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讀懂家譜?

如何讀懂家譜?家譜如何讀,這是一個既樸實簡單、又綜合複雜的命題,既牽涉國學基礎之功力,又反映人文理念之追求,更體現譜學理論之水準,故層次不同,讀法不同,其欣賞視角及其效果同樣迥然不同。讀與思,知與行是一個循序漸進,相輔相成的過程,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此,並非有人一指點,就能完全解決讀譜問題。因此,閱讀家譜,可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如何讀懂家譜,下面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主要根據三類人講三大問題:第一類是家譜愛好者,第二類是文史愛好者,第三類人是譜牒型專家學者;第一問題是如何看懂世繫世表,二是如何解讀史料文章,三是如何提升譜學理論。一、會看世繫世表,把握宗族脈絡,釐清一條線,掌控一個面,才能成為真正的修譜愛好者。

 會看世繫世表,是最具大眾性、通俗性基本要求,既能體現讀譜的切入點,基本點,也能反映讀譜的趣味性、條理性,更能欣賞家譜體例的獨特性。大凡愛好家譜,贊成修譜,或參與修譜活動的族人,都可以讀懂世繫世表。

1.以自家父祖為起點,縱向追溯,釐清始祖一條線。

從樸素的家庭情感、氏族情感出發,家譜續修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斷層,再來發現,閱讀,乃至續修,大多作為譜盲的族人,一般說來,都是以自身的家譜為起點的,也就是以自家的世繫世表開始讀譜的。如果沒有專業人士的指點,首先,找到自己父祖的世繫世表不易。必須從目錄中尋找本家屬於何支何派或何房何分,父祖為本支的多少代,譜名及其字型大小等各是什麼。如果他們的譜名、字型大小均不太熟悉,就必須從同代近房的世系或世表排查,最終才能水落石出。其次,要懂得世系和世表的對應關係:世係為綱目,世表為人物信息的具體化表述;世系確定,脈絡分明,世表解讀,有血有肉。第三,必須釐清世繫世表「五世一圖」版式結構,而有些家譜實質上為四世一圖,有的家譜世系和世表的世數在版式表述上並不完全同步,可謂各具特色。不管怎樣,從自家的世繫世表能向上追溯到本譜始遷祖,一線脈絡分明,則可以說已大致會讀家譜。大多不參與修譜活動的族人,能做到這一點就不錯了。

2.以本家一線為起點,橫向併線,匯聚同宗成一支。在以本家一線為脈絡追溯始祖的前提下,可以本村現有族人為基礎,按上述方法匯聚同宗成一支。這裡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由於村落人數的多少不同和各支(或派、或分、或房)的大小不同,有的同一個村有幾支,有的幾個村合併成為一支。二是注意「祖」和「宗」具有相對性:「世譜始祖」為祖,「遠祖」為祖,「本譜始遷祖」也是祖,而「本支始遷祖」同樣可以稱祖;就相對而言,「本支始遷祖」則為「本譜始遷祖」的一個分支,即本譜始祖為「祖」,本支始祖為「宗」。三是要注意因為有一遷再遷之情況,因此就有「大宗」與「小宗」之差異,由於繁衍和遷徙的自然規律,造成支繫結構的複雜性。四是要注意宗支命名的歷史與現實情況。一般本支傳代有五世以上,且歷史上或現有一定人口有一定規模,才能獨立稱支,而剛遷入某地的單門獨戶不能稱為一支。五是參與修譜的世繫世表采編人員,應努力將本支的舊譜世系圖自始祖起彙編成一圖,有的畫在掛曆上,有的採用電腦彙編,列印拼接。舊世系圖以本族男子為掛線依據,必須注意理順出嗣與入嗣、出繼與入繼、出贅與入贅的關係,做到脈絡分明,有條不紊。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讀與思,知與行」高度統一。

3.以一個宗支為基點,橫向並支,綜合各支為一族。

如果說,一般族人無論是修譜前(大多不可能)或修譜後能釐清一條線,關注一個支(或派,或分,或房),世繫世表采編人員能畫出一張本房分世系圖,那麼,要綜合各支匯為一族,就是主編的職責了。要完成續譜這個艱巨的任務,作為主編而言,第一,要釐清要各支系的大小關係及其各分支始遷人物、遷入地點,才能在此基礎上實地採訪,組織落實修譜活動;第二,要對照《修譜凡例》,全面把握舊譜世繫世表編寫體例,熟悉譜學理念;第三,要結合時代特徵,要發現其他譜牒世繫世表編輯的差異及其特色亮點,以傳承為主,以創新為輔,學習構思新譜家譜體例特色,真正做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致力向知與行統一努力。

綜上所述,概括為三句話:一是世係為綱目,世表為血肉。二是世系圖閱讀縱向由點連成線,橫向由線聚成支,由支匯成族。三是讀譜人的情感不同,身份不同,水準不同,追求不同,其讀譜效果顯著不同。所以,要切忌模仿盲人摸象,努力追求庖丁解牛。

二、熟悉人物傳序,了解祠堂史、修譜史,掌握歷史節點,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成為文史愛好者。

 在初步了解譜系概況後,有興趣有基礎的族人不妨瀏覽一下家族的文史資料。解讀人物傳序、祠堂記、譜序等內容,文化基礎是國學,情感動力是愛好。沒有愛好,基礎最好也是不屑一顧;有了愛好,即使基礎不硬,也能因傾情投入,出現先天不足後天補的良好局面,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讀家譜文史資料,必須釐清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看各種人物傳序,掌握宗族人物精英史。讀本家世繫世表的過程中,可能會看到本家直系先祖之精英人物,他們有的有傳,有的有序,有的傳序兼有。據此,可以至人物傳序欄具體按房分按世次查找到。若有較好的國學基礎,儘管是文言文、繁體字、無標點,也能對內容了如指掌;若國學基礎稍差,能多讀多揣摩,也能了解大概。有的家庭,其祖上精英人物可能有多個。就文體而言,不外乎傳和序兩大類,一般「傳」是人物已故後在修譜時錄入的史料記載,「序」是修譜時在世人物的事迹記載。無論傳還是序,都是記述該人一生的突出事迹:或尊老愛幼,或夫妻和睦;或助人為樂,或排憂解難;或積極修譜,或傾情修祠;或熱心公益,修橋鋪路,或注重教育,教書育人。總之,一切為表現人物的閃光點,體現儒家文化理念,使後人讀後覺得可敬可親,視為楷模。

人物傳序,一般族人閱讀稍有難度,修譜愛好者應有所涉獵,作為主編,應該通讀,並且結合人物的支系、村落、世次閱讀,找到對應的世表,理順人物關係,把握歷史脈絡。

 2.看祠堂記及其祠規,熟悉宗族祠堂修造史。祠堂類文章比自家世繫世表和人物傳序易找,閱讀此類文章,可以了解祠堂建造和修繕的歷史,了解建祠精英人物、祠堂管理要求及其理念,可以深入解讀傳統文化。把握修祠一條主線,熟知各個人物亮點,清晰管理的各個層面,這是基本要求,一般祠譜委員會應予以關注,尤其是家譜主編或建祠主任必須掌握,當然,作為文史愛好者也應有興趣瀏覽一下。

3.看歷次修譜序跋,了解宗族家編譜修史。譜序是史學性、文學性、儒學性綜合的產物,且有些譜序為書法體,故在三大類家譜文史資料中難度最大,一般人不易解讀,更是對主編水準的考量。首先,要了解本族的修譜歷史,根據歷次譜序理清歷史線索;其次,要了解各次修譜中的精英人物,尤其是主修,並與修譜名錄、人物傳序、世繫世表綜合起來分析解讀;其三,要了解參與譜事活動的社會名流,有哪些名人為本族譜作序,甚至有哪些名人為本族精英作傳作序,更可以根據他人的族譜了解這些名人,拓寬自身的視野,將自己的譜事活動與社會橫向結合起來。其四,從文學角度欣賞語言特色,結構層次,有語法、修辭、邏輯的感悟,有儒學理念的熏陶,這樣對自己的寫作乃至編輯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努力探索交流,相互切磋,致力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高譜學水準,才能逐步躋身於譜牒型專家學者行列。

 理論與實踐,總是相輔相成;理性與感性,常常互為因果。因歷史的原因,譜事斷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以現實為起點,邊干邊學,須知實踐出真知。作為譜學理論,至今尚無完整、系統、全面的總結性專著,如何做到源於實踐,高於實踐,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下面針對編委人員尤其是修譜主編,結合具體修譜情況,提出三點建議:

1.編委會要勤走訪,多探討,廣讀譜。讀懂家譜並不是成天捧著譜就能解決問題,還要多交流,多走訪。要向周邊修過譜的人請教,與正在修譜的宗族多多交流,共同探討遇到的問題;要廣讀周邊的各種新舊家譜,發現差異,取長補短;要從細節上揣摩微言大義,去除「文革」餘毒,減少口號文化,忽悠文化,融理論於實踐。

例如,個別家譜強調男女平等,高唱「如今女子也上譜」。可是,「上譜」的意思是把有關人物的信息錄入譜中,因此,舊譜女子也是「上譜」的,何談「也」字?此處應該說成女子也「掛線」。可見「上譜」與「掛線」的含義是有區別的。

  2.多看譜牒研討的書籍,了解權威學者的論述,吸取正反兩方面的教訓,解決理論聯繫實際問題,修出既具有時代特色,又符合譜學原理的好譜來。隨著電子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不少宗族修譜,不僅有大量的活動文本資料,而且還編輯《修譜通訊》,因此各譜編委認真閱讀,廣泛涉獵,不斷探索,必有好處。常武地區修譜,不僅有常州市譜牒與祠堂文化研究會引領,而且有專門書報雜誌指導。如《譜牒文化》季刊,《修譜指南》《修譜百問》《中國家譜文化》《家譜與地方文化》《常州祠堂》等專著,對於拓展視野定有積極的意義。誠然,因為歷史的斷層,因為國學的淪喪,更因為時代的劇變,在續修家譜過程中,諸多實踐操作和譜學理論並不完善,甚至個別所謂專家學者自身並無修譜實踐,多有務虛之空談,少有實踐之真知,或者多有「剔其糟粕,取其精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口號,少有高屋建瓴、行之有效的實用價值。儘管如此,我們必須堅持偏聽則暗,兼聽則明,相信而不迷信,真誠而不盲從的原則,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在探索中不斷完善,致力提高譜學理論水平。

例如,關於女子掛線的條件,如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探其本質。一是舊中國為男權社會,男尊女卑是歷史事實,家譜是社會現實的反映,過分指責,適得其反。二是夫婦兩方的結合,無論後代隨父姓還是隨母姓,加上當今的生育政策,大多總有一方失去姓氏繼承權。即使男權社會,出贅或出繼的男子,後代同樣可以失去本姓氏的繼承權,而失去本姓氏繼承權,自身也就沒有掛線權。無論男女,其子女可能或者必須傳承本姓氏的才能掛線,這叫做傳承,從古至今應一脈相承;如今女子可以掛線,這屬於創新,更進一步體現男女平等。兩者結合起來,就叫既有傳承,又有創新。

再如,照片在國民後期有其個別上譜的現象,如今已成為新修家譜的普遍現象。可是,在具體編排時,往往顯得不倫不類,有的甚至雜亂無章。如大量照片均放入卷首或卷一,明顯沖淡了家譜的文化內涵。而除了譜系和文史資料外,照片可謂是一種獨特的譜例形式,如何處置,可謂棘手。於是,各方努力探索,《毗陵庄氏族譜》《江陰延安劉氏宗譜》和《宜興紐家談氏宗譜》的創新可謂十分獨特,劉氏將照片集作為《紀念冊》附於譜後,庄氏、談氏將照片集獨立成卷放於世繫世表之後,並分為「修譜剪影」、「家鄉風光」、「族人風采」等專題,且各部分內容豐富多彩,既有歷史價值,又有現實意義,還有藝術性、趣味性。

3.多請譜師指導,多向專家學者求教。常州市譜牒與祠堂文化研究會不僅有專業書刊《譜牒文化》《修譜指南》引導修譜活動,還每年召開全市修譜主編(為主的研討會,並聘請全國譜牒專家舉辦講座,為當地家譜續修活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然而,如前所述,因複雜的歷史和現實因素,譜學理論及其實踐操作的要求還不完善,諸多問題,還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綜上所述,如何讀懂家譜這個問題,表面看上去是解決如何閱讀和認識家譜問題,實際上也涉及如何解剖和編輯家譜問題,從深層而言,同樣體現如何評定家譜的問題。

 如何讀懂家譜,我們從實踐中歸納、總結出以上幾點粗淺的見解,僅與家譜與史志愛好者切磋探討,願與大家共勉!


推薦閱讀:

劉氏可學公家譜
王氏家譜三字經值得學習!姓王的你都記住了嗎?
看懂家譜的16點要素
家譜的起源和發展
從家譜中看明初移民

TAG:家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