才冷靜下來商量流程,一堆書獃子開始講究合法性問題,魏王太子曹丕即魏王位,這必須有漢獻帝的詔令。但是馬上有很多現實問題,漢獻帝會不會配合?詔令要多久才能到?人家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現在漢朝的情況是國不可一日無魏王,所以尚書陳矯駁斥了書獃子理論「太子應馬上節哀即位,以安定人心。別的不說,什麼劉備孫權都遠著呢,其他的兒子比如曹彰正守在靈柩旁邊,他們也具備繼位的可能性啊,如果不定下來,就有可能兄弟相殘,國家就危險了」,大家這才發現什麼程序都趕不上效率,於是重新商量,當即召集百官,安排繼位典禮,一天之內全部搞定。

第二天清晨,以魏王后的命令,拜太子曹丕繼承曹操為魏王,下令大赦天下罪犯。這就很怪了,魏王后授權,這樣的的合法性顯然不強,其實是有問題的。好在漢獻帝很配合,得到曹操去世的消息,馬上派御史大夫華歆帶著詔書,授予曹丕丞相印綬和魏王璽綬,仍兼任冀州牧。我看到一些影視劇都演出了漢獻帝在曹操去世後的興奮和有可能奪回權力的衝動,如果他真這麼想那就太naive了,曹操可不是一個人,軍隊、禁軍、太監、大臣,全都是曹操的人,漢獻帝怎麼奪回權力?曹操去世無非是其中一哪個兒子繼位的問題,還不如順水推舟,省的被動;有人覺得漢獻帝應該使壞,把繼位詔書頒給曹彰或者曹植,讓兄弟相殘,那其實也沒啥意思,因為誰勝了還是要控制他,這麼折騰,有意思么?

無論怎麼樣,曹丕算是繼位魏王,馬上任命太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並著手一定的改革,包括官員任命、九品中正制、平定地方的叛亂,基本上曹丕做的都是在曹操基礎上,大樹底下乘涼,都很好辦,但是有一件事,比如自己當皇帝,曹操可是一直沒有做,曹丕就很興趣了。

最先提出這個看法的是左中郎將李伏、太史丞許芝,他們上書曹丕「魏當代漢,見於圖緯,其事眾甚。」群臣因上表勸曹丕順天人之望,稱帝,曹丕第一次當然是不許的。

但大勢所趨,到了10月13日,漢獻帝在高祖廟祭祀,報告列祖列宗,派代理御史大夫張音帶著符節,捧著皇帝璽綬以及詔書,要讓位給魏王曹丕。曹丕三次上書推辭之後才答應,二十九日,曹丕和漢獻帝劉協登壇,曹丕受皇帝璽綬,即皇帝位。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號,大赦全國。作為全國統一象徵的漢朝終於走進了歷史,成為過去。

曹丕對劉協很好,尊劉協為山陽公,仍然使用漢朝的曆法,行皇帝的禮儀、音樂;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曹丕追尊自己的祖父魏太王曹嵩為太皇帝;父親魏武王曹操為武皇帝,廟號為太祖;尊奉母親魏太后 卞氏為皇太后。改漢封朝的諸侯王為嵩德侯,列侯為關中侯。大臣們封爵、升 遷,各有不同。又把相國改稱司徒,御史大夫改稱司空。山陽公劉協奉獻自己的兩個女兒給魏文帝曹丕作妃子。曹丕很感動,親口說「天下之珍,當與山陽共之。」,其實曹丕做的只不過是大家都知道,早晚都會發生的事情罷了。

再見了漢朝,從高祖劉邦開國到現在400餘年時間,這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以至於今日我們的民族依然以漢作為名稱。但滄海桑田,哪有不變的塵世?畢竟歷史需要吐故納新。送別漢朝,通鑒也走進了魏這個新時代,至於蜀漢和東吳,那在司馬光筆下就是反對國家統一的分裂勢力,魏才是正統。

推薦閱讀:

讀資治通鑒札記389 雍齒封侯
細讀《資治通鑒》:司馬光為啥要從「三國分晉」開始寫起
《資治通鑒》——十九卷二
重訂《資治通鑒評論》(五)

TAG:漢朝 | 資治通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