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專家解讀 哪些食物可能會腐蝕我們的身體
花生、核桃、蜜棗、饅頭、油條、米飯、玉米製品、燕麥、青豆、牛羊肉、豬肉、雞肉、蛋黃、蝦、海鮮貝類、魷魚、冰激凌、可樂、啤酒、巧克力……上述這些食物具有什麼共同點呢?是植物性食物?不是。是肉類?不是。是主食嗎?不是。是飲料、零食類?也不是,那麼為什麼把它們羅列在一起呢?
它們的確共有一個營養學特點,就是它們都是「成酸性食品」,並且是強酸性和中酸性,而不是弱酸性。如果我們對比自己的飲食結構和季節飲食特點,是不是在冬季里、在節日里選用這些食材會比較多一些呢?
從營養素的角度來分析食物,有些食物中含有的硫、磷、氯的成分比較高,進食這樣的食物會促使我們的體液成酸性,而如果食物中所含的鉀、鈉、鈣、鎂、鐵等成分多一些,就會平衡酸性物質而使體液成鹼性。
上面這些食物中含有的硫、磷、氯的成分就比較高,如果集中、大量、長時間吃這些食物,超過了人體的調節能力,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會成酸性。
「酸性體質」有哪些危害?
現代科學認為酸性體質是多種疾病的培養基和助推劑,酸性體質的人很容易出現身體疲勞(很多人節假日之後感到非常疲勞也與進食大量酸性食品有關)、腰酸背痛、免疫力低下等問題,「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的觀點已經得到主流科學界的承認。
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吳承霖撰文稱:如果人們過多地食用成酸性食物,則將導致酸鹼平衡的破壞,血液呈酸性,表現為血液色澤加深、血黏度和血壓升高,甚至發生酸毒症。
年幼兒童可誘發皮膚病、神經衰弱、胃酸過多、便秘和蛀牙等;
中年人則容易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腦出血、胃潰瘍等疾病。
在營養學界曾有人認為,人體具有極強的調節能力,酸性食物將導致酸性體質是無理論根據的說法,是炒作之談。
爭議:「酸性體質」是不是忽悠
誠然,人體是具有極強的調節能力。而且確有這樣的案例進食大量的酸性食物後做血液檢測並沒有測出血液偏酸性。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人體強大的調節能力使然,人體的調節首先體現在大動脈的血液中,因此,血液中一時還不能反映出體液偏酸,但是雖然血液的PH值沒有測出偏酸性,可組織液和細胞中的PH值未必與血液一樣,也就是說組織液和細胞中的PH值已經偏酸性了。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用營養素來舉例:比如當人體鈣缺乏時,機體便動員骨骼中的鈣進入血液,這時我們檢測血,其結果顯示鈣的含量並不低,而骨骼中的鈣已經減少了。
此類的情況在鋅缺乏、鎂缺乏、鐵缺乏時是一樣的。通常當驗血發現這些營養素低下時,機體的缺乏程度已經比較嚴重了。
如何保證身體酸鹼平衡?
不要集中、大量、長時間進食成酸性食物,否則,超過了人體的調節限度,我們的機體將被酸性所腐蝕,我們的調節系統將發生透支,其後果是十分危險的。
在動物性食品中,只有奶類和動物血屬鹼性食品,其他都屬酸性食品;
在飲料方面,最好是喝牛奶、豆漿、茶水、果汁(不加糖);
最適宜吃的富含鹼性的食物還包括水果、蔬菜、豆製品等。
同時,吳承霖表示:人體體液酸鹼水平的變動,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生理現象,影響因素多。除了食物以外,健康狀況、生活方式、運動、工作和感情壓力、精神狀態、不良嗜好、環境的嚴重污染等均會對人體酸鹼平衡產生影響。
小提示:
在劇烈運動後,體內的能量物質大量分解從而產生許多酸性物質,使人感到腰腿或全身肌肉酸痛,同時感到疲勞倦怠。這時如果攝入巧克力、可樂及肉、蛋、魚等,勢必「火上加油」,不利於疲勞的解除。
推薦閱讀:
※《刑法修正案(八)》解讀(一)
※江南易林解讀2011年五運六氣
※繼善編解讀
※東方時事解讀2012年元旦特別版美國不是苟延殘喘就是必死無疑
※解讀悲情大使丹羽宇一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