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來犯連咸豐都跑了,為何曾國藩還不北上護駕而是全力滅太平軍丨百談清史
《百談清史》專欄,逢周三更新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王金百
編輯:莉莉絲
咸豐皇帝真的是一位苦命天子,道光朝的國內民怨終於在咸豐皇帝上位伊始而爆發了,這一爆發不要緊,東南半壁江山盡落入「賊寇」之手。迫於政府軍隊戰鬥力-100之無奈,咸豐皇帝效仿其祖父仁宗嘉慶皇帝的做法,各地招募兵勇,訓練時日之後便就地擒賊。然而,實際效果並不理想,至少不像他以為的那麼簡單,東南戰事陷入焦灼,甚至太平天國大有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之勢。
而咸豐皇帝的「苦」還不止這國內的內憂,洋人的堅船利炮已經攻破天津大沽口而登錄上岸,與「大清鐵騎」即將上演「決戰紫禁城」。內憂外患之下的咸豐皇帝怎能不苦惱,這如芒在背噤若寒蟬的痛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決戰紫禁城」的結果毫無懸念,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鐵騎」在洋鬼子的槍炮之下不堪一擊,多少大好男兒血灑戰場,除了馬革裹屍的悲壯之外,他們的鮮血因為當權者的昏聵無知而毫無意義。而洋鬼子直搗黃龍的勢頭著實嚇壞了咸豐皇帝,皇帝一見大事不好,趕緊腳底抹油——開溜,到熱河行宮「度假」去了。
太平天國油畫_圖
是保衛京城與洋人決戰還是孤注一擲與太平軍周璇,成了大清王朝當下最重要的選擇題。眼看當下之情形,保衛京城似乎更加急迫與重要,先「攘外」成了皇帝的第一選擇。
在清政府岌岌可危、皇帝命懸一線之際,在中央禁軍毫無作為之時,南方與太平軍「激戰正酣」的湘軍似乎成了皇帝最後的救命稻草。朝廷降旨,飭令曾國藩之主力軍鮑超部北上護駕,這可難為了前線的曾國藩。
筆者在校求學階段,學習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曾想:外國人都打進京城了,皇帝都不得不逃跑了,這些大人物們竟然還在那研究平定內亂?有能力去打外國侵略者啊!我相信作為一般民眾,讀到這段歷史時,也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是身處混亂局勢之中的大佬們,尤其是曾國藩,他的想法並不是如此簡單,他既要完成江山保衛之重任,也要在亂世中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如何二者兼得才是曾國藩之所慮。
清軍與太平軍交戰_圖
當時曾國藩的處境也是相當艱難,在徽州失守,祁門敗北之後,太平軍士氣高漲。在敵人勢頭勁猛之時,抽調主力軍北上,這無疑是自掘墳墓、自取滅亡。如果不派鮑超北上,曾國藩屬於抗旨不遵,至皇帝之安危於不顧,這是要殺頭的罪過。此時,曾國藩真是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
大多數幕僚都建議曾國藩遵從旨意派兵北上,理由很簡單:按照朝廷旨意辦事兒,即使因此導致湘軍被太平軍打敗也有說辭,至少不至於殺頭;倘若不出兵北上,即便是湘軍戰勝太平軍,最後也免不了被人彈劾,被治重罪是在所難免。換句話說,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丟車保帥明哲保身的辦法,根本無法完成領導曾國藩二者兼得之初衷。
但是,有一人提出不同見解,他認為此時不必派兵北上,原因是外國人要的不是大清王朝的江山,更沒打算要皇帝的命,他們要的只是利益。此時恭親王奕訢已經留守京城與洋人談判,相信不久就會有和談的消息,即使立即派兵北上,很可能還沒到熱河,就會被命令原路返回,如此這隻會是浪費時間和貽誤戰機,到時候不但北上護駕無功,而且湘軍極可能兵敗如山倒,倘若果真如此,曾國藩作為主帥怎能脫得干係。同時他還強調,太平天國才是大清王朝的真正威脅,剿滅太平天國才是大清當下首要之重任,提出這一想法的正是李鴻章。
太平軍發跡於兩廣,故亦稱「粵匪」_圖
依照李鴻章之建議,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抗旨不遵,這個事兒李鴻章也為自己老師曾國藩想好辦法了。他建議曾國藩以鮑超北上護駕不是最佳人選,事關緊要,請求自己領兵北上護駕為由,擬折呈報皇帝批准,如此請旨往複需近一月時日,到時候北京談判早已有了結果,北上護駕也就不了了之。如此一來,曾國藩既能夠免除抗旨不遵之罪過,又能夠保存實力專註於太平軍之戰事。
在職場打拚的朋友們,李鴻章真的是有太多過人之處值得我們學習了,我們在給領導提出建議時是否真正了解領導之渴求?另外,是否在提出見解的同時也提供了解決領導顧慮的良策?為什麼曾國藩那麼多門生,而李鴻章之成就能甩出其他人好幾條街?從上文之中,相信朋友們可以品評出一二,關於李鴻章的成功我們後續會講到,此處不再贅述。
李鴻章的建議才說到了曾國藩的心坎上,最後他力排眾議,決定採納李鴻章的建議。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即和碩恭親王_圖
北京方面主持與洋人和談的是咸豐皇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為了儘快和解,清政府只能通過與洋人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以巨大賠款和割讓大片土地之代價,換來了與洋人這「難能可貴」的和平。
外國人也算是講信用,拿了錢就走人,外國軍隊如期撤出京城,大清王朝的政權算是暫時保住了。只是,可憐的咸豐皇帝再也沒能活著重回金鑾殿。圓明園被火燒,並且割了地賠了款,如此巨大的屈辱徹底擊垮了咸豐皇帝的心理防線,年輕而要強的皇帝在委曲求全的痛苦和無顏面對列祖列宗的愧疚中,被折磨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一年之後在熱河行宮駕崩,年僅30周歲,這都是後來的事情。
李鴻章之所料果然沒錯,曾國藩請旨北上護駕的摺子還在路上的時候,北京的洋人危機便已經解決,朝廷也明確指示北上護駕計劃取消,如此便可以專心攻打太平天國才,所以曾國藩得問題也迎刃而解。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_圖
其實,在大清、太平天國和外國聯軍這三者之間,對於統治階級來說,主要矛盾是大清和太平天國之間,外國聯軍只能是個「第三方」。雖然外國聯軍實力強大,但是他們之間也是爾虞我詐、矛盾重重,因此他們不可能取代清朝的統治地位。不過不容忽視的是,雖然這第三方不能取代清朝,但是他們卻有改變大清統治階級的能力,而這一點才更為關鍵。只有像李鴻章這樣的聰明人就能夠提前洞察出這一切,奕訢和咸豐皇帝等統治者們,最多也就能算得上後知後覺之人。
其實,太平天國之所以會失敗,就是缺少像李鴻章這樣的治世能臣。說白了,人才才是決定這場較量結果之關鍵。
至此,對於大清來說,這攘外與安內之間,不在是選擇題。而清政府的對策更加「巧妙」,由攘外安內變成了「安外壤內」,多事之秋的大清又因此多走了幾年。
............................END............................
推薦閱讀:
※清珍《寶黔局咸豐重寶當五十》紅銅大錢展賞
※天眷堂館藏古錢幣圖錄--清代第六卷【咸豐直晉河局】
※寶福局名錢《咸豐重寶內記重五十》紅銅大錢
※清《寶陝局咸豐重寶背陝十》爾寶、缶寶對錢展賞
※清珍《寶南局咸豐重寶當五十》部頒樣錢展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