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評委想證明自己是一群與時俱進的「調皮老頭」而已

諾獎評委要證明自己是一群與時俱進的「調皮老頭」而已

作者|阿達

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老頭們這回又「調皮」了,居然「匪夷所思「地將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頒獎詞稱:「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開創了新的詩性表達。」不過,「詩性的表達」還不等於詩歌本身,於是諾獎機構發言人又進一步解釋,說迪倫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是一個偉大的曲作者,「承載著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45年來不斷地改變自己的風格,改變自己的形象」。

對於中國的讀者說,說句不客氣的話,諾獎不管頒給誰,除了咱們自己的作家和「長期陪跑」的村上春樹外,對誰都是一頭霧水。聽到一個陌生的名字,媒體趕緊第一時間惡補各種資料餵給讀者,以佐證其「牛」。其實他國的讀者何嘗不是如此,那個叫莫言的中國作家,此前又有幾個人知道?對於這種「尷尬情景」,瑞典文學院的這幫評委老頭何嘗不知?所以,他們玩起了「調皮」,用以擴大諾貝爾文學獎的影響。

事情就是這樣簡單。但在手法上,他們總是採取「別出一格、有理有據」的套路。比如此前的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獲獎,她的作品都是非虛構寫作,大體可歸於新聞類,如果問鼎「普利策獎」,倒是實至名歸。然而「紀實文學」也是「文學」,所以授予「文學獎」似乎並不違和,於是就有了「話題」。此回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的獲獎也是如此:作詞作曲的優秀大可親吻格萊美獎,然而「歌詞「與「詩歌」有點像孿生兄弟,既然詩歌屬文學範疇,冠以文學獎也算名副其實。

對於這種「錦上添花」的頒獎,「調皮」則「調皮」矣,但竊以為並不值得讚賞。鮑勃·迪倫得到過包括格萊美、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多個獎項,多一個諾獎於他意義不大,反而讓人覺得「不是他要它,而是它要他」。這樣真的好么?既然早在1996年和2006年就有人提名了,何必到現在才來證明其「歌詞創作中非凡的詩性力量」?別的全球級別的獎項已經證明過了,不多你一個。

我比較同意一些中國文學評論家的看法,在此引述幾位。比如張頤武就認為,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可謂是妙想天外,別出心裁得匪夷所思,真可以說是黑天鵝事件了。這有點類似崔健獲得文學獎……另一位文學評論家陳曉明則認為,這或許是諾獎評委的個人趣味吧,對他們自己的青春做一點緬懷,或許是評委們讀到他的傳記的時候,想起自己的青年時代,這有點行為藝術了……《收穫》編輯、作家葉開在微信里的評點非常有喜感:「說什麼好呢?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老頭們惡搞了一把文學,嚇得我瓜子都掉了。我也喜歡鮑勃迪倫的歌,但趕時髦不是這個搞法,滌綸面料也不缺你這玩意兒。這個獎頒得太歡樂了!我覺得是一場有目的有預謀的惡搞,在炒作和吸引眼球上,絕對可以載入炒作史冊。但我還是討厭這種做法,流行音樂巨星的『詩歌才華』不需要諾貝爾文學獎來打雞血,他的音樂成就卻早就被全球樂迷認可了。他的歌詞是不錯,但就從純粹詩歌的角度看,還不是一流水準。全球有一大堆一流詩人,隨隨便便都能在詩歌的角度超過他。跨界搞得好很可愛,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老頭們,腿腳極不靈便,就算了吧。有一天,美國格萊美音樂獎可以頒獎給中國作家余華嗎?余華寫過音樂評論文章,都是很棒的……」

張頤武用崔健作比喻,葉開用余華作比喻,都是承襲瑞典文學院老頭的「調皮」。實際上,大家看得很清楚,「可不可以」「夠不夠格」的爭論肯定會甚囂塵上,這正是那幫調皮老頭樂見的。你們越是匪夷所思,越是跌破眼鏡,「話題性」就越大,逐漸冷寂的諾貝爾文學獎需要這樣的「熱鬧」。

其實不必將諾獎過於神聖化,他們「看走眼」也是時常發生的。文化批評家朱大可在他的《天鵝絨審判和諾貝爾主義的終結》一文中就羅列過一份「諾貝爾錯誤清單」,他如此描述道:「不妨讓我們我們進一步觀察一下『諾貝爾標準』被執行的基本狀態吧。在諾氏基本原則的旗幟下,站立著十八位老邁的歐裔評委,他們的人類知識非常有限,掌握同樣有限的民族語言,並對大多數他們所要鑒定的文本十分茫然,個人經驗受到西方生活構架的約束,對於西方世界以外的文化相當陌生,文學鑒定的品位和趣味大相徑庭,在評審過程中滲透著各種個人功利性圖謀和非常個人化的愛憎情感,以及作家被『看好』的巨大偶然性(諸如馬悅然先生在飛機上偶然翻閱到刊載高行健小說的雜誌,從此對他青眼有加之類的巧遇)等等,等等。由於這些顯而易見的人性的弱點,諾貝爾文學獎註定不會來自上帝之手……」

這是「點中穴位」的評點——諾獎「不會來自上帝之手」。既然這是一群凡夫俗子老頭的好惡趣味,我們又何必非得爭個臉紅耳赤水落石出?朱大可甚至「惡毒」地一針見血地指出:「這與其說是一次人類文學精英的鑒定,倒更像是一場文學六合彩大抽獎,充滿了賭博和冒險的經驗。作家的被提名猶如購買了一份世界性彩券,委員會的使命是每年從諾貝爾遺囑和一些人類基本範式中選定一組『綵球代碼』(身份平衡的標準)。只有完全符合委員會內定的這些『綵球代碼』的作家才能最終獲獎。靠這樣的程序若能準確無誤地找出文學大師,豈非咄咄怪事?」

話毒理不毒。假如我們瞭然「作家的被提名猶如購買了一份世界性彩券」的道理,就會對評委老頭的「調皮」行為一笑置之。他們是想用調皮的選擇證明自己的「與時俱進」,其基本動機是不想讓諾獎離大眾太過遙遠。憑著這一點,咱們不妨陪他們共舞——畢竟這世界真正好玩的事情不多。


推薦閱讀:

張怡寧和伏明霞為何都嫁給近50歲老頭,她們自己說出了真相!
這老頭還缺點什麼?
王聖思 | 「他寫得好,這個老頭兒!」
老頭子,我要走了,抱抱我吧!
以前沒發現,早市上最常見的「老頭衫」這麼潮啊!

TAG:自己 | 證明 | 老頭 | 與時俱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