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格律詩詞的押韻

淺論格律詩詞的押韻

——再談格律詩詞的寫作規則

近期,時和友人談論詩詞的押韻。現把我對格律詩詞押韻之學習心得刊登於博文,盼專家指點。因為去年發過一篇《淺談格律詩詞的寫作規則——兼論當代人寫格律詩詞易出現的問題》,故本文是「再談」格律詩詞的寫作規則

一,詩歌是一種押韻的文學作品形式

解查閱文獻,可知殷周時期民歌已有押韻。詩經里收集的民歌是押韻的,而且注重句式大致整齊,廣泛採用比興手法。楚辭、漢賦、唐詩、元曲,詩詞的藝術形式逐步發展完善。因為押韻,注重格律,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故詩歌發展,得以流傳。由此可見,詩歌是一種押韻的文學作品形式,不押韻的不能叫詩歌。

二,對詩韻作統一規定是政局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需要

民族共同語是民族內部共同用來交際的工具,是識別一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標誌之一。漢民族共同語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時期就產生了。當時的民族共同語叫「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但中國地大,過去交通不便,人們交流少,隔一山一水,口音可能就有細微差別。漢語不是拼音文字。一個字,在各地寫法都一致(這對保持中華民族和國家統一有積極作用和歷史貢獻),但讀音卻有差別。為了加強統治,有利發展經濟文化,歷代統治者十分注重推行民族共同語言,漢代叫「通語」,唐宋朝廷頒布有「正音」(標準讀音),明清時期推行「官話」,民國時期普及 「國語」。

為解決詩歌用字平仄和押韻問題,必須對每個字的讀音做一個統一的規定。隋朝以前(六朝)就有人研究這一問題,寫韻書。隋朝陸法言作《切韻》,唐朝採納,為科舉判卷標準。後來修正,又稱「唐韻」。宋朝又修訂增補,改稱為「廣韻」。唐朝詩韻分206個韻部,南宋山西平水(臨汾)劉淵歸納為107個韻部,印刷出書,沿用至今,稱「平水韻」。

科舉考試做格律詩,一首詩只許從一個韻部中取字押韻,出韻可能落第(中不了秀才、舉人、進士)。科舉不考作詞,所以詞韻沒有詩韻嚴格。

三,平水韻長期流傳有其必然性

平水韻分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其中上平聲含15個韻部、下平聲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每個韻部含字數多少不一,如「四支」韻部,含464字;而「三江」、「九佳」、「十五咸」,則分別只有51字、55字、41字,其中常用字只有十一二個。以「江」、「佳」、「咸」押韻作詩,難度可想而知,故稱之為「險韻」。

為何平水韻能流傳近八百年,歷五代(宋、元、明、清、民國)而不衰,我想大概有以下原因:

一是,平水韻是在北方語繫上發展起來的。隋唐起源發展于山西陝西一帶,這些地區的語言屬北方語系,覆蓋面大,使用的人多。

二是,文化名人的示範作用。唐代格律詩詞達到了空前的藝術高峰,留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使平水韻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三是,宋、元、明、清朝庭把平水韻定為國家標準,使官員和想入仕的文人不得不學平水韻。

四是,平水韻雖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分韻不合理,同韻母的字分在不同韻部,等等。但它總體上是嚴謹科學合理的。對它只能改進而沒有更好的體系替代。

四,對平水韻必須改進

格律詩詞是在不斷發展的,不光是反映的內容、創造的技巧在與時俱進,對詩韻的運用也是在發展的,從「切韻」到「唐韻」再到「廣韻」,字數增減,韻部減少,就是例證。與時俱進是格律詩詞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百年來,語言發展狀況與平水韻創立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現代人寫格律詩用平水韻,要遇到不少麻煩:

一是,平水韻韻部分得太細,如平聲韻,東、同、中、空、工屬「一東」;冬、龍、宗、容、凶屬於「二冬」,「一東」和「二冬」不可通用押韻。這種劃分和規定在今天看來毫無道理。

二是,有些字平水韻的讀音和今天普通話的讀音不一致,有的平仄不一致,如屋、竹、叔、哭、覺、傑、吉、佛、學、活、白、國這些常用字,普通話是平聲,但按平水韻是仄聲,沒有規律,只能死記或查韻表。

三是,平水韻里有「入聲」(即發音以聲母p、t、k結尾),但普通話中已經沒有入聲了。在少數方言中(如閩、粵、贛)還保留了入聲。「一唱雄雞天下白」,其中「白」為入聲,要念成「bak」(k輕發音);「無情未必真豪傑」,其中「傑」為入聲,要念成「jet」(t輕發音)。

新中國成立後,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推廣普通話,為改進平水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詩韻改革尚在醞釀之中

關於詩韻改革,很多文學家和一些研究單位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共識。如:

對字的讀音必須以普通話語音為準,並以此定平仄和押運。

必須改變一韻多部的規定。如結尾韻母為「ong」的字,就不必分為「東」「冬」兩個韻部;如結尾韻母為「ang」的字,就不必分為「江」「陽」兩個韻部。

但也遇到了困難,如古代有入聲,現在沒有入聲怎麼辦?平水韻的入聲有17個韻部,而現代編印的《中華新韻》中只保留了8個。那麼,就有一個通韻的問題。有的詩家主張分類通押,即「麻」、「坡」、「歌」、「皆」(開口呼音素收音)通押,「支」、「齊」(齊齒呼音素收音)通押,「姑」、「魚」(合口呼和撮口呼音素收音)通押。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北征》兩首詩中,入聲韻腳已通押了今日的八個入聲韻部。其實,古人在他們那個時代就在嘗試通韻了。

「痕」(前鼻音n收尾)「庚」(後鼻音ng收尾)兩韻部,歷來是嚴格分清的。現代有人也通押,好像理由不充分,可能他們是南方人,「n」「ng」不分的緣故。

詩韻的改革,沒有幾位像蔡元培、魯迅、郭沫若、王力這樣的大學者出來說話,形成文學界信服的結論,政府也不好做規定,我們只能等待。

六,現在我們寫格律詩怎麼辦?

受到押韻平仄的限制,存在古今讀音不一致的困惑,是現代人寫格律詩詞面臨的問題,我以為不難解決。

首先,學好普通話,以普通話的語音為準押韻並確定平仄,按格律詩詞的要求寫詩詞。因為,以普通話的語音為準寫詩詞這是今後必然的方向。

其次,認真修改。吟出一首詩詞後,記錄下來。如果想嚴格按平水韻寫作,回家後有功夫可以查一下韻表,看看是否出韻。如出韻,可試用合韻的字來替代出韻的字。如無法替代,那也是一首好詩詞,就那麼放著,以後新韻表出來,它就是完全合韻的詩詞了。但如果要發表,最好在題目後括弧註明為新韻,以免編輯先生以為你不懂平水韻。

第三,如想嚴格按古韻作詩,就要記住一些現代和古代平仄不同的常用字,如前面提到的屋、竹、叔、哭、覺、傑、吉、佛、學、活、白、國等字外,還有溶、潸、鮮、夭、娼、空、封、綜、足、聞、玩、彈、汕、聽、油、澤、伯、宅、席、拍、敵、笛、急、汁、菊、桔字,現在是平聲,古代為仄聲;而種、降、仔、戲、委、比、譽、慮、惡、反、汗、胖、患、扁、跳、要、哮、勝、跑、占、忘、令、並等字,現在是仄聲,古代為平聲。這樣,只要記住百十個字,就可以基本不查韻表,避免失對、失粘、犯孤平、三平調等違例問題。

第四,背誦一些著名詩詞,學習參考裡面的押韻。背詩詞比背韻表要容易得多。一般喜歡古典文學的人,記性再不好,背誦幾十首一百首唐宋名詩,都是沒有問題的。這樣,基本上把各韻部代表性的字都記住了。

第五,吟詩時注意選好韻部。詩言志,一般想吟詩時,作者都有一種衝動,要對某事某物發表感想。如要詠月,月有冰輪、玉兔、嬋娟、圓影、夜光、銀盤、太陰、明鏡等多個別稱,可以壓多個韻部。要注意選寬韻,避用窄韻險韻(當然,也有故意用險韻以展示才華的)。

第六,壓古韻也要注意和現代語言的和諧,古韻押韻而普通話不押韻的字,可用可不用時不要刻意用。「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這首唐詩很多人都會背誦。古韻「兒」念「ni」,平聲(現在吳語系還是這麼念),和「期」押韻,朗誦這首詩時,還得這麼念。但如另寫一首詩,在可以調整的情況下,就不一定非要把「期」和「兒」押韻在一起。那樣,用普通話朗誦時,顯得不押韻。

我雖堅持寫格律詩詞多年,但常是一時有感而發,不細推敲,事後也不查韻表,不再修改,故謬誤不少。近一年多來,在孩子的幫助下開了博客,自娛自樂,發一些繪畫詩詞,得到眾多網友的支持和高手的指教,覺得眼界漸開,能力有所提高。這次把四年前的一篇心得修改發表,也算是對網友的感謝吧!


推薦閱讀:

《聲情並茂——押韻和平仄》教案4
超押韻的搞笑段子,不信你不笑
求詞的平仄押韻表啊?
近體詩的押韻
Use experience for experiments to achieve expectation——英語押韻例析

TAG:詩詞 | 押韻 | 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