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中醫適宜技術】刮痧類—刮痧技術
刮痧是在中醫經絡腧穴理論指導下,使用不同材質和形狀的刮痧器械和介質,在體表進行相應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中醫外治技術。刮痧技術具有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調整關節結構和功能等作用。常用於外感性疾病和骨關節疼痛性疾病等。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與介質
1.器具:刮痧板(砭石、水牛角、玉石等)。
2.介質:刮痧油、潤膚乳、精油等。
(二)握持及運板方法
單手握板,將刮痧板放置掌心,由拇指和示指、中指夾住刮痧板,無名指和小指緊貼刮痧板邊角,從三個角度固定刮痧板(見圖1)。刮痧時利用指力和腕力調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與皮膚之間夾角約45°,以肘關節為軸心,前臂做有規律的移動。
(三)刮痧次序
選擇刮痧部位順序的總原則為先頭面後手足,先背腰後胸腹,先上肢後下肢,逐步按順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順序為:頭、頸、肩、背腰、上肢、胸腹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頸部刮痧順序為頭、頸、肩、上肢;肩部刮痧順序為頭、頸、肩上、肩前、肩後、上肢;背腰部刮痧順序為背腰部正中、脊柱兩側、雙下肢。
(四)刮痧方向
總原則為由上向下、由內向外,單方向刮拭,儘可能拉長距離。頭部一般採用梳頭法,由前向後(見圖2);面部一般由正中向兩側,下頜向外上刮拭(見圖3);頸肩背部正中、兩側由上往下,肩上由內向外,肩前、肩外、肩後由上向下(見圖4);胸部正中應由上向下,肋間則應由內向外(見圖5);腹部則應由上向下,逐步由內向外擴展(見圖6);四肢宜向遠心端方向刮拭(見圖8、9)。
(五)刮痧時間
刮痧的時間包括每次治療時間、治療間隔和療程:
1.每個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每位患者通常選3~5個部位;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鐘,全身刮痧宜10~20分鐘。
2.兩次刮痧之間宜間隔3~6天,或以皮膚上痧退、手壓皮膚無疼痛感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進行刮拭,可另選其他相關部位進行刮痧。
3.急性病療程以痊癒為止,慢性疾病一般以7~10次為一療程。
(六)刮痧程度
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強度和出痧程度:
1.刮痧時用力要均勻,由輕到重,以患者能夠承受為度。
2.一般刮至皮膚出現潮紅、紫紅色等顏色變化,或出現粟粒狀、丘疹樣斑點,或片狀、條索狀斑塊等形態變化,並伴有局部熱感或輕微疼痛。對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較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
(七)刮痧手法
根據病情和刮痧部位的不同,刮痧操作的力量大小、速度快慢、刮拭方向、刮痧板邊角接觸的部位以及刮痧配合手法應有所不同。刮痧手法分類如下:
1.按力量大小分類
(1)輕刮法:刮痧時刮痧板接觸皮膚下壓刮拭的力量小,被刮者無疼痛及其他不適感覺。輕刮後皮膚僅出現微紅,無瘀斑。此法宜用於老年體弱者、疼痛敏感部位以及辨證屬於虛證的患者。
(2)重刮法:刮痧時刮痧板接觸皮膚下壓刮拭的力量較大,以患者能承受為度。此法宜用於腰背部脊柱兩側、下肢軟組織較豐富處、青壯年體質較強者以及辨證屬於實證、熱證、痛症患者。
2.按移動速度分類
(1)快刮法:刮拭的頻率在每分鐘30次以上。此法宜用於體質強壯者,主要用於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辨證屬於急性、外感病證的患者。
(2)慢刮法:刮拭的頻率在每分鐘30次以內。此法宜用於體質虛弱者,主要用於刮拭頭面部、胸部、腹部、下肢內側等部位,以及辨證屬於內科、體虛的慢性病患者。
3.按刮拭方向分類
(1)直線刮法:又稱直板刮法。用刮痧板在人體體表進行有一定長度的直線刮拭。此法宜用於身體比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
(2)弧線刮法:刮拭方向呈弧線形,刮拭後體表出現弧線形的痧痕,操作時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據骨骼結構特點而定。此法宜用於胸背部肋間隙、肩關節和膝關節周圍等部位。
4.按刮痧板接觸體表部位分類
(1)摩擦法:將刮痧板與皮膚直接緊貼,或隔衣布進行有規律的旋轉移動,或直線式往返移動,使皮膚產生熱感。此法宜用於麻木、發涼或綿綿隱痛的部位,如肩胛內側、腰部和腹部;也可用於刮痧前,使患者放鬆。
(2)梳刮法: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從前額髮際處及雙側太陽穴處向後髮際處做有規律的單方向刮拭,如梳頭狀。此法宜用於頭痛、頭暈、疲勞、失眠和精神緊張等病證。
(3)點壓法(點穴法):用刮痧板的邊角直接點壓穴位,力量逐漸加重,以患者能承受為度,保持數秒後快速抬起,重複操作5~10次。此法宜用於肌肉豐滿處的穴位,或刮痧力量不能深達,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骨骼關節凹陷部位,如環跳、委中、犢鼻、水溝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間等。
(4)按揉法:刮痧板在穴位處做點壓按揉,點壓後做往返或順逆旋轉。操作時刮痧板應緊貼皮膚不滑動,每分鐘按揉50~100次。此法宜用於太陽、曲池、足三里、內關、太沖、湧泉、三陰交等穴位。
(5)角刮法:使用角形刮痧板或讓刮痧板的稜角接觸皮膚,與體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此法宜用於四肢關節、脊柱兩側、骨骼之間和肩關節周圍,如風池、內關、合谷、中府等穴位。
(6)邊刮法:用刮痧板的長條棱邊進行刮拭。此法宜用於面積較大部位,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
二、常見疾病的刮痧治療
(一)項痹病(頸椎病)
項痹病是以頸項強痛,向上肢放射,手指麻木,上肢無力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多因肝腎不足、外傷勞損、感受外邪,致氣血瘀滯、筋骨失養所引起。本病依據1994年《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疏筋活絡,通痹止痛。
【操作步驟】刮痧治療項痹病時刮拭的主要部位為頭部、頸肩部和上肢。
1.刮頭部:患者取坐位。採用梳刮法,從前額髮際處及雙側太陽穴處向後髮際處做有規律的單方向刮拭,使頭部放鬆。注意重點刮拭太陽、百會和風池穴。
2.刮頸肩部:患者取坐位,低頭向前傾;術者一手扶持患者頭頂部,保持頭部相對穩定,另一手握持刮痧板刮拭。①刮頸部正中:用直線刮法輕刮頸部正中督脈循行區域,從風府穴向下刮過大椎穴下至陶道穴,刮10~20次為宜;身體消瘦、頸椎棘突明顯突出者,宜用刮痧板的邊角由上向下依次點壓按揉每一個椎間隙3~5次,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②刮頸部脊柱兩側:用直線刮法重刮頸部脊柱兩側膀胱經循行區域,從天柱穴向下刮至風門穴,每側刮拭20~30次為宜,風門穴可採用點壓法、按揉法。③刮頸部外側:用輕刮法、弧線刮法刮拭頸部左右兩側膽經偱行區域,從風池過肩井,每側刮拭20~30次為宜,肩井穴可採用點壓法、按揉法。
3.刮上肢:患者取坐位,頭頸向對側平旋。術者用一手牽拉前臂,另一手握刮板,刮拭上肢沿手陽明大腸經脈循行區域,由肩上的肩髃向下刮過曲池至合谷,每側刮10~20次,肩髃、曲池穴位處可重刮,合谷穴處宜用刮板稜角點壓按揉3~5次。
(二)肩凝症(肩關節周圍炎)
肩凝症是以肩部疼痛和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多因外傷勞損、肝腎陰虛、感受外邪,致氣血瘀滯、筋脈失養所引起。本病依據1994年《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解痙定痛。
【操作步驟】刮痧治療肩凝症時刮拭的主要部位為頸肩部、上肢和下肢。
1.刮頸肩部:患者取坐位。①刮頸部正中:用輕手法直線刮拭頸部正中督脈循行區域,從風府到大椎穴,刮10~20次即可;若肌肉薄弱,棘突明顯者,可用刮板稜角點壓按揉椎間隙,自上而下,每個間隙按壓3~5次。②刮肩胛內側:用直線重刮法從後髮際天柱穴向大杼穴、膈俞穴方向刮拭,每側刮拭20~30次為宜。③刮肩上部:用弧線刮法從後髮際風池穴向肩井穴、肩髃穴方向刮拭,每側刮拭20~30次為宜,風池穴、肩井穴可採用點壓法、按揉法。④刮肩後部:先用直線輕刮法由內向外刮拭肩胛岡上、下,然後用弧線刮法刮拭肩關節後緣的腋後線,每一部位刮拭20~30次為宜。⑤刮肩前部:用弧線刮法刮拭腋前線,每側從上向下刮拭20~30次為宜。⑥刮肩外側:術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手腕處,使上肢外展45°,用重刮法、直線刮法刮拭肩關節外側的三角肌正中及兩側緣,每側刮拭10~20次為宜。
2.刮上肢:患者取坐位。術者用一手牽拉前臂,另一手握刮板,刮拭上肢沿手陽明大腸經脈循行區域,由肩上的肩髃向下刮過曲池至合谷穴,每側刮10~20次,肩髃、曲池穴位處可重刮,合谷穴處用刮板稜角點壓按揉3~5次。
3.刮下肢:患者取坐位。用直線刮法刮拭足陽明胃經循行線,從足三里刮至條口穴,每側刮20~30次,條口穴可重刮。
(三)腰痛病(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痛是以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病症,多因外傷、感受外邪,或腎虛所致。本病依據1994年《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操作步驟】刮痧治療腰痛病時刮拭的主要部位為背腰部和下肢。
1.刮背腰部:患者取俯卧位。①刮背腰部正中:用輕刮法從上向下刮拭背腰部正中督脈循行區域,刮拭10~20次為宜。身體消瘦、椎體棘突明顯突出者,宜用刮痧板的邊角,由上向下依次點壓按揉每一個椎間隙3~5次,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②刮背腰部脊柱兩側:用直線重刮法從上向下刮拭背腰部脊柱旁開1.5~3寸的區域,也可以分別刮拭背部膀胱經的兩條側行線,每側刮拭20~30次為宜。③刮腰骶部:用直線輕刮法刮拭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到會陽,每側刮10~20次為宜。
2.刮下肢:患者取俯卧位。①刮下肢後側:用直線刮法刮拭下肢後側膀胱經循行區域,以膝關節為界分上下兩段分別刮拭,先從承扶開始,經過殷門到委中,從委中經過承筋到承山,每段刮拭20~30次為宜,委中穴可用點壓按揉法,承山穴可重刮。②刮下肢外側:用直線刮法,刮拭下肢外側膽經循行區域,以膝關節為界分上下兩段分別刮拭,先從環跳開始,經過風市到膝陽關,然後從陽陵泉刮到懸鐘,每一部位刮拭20~30次為宜。環跳可點壓按揉。
(四)粉刺(尋常性痤瘡)
粉刺是以面、上胸、背部等處丘疹、膿皰、結節有時可擠出白色碎米樣粉汁為特徵的一種皮膚病,多由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感外邪等所致。本病依據1994年《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操作步驟】刮痧治療腰痛病時刮拭的主要部位為背部、上肢和下肢。
1.刮背部:患者取俯卧位。①刮背腰部正中:用直線瀉刮法刮拭背部正中督脈循行區域,從大椎穴刮至命門穴,刮拭10~20次為宜。②刮背腰部脊柱兩側:用直線重刮法刮拭脊柱兩側膀胱經循行區域,從肺俞開始,經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刮至腎俞,每側刮20~30次,刮至皮膚出現紫痧為宜。
2.刮上肢:患者取仰卧位。刮拭前臂外側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區域,重點刮拭曲池穴,可點壓、按揉,每側刮拭10~20次為宜。
3.刮下肢:患者取仰卧位:①刮下肢外側:用直線刮法刮拭下肢外側的足陽明胃經循行區域,從足三里穴到豐隆穴,每側刮拭20~30次。②刮下肢內側:用直線刮法刮拭下肢內側的足太陰脾經循行區域,從陰陵泉穴到三陰交穴,每側刮拭20~30次。③點壓、按揉內庭穴、厲兌穴,每穴點壓按揉3~5次。
三、禁忌症
1.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現浮腫者。
2.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如嚴重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
3.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骨髓炎、結核性關節炎、傳染性皮膚病、皮膚癤腫包塊等。
4.急性扭挫傷、皮膚出現腫脹破潰者。
5.刮痧不配合者,如醉酒、精神分裂症、抽搐等。
6.孕婦的腹部、腰骶部。
四、注意事項
1.刮痧時選取適當的刮痧部位,以經脈循行和病變部位為主,刮痧部位應用75%乙醇棉球消毒,或用熱毛巾、一次性紙巾、生理鹽水棉球等進行清潔,然後取適量刮痧介質,置於清潔後的擬刮拭部位,用刮痧板塗抹均勻。刮痧後用乾淨紙巾、毛巾或消毒棉球將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質擦拭乾凈。
2.刮痧時應注意室內保暖,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免感受風寒;夏季刮痧時,應避免風扇、空調直接吹刮拭部位。
3.刮痧過程中產生的酸、麻、脹、痛、沉重等感覺,均屬正常反應。刮痧後皮膚出現潮紅、紫紅色等顏色變化,或出現粟粒狀、丘疹樣斑點,或片狀、條索狀斑塊等形態變化,並伴有局部熱感或輕微疼痛,都是刮痧的正常反應,數天後即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進行特殊處理。
4.刮痧過程中若出現頭暈、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噁心欲吐,甚至神昏仆倒等暈刮現象,應立即停止刮痧,使患者呈頭低腳高平卧位,飲用溫開水或溫糖水,並注意保暖,必要時用刮痧板點按患者百會、人中、內關、足三里、湧泉穴。
5.刮痧結束後,最好飲一杯溫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刮痧出痧後30分鐘以內不宜洗冷水澡。
6.年邁體弱、兒童、對疼痛較敏感的患者宜用輕刮法刮拭。
7.凡肌肉豐滿處(如背部、臀部、胸部、腹部、四肢)宜用刮痧板的橫面(薄面、厚面均可)刮拭。對一些關節處、四肢末端、頭面部等肌肉較少、凹凸較多的部位宜用刮痧板的稜角刮拭。
8.下肢靜脈曲張或下肢腫脹者,宜由下向上刮拭,採用逆刮法。
推薦閱讀:
※癌症病人,中醫不是最後的「救命草」
※?膝蓋酸疼軟?老中醫教您在家調治,百試百靈,一定要看~
※博粹堂中醫館—中醫食療 1
※用實打實的數據告訴你:歷史上,中醫對國人健康做出過貢獻嗎?
※血府逐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