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行為比體罰更傷學生,教師要注意,家長要警惕

  (圖片內容與本文無關,來自網路)

  這種行為,我稱之為「精神上戕害學生」。

  教育部公布的有違教師師德的十種行為之一就是:在教學管理、評價中不公平對待學生。

  記得上學的時候,很多學校有一種看來「正常」的做法,學校把學生分為「好生」、「中等生」,「差生」。日常學校活動中和課堂上,老師都坦然的這樣稱呼不同群體的學生。老師對待「好學生」會很自然的流露微笑,說話的語氣也非常輕,有時候「好學生」有點不會的題,老師都會和顏悅色的給解答,有時候「好學生」范了點錯誤,老師也輕描淡寫說一句就解決了;帶著「差生」帽子的學生就不同了,如果有題不會寫,肯定是不敢找老師的,不小心被老師發現也會橫眉冷對,惡語相擊。至於「差生」犯錯誤那自然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差生」很差,老師通常都是嚴厲再嚴厲的訓斥,甚至找家長來,態度很激烈的「教訓」家長,怎麼管的孩子啊?筆者一位小學同學,就是當年的差生,對教過自己六年的如今已經60多歲的老師還是有些微詞,埋怨老師瞧不起他。頂著一個「差生」的帽子過一輩子確實不讓人舒服啊。

  如今,絕大多數學校和老師不再這樣稱呼孩子,有些地方可能還會存在,存在的地方老師和家長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疏導哦。可是有部分學校和老師雖然嘴上不在這樣說,實際做法還是給學生劃分好中差,這種行為該屬於對學生精神上的戕害,惡果嚴重。

  比如:有的學校在學生課堂座位安排時,不是按照孩子的個頭高低,高的在後,低的在前,而是根據孩子的考試成績,學習好的要有好位置,一般在前面1-4行,老師的理由是好孩子在前面可以聽的更清楚啊,老師也能看得清除哪裡不會了,可以有效輔導。至於學習不好的「差生」後邊眯著去吧,只要不出聲不「擾亂」學習好的學習就行啦。最嚴重的是「學習不好」而又「好動」,往往在教室的邊邊角角坐下,垃圾桶邊上啦,前面黑板底下啦,「單人獨桌」,這就是精神戕害,社交孤立,赤裸裸的反教育行為。

  其他地方也有這種歧視現象,比如勞動任務分配,作業批改,學生榮譽的「選拔和頒布」,甚至有些困難獎學金的發放也和成績掛鉤。。。。。。

  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樹人,培養每一個孩子。學生在教師的心中應該都是平等的,不能以簡單用卷子上的分數區分不同的孩子,這個標準就是不公平的。這樣行為的不公平會導致孩子精神上的貧瘠,「差生」會不自信,面對生活沒有勇氣,自覺低人一等;「好學生」會習得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自以為與眾不同,時間長了偏離正確的軌道,或許就是錢理群教授提到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前身吧。

  當然教育也需要適當的懲戒,如果學生做錯了或者表現得比較後進,教師還是應該採取適當的言語批評或激勵手段,同時也教會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適當的、合理健康的懲處方式也是必要的。

  教師的力量一部分就來自於公平,教師要注意;家長更要注意觀察自己孩子的精神狀態變化,做好心理疏導,配合學校教育,遇到這樣不公平的教師有必要要求其改正。


推薦閱讀:

女老師體罰女學生25秒內連扇5個耳光 還滿嘴髒話
小時候總是被父母體罰的人最後怎樣了?
教子打屁股的學問與規則
教育要拒絕體罰,擅用懲罰
體罰孩子後,父母必須重拾理性

TAG:教師 | 學生 | 行為 | 體罰 | 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