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在大漠里的孤獨帝國
一望無垠的孤煙大漠托起一座座高大宏偉的黃土金字塔形建築,在廣袤的西部天空下顯得格外雄壯。逝去的歲月,埋藏著帝國多少的恢宏與辛酸;失落的文明,涵蓋了党項民族多少的永恆和更變。一股充滿著神奇的力量,庇護者這方樂土;神秘的面紗能否被撥開重現人間。屏住呼吸,讓時光倒流,帶著你的疑惑,和我一起穿越到西夏王國的時空,去探尋百千年的美好宏願。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以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麓下,西夏王陵九代帝王安息之所款款座落於此。沉睡九百多年,依然巍然挺立。西夏王陵是党項族首領在公元1038年建立起來的封建政權。因其具有嚴密的政治制度和比較完善的法律,以及獨樹一幟的西夏文字,在中國文化淵源史上散發著熠熠奪目的光彩。
西夏王陵綿延東西4公里,縱橫南北8公里,範圍擴及到40萬平方公里的園陵內,有八座王陵及附屬陪葬墓70多座。最令人驚詫的是,每座王陵約佔十萬平方米,竟捨棄賀蘭山石頭不用,全以夯土築成。相比之下,古埃及法老金字塔陵墓是用巨大石塊修砌而成的方錐形建築。從質料和構架上來看,兩者大相徑庭;但從美學角度來講卻又異曲同工之妙。故而西夏王陵又被人們稱之為「中國金字塔群」。凡是參觀過王陵的遊客,除了充分領略賀蘭山雄渾悲愴的氣魄外,更多會被西夏王陵的歷史滄桑所感染。正如《金字塔銘文》所講「天空把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猶如拉的眼睛」一樣,當我初次踏入這一片經歷風風雨雨的古老園陵時,總有一股難以說清,難以道明的奧秘在腦海中時時激蕩,許久難以平息。壯觀的九座王陵,在陽光的照映下,顯得金光富麗。這裡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有900多年歷史,如此漫長的歲月,許多附屬建築如闕門、碑亭、月城、內城、獻殿、內外神殿、角樓早已被風雨侵蝕而毀壞坍塌。但為什麼以夯土築成的九座王陵主體卻依然挺拔獨存,這原因究竟何在?一直是考古學家探尋的答案之一。按照中國傳統的南北中線為軸,左右對稱的排列形式,西夏王陵的平面總體呈縱向長方形布局,主要是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檐結構,這也顯示党項民族在中國建築史無前列的創造和突破。也正是西夏王陵通過這種夯土方法和磚木混合密檐結構相結合,創造出我國園陵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堅固實用這也就是王陵主體依舊巍然聳立的原因之一。
也有人認為,王陵周圍王陵周圍原有的附屬建築保護王陵主體,使其免受風雨的侵襲。那為什麼「同在屋檐」下附屬建築都已垮塌,唯獨王陵主體依舊穩如泰山呢?這種言論就不攻自破站不住腳。其實,西夏王陵主在為自己修建陵墓的時候,選賀蘭山作為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在中國早有三大龍脈之說,夏國主選在賀蘭山麓,肯定寄寓了對西夏王國輝煌的美好宏願。再有賀蘭山可以阻擋部分西北風的侵入,這也正是與國文化常常講「天時、地利」的含義如出一轍。可最讓人見怪的王陵和附屬建築都在賀蘭山的屏障之下,為什麼失去附屬建築的依靠配襯,依然默默矗立在風雨之中呢?這神秘的王陵背後又隱含著多少關於西夏王朝的神秘蹤跡,西夏王朝的堅守又預示著什麼?這些都給後代人留下一個又一個的懸念。
王陵上為什麼不長草
元代有一個《趙禮讓肥》的折子戲里有一句:「某今在這宜秋山虎頭寨,落草為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落草為寇的典故就是這樣來的。把賊寇當作草一般比較,說明草籽落地即可生根,不管環境多麼賤惡,都能以頑強生命力存活。生活在賀蘭山麓的党項民族以原始部落游牧生活方式為主,而且西夏王陵周圍也多是牧民放羊牧牛的好地方,可是為什麼唯獨這王陵寸草不生呢?有人說陵墓是夯土築成沒有草籽駐留生根的縫隙,在其堅硬且光滑的表面,沒有草籽生存的條件,可是泥土能比石頭堅硬嗎?眾所周知,石頭稍微有裂縫,落下草籽,便可長出草來。陵墓的夯土也不可能一點縫隙沒有。這很顯然是一種牽強的說法。也有考古學家提出一種論點,可能當年建築陵墓時,通過熏蒸泥土除去草籽生長的養分,所以長不出草來也不是沒有可能。但又一個令人懊惱的問題油然而生,熏蒸的作用真能持續近千年,即使真是這樣,陵墓難免有隨風刮來帶有草籽的泥土,這些浮土不是經過熏蒸的,草籽難道不能在此生根發芽嗎?中國人總有一些「不怕一萬隻怕萬一」的習慣思維方式,這樣的答案很顯然難以讓人信服。王陵不長草的原因在哪?在王陵的修建過程中又有哪些不被人知的秘密,又不禁勾起我的無限遐想。王陵為什麼不落鳥
西夏王陵的各個帝陵一般都有封閉式、馬蹄式、附屬瓮城的外城,墓室一般為三室土洞式結構,墓室四壁有護牆板,墓里有朽棺材。從整個群體來看,闕台猶如帝陵的門衛;往後是碑亭,碑亭是用漢文和西夏文刻制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以供後世瞻仰,每想起元昊有句「英雄的一生,應該成就霸業」的雷人話語,不禁讓人感慨萬分;月城是置放文官武將石刻雕像的地方,用黃土墊實作為石基;內城是分層的八角形塔式建築;在中國古代傳統陵園建築的陵台,通常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於墓室下面;顧名思義,獻殿是用於供奉獻物和祭祀的場所。站在蒼涼的賀蘭山麓遠望西夏王陵的身影,每每想到西夏王陵在此靜卧千年之久,一種萬千變化、世事沉浮的凄楚感便在心中慢慢衍生出來,群群烏鴉和麻雀時不時落在光禿禿的石頭和枯樹枝上,卻從不見有鳥獸在王陵上歇腳,這個疑問頓時將我從沉重的心靈深淵解脫出來。在人煙稀疏的西北地區,鳥獸在人煙稀少的在此聚集較多,尤其是鴉雀遍地都是。烏鴉可以肆無忌憚地落在牛羊背上,麻雀更是集群在一棵枯樹密密麻麻,可是為什麼鴉雀不落在王陵上?有人說光禿的王陵沒有鴉雀可以覓食的草籽,可是光禿禿的石頭和虯枝也不見得會有許多食物。那為什麼鴉雀總是把石頭和樹枝作為「集散地」,而從不在王陵上造次。莫非鴉雀也知道封建帝王的權威不容冒犯?這真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穿越時空的等待
西夏王朝給後人留下的謎底,幾乎無法從《党項傳》和《西夏傳》等一些典籍資料中獲得一點蛛絲馬跡。人們只能從那些廢棄的建築,埋藏的出土文物和殘缺的經卷上勘尋這個古老王朝的蹤跡。不過陳列在西夏博物館的一些珍貴文物,依稀折射出這個昔日王朝帝國的燦爛和輝煌:陳列在博物館的雕龍石柱、石馬、琉璃鴟吻和石雕人物像,依舊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收藏的西夏碑文、佛經、佛畫和瓷器依然清晰明辨,給人驚嘆;特別是188公斤的鎏金銅牛,更是西夏文物瑰寶,寫進歷史教科書,流傳千古。文化的凝結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表現,西夏文字,是夏國主元昊命大臣野利仁仿漢字製成,這也是西夏文化最偉大的成就,看著這些似懂非懂、似曾相識又難以解讀的文字,不禁生出對少數民族的大智慧而感慨萬分,更何況西夏文字比漢字更繁複,更有意趣呢?
猛吸一口北方的冷空氣,想到西夏王國前期與北宋遼國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宋金鼎足相持,雄踞西北200年,無不使人頓生敬佩之情:感慨這個「原不知稼穡,土無五穀」的民族,竟然在荒蕪的大西北開創王朝,寫下輝煌的篇章;感慨這個「煮水草畜牧,無定居」的民族,竟然在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下改變生活方式,三分天下盤踞一方。徘徊在西夏王陵的每個角落裡,撫摸著王朝遺迹,哪怕是一粒塵土,感受世間的變化。屏住呼吸,想找一個穿越時光的機器,逆行去往九百年前叫做西夏王朝的時空,探幽党項帝國傳奇般的輝煌。
推薦閱讀:
※李嘉誠帝國重組:註冊地轉去開曼只為做生意方便
※雷軍到底多擁有錢?雷系帝國組成深度剖析
※對於一句話的思考
※張宏傑:日本以「大日本帝國」自居是因隔 絕生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