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探索《大腦的情緒生活》·

理查德·戴維森 :科學的探索《大腦的情緒生活》· 序 (有刪減)
大約十年前,我開始對我們以及其他情緒神經科學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不是個別的重要發現,而是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勾勒出這個學科的總體發展面貌。我發現情緒神經科學家數十年來的工作揭示出了關於大腦情緒生活的一些根本性的東西:每個人的性格都可以由一系列被我稱為情緒風格(Emotional Style)的維度來刻畫。在我開始介紹情緒風格之前,我想簡單談談情緒風格與其他分類系統的關係,後者同樣試圖幫助我們理解千差萬別的人類性格。它們是情緒狀態(emotional states)、情緒特質(emotional traits)、個性(personality)和氣質(temperament)。最小、最不易把握的情緒單位是情緒狀態。情緒狀態通常只能持續數秒鐘的時間,往往由某種經驗觸發——在工作中完成了一個大項目之後你的成就感會油然而生;得知三天小長假期間你還要上班,你準會惱火;聽說你的小孩是他們班上唯一沒收到派對邀請的人,你會為他感到難過。純粹的心理活動,比如白日夢、自我反省和設想未來,也可能引發某種情緒狀態。但不管是由真實世界的經驗還是由心理活動所引發,情緒狀態都會很快消失,一個情緒狀態會迅速讓位於下一個。能夠持續且可以在數分鐘、數小時乃至幾天內保持不變的感受,被稱為心境(mood)。這裡的「心境」跟我們我們平常所說的「某君最近心境不佳」中的「心境」是一個意思。而如果一種感受不僅僅會持續幾天,而是會持續數年,它就成為了某種情緒特質。如果一個人動不動就發火,我們會說他脾氣不好;如果一個人總是對生活不滿,我們會說他是個愛發火的傢伙。一種情緒特質(習慣性的、一觸即發的憤怒)會增加一個人經歷某種情緒狀態(狂怒)的可能性,因為這種情緒特質降低了該情緒狀態的觸發門檻。情緒風格指的是人們對生活經驗做出反應的某種持續不變的方式。情緒風格由特定的大腦迴路控制,可以用客觀的實驗室方法來進行度量。情緒風格會影響特定的情緒狀態、情緒特質和心境出現的可能性。因為相對於情緒狀態和特質而言,情緒風格完全是基於左右情緒的大腦系統,我們可以把情緒風格稱為是情緒生活的原子——它們是搭建起情緒生活的最基本的積木。
我們更習慣用個性來對人們進行描述。但比較而言,個性在理論體系中並不處於某種基礎地位,另一方面個性也沒有建立在具體的神經學機制之上。個性由一系列較籠統的特性組成,而後者又可分解為具體的情緒特質和情緒風格。這裡,我們可以用已有大量研究的個性特質「親和力」(agreeableness)為例。那些被標準的心理學評估技術認定為極具親和力的人(也包括根據其自我認知以及身邊熟識者的評價,被歸為極有親和力的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他們體貼、友善、大方,樂於伸出援手。但是,每一種情緒特質本身,又都是不同的情緒風格的產物。與個性不同,情緒風格可以追溯到具有特定特徵的腦信號。因此,為了更好地理解大腦在親和力形成中的基礎作用,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作為親和力構成要素的那些情緒風格。情緒風格包括六個維度,它們反映了現代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而傳統的個性特質以及簡單的情緒特質或心境卻並非如此。這六個情緒風格維度分別是:
情緒調整能力(Resilience):你從逆境中恢復得快還是慢?生活態度(Outlook):對你而言,積極的情緒可以持續多久?社交直覺(Social Intuition):你是否善於從身邊的人那裡獲取社交信號?自我覺察能力(Self-Awareness):你對身體的感受是否敏感,從而易於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情境敏感性(Sensitivity to Context):你是否善於根據所處的情境調整自己的情緒反應?專註力(Attention): 你的注意力是比較容易集中還是比較容易分散?
這六個維度的提出源自我對情緒神經科學的研究,世界各地的同行也給了我許多的參考和啟發。它們反映了大腦的各種不同的屬性和模式,任何關於人類行為和情緒的理論模型都必須建立在這些屬性和模式之上。依照你對自己和身邊親友的了解,這六個維度也許無法喚起你的共鳴,這可能是因為當它們發生作用時,我們往往不會留意。比如說,我們對自己的情緒調整能力往往缺乏自知之明。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留意自己需要多久才能從某個緊張狀態中放鬆下來。但是情緒風格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打個比方,如果大清早你跟你的另一半吵了一架,可能你一整天做什麼事情心裡都會有火氣,但卻並不會意識到你那一天的大嗓門和壞脾氣都是因為你的情緒還沒有恢復到平衡,而那正是「緩慢恢復」類型的人的特徵。在第3章我會告訴大家,如何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情緒風格。不管是瀟洒地接受自己,還是試圖改變自己,這都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我認為,每一種個性特質和氣質類型都是這六個情緒風格維度的某種組合。我們先考察心理學中的標準分類體系之一——五大個性特質: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力(agreeableness)、神經質(neuroticism)。開放性個性的人有敏銳的社交直覺和較強的自我覺察能力,能夠很好地集中注意力。責任心強的人社交直覺發達,注意力容易集中,對所處的情境較敏感。外向的人能夠從逆境中很快恢復,因而在情緒調整能力的坐標軸上處於「迅速恢復」的一端,他們保持著積極的生活態度。具有親和力的人非常善於適應所處的情境,情緒調整能力強,生活態度趨於積極。神經質個性的人從逆境中恢復則需要較長的時間,生活態度陰鬱、消極,對情境不敏感,不善於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雖然五大個性特質通常都可以分解成上面的情緒風格組合,但是總有例外。某種個性特質的人也許不具備我列出來的全部情緒風格,但至少符合一種情緒風格。讓我們暫時把五大個性特質放一邊,來看看那些日常語言意義上的性格特徵,我們會用後者來描述我們自己或者某位我們熟識的人。這些性格特徵同樣可以理解為情緒風格在不同維度上的某種組合。不過同樣,具有某種性格特徵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情緒風格都一一符合我們的描述。但是我們為每種性格特徵列出的情緒風格對大多數人是適用的:
衝動:弱專註力與弱自我覺察能力的組合。耐心:強自我覺察能力與高情境敏感性的組合。許多事情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改變,認識到這一點有助於我們培養耐心。害羞:弱情緒調整能力與低情境敏感性的組合。如果對情境不夠敏感,我們的羞怯和謹慎會在錯誤的場合出現,自縛手腳。焦慮:弱情緒調整能力、消極的生活態度、強自我覺察能力以及弱專註力的組合。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與強情緒調整能力的組合。總是不開心:消極的生活態度與弱情緒調整能力的組合。這使得一個人無法保持積極的情緒,一旦受挫就會陷入消極情緒而無法自拔。
你們已經看到,上面這些常見的性格描述符號其實包含著情緒風格的不同組合。這樣的性格「配方」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些常見的性格特徵是由怎樣的大腦機制決定的。20世紀70年代我開始在哈佛大學攻讀研究生。在哈佛很快我認識了一群特別的人,他們心地善良,富於同情心。我很快認識到,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禪修的修行者。這個發現對我彼時才剛剛萌動的對禪修的興趣不啻為一劑催化劑。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個古老的傳統,並體會高強度的禪修能帶來什麼變化,我在研二結束之後,去印度和斯里蘭卡待了3個月。我此行還有第二個目的,那就是看看禪修能否成為一個科研的主題。研究情緒本已充滿爭議,練習禪修則近乎逆經叛道,而要是將禪修作為一個科學研究的對象,那簡直就是胡來了,毫無成功希望。正如理論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認為大腦分別有專門的區域負責理性和情緒,兩者井水不犯河水,他們還認為科學是嚴謹的、基於經驗的實證體系,而禪修則是某種神秘主義的通靈術——如果你練習後者,那麼你對前者的誠意是大可存疑的。1992年,我拜訪了一位重要的東方宗教領袖(下文稱他為「高僧」),這是我開始研究禪修的一大原因。那次會面還完全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我將在第9章談到,與高僧的那次會面鼓勵我公開了自己對禪修以及其他靈修(mental training,或譯「心理訓練」)形式的興趣。自我開始研究禪修以來,已經發生了許多令人興奮的變化。關於靈修的研究過去會讓科學界與醫學界嗤之以鼻,而現在已經開始被逐漸接受,儘管才過了不到20年。每年有數千篇關於靈修的文章在一流科學期刊上發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現在已經開始為禪修的研究提供可觀的研究資助。十年前這根本無法想像。在我看來這些都是非常好的變化,這並非出於自我辯護(當然我得承認,看到一個曾經被科學界放逐的研究主題終於獲得了它本該獲得的重視,非常令人欣慰)。1992年的時候,我對高僧做出了兩點承諾:第一,我本人會開始研究禪修;第二,我將推動對積極情緒(如慈悲心和幸福感)的研究,努力讓它成為心理學的關注重點,正如一直以來心理學家們對消極情緒的關注那樣。這兩方面的承諾現在走到了一起。在這個過程中我對一個事情始終堅信不疑,正如要跟風車決鬥的那位痴漢:大腦中控制理性以及高級認知機能的區域對於情緒的影響,其實絲毫不亞於邊緣系統。我對禪修者的研究已經證明,靈修可以改變大腦的活動模式,增強人們的同理心、慈悲心、樂觀心態和幸福感——這是在上面兩個承諾的激勵下,我做出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而我對主流情緒神經科學的研究則證明,改變大腦活動模式的關鍵正是那些支配高級推理活動的區域。因此,雖然這本書記錄了我在個人生活和科學研究兩方面的改變,我希望讀者也可以在它的指導下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改變。

梵文中對應英文「meditation」(禪修)的那個詞還有「熟悉」的意思。熟悉你自己的情緒風格是改變它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這本書能讓讀者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身邊熟人的情緒風格,我認為它就已經成功了。

推薦閱讀:

情緒流聊天術:不怕錯,就怕患得患失的慫
中醫音樂療法 | 70﹪的疾病與情緒有關
【關注】該放下的七種負面情緒
大蔥壯陽補陰 13種調動情緒的常見食物
每日七言(1173)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最親近的人

TAG:生活 | 科學 | 情緒 | 大腦 | 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