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近代建築的前塵往事

蘇州近代建築的前塵往事來源:姑蘇晚報日期:2010-9-6近代西風東漸,極大地改變著當時蘇州人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今則漸求實際,新建築多合實用者,且自舊式官紳淘汰,新式禮堂遇事均可租借」。如果給當時蘇州開埠後城市建築風格下一個大概結論的話,那就是在歐風美雨的影響下逐漸西洋化,並慢慢地改變著蘇州古城的面貌。到了二三十年代,西式建築更是在蘇州全面建造,新的建築思想左右著當時蘇州人的生活狀態。 蘇州近代住宅建築以古樸典雅、簡潔流暢、富於變化,其共性與個性並存的建築風格特徵,成為歷史文化、開埠文化、地域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多面體。春在樓、章太炎故居、天香小築、蔭廬、朴園等,以馬頭牆、觀音兜、天井、客堂的落地窗、檐部掛落、兩廂的格子窗,與安徽民居有許多類似之處。它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江南民居空間特徵的單元,按照西方聯排住宅的方式進行總體布局,因此一開始就帶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 春在樓坐落在東山鎮松園弄內,外面被一道長長的黑色風火牆護住,中間鑲嵌著各色漏窗,兩側夾以徽派的馬頭牆,一眼望去,氣宇不凡,是一組莊園式的建築群,典出清代學者俞樾殿試名句「花落春仍在」。整幢建築將磚雕、木雕、石雕和泥塑、彩繪、花窗、鋪地、壁畫等不同建築工藝巧妙地融合在這一建築群落中,體現了蘇州香山幫工匠的高超手藝,更詮釋了蘇派建築技藝的真諦。1922年,春在樓才破土動工,並聘請蘇州香山幫名匠陳桂芳設計建造,僱用250多名工匠,耗資15萬銀元,歷時3年才得以竣工。天香小築是一處中西合璧式花園別墅,位於人民路。分住宅和園林兩部分。住宅在西部,是「回」字形,南為鴛鴦廳,梁枋雕刻精細。後面兩進由三幢二層樓房成「品」字型排列,屋頂覆以綠釉玻璃筒瓦。建築間隙地形成自然的天井院落,建築裝修採用中式落地長窗和短窗,窗格裙板雕刻著中國傳統圖案。整個建築以蘇州傳統園林為基調,又吸收了一些西方建築的風格,顯得富麗而秀美。 蔭廬位於景德路兒童醫院內,是一處西式建築與中式仿古園林結合的花園別墅,俗稱慕家花園,為蘇州當時設施最新式的私宅。主樓三層,外觀具有歐洲羅馬式建築風格,前廊排列高大挺拔的立柱四根,內部廳室寬敞明亮,扇面螺旋形樓梯和室內壁龕裝飾頗精。樓南庭園草坪中心植有高大雪松,四周鋪築小徑,配植花木,圍以漏窗花牆,給人以平靜安逸的感覺。 朴園位於平門校場橋路,名稱很中式,其實細看裡面也摻雜著中西合璧的影子。1932年上海蛋商汪氏花費10萬銀元建造,四周圍以花崗石牆,採用傳統造園布局,以山水為主景,石包土假山,峰巒起伏,池架曲橋,聚分兼得。有四面廳、花廳、亭、廊等建築。2006年前後,蘇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心落戶朴園,並對園子進行了保留並呈現出歷史線索的整修,恢復修繕園中民國建築原貌。 信孚里、同德里、同樂里、同益里、養蠶里、雅園裡、承德里、久福里、志仁里等民國建築的出現已經歷了百年風雨,它使世代居住在傳統民居里的蘇州人開始了向另外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致使他們選擇、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市民生活方式。 信孚里,《金閶區志》記載,「十梓五卅交口,主弄南出十梓,三條橫弄西通五卅路,自淪陷時即砌堵不通」。辛亥革命後這裡是江蘇水警第三區屋部,被信孚銀行收購後才得名「信孚里」。1933年翻建,海式石庫門清水青磚牆,兩層里弄房屋,清水磚牆,石庫門面,顯得莊重簡潔。同德里、同益里位於五卅路北。同德里巷長150米,同益里巷長120米,兩巷平行,東端與五卅路相交,是典型的民國建築風格、西式的房屋結構,清水磚牆,高高拱起的券門,宏偉的艾歐尼柱子。志仁里由3排多幢民國建築組成,從南至北先是一排帶有石庫門的平房,中間部分為二層樓房,巷子的兩頭建有用於安全保障的過街樓巷門,在志仁里的南北邊界有一塊刻有「闕界」二字的界碑,表明當年建造志仁里的主人姓闕。這裡順便說一下,蘇州的近代建築大部分在正前方左右兩角鑲嵌有石質的界碑,具有房屋產權憑證的作用。敦仁里位於包衙前與三茅觀巷之間,南北兩處弄堂口的仿羅馬式的門樓,在眾多粉牆黛瓦的建築群中,格外矚目。泰仁里位於中街路高師巷,海派里弄式建築群,大門為石庫門,外部為西式,內部為中式,有雕花,門樓上方有彩繪。 蘇州近代各類公共建築 西方教會建築在蘇州大量出現的同時,蘇州也孕育出一大批本土建築。1920年交通部選購閭邱坊巷基地一塊,建造蘇州電話局新局,由裕信廠承造。1921年興建的蘇州大公園,前半部為法國規則式布局,以噴泉綠地為特色,園內還有圖書館、電影院、商店等,並對外開放。1929年鄭鼎記營造廠建造的江蘇高等法院,採用城堡式樣,極其莊嚴肅穆,圖紙設計出自中央大學建築科鄭定邦之手。1930年承建的蘇州國貨公司,當時整幢建築平面呈「日」字形,中間空地為兩處大天井,建築外觀線條平直簡潔,是蘇州較早使用鋼筋混凝土的大型建築之一。 蘇州城南是蘇州近代工業的重要發祥地,較大的企業主要有蘇綸紗廠、鴻生火柴廠、瑞豐絲廠,這些建築的風格基本上都是西式風格。現存的鴻生火柴廠,一幢兩層的近代風格建築還能依稀看見當時青磚牆柱的模樣。始創於1924年的瑞豐繅絲廠,系日商在華首家繅絲廠,無論是門窗上的花紋還是牆壁上的雕刻均清晰可見,保持了獨具一格的巴洛克裝飾風格。 蘇州自古為經濟繁榮、社會繁華之地,清時觀前街道闊僅3米有餘,兩旁店鋪,多數為柵板門面。道光二十一年郡紳捐砌石條路,1930年觀前開始拓寬,兩側店鋪紛紛縮進並改建門面或新建樓房,故觀前街大多為民國建築,如葉受和、乾泰祥、良利堂、金城銀行等等。1935年,西中市街道由光緒年間的2米多寬,拓展到12米左右,重建的房子大多是海派洋式建築,內有「雷允上老店」、「老中國銀行大樓」等31處民國建築,雖然這些建築早已褪去華麗的外牆裝飾,甚至有些已是半圮的危樓,但仍然掩不住從骨子裡滲透出的氣韻,自然而聯想到從前的輝煌與鼎盛。
推薦閱讀:

近代史的小常識(官名/職區)
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
日本專家:為何近代東亞崛起的是日本而非中國?
近代哲學(歐陸唯理論)

TAG:建築 | 蘇州 | 近代 | 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