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班主題發言 | 潘綏銘:性研究的「中國情境」(三)

一、從古代到五四

(一)「儒道佛三教合流」:

中國傳統性文化的意識形態

(二)性的精神禁欲主義的操作化

(三)五四:第一次被西化的「性」

(四)1930s:「性文明」共識的建立

(五)最大的思想遺產:愛情被割裂

1.情愛高於性愛

2.浪漫愛情與夫妻恩愛相對立

二、共和國:性的「新社會」

(一)新官上任三把火

(二)新傳統:性的意識形態

1.性的道德優越性就是政治合法性

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階級鬥爭,不斷尋找敵人

4.每個人的「螺絲釘化」

5.愛情被貶斥為「小資產階級情調」

三、當今中國:從性革命一路走來

(一)1980年代以來,直接催生「性革命」的三大力量

(二)初級生活圈的基本理論

(三)獨生子女國策直接催生了「性快樂主義」

(四)獨生子女國策,帶來性的至少六大變化

1.避孕和流產的合法化,是傳統性道德的殺手

2.女性不再僅僅是生育工具,才可能出現性革命

3.獨生子女國策解放了各種「性變態」

4.年齡革命:

小太陽的誕生,摧毀了傳統性道德的家內傳承

5.青年文化正在反哺

6.單性別成長

四、21世紀:性化的中國

(一)結成性關係更加困難

(二)性關係之中

(三)「陰陽外溢」

(四)性愛婚的「鐵三角」日益鞏固

(五)中國情境的最新轉向

1.從勇闖禁區走向逃避選擇

2.從性的革命走向安全焦慮

3.從社會壓制到時尚引領

4.從越左越好,走向各就各位

下篇

中國情境的理論意義

一、陰陽與中庸:社會性別的中國情境

(一)陰陽與sex的五大差別

(二)不同的生活史,造就不同的哲學

(三)「陰陽和合」的必然產物:中庸之道

(四)gender與陰陽哲學的殊途同歸

二、中國情境中的具體問題

(一)異裝問題

(二)性別形象的中庸

(三)中國男人的「君子人格」

(四)男同性戀的本土認知:將男作女

三、陰陽哲學,消滅?解構?融匯?

(一)陰陽之外?男同/女同,仍然是男/女?

(二)模仿陰陽?為什麼要結婚合法化?

(三)性少數,需要邊界嗎?

(四)陰陽生萬物,還是生物因素取消論?

(五)陽哲學=異質同構,多元性別=異構同質

(六)陰陽哲學=過程協調,性別平等=起點or結果?

四、陰陽哲學之中的sexuality

(一)恐陰主義

1.根基:對於女性無限的性能力的恐懼

2.男人戒色之源:

生我之門,死我之戶、勞色傷身、精盡人亡

3.雙重性道德標準的來源:

男人偷情隔重山,女人偷情隔層紙

4.性生活協調:男人如火,女人如水

5推而廣之:以陰克陽

(二)中國異性關係的特質

1.男尊女卑,源於「妻、妾、婢、妓、尼一體制」

2.性別戰爭,源於一夫一妻制

3.異性專偶制婚姻:強制的「合陰陽」

(三)異性性關係,研究為什麼越來越少?

1.最根本原因:主流的性別理論不可普及

2.性少數,你跳出陰陽,這才是你最大的優勢

3.進步,歸功於誰?

4.加深思考:人與人,如何被連接起來?

五、運用西方理論,首先考慮什麼?

(一)一切理論都有社會前提,不能拿來就用

1.依賴於人際平等的理論

2.依賴於自由社會的理論

(二)中國情境,現在也仍然不同於西方

(三)西方,還有別的性別理論啊

六、西方理論的中國應用

(一)微觀:個體層次

1.信念主義:個體的性目標

2.社會化理論:性風采

3.慾望/需求論:性趣及其發育

4.決策推動論:性關係的結成機制

5.行動理論:性交往

6.符號互動論:性的儀式

7.認同論:性取向的身份

(二)中觀:群體層次

1.性總量理論:「性釋放途徑」的結構差異

2.現象學/解釋學/意義論:性快樂

3.消費文化論:性的時尚

4.結構功能主義:「性愛婚」中心論

5.戲劇論/表演論:性的呈現

(三)宏觀:社會層次

1.社會分層理論:性階級

2.社會衝突論:性的社會管理

3.社會行為學:性的運行機制

4.整體論:性的場域/空間

七、思維方式比理論更重要

(一)光譜式思維

1.萬事皆為多元構成

2.確定邊界,莫忘局限

3.任何分類都是主觀故意

4.任何分類標準都是裁剪生活

5.任何判定都是權勢產物

6.不是為了顛覆,而是為了深入

(二)建構主義的研究思路

1.必要條件

2.控制條件

3.充分條件

4.發展條件

(三)主體建構的視角

1.建構的視角

2.「主體」的視角

3.融合的視角

下篇

中國情境的理論意義

一、陰陽與中庸:社會性別的中國情境

我前面講了中國的性革命,可是,中國傳統的東西真的沒了嗎?不是,其實不是。在社會性別方面,傳統中國最重要的一個是陰陽,一個是中庸,這兩個東西實際上直到今天仍然時時刻刻存在我們腦子中。

(一)

陰陽與sex的五大差別

1.陰陽雖然有別,但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存在於一個更大的整體當中。尤其是,陰陽必須結合,必須要放在一起,才能夠形成一個整體。你看那個「陰陽圖」,沒有隻畫一個陰或者一個陽的,那就誰也看不懂。但是sex就是分開、分離的意思,從亞里士多德就開始說,到羅馬時代的拉丁文里就定型了,一切拉丁語系的現代概念都來源於此。至於「床上事」的意思,是後來才加進sex的。

2.在陰陽哲學裡,陰與陽雖然不同,但是它們的區分卻是模糊的。那條分界線為什麼不是一條直杠而是一個曲線?就是在表達:男女分得不那麼清楚,不那麼死板,存在著變化的可能性。而西方的sex是截然割裂的,男就是男,女就是女,壁壘森嚴,不承認任何一種變形,更不承認中間狀態。尤其是,從古希臘人開始就認為男女是對立的,

3.中國的陰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的裡面有白的,白的裡面有黑的,絕不是黑就是全黑,白就是全白。這種哲學已經轉化為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我小時候就聽大人們說過:找對象,什麼樣的對方最好?就是:男人要有些女人氣,才會溫柔體貼;女人則要有些男人氣,才能經得起風浪。這樣的一男一女才是絕配,才能把日子過好。聽聽,這才是陰陽哲學的真諦啊。可是西方歷史上呢?sex是黑白分明、相互排斥、不可混淆的。你只能說這個男人有點兒「像」女人,絕不能說他有一部分「是」女人。因為這不合西方的邏輯。

4.中國的陰陽,可以互相轉變。所謂上火了,就是陽太盛了,陰太虛了;所謂陰虛則是相反。這些都是不良狀態。所以需要把過多的陰或者陽,轉化為相反的東西,然後就好啦。所以陰與陽不但可以轉化,而且轉化是好事。整個中醫理論全是根據這個陰陽轉化的哲學。反之,西方歷史上的sex,男人和女人別說互變,就連穿異性的衣服也被判定為「異裝癖」,是性變態,甚至是犯罪。

5.中國的陰陽,始終是在互動之中達到協調的狀態,就是所謂的和諧,否則就是災難,在中醫看來就是生病啦。因此,誰都不得不適當讓步,不可能一直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結果,絕大多數人一旦結婚有了孩子,就不得不相信陰陽哲學,力求和諧。因為你不可能天天跟ta戰鬥,你也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上都堅持你的權利,那是做不到的,就算是在當今如此進步的中國,也還是做不到。

西方的一小部分人,主張sex war,gender war,就是性別戰爭,就是錙銖必較,就是必須分出勝負,必須是一方屈從於另一方,甚至就是你死我活。可是這些人的理論,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一點都不新鮮,這不就是階級鬥爭嗎?不就是文化大革命嗎?那會帶來什麼惡果,你們知道嗎?

其實,這種極端思想,在當代西方也沒有多大市場,溫和的性別理論其實更多也更加普及。只是我們中國有些人老覺得後者不夠革命,才很少引進。結果,現在的中國就出現一種情況:支持極端思想的人絕大多數是未婚女性,而絕大多數所謂家庭婦女,尤其是那些還希望白頭偕老的婦女,你跟她宣傳這個,她根本聽不懂,她覺得跟她的日常生活脫離得實在是太遠了,實在是沒有辦法實行,也就必然離你遠去。

(二)

不同的生活史,造就不同的哲學

陰陽的本意,其實就是「共生 依存 和合」。這不是什麼人自己發明的,而是來源於中國古代數千年艱苦的、分散的小農生活。尤其是男女的性別分工很不明顯,所謂「男耕女織」其實就是共同解決「吃穿二欲」,缺一不可,無分貴賤。因此只有共生 依存 和合才可能共同抵禦天災人禍。反之,分割與互斗都不利於社會運行和維持生活。

「男耕女織」的小農生活(圖片來自網路)

西方現代文化來源於希臘羅馬時期,從一開始就滲透著外貿與商業的氣息,性別分工明顯而且固化,當然必須用sex來強調兩大性別的分開、相對獨立與互相博弈,才能維持社會與文化的延續,而且也不是什麼人獨自發明的。

(三)

「陰陽和合」的必然產物:中庸之道

為了實現陰陽和諧的哲學,就必然實行「中庸之道」,就是主張「適可而止,過猶不及」。你當然可以輕飄飄地批判這是「和稀泥」。可是漢族歷史上,那些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的大災大難,究竟是「和稀泥」和出來的,還是「斗」出來的呢?

由於實行中庸之道,過去對於女性的歧視和壓迫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七出」,就是丈夫有7個理由可以「休妻」。這當然是壓迫,但是還有「三不出」呢,就是在三種情況下,丈夫不可以休妻。這就是有限度。反過來看,羅馬帝國規定,丈夫如果無緣無故殺死妻子,那麼要賠錢。如果是有緣有故殺死,那就連錢都不賠。再後來,基督教好了一些,可是在12世紀的主教大會上,討論女人有沒有靈魂,以一票之差表決女人還有靈魂的。按照宗教語言,沒有靈魂就不是人啊。

也是由於中庸之道,中國古代對於同性戀的歧視也是有限度的。在西方中世紀,同性戀是要處以火刑的。中國沒有這麼悲慘的事情,完全沒有。

當然,有限的壓迫也仍然是壓迫,可是總比無限的壓迫好一些吧?尤其是,如果咱們的研究連「不同程度」都不講,那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四)

gender與陰陽哲學的殊途同歸

最近30年來,我們引進了現代西方的社會性別理論。它批判傳統的sex,是一大歷史進步。於是我們就如獲至寶,言必稱gender,似乎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可是我們仔細想想,這個最新的舶來品,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古老的陰陽哲學的外語表述啊。

第一,從性別的分野來看,gender為了反對sex那種截然割裂的劃分,提出LGBTQI這類的主張,使用sexuality而不再是sex。可是陰陽哲學裡從來就是這樣認為的啊,陰與陽之間的劃分是曲線,不是直線啊。曲線就意味著模糊,意味著存在多種可能性啊。

第二,從性別的內部結構來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男人女氣,女人男氣,這不就是在反對「性別刻板印象」嗎?與其說是gender引進的成果,還不如說是陰陽哲學被落實了。

第三,從陰陽之間的互動來看,陰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只是因為我們沒有很好地挖掘這個遺產,才會對剛剛引進的「性別流動」的思想頂禮膜拜。

第四,我們的陰陽哲學還主張和諧相處。這恰恰是引進的激進gender理論所缺乏的。因此,我們現在應該僅僅「拿來」呢,還是應該也「出口」呢?

除了上述四種情況之外,陰陽哲學所主張的中庸之道,恰恰最符合剛剛引進的「性權利」概念。西方現代社會的性權利包括兩個方面:你必須堅持和伸張你自己的性權利,但是你不可以損害別人的同等的性權利。可是,這不就是孔子的理想嗎?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中的第一句就是提倡你堅持自己權利,第二句則是給你的權利劃定邊界,不可以損人利己。

當然我必須說,gender理論是在西方社會的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已經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進步。可是陰陽哲學卻一直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它在推動中國現代化方面做出過明顯的貢獻。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把陰陽哲學再次提煉與生髮,促使它在性革命之後的當今中國生根發芽,造福於民。

尤其是,我們不應該再滿足於做理論的矮子,而是應該用陰陽哲學來平等地與西方理論展開對話。我們不要忘記,社會科學不是階梯式發展的,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新的必然否定舊的。人類的一切思想遺產都可以重新發揚光大,用來解釋當前的問題。

這就是性社會學研究的「中國情境」。

二、中國情境中的具體問題

(一)

異裝問題

我來講課前三天,北京一個中學的兩個16歲小男孩,來請教我,說要調查異裝者。我說:我就是啊,你調查我吧。你看我穿這個短袖襯衫,咱們中國過去有這個嗎?過去是長袍馬褂啊,所以我就是異裝者。

當然,這不是故意為難小孩子,而是希望引出一個反思:我們現在研究的某些「問題」,真的是一個「中國的問題」嗎?

中國的戲曲中,旦角過去從來是男人扮演的。往早了說是梅蘭芳,國寶級的大師;往近了說是李玉剛。客觀上是因為女性不能拋頭露面,不能演戲。可是,社會既然容許一些男子漢大丈夫去「裝娘們兒」,那麼他們算不算異裝呢?社會因此歧視他們嗎?他們自己又是怎麼看待自己的「男扮女裝」呢?他們跟現在的「跨性別表演」有什麼異同呢?這些都沒人研究。

李玉剛旦角扮相(圖片來自網路)

更進一步說,這種「旦角男飾」是一個性別現象嗎?是大男子主義還是一種好奇呢?還是社會認為性別實際上是可以變化的呢?尤其是,為什麼中國文化中從來都承認它的存在,卻一直不去討論呢?

西方文化一來,異裝就變成一個「問題」了,甚至把異裝者作為性少數的一種。所以我老是勸學生:別搞成中國人在研究美國的問題。

(二)

性別形象的中庸

在陰陽和諧哲學和中庸之道的指導下,我們中國從來沒有希臘羅馬文化中那種陽剛男性,就連岳飛也是儒將,所以叫「謙謙君子」。相反,羅馬武士那樣的中國男人被稱為「赳赳武夫」,是被貶低的。不信你到現在的和尚廟裡去看看:威武雄壯的男人那是門神,其實就是看家狗,寄人籬下;菩薩們都是溫香軟玉、慈眉善目,怎麼看怎麼像女的。可是菩薩高高在上,統領萬物,包括男子漢氣質十足的四大金剛。

自從五四以後,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男人是陰柔為主。我們中國歷史上有過男子漢嗎?當然有過個別的,可是都被殺了。那個物種存活不到今天。

同樣,中國歷史上也沒有維納斯,沒有那樣的女性身體的審美觀。過去描寫中國女性,全都是「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全都集中在臉上。她的三圍什麼樣?乳房什麼樣?是大長腿嗎?統統不知道。傳統文化對女性強調的是「一賢遮百丑」,是「女德婦德」,是「低眉順目」,而不是身體呈現。這也應該是一種性別壓迫吧?身體都給搞沒了,靈魂何在?

當然,現在全盤西化了,咱們中國人對男人和女人的審美觀被徹底顛倒了。結果就出來一個所謂「中性化」的概念,而且連篇累牘地寫文章。這可真是糊塗到家了。哪裡有什麼「中性化」?完完全全徹徹底底是「被西化」啊。如果不以希臘羅馬的男女形象做參照,你怎麼知道什麼樣子是「中性」呢?如果按照中國傳統的性別形象,應該說西方男女是「兩極分化」才對啊,應該反對現在的「走極端」才對啊。

(三)

中國男人的「君子人格」

中國古代也是男權社會,這個沒人否認。但是這就必然跟西方歷史上一模一樣嗎?中國大多數男人直到現在也追求一種「君子人格」,您知道嗎?正人君子,正人君子,堂堂正正的男人才能成為君子啊。

在這種男性氣質里,包含著濃厚的性的精神禁欲主義,就是「君子不色」。中國男人有兩個偉大的英雄榜樣。

第一個是誰?關公關雲長啊。他千里走單騎,帶著兩個如花似玉的皇嫂,荒郊野地的誰也看不見……可是不!人家關雲長每天晚上柄刀肅立,站在皇嫂的帳篷外面放哨,絕無非分之想,連偷窺都沒有。所以才被尊為「忠義昭日月」的大神,被人世代供奉。

第二個男性的英雄榜樣呢?孫悟空啊!什麼白骨精、盤絲洞,再風情萬種的女妖精,咱老孫也是目不斜視!相反,二師兄八戒,雖然也是辛辛苦苦的,可是就是因為老想著娶媳婦,就被貶低為一隻豬。

這種君子人格非常普及,非常強大。我小時候,如果公交車上發現「咸豬手」,那麼全車的男乘客會一擁而上,把那小子打個半死,然後雄赳赳氣昂昂地送去派出所。這裡面沒什麼「男女平等主義」,就是一句話:「你家裡沒有姐妹嗎?」

當然,你可以從一千個角度來批判這種君子人格。可是你首先要知道它的存在才行啊。如果你說來說去就是一個康奈爾理論,那我只好建議你早點移民美國。

(四)

男同性戀的本土認知:將男作女

這個,我說了不算啊,看看《康熙字典》。

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男同性戀這樣的事,但是沒有這樣的詞兒。歷朝歷代不斷變化過很多種稱呼,但是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傳承下來的抽象概念。

歷史上有此罪,但是沒有「男男性行為」這樣的定義。不是因為你跟男人過性生活才是犯罪,而是因為你把男人當作女人,才是罪。「將男作女」這才是清朝對男同性戀的認識。當然你說它錯誤,批判它,那沒問題,但你先得知道這個事實。

更加重要的是,男同性戀這個現象從來就有,也不保密,但是中國社會從來也沒有因此就把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異性戀,另外一類是同性戀。不,沒有這樣劃分過。

這與天主教/基督教有質的差異。他們認為這不是性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是「反上帝罪」,是死刑,殺無赦。所以你現在主張「同性戀驕傲」也好,主張「反恐同」也好,我就不由自主地要問你:如果沒有西方傳進來的這個詞,中國哪裡有什麼同性戀?所以,如果你非要把自己給分離出去,而且到處尋找敵人,那麼你可就真是任重道遠啦。

明清色情小說里描寫過兩男兩女在一起過性生活,無論誰跟誰做都沒問題、沒差別。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性本無別,社會強分!也就是說,性行為的實質是摩擦,至於應該怎麼摩擦,跟什麼性別的人摩擦,在什麼樣的關係里摩擦,那都是社會強制規定和生產出來的。因此,社會一變,性也必變。這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三、陰陽哲學,消滅?解構?融匯?

(一)

陰陽之外?男同/女同,仍然是男/女?

我們現在的基本問題是如何面對這個陰陽哲學?我個人是不支持這個陰陽哲學的,但是它在中國存在了這麼多年,每個人的腦子裡都有。我們當然必須在陰陽之外,提倡多元性別。可是我們就不得不來解答一下:男同女同,Ta們還是男人女人嗎?

我剛參加完一個博士答辯。他研究「友好男」,就是參與女性解放運動的男人。他把男同志也拉進來了。我說,這你得小心,至少有一部分男同志認為自己是另外一種性別。你怎麼能把他們給拉進來呢?尤其是,所謂的女性解放,到底是跟誰相對應呢?應該是跟男人對應,是男女之間的問題。那跟男同志/女同志有什麼關係呢?同志們自己認為跟這事兒有關係嗎?ta們也屬於父權制嗎?這個,你必須回答。你要是說男同性戀仍然是男性,那不就是本質主義嗎?那不就是根據染色體來判定性別嗎?那豈不是徹底推翻社會性別理論嗎?

所以我勸所有研究「婦女問題」的同學,千萬別碰同性戀話題,因為同性戀就是多元性別,可是「婦女」卻是「二元性別」,從根子上就是過去時代的概念啊。

當然,這也是陰陽哲學最大的缺陷,這個誰都知道。那麼我們的問題就變成:如何從中國人的腦袋裡,把陰陽二元論給消解掉呢?

(二)

模仿陰陽?為什麼要結婚合法化?

這個,我只說一句:同志結婚合法化,是不是又要把男女同志拉回到陰陽哲學裡面去呢?

(三)

性少數,需要邊界嗎?

既然陰陽哲學已經不適應多元性別了,那麼我們只好使用「性少數」這個概念。可是它有沒有邊界呢?你加多元性別要加到多少個?加到25種性別,把簡稱都列上去嗎?我們需不需要一個邊界?首先是這個問題,其次才是邊界劃在哪裡的問題。

要是按照酷兒理論,我們根本不需要邊界。可是如果這樣,我們就不可能有任何一種分類,我們就無法思考,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就會全部垮台。我們回到原始人,一切靠感性來行動,那就好嗎?

理性必然需要定義,定義必然需要邊界。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那種無類別的、不加劃分的人類生存狀況,卻是最舒服、最令人嚮往的。一切宗教都靠這個來吸引信徒,例如重返伊甸園的理想。結果我們的問題就變成:究竟應該是我們的思維去適應生活現實,還是相反呢?

(四)

陰陽生萬物,還是生物因素取消論?

我們都知道,陰陽不僅僅是男女,更是世界的本源,所以古人認為:陰陽生萬物。對於我們性研究來說就是,sexuality無論擴展到多麼寬廣的地步,畢竟還是需要有一個生物基礎的。

在我們這個研究圈子裡,可能沒有聽到過別人的一個攻擊,說你們把生物因素全部取消了,好像一個人可以隨心所欲,認同什麼性別就可以變成什麼性別,今天變男同,明天變直女,後天變成酷兒。可是我們畢竟有一個身體呀,這個身體畢竟是由器官構成的。肉體在性別變來變去之中發揮了什麼作用呢?你們怎麼不研究這個呀?

我們當然堅決反對生物決定論,可是也必須反對「生物因素取消論」。我們研究了那麼多婦女問題,有沒有人研究一下,漂亮女性與不漂亮女性之間究竟存在哪些差別呢?再有,「撩人妹」和「恐龍」、「大長腿」和「大象腿」、「波濤洶湧」和「飛機場」、「老刁婆」和「青春玉女」,這些難道不是一種階級差別嗎?難道就不存在鬥爭嗎?身體畢竟是客觀存在的啊。當然,你可以罵男權社會,可以直接罵每一個男人,但是姚明和潘長江、「陽光仔」和「猥瑣男」就不存在階級差別嗎?

黃盈盈老師現在做「身體研究」。按照我的理解,這就是把sexuality放回到它的載體中去,更加整體化地進行研究。

(五)

陽哲學=異質同構,多元性別=異構同質

陰陽哲學即使完全過時了,它也給我們提出一個啟示:陰陽是異質同構的,陰跟陽,性質是異的,但是它是共同構造在一起的。由此推論,多元性別就必須是同質異構。也就是說,一切性少數,其實僅僅是被社會給建構成不同的類別,但是性質是相同的,這個性質就是人,是人權。如果能夠這樣來思考,那麼陰陽哲學與多元性別就不衝突,而是相反相成,就會有利於我們促進性少數的平等權利。

(六)

陰陽哲學=過程協調

性別平等=起點or結果?

陰陽哲學強調,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協調,以便達到中庸與和諧。即使這也是錯的,那麼它仍然可以啟發我們去反思:我們說的男女平等、多元性別平等,說的到底是結果的平等,還是起點的平等?這在社會學裡已經爭論了數十年,可是性研究領域還沒有開始。

四、陰陽哲學之中的sexuality

在陰陽哲學之下,我們中國的性,一定具有與西方不同的特徵與特質。

(一)

恐陰主義

現在如日中天的「父權制理論」很容易使得信奉者以為,中國歷史上的男人都是凶神惡煞,絕對地、一面倒地欺壓女人。其實,恰恰是由於陰陽哲學的指引,男人中也存在著一種非常嚴重的恐陰主義,尤其在性方面更加嚴重。我們下面細細道來。

1.根基:對於女性無限的性能力的恐懼

1963年,美國的馬斯特斯和約翰遜發表了里程碑式的著作《人類性反應》,通過真人實驗總結出:女性在性高潮之後可以沒有「不應期」,因此可以具有連續性交和達到性高潮的無限能力。男人則相反,在「不應期」的制約下,性能力其實有限得可憐。因此後來的西方女權主義有一個著名的口號:Sex,you are weaker!就是說,男人你別老一天到晚性啊性啊的,真放開了做,你根本不是對手!

那麼,中國古代的男人知道不知道這個現象呢?他們當然不可能做實驗,但是自從有了陰陽哲學,他們就總結出來啦!《易經》說:「陰可克陽: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什麼意思呢?就是跟兩千年後西方的科學發現一樣,承認女性具有無限的性能力,足以「克」掉最雄壯的男人。這種想法到了老子創立的道家,就被總結得更加精細和系統。所謂「以柔克剛,以虛克實」等等,說的都是在性方面,女能勝男。到了《西遊記》裡面,「無底洞」連齊天大聖孫悟空都可以吞掉。你說男人害怕不害怕?

當然,這些還只是思辨式的表述,那麼我們下面就來看看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具體表現。

2.男人戒色之源:生我之門,死我之戶、勞色傷身、精盡人亡

這些說法都是在明清之際的情色小說里白紙黑字地寫著。男人認為女性的陰戶是什麼?生我之門,死我之戶,也就是說,男人都從這裡生出來的,但是最後都死在這上面,就是縱慾傷身,最後精盡而亡。現在小男孩都知道這個話。

那麼真的會這樣嗎?其實不會的,只要不使用藥物、毒品或者外力,那麼男人的不應期就會保護自己,不可能連續射精,更不會死掉。所以對於男人來說,所謂的縱慾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夢想,做不到的。那麼男人為什麼還是相信這些說法呢?不是因為不懂科學,而是來源於對女性的無限性能力充滿了深深的恐懼。

3.雙重性道德標準的來源:男人偷情隔重山,女人偷情隔層紙

所謂性道德的雙重標準,就是對男人管得松,對女人管的嚴。可是這並不是專門來欺負女人,而是因為:

男人偷情隔重山,就是說,男人的道德約束確實比女性少,你搞了她,她可能拿你也沒辦法。可是那女的有丈夫啊,沒結婚也有爹啊,有兄弟啊。這些人也都是男人,要是一起來揍你,你不死才怪!所以說,男人只是偷情的客觀可能性更多一些,真要實行起來,沒那麼容易。

女人偷情隔層紙,說的是,如果女的主動勾引一個男的,那太容易了,就像捅破一層窗戶紙。女人要是像男人那麼性解放,而且性能力又是無限的,搞上幾十個男人,客觀上完全可能,那傳統社會就完蛋了。

所以,歷朝歷代才會制定雙重性道德的標準,就是為了維護婚姻制度,維護初級生活圈的穩定。說到底,就是因為深深地恐懼女性無限的性能力,所以,男人可以管得松一些,反正他們也只不過是嘴炮多多,可是一定要格外嚴厲地把女性之性給監管起來。

直到今天不也是這樣嗎?我的一大堆統計數字都表明,所謂性革命,首先是和主要是女性之性發生革命了。否則,男人怎麼性解放?跟誰啊?總不能都是搞基或者找小姐吧?

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所謂婦女研究仍然不敢討論一下,這種出於恐陰主義的戒律,究竟是束縛女人還是保護女人呢?女性解放究竟包括不包括性解放呢?

4.性生活協調:男人如火,女人如水

這也是明清小說里寫的。男人如火是說,男人的性要求來得快,一想要就勃起,一勃起就插入,一插入就射精;可是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射完精,倒頭就睡。這就像點蠟燭,一點就著,一吹就滅。女人如水,說的是,女人的性興奮來得慢,去得也慢,就像燒一鍋水,半小時才燒開,放涼了又得半小時。

這種情況太普遍了,所以古人覺得上床這事是最大的冒險,水火不相容啊。尤其是,水跟火湊在一起,最後怎麼樣了?那肯定是水澆滅了火啊,恐陰主義就是這麼來的。所以漢朝之前就出現了「房中術」,不是講怎麼尋歡作樂,而是教你如何才能「止精不泄、還精補腦」。其實就是在「水火大戰」中男人怎麼保住小命啊。

附帶一說,這種性生活中的男女矛盾一直延續到今天。男的想要,女的不想,這太普遍啦。怎麼解決呢?某位女性大咖說:男的應該苦苦哀求。可是那我就不懂啦,這究竟是「性權利」還是「性權力」呢?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我們會苦苦哀求什麼人呢?是哀求一個相互平等的人,還是哀求一個有權有勢的人?所以說,偉大光榮正確的理論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讓人無法理解,那就只好回到陰陽哲學去,儘管它不那麼美麗。

5推而廣之:以陰克陽

直到清朝後期仍然流行這樣的情況:兩軍對壘,敵人炮火兇猛,我軍就會讓一些女性來到陣前,裸露下體,面朝敵方,據說這樣就可以「厭炮」,使得敵人的大炮打不響。這就是直接來自恐陰主義,而且很可能是從性生活里推論出來的,因為古代小說里一直把性生活描繪成「男女對戰」,而且總是男人最後繳槍投降。

(二)

中國異性關係的特質

1.男尊女卑,源於「妻、妾、婢、妓、尼一體制」

中國過去沒有「男女不平等」這個詞,也沒有「父權制」這個概念。它實行的就叫「男尊女卑」,而且歷來就是光明正大地講,在家族的祠堂里就掛著這樣的牌匾。它有兩層意思,第一當然是男女不平等,第二呢,女性只是低於男人,但不是奴隸,不是動物。

它來源於中國的婚姻制,既不是一夫一妻也不是一夫多妻,而是普天下的女性,無論大家閨秀還是貧寒女兒,一輩子統統只能獲得五種不同的身份:正妻、小妾、婢女、妓女、尼姑。其中,正妻是為了相夫教子;小妾為了日常的性享受;婢女不但干粗活還可以偷腥收房;妓女就是公共情婦;尼姑則是給社會留下一個貞女的形象。女人唯有的這五種身份,全部是服務於男性的需要,因此男人怎麼可能不尊,女人有怎麼可能不卑!

這樣的性別制度,不但壓迫了全體婦女,而且首先挑起了女性內部的利益之爭。由於女性的身份只有這五種,所以歷朝歷代女性最大的幸福就叫做「明媒正娶,八抬大轎抬回來的」,甭管多窮,只要是明媒正娶,好,我的人生目標實現了,我就遠遠高於後面的那四種女人。結果,性別矛盾就被轉化為女女之間的矛盾。直到今天也是這樣。大多數老婆都在罵「小三」,都在防備保姆;大多數良家婦女都在罵「小姐」;幾乎所有女人都相信「假尼姑,真婊子」。她們怎麼會那麼理直氣壯?就是因為她們佔據了女性內部食物鏈的頂端。

可是,階級鬥爭理論只看經濟剝削,性別理論只看男女權力,都閉眼不看性關係,似乎人類根本就是無性的,所以Ta們才滿嘴洋話,對中國情境一無所知,而且無知者無畏。

2.性別戰爭,源於一夫一妻制

在古代沒有一夫一妻制的時候,女人的第一個敵人就是小老婆,絕不可能是男人,所以也不會有性別戰爭。專偶制(一夫一妻)之後,一個女人只面對一個男人,再也沒有其他女人的競爭以後,把那個男人視為敵人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尤其是,專偶制把女人的婚姻命運強制捆綁在唯一一個男人身上,一旦婚變,女人就可能一無所有,這就格外容易產生對男人的仇恨。

雖然社會性別的宏大理論可能不是這樣出現的,但是某些恐懼這種一對一的性關係的女人,卻很可能希望在性別戰爭的理念中尋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君不見,結婚困難與婚變增加,都與性別戰爭理念的傳播幾乎同步。

3.異性專偶制婚姻:強制的「合陰陽」

一夫一妻制是符合「一陰一陽」哲學的,所以在五四時期,別以為都是西化派在叫喊,其實有些人就是用「一陰一陽謂之道」來支持一夫一妻制度的。直到今天,如果你說出「我的另一半」,好,你就是一個陰陽主義者。別看你學了那麼多西方理論,那都是天上的雲,你很難成為一個現代主義者。

可是,專偶制是強制性的、大一統的、僵死的,這個我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去看我專門的文章。

(三)

異性性關係,研究為什麼越來越少?

有個研究者為此專門寫過一篇論文。我說,你別發牢騷,首先是因為異性戀研究者都太不積極,而性少數的研究者都「擼起袖子干」,研究得多,寫得多。這不是不平等的問題。

這麼簡單說說是可以的,但是當然存在著更加深刻的原因。

1.最根本原因:主流的性別理論不可普及

首先一個,立足於階級鬥爭視角的任何理論,都無法幫助我們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解決矛盾,因為按照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只是手段,最終是要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可是絕大多數普通的中國人,只想解決矛盾,並不想毀滅這個性關係,更不想專政對方。結果,驢唇不對馬嘴,害得主張階級鬥爭的人只好大罵中國人「不覺悟,沒素質」。

其次,「仇恨宣講」會壓制人性。性到底包括些什麼?不是光有性騷擾、性侵害、強姦或性剝削,還有性福啊,包括一切讓我們欣慰,使我們快樂,促我們升華,幫我們建設精神家園的那些內容啊。階級鬥爭理論就是要把我們的生活描繪成暗無天日、悲悲慘慘戚戚,才能製造出我們對他人的仇恨。可是,不是每人每時都這樣,更不是面對任何一個人都這樣。我們需要研究性快樂啊。可是這被說成是「不革命」,結果我們的研討會,一屆接一屆的,研究快樂的、研究普通性關係的,確實越來越少。長此以往,我們乾脆開一個訴苦大會,然後暴動吧。

2.性少數,你跳出陰陽,這才是你最大的優勢

任何一種性少數,根本就不屬於陰陽這個範疇,也不需要追求「合陰陽」,這就是你們相對於異性戀的最大優勢。因此你完全可以尋找一個新的起點,一個中國沒有的或者被忽視的起點,創立出許許多多中國本土沒有的新理論,哪怕僅僅是新看法。例如,男同志們注意到沒有?《弁而釵》里有「腸內七寸有樂穴」之說,認為這就是男男性行為的生物學依據。我沒看到西方人寫過這個,咱們是不是也忽視掉啦?

當然,你也躲不開陰陽哲學。你必須加以發展、加以批判、加以摧毀等等。否則你那個新起點就立不起來,就會墮入階級鬥爭理論現在的尷尬境地。

3.進步,歸功於誰?

最近30多年來,婦女研究蓬勃發展。可是在那些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領域中,中國仍然是步履蹣跚,而且基本上都是「保護保護再保護」。女性的自主發展呢?社會參與呢?獨立選擇呢?這些方面的進步真是寥若晨星。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大環境的問題,不是我們不努力。可是,既然知道大環境如此,那就更應該從小事做起啊。

恰恰在被宏大理論所忽視的那些領域中,在西化理論很少討論的那些「細枝末節」上,在低俗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卻看到:夫妻關係越來越平等,性愛婚的完美結合越來越多,青少年的性自主與性創新越來越蓬勃,性少數的呈現與發聲越來越得到支持。

尤其是,實現男女平等的最偉大的一塊實驗田,恰恰是在婚姻之內,恰恰是「合陰陽」的產物而不是階級鬥爭的結果。這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國情境」。

4.加深思考:人與人,如何被連接起來?

人跟人到底是怎麼被連接起來的?我們社會學,研究的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元問題」,沒別的。

「元問題」就是歸根結底的問題,說起來簡單,細思極恐。你研究任何一個性的問題,你都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問題。例如少數人說,人類的歷史是女性被強姦的歷史。可是這就等於說,只有性暴力才能把男人和女人連接起來。那麼邏輯的結論就只能是「以暴易暴」,換成女人強姦男人就好了嗎?同樣的,性少數人群跟異性戀有連接嗎?如果說異性戀天天歧視你罵你,那麼你的工作是怎麼找到的呢?是因為那個老闆真的不歧視LGBT,還是因為你有某些方面的特長,他不得不用你呢?所以說,大家雖然年輕,雖然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是怎麼回事了,可是仍然很容易被階級鬥爭的理論給迷惑,很容易把人與人的關係想像成僅僅是你死我活的殘殺,很容易否定任何合作的可能性,甚至就連「相安無事」或者「老死不相往來」都接受不了。

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以往我們都有一個「元假設」:人類是群居動物,因此人與人之間是天然地、自然地、必然地被連接在一起,因此目前那種越來越多的「獨處」現象是不良狀態,需要想辦法來解決。可是,如果我們逆向思維一下:倘若人類的天性就是要獨處,只不過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連接起來集體勞動,那麼現在生存問題不嚴重了,人類豈不是恰恰應該恢復個人獨處的狀態嗎?

在我們性研究領域中也是如此。我們的「元假設」是:人人都需要性。可是現在「無性」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人工生殖」、「虛擬性愛」、「人工智慧性愛」普及之後,我們的「元假設」還能成立嗎?我們現在的一切研究成果,會不會被全盤顛覆呢?

所以我建議大家,不僅要去研究那些細小的、具體的和呈現出來的「性問題」,更要時不時地思考一下這個「元問題」。因為只有在這裡面,才可能孕育著任何一種創新。


推薦閱讀:

【東北亞研究】金東珠:論朝鮮半島新一輪緊張動蕩局勢的成因
何虎生: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和主要政策研究
上海閑話研究 001《清稗類鈔》中關於上海、蘇州方言的記載 — 梅璽閣之幸福生活
張洪:RECORD2研究解析
張祥龍:胡塞爾的《邏輯研究》與德里達的《聲音與現象》

TAG:中國 | 主題 | 發言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