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研讀讀書札記 - 文賦 - 中國古代文學 - 北大中文論壇 www.pkucn.com...
07-05
唐詩研讀讀書札記○李端考略 《全唐詩》卷二八六載端《長安書事寄盧綸》詩云:「弱冠家廬岳,從師歲月深。翻同老夫見,殊寡少年心。及此時方宴,因之名亦沉。」通過這些感慨萬端的詩句,可知,在少年時代,李端居廬山讀書致學,應是學習儒家經典,積極準備科舉考試以求取功名。「翻同老夫見,殊寡少年心」,兩句可謂寄寓尤深,當是感嘆弱冠之年為迷戀功名所誤,以至老氣橫秋。 然端另有《戲贈韓判官申卿》詩云:「少尋道士居嵩嶺,晚事高僧住沃洲。」則其少小之年,應是在嵩山度過,且是學道。與上詩所言殊相抵觸。按:端《書志贈暢當》詩序云:「余少尚神仙,且未能去。」其詩云:「少喜神仙術,未去已蹉跎。」與《戲贈韓判官申卿》兩詩互相參證,則可知,端少年應是居嵩山從道士學神仙之術。又《新唐書·李虞仲傳》云:「李虞仲字見之,趙郡人,祖震,大理丞。父端,登進士第,工詩。」知端為趙郡人,去嵩岳較廬山為近。故推測其少小之時,當是於嵩山學道,「弱冠」(見上引《長安書事寄盧綸》詩)之時,深感歲月蹉跎,而神仙難求,遂於弱冠之年左右去嵩岳而之廬山學儒家之書,潛心數年(上引《長安書事寄盧綸》詩「從師歲月深」可知),遂於「大曆五年李摶榜進士及第。」(《唐才子傳卷四》) 考《舊唐書·李虞仲傳》,虞仲卒於開成元年(八三六)四月,十年六十五,則其生年當為大曆七年(七七二)。此年距李端登第兩年。按照弱冠之年從師讀書,且歲月深推測,李端應是二十餘歲登第,然後生子。則其二十餘歲之前經歷可略擬訂為:少時嵩山學道,二十歲左右折節讀書,潛心儒典,數年後進士及第。 前引《戲贈韓判官申卿》云:「晚事高僧住沃洲」,可知,其後,端漸漸因「壯志一為累,浮生事漸多」而厭棄宦海生涯。又其《書志贈暢當》云:「余少尚神仙,且未能去。友人暢當以禪門見導,余心知必是,未得其門。」則哭推知,端早歲即有心向佛禪,只是心氣較盛,不得法門。經歷幾年讀書生涯,已失「尚神仙」之心,又感「浮生事漸多」,便投僧皎然學禪。其詩《送皎然上人歸山》云:「法主欲歸須有說,門人流淚厭浮生。」(《全唐詩》卷二八六)所謂「法主」、「門人」便是佐證。 ○《舊唐書》誤例一則 《舊唐書》卷七八《張行成傳》附《張易之宗昌傳》云:「神龍元年正月,則天病甚。是月二十日,宰臣崔玄暉、張柬志等起羽林兵,迎太子至玄武門,斬關而入,誅易之、宗昌於迎仙院,並梟首於天津橋南,則天遜居上陽宮。……朝官房融、崔神慶、崔融、李嶠、宋之問、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等皆坐二張竄逐,凡數十人。」 此處載坐張氏兄弟事貶竄者「凡數十人」。然沈佺期有《初達驩州》詩(《全唐詩》卷九五)云:「流子一十八,命予偏不偶。原配天遂窮,到遲日最後。」感嘆流放之遠。據「流子一十八」句,則可知,坐事被貶謫者實為一十八人。與《舊唐書》所載不符。按:佺期為身歷此事者,所記當不誤。《舊唐書》或系「凡十數人」之誤。 ○劉希夷不為時所重 《大唐新語》卷八《文章》稱劉希夷「少有才華,好為宮體,詞旨悲苦,不為時所重。」 《舊唐書》《文苑中·喬知之傳》載希夷事,云:「善為從軍、閨情之詩,詞調哀苦,為時所重。」 一雲不為時所重,一云為時所重,何者為是?按: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辨之甚詳。引《大唐新語》「後孫翌撰《正聲集》,以希夷為集中之最,由是稍為時人所稱。」認為應從「不為時所重」,其說甚是。然述劉希夷所工詩體,當從《舊唐書》所言。希夷有《將軍行》、《從軍行》、《春女行》、《代閨人春日》、《搗衣篇》等,可知《舊唐書》所稱希夷「善為從軍、閨情之詩」為是。然其「從軍」、「閨情」之作,「詞調哀苦」、「詞旨悲苦」而不為時所重。則可以隱約窺得高宗之世文人對此詩風甚不欣賞。又經「孫翌撰《正聲集》,以希夷為集中之最,由是稍為時人所稱」,則又可看出,此時又是此中社會風習轉變之時期。唐人審美趣味此時當是一轉折時期。此待詳考,姑記之以備忘。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