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溯源
文章來源:http://www.xwwb.com/paper/html/2009-03/08/content_44386.htm
歷史上是否真有梁山伯和祝英台這兩個人?祝英台又為什麼要女扮男裝去求學呢……
本書是浙大副教授段懷清在百家講壇的講稿,他聚焦於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說,圍繞起源、版本、流變、現代意義等娓娓道來。
改裝遊學 草橋結拜
這個傳說產生於東晉(317~420年),故事發生在浙江上虞。祝家莊里祝公遠年僅16歲的女兒祝英台為出門上學,以絕食相爭。父母勉強同意,但提出了三個嚴格的條件:第一,女扮男裝,須格外仔細謹慎,不能因此而讓祝家出醜。第二,讀書期間,倘若母親有病,去函催促,英台當立即返回。第三,回家之時,祝家將請來穩婆驗身。屆時倘若英台尚為處子之身,自然光彩;如若不然,則自行了斷,絕無二話。
祝英台不僅全部答應,還許下了一個柳枝願,保證自己讀書回家後,一定是一個清白女兒身。她改扮男裝,在去學校的路上遇到雨,在草橋亭避雨之時,見到了也是去拜師求學的梁山伯,兩人情趣相投,結拜成了兄弟。
梁山伯與祝英台來到學校後,老師居然把他們分在了同一個宿舍。有的傳說中提到這樣一個細節:有一次英台生病了,梁山伯提出來說,不用擔心,我來照顧。怎麼照顧呢?梁山伯倒也直接乾脆,很樸實地說,夜裡我就跟祝兄同榻而卧,有什麼事兒我自會料理。對祝英台來說,這卻是一個大麻煩。英台為了自己的清白之身,可謂絞盡腦汁。
有一次,梁山伯發現了祝英台的與眾不同,他問:「祝兄,你是男子,又不帶耳墜,怎麼耳朵上有耳墜孔呢?」
祝英台很從容地回答道:「怎麼說呢,梁兄你有所不知,雖然我們兩人的家鄉僅隔一條河,可是風俗卻有很大不同。在我們家鄉,男孩子生下來之後,父母擔心他多災多病,所以總喜歡把他當成女孩子養,習慣上就用女孩子的方式去打扮男孩子,比如說給他穿金戴銀、掛耳墜、穿女孩子衣服,我這耳墜孔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十八相送 官府投狀
祝英台在與梁山伯共同學習生活的三年中,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是祝英台突然接到家書,說母親生病,要她馬上回家。臨走之前,祝英台把自己的秘密告訴了師母。在十八相送的一路上,祝英台一再暗示自己是個女兒身,但梁山伯始終聽不明白。
為什麼叫十八相送呢?據說是因為從鳳凰山上的書館,到兩人話別的草橋亭,一共十八里路。英台不能點破這層窗戶紙,只有選擇一種含蓄的方法。比如說兩個人一路同行,兩個書童四九和銀心早已走在前面老遠,英台和山伯卻是一路說話,一路觀景,落在了後面。前面有一個池塘,二人來到池塘旁邊,正好看見池塘里有對對鴛鴦在戲水。於是,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英台馬上就有了這樣一段非常精彩的唱詞:「輕輕荷葉清水塘,鴛鴦成對又成雙;英台若是紅妝女,梁兄你願不願意配鴛鴦?」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四人依依話別……
回到學館之後,梁山伯聽師母道明真相,又驚又喜。突然想起英台臨行之前說:「聞君離別意匆匆,無限衷情訴未終。到此不言終是默,特將數事問從容。」到底什麼意思呢?山伯記得一個數字謎,謎面是這樣的:二八天,三七天,四六天。當時英台特意叮囑山伯,讓他在「二八天,三七天,四六天」能夠到她的家鄉上虞祝家莊去看望她。
在山伯看來,最後的謎底,就是祝英台希望他在一個月之內去祝家莊看她。二八天,二八是一個十,三七天,三七是一個十,四六天,四六是一個十,三個十天加起來,也就是三十天。
一個月之後他來到祝家,但萬萬沒想到,英台已被父母許配給了刺史兒子馬文才。英台說:「梁兄,『二八天,三七天,四六天』,我說的是在我們分手後的十天內,你必須來看我。可你一直未到,父親已經接受馬家的提親,我能如何是好呢?」
山伯漸轉惱怒,厲聲對祝英台進行了一番責罵,甚至威脅說,他要去告狀。在一份明代的傳奇文獻中,梁山伯說要到官府去投三份狀子:
第一份狀子告祝公遠,欺貧貪富賣婚姻。第二份狀子告馬家,仗勢欺人奪我愛妻——在梁山伯心中,祝英台已經是他的愛妻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兩人已有媒聘在先。師母就是媒,玉扇墜就是聘。第三份狀子則告祝英台。告祝英台什麼呢?告祝英台背信棄義。
命歸黃泉 合墓化蝶
不少傳說中描述山伯回家後是一病不起,命歸黃泉。因為山伯的去世,英台對自己在人世間的幸福和生活的意義都已經非常悲觀。於是,她同意了嫁進馬家。不過,祝英台答應嫁給馬家是有條件的。
首先,祝英台出嫁的時候,迎親隊伍必須經過梁山伯的墓前。其次,必須讓祝英台到梁山伯的墓前去哭拜、奠祭。
祝英台提出的這樣兩個條件,不僅得到了父母的同意,馬家竟然也同意了。
傳說中,祝英台出嫁不是坐的轎子,而是坐的船。船行到一段彎曲的河道時,江面上突然掀起了風浪。熟悉這一帶的船夫回答說:「已經快到梁相公的墓地了。」
當一身喪服的祝英台看到梁山伯的墓碑時,內心深處長久被壓抑著的情感,在那一瞬間猛然爆發出來了。就在祝英台萬般哀傷、痛不欲生之時,突然間烏雲密布、飛沙走石、電閃雷鳴。
就在這一片慌亂之中,祝英台面前的梁山伯墓,突然塌陷,墳墓及其前面的空地,出現了一道縫隙。跪在墓前哭泣的祝英台,毅然決然地躍起,縱身跳進了那道裂縫裡面。更讓人感到離奇的是,這剛才還裂開的墳墓,突然又合攏了。文獻中描述這一幕是「英台遂臨冢奠,哀慟地裂而埋葬焉」。也有的說是「英台果然走出轎來,忽然一聲響亮,地下裂開丈余,英台從裂中跳下」。
很多有關梁祝的傳奇到這裡就結束了。但在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中,眼見著英台起跳,她後面跟著的伴娘使女等婢女、家人趕緊撲上前去,一抓就把祝英台身上的衣裙抓裂了。
撕裂的裙條,就變成了一對蝴蝶,而且,這一對蝴蝶竟然從墳墓里飛了出來!
「梁祝」傳說最初強調的並非愛情
梁祝的傳說在最早的流傳過程當中,所強調的並不是愛情,至少不完全是男女之愛。在浙江寧波市的梁祝文化公園裡有一座墓,據說是梁山伯的墳墓。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座墓被發掘過。這是晉代的一座墓,這跟梁山伯、祝英台傳說的起源時間基本吻合。墓主也是一個人,從隨葬品的情況看,也和他清貧的家境接近。
也就是在這個梁山伯墓邊,還有一座廟,廟裡祭祀的,就是梁山伯。在這裡,梁山伯變成了一個朝廷追封的義忠王。
初唐、晚唐有關梁祝傳說的文獻中,都有一個故事情節:梁山伯沒有一命嗚呼。當時梁山伯說了一句名言,即「生則封侯,死則廟食,區區何足論之」。就是男子漢大丈夫,活著就要有大作為,要生當封侯;死了也要進廟堂,要有後人祭奠你。總而言之就是要功成名就。後面還有一句話,說「區區何足論之」。就是說,祝英台有什麼好依戀的,這一段情感她既然不珍惜,我為什麼還要執著於她?
於是,梁山伯重新發奮用功,然後考取了功名,被朝廷派到會稽郡鄞縣做了縣令。在當地,梁山伯為官清廉,勤政愛民,但不幸的是,他任職不久後,就因病去世了。「後山伯為鄞令,卒,葬此」,即山伯就葬在了他職任之所——鄞縣。
在山伯去世之後,每每當地出現旱澇災害時,一有民眾去求拜梁山伯墓,都非常靈驗。朝廷知道後就下了一道文書,追封已經死去的梁山伯為義忠王,並在當地建廟祭祀。
在這個故事當中,所強調的主題是忠義。
太多的人,是希望梁祝能有一個完美的愛情結局,所以梁山伯振奮而成就功名的傳說,被人們有意無意地給遺忘了;流傳至今的,則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合墓化蝶的美好傳說……
○摘編自《中國四大愛情傳奇》
推薦閱讀:
※六祖故里曹溪溯源 南華禪寺謁惠能真身
※一味何止是禪茶----溯源澧水之卅
※「來」和「朱」字溯源
※「龍鳳呈祥」溯源
※「朱」和「榮」字溯源
TAG: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