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那些事兒
前言:
佛教在中國已經存在兩千多年了,歷史上的高僧大德多不勝數。佛陀的教育早已深入人心,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口語,比如「究竟」、「剎那」、「解釋」、「真諦」、「相好」、「如意」、「世界」、、「真理」、「相對」、「絕對」、「單位」、「律師」、「剎那」、「方便」、「大無畏」、「開眼界」等等,都是源於佛教文化的滲透所致;就連描寫男女愛情時所用的「心心相印」,以及校園裡流行的「導師」、「作業」等用語也與佛教文化有著不解之緣;至於由佛教文化所派生的成語典故,如「大幹世界」、「一塵不染」、「皆大歡喜」、「無事不登三寶殿」等等,更是數不勝數。
佛教文化如此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對佛教的了解一般大眾卻不甚了了,鑒於佛教理論過於深奧,佛教典籍太過浩瀚,所以本文僅對佛教一般發展歷史與文化成就過程,做一點淺嘗酌止、拋磚引玉的闡述與探究,並不針對佛教教義與理論進行分解與思辨。如有荒謬不實之處,煩請方家斧正與商榷。
一、佛教的起源和背景
說起佛教,一般人都認為起源於印度河流域,是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一門哲學思想。並在日常用語中尊稱釋迦牟尼為佛祖,以口語表達為「如來佛」。其實,這是錯的。
釋迦牟尼是個姓,不是指一個人。又叫瞿曇,為印度剎帝利種中之一姓,瞿曇仙人之苗裔。我們口中的釋迦牟尼佛祖的名字是「喬達摩·悉達多」。早在世尊釋迦牟尼佛之前,印度河流域就已存在一種名叫「婆羅門」的宗教文化。而「婆羅門」文化又是建立在「吠陀文化」基礎之上,「吠陀文化」來源於「哈拉巴文化」。
在歷史上,作為人類古代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印度,總共遭到超過300多次的外族入侵。早在公元前2300-1750年前,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人就創立了哈拉巴文明,但從後來的遺址出土文物中沒發現兵器,所以他們應該沒有進化出軍事能力,以至於約在公元前1500多年左右被入侵的雅利安人取代,雅利安人在哈拉巴人的「哈拉巴文化」上,繼承和發展出「吠陀文化」。
哈拉巴人的宗教文化,是冥府宗教,大體上也就是瑜伽和冥想這個方向的東西。鑒於他們留下東西太少,所以我們沒法了解這個古老文明的更多細節。作為征服者的雅利安人,在混合了一些被征服土著民族神話的情況下,統一了印度河流域的意識形態。歷史發展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印度又再次遭到來自另一分支雅利安人種古波斯人的大規模入侵。這次古波斯人為後來的「婆羅門」教帶來了「拜火教」基因,業力輪迴思想。
雅利安人所創造的「吠陀文化」經過1000年左右的時間發展,形成了很多口口傳世的史詩,經過整理形成《吠陀經》。《吠陀經》的精華即《奧義書》,內容包括了咒語、瑜伽、祭祀、禮儀、業力輪迴思想等等一系列「婆羅門」教的主要教義。通過吠陀文字刺在貝葉上來記載,「婆羅門」教形成了。
想一想,貝葉上刺字,用來記載傳承文化,相比同一歷史時期,春秋時代的竹簡,是不是更具有傳播普及能力呢?
「婆羅門」教是非常看中修行的宗教。在《奧義書》里就開宗明義的表明:「禪定大于思索,力量大於禪定」。「婆羅門」教,一直都是印度文化的正統。就好比中國文化里儒家是正統一樣。
「婆羅門」教有四大主旨:「吠陀天啟,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種姓制度」,在當時社會,壟斷了和神的溝通話語權。這種主導權後來導致了社會秩序的崩潰,形成幾百個小國林立,各國之間戰亂頻發。產生出無數被洗劫,被驅逐到了樹林子里的流民,成為林居人。這些林居人,漸漸演變,形成一種和「婆羅門」教義相對立的新文化思潮:「沙門」。由此又發展出幾百個「沙門」教團。他們之間互相有爭執,但卻對一致對外。他們主張禁慾,並認為苦修萬能。
「沙門」不事生產,實行乞討的出家苦行制度。
早在《奧義書》裡面的業力輪迴思想,就表明自性不滅,生命輪迴到六個地方,叫做六趣。後來漢傳佛教把六趣翻譯成了六道輪迴。通過這些修行,「婆羅門」教已經認識到我們的世界有六種生命形式,即六道眾生。而且禪定的幾種高級形式包括滅、盡、定也都有人修成過。
《奧義書》對於「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意義,相當於《論語》之於儒家思想的意義。
但無論是「婆羅門」教還是「沙門」的修行有著自己的問題,作為社會文化階層的上層建築,"婆羅門"教把控著社會文化話語權,對底層信徒進行壓榨與盤剝。「沙門」的出現,也是本著「婆羅門」教方式進行修行苦練的。
修行本來就是克制慾望,但苦行對人的生命透支也很嚴重。這世上,一切事情做過了就成另一回事。歷史走到這個時候,佛教也要華麗麗滴出場了。
二、釋迦牟尼佛成佛之道
前面提到過釋迦牟尼家族,這個家族統治著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臣屬於憍薩羅國,從事以稻做主的農業生產。喬達摩·悉達多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根據後期佛典《阿含經》對佛陀出生的描寫:摩耶夫人懷孕期間夢見白象入胎,後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站著從右脅生下佛陀。 當時的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
摩耶夫人在佛陀誕生七天後去世,轉世成為忉利天主(就是民間傳說中的玉皇大帝,也有說成為兜率天的一個天子,反正,還是在六道欲界中),由凈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陀的姨母);佛陀姨母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大愛道比丘尼,是同樣大名鼎鼎的難陀的母親。
一般來說,從事任何一個體系的人,對自己所從事的這個體系創始人都會很清楚的了解,但唯獨佛教是個例外。如果你在眾多佛子信徒里問起佛教是誰創立的,估計可能很多人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大凡一個行業領域的創始人,都會具備這個行業的天才素質。當時的印度,在重解脫的宗教風氣下,佛陀年少時便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他七歲開始就接受吠陀和五明學藝培養。十幾歲時,在太陽傘下坐在地邊上,看他的父親凈飯王在田地里,看著看著,就進入了初禪的狀態。他見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痛感眾生相殘。這種對世間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他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妻,並生有一子名羅睺羅後也沒有消除。後來他出城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當最後看到出家沙門時便決定出家。
佛陀在20歲左右出家。他在某天中夜離城行至阿那瑪河畔,然後南行至摩竭陀國,他從學阿羅陀迦蘭,達到「無所有處定」。又從學郁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即冥「想」和「非想」的差別,住於「平等寂靜」的知見,感到心似乎與「不動的真理」合一。瑜伽禪定是印度東方哲學的具體形式,但禪定自身是盲目的。 苦行主張折磨不凈的肉體而達到精神的解脫。
或許他曾經是太子的身份,或許他苦行的太精進了,每天只吃一滴蜂蜜或一個水果,反正同樣是婆羅門教有個叫陳橋如的(據傳他的前世就是哥利王),聯合其他四人認準了這人會有大成就,於是開始跟隨悉達多太子修行。
悉達多太子苦修六年之後,最後把自己弄得形銷骨立了都。儘管他的苦行在旁人看來,可稱得是空前絕後。但無論是禪定自身,還是住於「平等寂靜」的知見,與「不動的真理」合一,這仍然無法徹底解決問題,達獲得覺悟與涅槃;也就是達不到佛的究竟。他通過與苦行的正面對質,最終確認苦行無益於究竟修行,故而決定終止苦行的修鍊。
陳喬如等五人一聽,大失所望,以為他要放逸墮落,就離開了他。但他們不明白,佛陀的這種行為在後來佛教的教義中,成為不強迫人們去做極端苦行實踐的經典。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基本都耳熟能詳了。悉達多太子他在尼連禪河沐浴後;接受了牧女蘇耶妲的乳糜之供;身體舒適了,來到菩提伽耶這個地方,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就進入美好時代。據上座部所描述,成道前,當他努力調伏自心,七年來圍困他的「魔」在此時「現形」:色慾,不樂梵行,饑渴,貪愛,懶惰昏沉,恐懼,疑惑,毀損執著,獲取奉承,榮譽與非正名聲,貢高我慢等等,都一一呈現。爾後各種禪定依次進入。他看到了自己的前世在兜率天,再前世,在燃燈古佛前,再前世。時間像瀑布一樣逝去,生命在這瀑流里以六種形式輪迴。於是,悉達多太子終於證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動,成就正等正覺無上菩提。
幾千年來的第一位佛陀,從此誕生了!
三、初轉法輪
證悟後的佛陀,日夜享受於得法的樂趣中。當他離開禪定七晝夜的菩提樹,觀看周圍的世界,發現世人都沉迷於享樂之中,同時感到自己的學說有可能不被世人接受和理解,所以不想再與世人糾纏,想獨自清凈。不願傳法。根據據上座部說的描述,當時的大梵天王(也就是婆羅門的最高神)得知佛陀不願進行世間說法,感覺事態嚴重而下凡勸請,並對佛陀保證世間將會有人能夠理解佛法,懇請他為迷失方向的世人傳法。隨後,魔羅也跑了過來,鼓動佛陀:現在是你永生——涅槃的最好時機。
但佛陀最後同意的是駐世傳法。
佛陀靜坐約一個月(期間有二商人供養麩蜜)後開始四處遊行。他來到位於波羅奈城郊外鹿野苑,首先要找的,就是跟隨他苦行的陳喬如等五個人。那五人聽說後私下合計:喬達摩來了誰也不搭理他,有意表示冷淡。但當佛陀真的來了他們五人中的時候,他們就不知覺的就當了叛徒。
釋迦牟尼告訴他們,以前的苦行偏了、錯了,修行應該走中道,生命是六道輪迴等等。修行要獲得徹底解脫,超越輪迴之苦。當時,陳橋如當時聽得腦袋就出現了光圈,邁入了聖者之流。經過持續了相當長時間的質疑,最後都認可並聽聞了佛陀的教誨,領會了佛陀說法的內容,全部成為佛的首批弟子。歷史記載這次在鹿野苑的首次說法,被稱為「初轉法輪」。
這時候,天界沸騰起來。天界的天人們喜大普奔,奔走相告:「法,終於能在我們的世界裡傳播了,法輪終於轉動了!」
這次說法,一般認為他首先闡明「中道」,後說「四諦」或「八正道」。也有人認為「八正道」或「四諦」的系統化此時並未完成。上座部和說出世部的記載都說後來佛向五比丘作了一番更深奧難懂的講話,他將經驗現象分析為「五蘊」並提出「無我」的學說。
最初說法之後,釋迦牟尼暫時留在鹿野苑,富商俱梨迦長者之子耶舍在聽聞說法後決心出家;耶舍父母和妻子也皈依佛教;耶舍的朋友們多達54人也紛紛出家,佛陀讓他們分頭遊歷各地,自己獨往摩揭陀的優婁頻羅聚落。
四、收服三迦葉,成立僧團
佛陀初轉法輪後,開始思考接下來如何讓世人接受和理解他的成佛教育。同時考慮著如何在短期內壯大門庭,廣為布法。他把目光瞄準了在摩揭陀國學「事火外道」,祭祀供養火天等神祇,已經一百二十歲,且受到國王和全國上下人民尊信的三迦葉團隊。三迦葉指後來的佛弟子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三兄弟。迦葉是姓,三人皆以所住地名為名。這三兄弟在沒皈依佛陀之前是婆羅門教的人,三兄弟各領著一兩千人修行苦行。他們的苦行很有意思,白天苦行,晚上去城裡玩樂。
佛陀化度了耶舍等進60人後,從波羅奈出發,前往摩揭陀國。這一年佛陀才三十歲,以一個三十歲的年輕頭陀,去教化一個一百二十歲驕傲成性的老迦葉,可想而知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但是佛陀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
想想後來我東土大唐的玄奘在印度的那爛陀寺留學,其佛教「唯識宗」理論已經登峰造極,在全印度也是頂尖的。結果回國,唐太宗對他恭敬是恭敬,但重視的卻是道教。也是,道教起碼可以有茅山之術變個戲法啥的。而玄奘呢,連號稱「九名綴文大德」之一的徒弟辯機偷情長達四年都不知道。
佛陀要是拿下三兄弟的老大大迦葉一切就OK了。但佛陀靠什麼說服大迦葉呢?當佛陀趕到優樓頻螺迦葉住處,大迦葉把佛陀安頓下來,告訴他,一間屋子的廳堂里有條火龍,要佛陀小心。佛陀一想,如果火龍降服不了,那大迦葉根本不會跟他走,所以佛陀先把火龍降服了。這樣,大迦葉終於可以願意坐下來聽佛陀傳法。大迦葉聽完對佛陀說:「你講的都對,可我還是不想入沙門。」
就這樣,佛陀一次又一次對大迦葉傳法,大迦葉也一次又一次的贊同,可贊同完仍然各做各的,你說的很對,但還是不如我的仙道真實。
秋去冬來,冬去春來,一年都快過去了,終於佛陀對大迦葉發起飆來:「你並不是羅漢,因為你不知道如何用道證明,為什麼要不知羞恥,強顏胡說?你只是虛妄地自稱說我有道德,其實並沒有什麼道德。」一語喝破迷心,大迦葉當時心驚毛豎,慚愧無顏,自知沒有真正的道德,於是叩頭向佛作禮,希望佛陀能收他做個徒弟。這下,佛陀一下子收了好幾千人,僧團成立了!
三迦葉歸依佛教,加入佛陀的隊伍,這對佛教的傳播及擴大影響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因此,三迦葉的歸依是佛教史上的一大事件。這一事件的直接導致王舍城的各種信徒爭先恐後地皈依佛陀,並且讓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放棄了傳統的「婆羅門」信仰,成為護法居士並贈送竹林精舍。成為各國中第一個歸依佛、信奉佛教的國王。
後來,在佛陀成道第四年,本是詭辯派的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帶領同門皈依佛陀。二人日後指導僧團,在理論上進行了重大完善和發展。摩訶迦葉也在此時期皈依,佛滅後他成為教團的實際統領者。憍薩羅國富商須達多,在王舍城投宿期間皈依釋迦,此人對後來佛陀在憍薩羅國的傳教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據記載,佛陀結束摩揭陀國的教化,曾不止一次訪問釋迦國。讓獨子羅睺羅和異母弟難陀皈依出家。佛的堂弟阿難、阿那律、提婆達多等後來均出家皈依佛陀;就連宮廷理髮師優波離也跟著佛陀出家,成為佛家弟子。
五、傳法地點與內容
釋迦牟尼佛傳法活動的兩個主要地點,一是王舍城「竹林精舍」,二是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釋迦牟尼佛開悟後,在收完大迦葉等數千修鍊苦行的弟子,於王舍城以及附近傳教接近七年。王舍城中有位迦蘭陀長者,他有塊面積很大的竹園,國王頻婆娑羅王用巨款在竹園內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精舍,請佛陀和弟子們居住。這就是著名的「竹林精舍」,這座精舍成了佛教陀弘法傳教的第一個大本營,也是佛陀和弟子們安居的理想場所。
後來舍衛城給孤獨長老和祇陀太子共同發心,為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僧侶團隊修建了一個「 祇樹給孤獨園」。據典籍記載,「 祇樹給孤獨園」內有浮圖十二,講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樓閣五百。所以,在這之後的大部分時間裡,釋迦牟尼佛基本上都在「祇樹給孤獨園」傳法。
說起佛陀傳法的佛教教義與法理,許多傢伙們肯定能講起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吐沫亂飛。對於浩如煙海的典籍,小編就不涉及深入了,本文就淺嘗酌止的探討一下佛陀帶領僧團與婆羅門教之間的宗教戰爭。我們管中窺豹的從中可看出佛教的基本義理與佛陀傳法內容。
這群住在樹林子裡面的要飯的幫派組織,為當時的印度正統文化所不容,所以團結在以佛陀為中心的「沙門」子弟,抱團取暖,開始向「婆羅門」發起一次次的宗教戰爭。他們沒有任何的軍事能力,要攻擊「婆羅門」教,也只能靠打嘴仗。但佛教對「婆羅門」教的攻擊,還是很凌厲的。
佛教提出「緣起說」,徹底否定「婆羅門」的創世論。這是是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觀,也是佛教理論大廈的第一基石。根據「緣起說」,可以推導出來「諸行無常」這個論述,可以把「婆羅門」教裡面那些永恆不變的神,宇宙的本體梵,全部推翻。
既然宇宙「諸行無常」,那麼作為自然人,也應是「諸法無我」,這下又打倒了"婆羅門"教的梵我合一,沒有梵我合一,那"婆羅門"的修行就不復成立,那些"婆羅門"所提倡的解脫之道、祭祀萬能就需要推倒重來。佛說英明神武、高瞻遠矚地一再指出:修行者要究竟涅槃,也只有究竟涅磐,才能超越六道輪迴,才能真正獲得徹底的解脫,才能證得世間正等正覺無上菩提。
佛陀又提出了眾生平等說,以此針對並打倒,徹底否定了」婆羅門「的種姓制度。至此,」婆羅門「教的四大主旨:「吠陀天啟,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種姓制度」,在打嘴仗層面上,被佛教徹底推翻,並踏上一腳。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也被後來經典列為佛教的「三法印」。這也是佛教的最基本得傳法理論。嚴格地說,它並不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腦袋像被閃電擊中一樣突然想出來的,而是和婆羅門尖銳鬥爭下的產物。原始佛教的思想和理論元素,都出自「婆羅門」和「沙門」諸教。所以,歷史地看,我們不能脫離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來理解佛教教義。
「三法印」把」婆羅門「的四大主旨給顛倒過來。而佛教的四聖諦「苦、集、滅、道」,則是出自「沙門」諸教的苦修實踐。八正道是綜合了「沙門」和「婆羅門」的具體修行方法。而到了十二因緣,業力輪迴和因果報應,又跑回到「婆羅門」的懷裡去了。再比如,眾生皆有佛性,那麼佛性則成了一種本體,被打倒的梵,又復活了。最初的原始佛教思想,可能因為存在自身的邏輯自洽缺陷,為後來的佛教分裂埋下了伏筆。
插入一段:就最初的佛教而言,佛陀並不禁止信徒吃肉。這在眾多的律法中可以為證。佛陀本人很可能是在吃豬肉以後患病涅槃的。印度人自己也承認,少吃或不吃肉類的習慣是在佛涅槃以後才興起來的。《摩訶僧祗律》規定自殺,教殺,為殺這三殺不能吃。除了這三種肉都可以吃,又叫「三凈肉」,後來又演變成「五凈肉」才可吃。這與我國民諺「眼不見為凈」有異曲同工之妙。
六、「破僧」提婆達多與佛教演化
之所以要將提婆達多單獨列出來說一說,是因為提婆達多對最初原始佛教的影響非常深遠,他是第一個分裂佛教的信徒。被所有的佛教經典稱作叛徒,冠以「破僧」的標籤。他的出走,其宗教歷史意義無異於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
在佛陀成道後三十年左右,他的堂弟提婆達多因與佛陀意見不合,帶領自己的僧團信眾憤然出走,從而造成了僧團歷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根據佛典的記載,提婆達多之陰險、之卑鄙,簡直甚於虎豹蛇蠍、魑魅魍魎,壞得不能再壞了。他真是這樣嗎?要真是這樣那還談什麼對後世的影響了呢?
根據歷史記載。從法顯在公元5世紀初,到玄奘和義凈在公元7世紀,都在印度看到了提婆達多派的僧人信眾。而這距提婆達多生存時期已有一千二三百年的歷史了。千百年來,佛教由盛趨衰,又過二三百年便在印度絕跡;而提婆達多的信徒們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7世紀,幾乎有了40代。在受到正統佛徒壓迫與歧視的情況下,提婆達多竟然持續著多達40代的傳人。要不是典籍記載,還真算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可見,提婆達多對佛教影響之深遠。
提婆達多這一出走,實際宣告佛教對「婆羅門」教多年的革命運動徹底流產。
其實,提婆達多與佛陀的分歧,用現在的話說,完全就是兩條路線的思想鬥爭。提婆達多的中心思想非常明確:「但有此生,更無後世。」他不承認有今世、後世。他反對將「婆羅門」教裡面的業力輪迴,因果報應引入佛教,反對人的吹捧搞個人崇拜。提出「智愚不二」,認為人既然有了佛與眾生的區別,那麼就不再平等了。宣揚五法「1.不食鹽,2.不食酥乳,3.不食魚肉,4.乞食,5.春夏八月日露坐、冬四月日坐於草庵。」提婆於摩揭陀國王舍城擁有獨立教團,受阿闍世之禮遇,在佛陀駐世期間勢力頗大。影響之深遠,歷千數百年而不息。
他作為路線鬥爭中失敗的一方,註定在正統佛教典籍中面目全非,被極盡醜化之能事,被冠以「毀佛欺嫂,篡黨奪權,謗毀聖說,決生邪見,破壞僧團」,犯五逆罪,是與佛陀敵對之惡比丘,是「破僧」。註定「彼既生墮無間地獄」。
由於佛教不事生產,導致社會資源得不到再創造,引來統治階級對佛教的屠滅。最後釋迦族被滅了族。「婆羅門」教乘亂對佛教發起了文化上的反攻,在理論層面上,進行滅佛。
當時一個名叫商羯羅的人,重新改寫了一下《奧義書》教義,提出上梵和下梵,上智和下智說。宣稱佛教的佛性和空性,都只是下梵和下智的產物。商羯羅大獲成功,「婆羅門」教捲土重來,恢復了宗教和文化上的統治地位。佛教自己又從內部產生了根本的分化,其信徒奔向世界各地,向南奔走的演變成了現在的「南傳佛教」。往北奔走的,其中一隻和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融合,變成了「藏傳佛教」。「苯教」是人類歷史上最神秘、最血腥和野蠻的宗教之一。
往北奔走的另一支,到了西域。西域那時主流宗教是「拜火教」。在吸收了「拜火教」思想後,根據「拜火教」的善神惡神二元論神話改編出佛魔立的二元思想。以「拜火教」的善神天團,發明出來一套菩薩天團,根據拜火教的惡神天團,發明出魔鬼天團。彌勒佛,阿彌陀佛的原型,都能在拜火教裡面的密特拉身上,隱隱約約可以窺見一斑。而原始佛教里,是沒有救世思想的,更沒有佛魔對立的二元思想,且並不強調慈悲這種東西。苦修追求涅槃才是正經事。所以在漢傳佛教中對原始佛教徒稱有「自了漢」的說法。
此時的佛教經過西域與「拜火教」充分混合之後,傳入漢地。進入漢地的佛教,再一次演變修飾。引入了儒家的至善說,提出慈悲,宣揚行善萬能,代替原來的苦修萬能。爾後又彙集道儒兩家的心性學說和列子的色空學說。到了魏晉南北朝,佛教對漢地文化的融合工程,達到了最高峰。以至於魏晉玄學,搖身一變成了佛教的義學。玄學佛教化和佛教玄學化工程日臻完善,發展迅猛。到了唐朝,由慧能引入莊子思想,創造出「禪宗」,把庄學佛教化,成就了那本《六祖壇經》。至此,佛教成了一門混雜著婆羅門、沙門、拜火教、儒家、魏晉玄學、老莊思想的大雜燴宗教。
七、釋迦牟尼佛弟子幾個特徵人物
釋迦牟尼佛29歲出家,35歲悟道,到80歲歷經45年傳法過程中,有著為數幾千的親傳弟子。在《巴利經藏》第四部《增支部》一集十四經第一品里,有講述介紹佛陀弟子各項第一。小編只說說其中的三四個非常有特徵的人物。
1. 舍利弗與大目犍連。
「南傳佛教」中佛陀的兩位上首弟子是舍利弗與大目犍連。舍利弗靠自己的天分和努力積累,典稱智慧第一;大目犍連因修禪定有大成就, 他最勤於修習四神足,因此佛陀稱他是諸弟子中神通第一。
當時佛陀剛在伽耶成道並於鹿野苑成立僧團不久,應頻婆娑羅王之約前往王舍城。接受國王贈與的竹林精舍,並在那裡落腳。當時,世尊在竹林精舍為弟子說法,〝世尊遙見,告諸比丘,彼來二人者,一名優婆低沙,二名拘律陀,此二人於我弟子中最為上首,智慧無量,無上得二解脫。二人並諸弟子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已,世尊漸次為說勝法……,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凈。〞兩人就完成受具戒後成為佛陀弟子。優波提舍改稱為「舍利弗」,而稱拘律陀稱為「大目犍連」。此二大弟子都是在佛陀座下密集訓練才得成就。
舍利弗待在佛陀身邊,住在王舍城「野豬窟」的岩穴中,靠托缽維生。最後因年老疾病,返回家鄉在父母家他出生的房間里先佛入滅(涅槃),
出家後的大目犍連住在摩揭陀國的伽羅瓦拉子村,靠托缽乞食維生。據《法句經注》記載:由於佛陀的善巧方便能引導無數人入解脫門,因此摩揭陀國的人紛紛的轉向佛陀與僧團。外道因為失去信徒,一心想除掉大目犍連。大目犍連那時獨住在王舍城外的仙人山黑石窟的森林孤邸。匪徒連續找了七天後抓到他,用石頭猛擊他的骨頭,直到它們碎如微塵為止。
大目犍連以神通著稱,卻不敵死亡之業力矣!佛說一切行無常。在佛陀涅盤前半年,短短半年內, 一佛二弟子都進入涅盤;此時佛陀已有八十高齡。而舍利弗與大目犍連八十有四。
2. 大愛道比丘尼。
大愛道比丘尼,是佛陀母親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佛陀的姨母。在佛門中有很多偉大的女性,其中尤以崇高聖德的大愛道比丘尼為出家女眾之首,成為佛教有女眾出家的起源。她費盡心血,為婦女爭取到了修行的權利。
在釋迦牟尼佛結束摩揭陀國的教化,去舍衛城的時候,回到自己的家鄉釋迦國。看望了父母和家族親友離開時,釋迦牟尼已經60歲的養母大愛道比丘尼率領500家族的婦女也下決心出家。不顧佛陀一再反對,凡有機會,就請求佛陀允許出家。她們更自削長發,著壞色衣,追趕佛陀。阿難尊者見了十分憐愍,遂代為請命,對佛陀進行了三次勸說。最後一次勸說時也是用技巧的方法向佛陀請示:「世尊,我想請示一個問題,有沒有女人在佛教中出家呢?有沒有女人在佛教中出家之後,也能堅修清凈梵行,證到四種沙門聖果呢?」
佛陀知道阿難尊者問話的用心,但佛陀還是照實告知他說:「是的,有的,在過去諸佛的時代,都有四眾弟子,那就是男人出家為比丘,女人出家為比丘尼,男人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如法修行,都可以證到四種沙門聖果,從初果預流到四果離欲的阿羅漢,男女一律平等......。」阿難尊者靜靜地聽完佛陀的開示之後,接著便說:「既然如此的話,世尊是不是也可以准許女人出家呢?」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解釋:「阿難!你要知道,如果允許女人出家,我的佛法,便不能久住於世,正法時間,便要減少五百年。」佛陀只想救更多的人。
無奈阿難的再三堅持,釋迦牟尼終於同意了她們出家的請求。但為挽救佛教不致快速地衰微,不得已,便為出家的女性,特製了八條規定,稱為「八不可違法」,亦稱為「八敬法」。從此,釋迦如來的佛教之中,有了比丘尼,具足了四眾弟子了。最後大愛道比丘尼同這500女全部修成了阿羅漢。
在《大愛道比丘尼經》里,釋迦牟尼最後對阿難說,本來,我的教能傳播1000年,可現在只能傳播500年。
比丘尼僧團,最合乎佛陀的教誡。他們依止比丘受戒,每半月舉行布薩,懺悔過失。他們不議論僧團的是非,不妄語、兩舌、惡口,也不濫收徒眾,或隨便化緣應供。
大愛道比丘尼經常勸導弟子要戒除名聞利養之心,不可虛榮傲慢,要時時保持寧靜安詳的風度。她一生為佛教奉獻努力,直到九十多歲才圓寂。佛陀曾在僧團中稱讚她道:「比丘尼如大愛道者,不可視為女人,實乃一有德丈夫,堪為僧團表率!」
3. 須跋跋陀羅尊者
須跋譯為「善賢」、「好賢」、「善好賢」。是佛陀最後一個弟子,在佛臨入滅前接受教誡而得道。提出著名的怎樣判斷真正佛教問題。
當須跋還是學者的時候,佛祖即將涅槃的消息傳到他所在的城市,他聽到之後心情非常激動,覺得無論如何也要見佛祖一面。當他抵達佛陀的茅舍時已是夜深了。佛祖正在床上閉目端坐。須跋不敢抬頭張望,恭恭敬敬地拜伏在地,聆聽佛祖的教誨,在微弱額燈光下,佛陀為他講授了八聖道等佛法的道理。雖然佛陀的聲音微弱低沉,講完不久就涅槃了,但須跋陀也在短短的時間裡,由一個世俗的學者變成了羅漢。
在佛陀即將涅槃前,須跋對佛陀說,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了正法。而佛陀您卻又要涅槃,以後,我跟誰學?我怎樣才能知道誰的法是正道,是真正的佛法呢?本要馬上進入涅槃的佛陀告訴他,佛教正法是一門修行的法門,但凡是有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宗教的就是佛教,沒有八聖道的,連末等佛教都不是。
八、涅槃
佛教典籍《大涅盤經》,就是緣起於魔王對佛陀涅盤的催促。
佛陀在菩提樹下剛剛成佛的時候,魔王波旬就來了,波旬就勸說佛陀是涅盤的好時機。現在梵行已立,可以離開了。趕緊涅盤吧。
當時,佛陀才覺悟,還沒開始傳法,不可能聽他的進入涅槃。
釋迦牟尼佛駐世講經說法教化大眾45年,他的弟子大部分都已修證阿羅漢果位,脫離輪迴之苦。應得度者皆得度。舍利佛的制學,讓後學弟子可以以科班的形式修行。大愛道比丘尼領著一起出家的釋迦族婦女阿羅漢,一起也先於世尊涅盤。舍利弗前不久亦涅盤,大目犍連也已先於世尊涅槃橫死。
魔王波旬看到釋迦牟尼佛度了很多人,心裡很不舒服,他來見佛,請佛趕快涅槃:「你度了那麼多人了,可以涅槃了。」佛陀覺察到自己與娑婆眾生的緣分已到,就答應了波旬的請求。這次佛陀告訴阿難,三個月後涅盤。
魔王波旬說:「你涅槃後,我一定要破壞你的佛法。」
佛說:「佛法是正法,沒有任何力量能破壞。」
魔王波旬說:「呵呵,正義永存,邪惡也不會消失。你在世時也不是人人都信仰你,我的徒子徒孫不也很多嗎?人性無定,學壞容易學好難。你入滅之後,信仰你的人會越來越少,信仰我的人會越來越多。」
佛說:「你破壞我的佛法對你沒好處。佛光是普照之光,照耀著善良的人,也照耀著邪惡如你之人。如果正法時代一旦結束,你的福報也就玩了,等待你的就是無間地獄,你會在地獄中受無量種種苦。」
魔王波旬:「我知道佛陀是不說謊的,但是,佛陀你也知道命由心造。我會設法避免地獄之苦的。」
佛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哪裡能避免得了!」
魔王波旬:「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波旬亦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順應百姓方面,佛陀你是比不上我的。你戒律森嚴,極力強調貪慾的危害,教人遠離貪慾。而我順應百姓的慾望,滿足百姓的慾望。眾生沒有貪慾那裡有我波旬?」
佛說:「我有佛經留世。」
魔王波旬:「經典是死文字,要教化眾生,還是需要人來解釋。」
佛說:「我有僧寶留世。」
魔王波旬:「你要教化眾生得引進新人吧。你不會拒絕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誨吧。」
佛說:「不會。」
魔王波旬說:「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他們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以達到我今天武力不能達到的目的……」
佛陀聽了魔王的話,久久無語,不一會,兩行熱淚緩緩流了下來。魔王見此,率眾狂笑而去。
佛陀臨涅盤前又給須跋開示了八聖道。而後開始入定涅槃。
釋迦牟尼佛涅盤時,根據《長部》記載,「世尊即入初禪;由初禪起而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而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而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而入空處定;由空處定起而入識處定;由識處定起而入無所有定;由無所有定起而入非非想定;由非非想定起而入滅想定……
世尊由滅想定起而入非想非非想定;由非想非非想定起而入無所有定;由無所有定起而入識處定;由識處定起而入空處定;由空處定起而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而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而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而入初禪;由初禪起而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而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而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後,世尊直接進入涅盤。」
佛教是教授徹底解脫的宗教,是修行的宗教,不修行的,絕不是佛教。
佛陀涅槃後,留下頭頂骨、牙齒、中指骨和84000顆無量舍利子。火化之後的佛陀舍利子,經由香性之婆羅門分給了八個國王。在阿育王時代被佛子們帶到世界各地,據記載,僅在中國就有19所阿育王塔供奉佛骨舍利。
九、佛教結集
世尊駐世傳教說法,不立文字,全靠口授心傳。沒留下典籍文字供後來弟子依法修行。出於對佛教學說文化傳承的需要,在佛陀涅槃後,佛門弟子進行了多次文獻集結。
釋迦牟尼佛涅盤時,大迦葉還在印度北方傳教。另外倆大弟子舍利弗和大目犍連,一個已經涅盤了,另一個早已在定中被外道打死。於是,大迦葉匆匆趕了回來,主持佛教的僧侶團隊結集工作。他趕緊召集了1000位阿羅漢,又在這1000位阿羅漢里再篩選出500位。在阿闍世王的保護下,五百阿羅漢會聚於摩揭陀國王舍城郊外之七葉窟中,開始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教誨進行集結。這次結集史稱「王舍城結集」,或「五百結集」。是謂佛涅槃後第一次結集,成為後世佛教經律典籍的起源。
本次結集內容,由優婆離尊者誦出波羅提木叉等,大迦葉尊者提問制戒因緣,優波離解答,由此合誦形成「律藏」。阿難尊者誦出佛陀所說諸經,大迦葉尊者向與會者確認其轉述正確無誤,由此合誦形成了「經藏」,經文之首皆冠以「如是我聞」,指阿難尊者親從佛陀所聞,其中還包括每段話佛陀是在哪裡、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對誰說的等。
至於「三藏」還差一藏「論藏」,就是「阿比達摩論」,它是什麼時候出來的?很多人說是在三次集結後形成的。「阿比達摩論」就是佛教制學的經典教材。
在《大涅盤經》里,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說,在他涅盤後,有些末梢枝節的戒律可以去掉的。可這次集結的五百阿羅漢的智慧,怎比得上舍利弗呢?最後大家一致決定,這些戒律一個不能少。當然,他們也沒本事再添加什麼。但,這卻成為了以後佛教分化的主因。
第二次結集,又稱為「毗舍離結集」,或「七百結集」。
在佛滅百年後,由於印度東部跋耆族比丘有十事違反戒律,為此,七百比丘會於毗舍離城,以耶舍為上首,舉行了第二次結集,對十事違反戒律的佛子們,通過羯磨表決,宣布其為非法。
據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記載,第二次結集是因求乞錢幣財物而起爭論。當時七百比丘請優波離尊者的弟子陀娑婆羅尊者結集「律藏」,最後論定「不得求乞金錢……乃至諸長老,是中須鉢者求鉢,須衣者求衣,須葯者求葯,無有方便得求金銀及錢。」
一百多年的發展,社會早已變化很多了。想想咱100年前我們穿什麼。現在我們又穿什麼。一百多年的發展,佛教僧侶團隊的大長老們還是那麼嚴格的遵守戒律,可新生代年輕的弟子們不幹了。認為有些戒律根本沒有必要!這些戒律存在還有什麼用處呢?
於是,大長老們也模仿大迦葉再進行一次集結。重新回顧佛陀的言論和教誨。他們本意,是維護原始佛教的教規,可他們有大迦葉的威望么?因此,史載那沒參與結集的信徒多達一萬多人,自己組織進行了一次編外結集。
佛教僧團由此進入開始分化階段。
大長老集結為「上座部」;那些沒參加集結的弟子集結後稱自己叫「大眾部」。此後佛教因教義及戒律分歧,至佛滅二百年時,大約形成了十八個部派。
時間又過了一百多年,大約是公元前二百多年前,佛陀涅槃兩百多年後的阿育王朝。佛教規模得到空前發展,不斷壯大。很多外道也混進了革命隊伍,這些傢伙們不僅不尊守清規戒律,還接受供養,索要錢財。更恐怖的是他們還把外道理論帶入佛教,說這是佛陀的教誨。
當時,上座部的大長老們當然不願意與這些混入革命隊伍里的外道同流合污,於是矛盾爆發,捅到阿育王那裡。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史稱「華氏城結集」。
此次佛教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對當時外道的各種異議、邪說,加以批駁。此後,選取一千位通達三藏的阿羅漢進行合誦,歷時九個月完成。此次結集以經、律、論三藏為主。結集後,阿育王選派一批比丘僧侶團隊,至9個方向恆河流域以外地區,及印度境外弘布佛教。
佛教從這時起走向了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並且對各國的文化、思想、政治、經濟等方面產生了極大影響。
十、佛陀追溯的古佛與佛教在東方的發展
早在婆羅門時代,教義就用剎那、劫來表示極短時間和極長時間。
剎那者為一念,按照現在時間概念,我們常用的「一剎那」應該是0.018秒。
很長的時間用」劫」表示,又分小劫,中劫,大劫,無量劫,塵點劫等。「劫」又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種,一般劫都是指大劫。
人類一大劫表示世界重新毀滅建立一回,佛教的大劫包括4個中劫,為成(世界生長期)、住(世界壯盛期)、壞(世界老死期)、空(世界滅無期)。每個中劫為20個小劫。每個小劫約1600萬年。這麼長的時間在他化自在天里就是一晝夜。
佛陀證的究竟圓滿是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他從現在看到了過去。在《大本經》里,釋迦牟尼佛告訴弟子們,在訪問幾個凈居天時,天人們都明確地告訴佛陀,91小劫前有毗婆尸佛,當今有釋迦牟尼佛。
佛陀看到了 200萬年前的迦葉佛(燃燈佛),300萬年前的拘那含佛,400萬年前的拘樓孫佛,往前31小劫中段,莊嚴劫里毗舍婆佛,前31小劫前段,尸棄佛,再往前91小劫,毗婆尸佛。
注意,無論是過去佛還是現在佛,佛陀都沒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出現是在大乘佛教形成之後的凈土三部經中才有記載。
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又稱上座部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時期之後,部派佛教中的一個派系,是經過三次結集後的產物。阿育王時期,由阿育王的兒子馬興德長老組成的第九弘法使團,把佛教正式傳入斯里蘭卡。斯里蘭卡的僧侶們再次集結,並把集結後的經典用貝葉製成了書籍,這就是南傳巴利三藏的前身。要知道,這以前的佛經一直都是由長老們背誦、口口相傳的。
南方上座部之特質在於嚴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傳統。在巴利文獻方面,除了完備的經律論三藏,還有數量極為龐大的注釋書、復注、綱要書、史書、文法書、詩書等。由於製成了典籍,這樣也就保持了佛教三藏相對的完整性,也就使得南傳佛教跟釋迦牟尼佛宣傳的佛法最為接近。
據傳,南傳佛教成就阿羅漢果位者無法統計,僅當代約有一百人成就阿羅漢,現在依然有阿羅漢在世。
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主要以大乘佛教為主。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
漢傳佛教融入了深厚的漢文化,形成了佛教中獨一無二的唯美極樂世界。漢傳佛教早期引進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東晉高僧鳩摩羅什,一個是唐朝的玄奘。漢傳佛教的大藏經那叫一個雜,什麼品牌都有,連一部阿含經,竟然可以來自四個部派。而且各個歷史時期,有各個歷史時期的佛教經文典籍出現。
在漢傳佛教兩千多年裡,到目前為止,竟無一人成就阿羅漢果位。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按理說,西藏距離印度最近,應該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惜的是,在西藏人口開始繁榮的時候,印度的佛教卻已經玩沒了。
早期的印度僧人寂護和蓮花生,由巴基斯坦進入西藏降魔除妖。寂護和蓮華生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由「七覺士」和譯師從梵文翻譯大批佛典,同時也從漢文翻譯一些佛經。因此,佛教三寶—佛、法、僧終於齊備。
在藏傳佛教的教派中,不單單是寧瑪派,連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也都在運用著 「苯教」 中的世間苯教儀軌,包括、醫學、天文、歷算、招財、招壽、替身儀軌、煙供等等,「苯教」僅僅在煙供、薈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種儀軌就超過了五百多涵,其內容也非常廣泛豐富。
在一千多年的時候,米拉日巴和他的幾個弟子成就阿羅漢。
米拉日巴留下了八大弟子和十三個弟子。八大弟子中有五大弟子並沒有傳播任何教法而直接升入虛空。三個弟子留在塵世,其中有兩個弟子接受並傳播那米拉日巴大師的密宗教法。
大涅盤經里,釋迦牟尼佛在世最後一句話是對須跋說的:「須跋,於任何法、律中,無八支聖道者,不但無第二沙門果、第三沙門果,亦無第四沙門果。外道沙門之言論皆是空幻。然,須跋,若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間則不空缺阿羅漢。"
龍樹和他的大乘佛教
在子帝須的三次集結後,佛教的部派繼續分化。在公元時代,還有個標誌性的人物馬鳴,寫了一本《大乘起信論》,於是大乘佛教就要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但是,說到大乘佛教,不能不扯出龍樹,只有龍樹和他的龍宮三經出來後,大乘佛教才正式粉墨登場。
龍樹,著名的大乘佛教論師,傳說壽高一百五十歲,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他首先開創空性的中觀學說,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
龍樹是很聰明的人物,早年修行邪道,因自負多智,而與破僧團和合,毀壞正法。一天,有二位龍女,以瀰漫勝土檀香塗身,現作少女的形相,來到龍樹菩薩的面前說:特地來迎請上師前往我龍宮宣說正法,以利益龍國大眾。在她倆的帶領下,龍樹來到龍宮見到了龍王。
有一天,龍樹菩薩接受了龍王的禮請,去參觀龍宮的寶庫,才發現釋迦世尊所說的三藏法,都很完整地珍藏在龍宮裡。因此,龍樹菩薩就向龍王請求,由龍宮請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和《般若十萬頌》、陀羅尼(密宗法本)等多種經典。這些都是人間所沒有的法寶,也是佛教中最主要的大乘經典。
龍樹回來後,把這三經默寫了出來,這三經分別是:《華研經》、《楞演經》、《法華經》。
《華研經》給出了修行成佛的階段五十一階十地菩薩,《法華經》給出了成佛為目標。再加上《心經》《金剛經》,自此,大乘體系正式確立了。
其實,即使大乘出世,在那個時期,印度佛教也是大乘以及原始釋迦牟尼的佛教一起修行的,但大乘有兩件事對這一現象做了徹底改變,徹底改變了印度佛教,這被改變的印度佛教進而被引進中國,然後隨著文成公主進藏被引進了西藏。
一件事是把釋迦牟尼傳授的佛教貶為小乘佛教。另外一件事是隨著龍宮三經出世,又出世了一個佛,阿彌陀佛。傳到另外一個地,另外一個時間,新新的佛子們最先接受的是——偉大的阿彌陀佛。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
公元後的印度佛教
經過三次集結後的印度佛教,已經完成其歷史使命,其發展也日漸式微,開始走向衰落。
追根朔源,這一切要緣起於釋迦牟尼的養母大愛道比丘尼。釋迦牟尼佛感嘆自己的教,本來能傳播1000年,因為允許大愛道比丘尼的出家,就只能傳播500年。500年後,那正是公元前後,也就是龍樹的大乘佛教出世的時間,佛教由此從「正法時代」步入「相法時代」(我們現在處於「末法時代」)。
在公元前後,印度佛教出現了龍樹,馬鳴等一批特殊人物,他們對釋迦牟尼的佛教進行了方向性修改。尤其是龍樹,傳聞他遇到兩個人接引到龍宮,然後三本經書《法華經》、《華研經》、《楞言經》橫空出世。而且,這些經書也加上「如是我聞」幾個字,意思是佛說。從那時候起,印度佛教由解脫為目的,改為成佛為目標。由解脫道改成菩薩道。
再後來公元500年左右,無著和他弟弟世親創立的印度唯識學派,風靡了印度一段時間。在整個佛教歷史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唯識宗主「萬法唯識」,宇宙間的一切均為「識」所變現。唯識學借建立第八識來說明宇宙萬有的來源、特性與變化規則的這種緣起論,學界稱之為「阿賴耶緣起」。
隨後不久,中世紀印度教最大的經院哲學家,吠檀多不二論的著名理論家商羯羅出世,將佛教趕出了印度,重新建立了《吠陀經》的權威性。商羯羅駁倒了佛教徒沒有靈魂或自我的信條,重新確立了關於個體靈魂的吠陀真理。
佛教從此在印度絕跡。
推薦閱讀:
※【佛法與你 】第二課 什麼不是佛教
※瀕死體驗體會到的世界是否與佛教理論矛盾?
※凈土百日關
※從王維詩看佛教思想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索達吉堪布回濟群法師有關藏傳佛教的十九個問題(五)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