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次的人,都開始給生活做減法了
2018年正好過去一半了,上周末,我在家結結實實收拾了兩天。
把客廳、卧室那些不知不覺中囤積的物品,朋友圈那些許久不聯繫,以後也不會聯繫的人,都好好整理了一番,該丟棄的丟棄,該刪除的刪除。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年中和歲末,是我們審視自己的兩個最好節點。上半年不知不覺的囤積的物慾和人際,都可以以年中為觸發點,好好整理收納一下。
之前聽人說過一句話:「成長是做加法,成熟是做減法。」深以為然。
年輕的時候,什麼都想要,總覺的擁有的越多,就越幸福。等長大到一定年紀才發現:真正會生活的人,其實是懂得為生活做減法的人。知道哪些東西是不該要的,哪些東西該果斷丟棄的,多餘的物品、無效的人際,統統減去丟掉,於是才有了令人清爽、輕裝上路的生活之道。
1
減去多餘的物品
有一種病叫囤積症,總是不自覺囤積各種物品,總覺得即使現在用不到,以後也總會用到。於是就越囤越多,家裡也越塞越滿。
日本整理術大師山下英子曾說過自己的故事,有段時間她下定決心學英語,於是訂了一年的英語教材,但是卻一直沒學,於是便堆積在那裡,每次看到那些教材,都倍感壓力,後來乾脆收了起來。
很久之後,她再次發現這一大箱子的英語教材和磁帶時,錄音機已經被淘汰了。她毫不猶豫地將這箱教材處理了,心裡只覺得痛快極了。
很久沒穿過的衣服,過期一星期的果汁,掉了齒的梳子,很好看的塑料包裝……無一不是當時滿心歡喜收入囊中的瑣碎之物。實際用處沒有多少,佔得空間卻不是一點半點。我們囤積的已經不只是物品,更是一種已經給現代人帶來負擔和精神壓力的物慾。
建築師凡德羅有句名言:less is more。靠物質的囤積而獲取安全感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正從加法時代轉向減法時代。
生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這才是我們該學會的生活思考方式。
2
減去無效的朋友圈
給生活做減法,不只局限在物質上,在交際、人脈上同樣適用。
前幾天有個讀者在微信跟我吐槽,半年過去了,年初定的那些計劃,還原封不動的在牆上貼著.......我問他:「那你都幹嘛了?」他說:「我也不知道,平時刷刷微信,看看抖音,玩會兒微博,一天就過去了,周末和朋友們吃吃飯,逛逛街,一周就過去了。」
這個我也深有感觸。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是在社交,是在維繫人脈,其實只不過是在消耗自己,浪費時間。
前幾天,有個朋友在朋友圈發了張截圖,曬他世界盃押球的勝率,居然幾天下來全猜中。我隨手在下面回復了一下:大神,求帶!
朋友很快把我拉進一個微信群,告訴我這個群里,有多少大佬神分析、神預測,只要跟著跟大佬們,就准沒錯。
可是不到兩天,我就主動退群了。本想讓大神帶我飛,然而不到100人的群,只要半天不看手機,就有幾百條消息,工作休息都被打擾不說,在眾多消息中,要想找到所謂的神預測,除非一天到晚一直盯著手機。所謂的擴大交際圈,不僅沒有帶來任何好處,還一直處於被打擾,被消耗的狀態中。
今天這個失戀,求你開導,明天那個生日,叫你聚會.......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未經審視的人際關係,不是你擁有它們,而是它們佔有你。
所以,是時候審視一下自己的交際圈,去除一些表面的「人脈」,給自己的「朋友圈」做個減法,只有決定斷舍離的時候,你才會發現真正重要的人是誰。
3
學會給生活做減法
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而真正需要的又很少。
給生活做減法,是一個人有意識優化自己生活品質的行動。如果你上半年在不停地做加法,那麼下半年則要逐步做減法了。減少不必要的東西,減少不必要的人脈,把奢侈的時間留給值得的人和事。
我根據自己的整理經驗,給大家列了一份清單,幫助大家,拋棄雜物執念,開啟2018的下半場。
1.丟掉不適合你的衣物鞋帽,不管多貴
2.丟掉舊手機、充電線等電子產品
3.丟掉過期的食物和藥物
4.精簡銀行卡,只保留一張借記卡、一張信用卡
5.丟掉快過期或者幾乎從不使用的化妝品
6.丟掉用了很多年的枕頭、被子、褥子
7.丟掉舊包裝袋、包裝盒
8.減少無意義的聚會
9.拉黑經常無病呻吟,負能量爆棚的人
10.刪除QQ、微信毫無關聯的陌生聯繫人
11.卸載一個月都沒有的手機app
12.丟掉不會再看的書、資源乾貨
13.減少久坐不動的時間
14.丟掉不吃早餐的習慣
15.丟掉拖延的想法
16.丟掉別人的看法
17.精簡你的目標,目標單一更容易實現
18.減少對他人的承諾
19.丟掉前半年的壞心情
20.丟掉一個不愛你的人
曾國藩有句名言:既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雜。
真正了不起的生活,不是不論需求的無所不有,而是保有品位的精緻至簡。2018的下半場,給生活做做減法,該刷新的刷新,該刪除的刪除,該重啟的重啟。順風不浪,逆風不慫。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不能在用嘴呼氣的同時用鼻子吸氣?
※律制生活--論舍戒與還俗
※【移民二代】哭訴在華裔家庭悲催生活
※九龍湖尋寶記|本草生活
※冬季咳嗽應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