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言行中,藏著兒時的痕迹

你的言行中,藏著兒時的痕迹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回佳echo

那一刻開始,W姑娘沉默不語了,面無表情,目光獃滯的盯著前方,若有所思。空氣突然安靜了下來,好似是聊天中短暫的停息,但又寂靜的有點異樣。

就這樣過了些許,M先生猜測W姑娘可能心裡不高興了。

當然他也只是猜測,因為他沒有感覺到兩人之間,有什麼特別的衝突會導致對方的生氣。所以,M先生憑著自己對W姑娘的了解,試探的問了句:「不說話了,生氣了?」,姑娘略顯應付和尷尬的回答:「修養生息一會」。

沒有過多的歡快情緒,姑娘簡短的回答完,又沉默著撇著頭望向窗外。空氣又安靜了下來。

其實,這個時候的W姑娘清楚,自己心裡是有些不愉快,但是卻完全沒有到生氣想要爭吵和發火的程度,只是自己從開始的難以接話反駁,沉默下來,慢慢地越想越覺得心裡不好,並且想了許多想要拿來反擊M先生的例子,來為自己受到的說辭而找到反駁點。

但,從始至終,除了自我沉默,不主動說話,簡短回應的冷暴力,姑娘也沒有潑辣的發泄出來,因為在她心裡,她一方面覺得M先生說的有對的成分,另一方面又很不開心自己被說辭,覺得先生只會站在他的角度來評論姑娘的行為,也不考慮姑娘的處境,和姑娘的辛苦。

不過這樣的情緒畢竟沒有特別的強烈,沉默許久之後也就湊合過去了,姑娘會和M先生說話聊天,但貌似依然很被動,M先生不讓她玩手機,她會逆反性的回答「要你管」,總之M先生說什麼,姑娘都會看似開玩笑那樣的反著來。 其實也許看著正常,但姑娘知道這是她心裡不開心,又不到吵架程度時的那種發泄。

直到晚上睡覺,姑娘調整的好多了。可是,因為高曉松節目的某些內容,讓姑娘心裡再次陷入難受。進進出出,很晚才得以入睡,但整晚一直到第二天一睜眼,心裡都依然不暢快,怎麼都不安寧。

當然,如每一次比較亂的時候一樣,姑娘用文字去暢暢快快的盡情寫心情,分析追溯自己的心裡活動和情緒反應。

過了一兩天,晚上在樊登讀書會上聽到《親密關係》的書籍解讀,她深有體會,確實,就如她每次分析都追溯到的兒時經歷淵源一樣,在夫妻等親密關係的相處中,我們的言行中都藏著兒時的痕迹和記憶我們在成年以後的親密關係中,為了避免再次去感受兒時的「傷痛」,會無意識性的用言語、行為上的暴力來傷害對方,保護自己,有時候看似不起眼的芝麻小事,可能讓我們感受到兒時的某種記憶;有時候對方的某句話,某些行為,戳中了自己的敏感點;所以我們會為小事爭吵,會因為一件小事,不斷的引發一連串的新的吵架點,一點就炸,如果雙方都爭來爭去,最終以雙方受傷收場。

W姑娘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下,無論是母親還是父親這邊的所有人,都對哥哥傾愛有佳,同樣面對兩個孩子,會給哥哥零錢花,卻不給她;哥哥可以不用做家務,她就要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飯,洗衣;哥哥可以到處玩耍,她就需要一下課就回家,不準哪裡去;做什麼事情都會批評姑娘不好,然後罵她。。。

強勢、脾氣暴躁的父親角色,父母爭吵打架的家庭環境氛圍,讓姑娘的性格膽小而怯懦。而哥哥的性格外向,富有組織性,這樣的性格差異,使姑娘愈加膽怯和沉默內向。

以至於姑娘現在,每每心情不好,有心事不暢快的時候,會如兒時那般,選擇向內縮,不去傾訴發泄,而是把自己的心關起來,沉默不語,自我消化,一個人出去靜靜,或者一個人對著空白的本子釋放。因為,兒時不敢直面反抗的她,已經在成長的烙印中學會了這種應對不良情緒的方式。

而兒時的家庭環境,讓她害怕自己的家庭也再次面臨爭吵,不和睦的狀態。所以,她會盡量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盡量的避免一些不必要,不到很生氣程度的摩擦,自己去慢慢消化,想通直到過去。

而除了沉默,壓抑的冷暴力,她也會在言語,行為上逆反。雖然不開心,但還不至於很不開心,總之心裡有事擱著,這個時候對方和她互動的時候,她都會故意的反著來。這也是她兒時所形成的一種無法直面對抗卻又需要表現情緒的逆反性格。

從學習來說,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到研究生,其實在學校的選擇和學習的狀態,甚至以後的工作中,好多的都有一種也許不健康的攀比,自我證明的心態。就是簡單的想要超越哥哥,做得比她的哥哥好,讓親戚們看到她比他強,比他好。這樣從小形成的心理,直到現在,一直讓她顯得些許要強,不服輸,做什麼事情總想用力去證明自己做得很好。而最害怕的是做不好,或者很努力了,卻沒做好,或者自以為做好了,卻被說不好,這樣的說辭,讓她會有很強的挫敗感,就像小時候總被父親說教的感覺,也像小時候活在哥哥陰影下一樣的挫敗和不安。所以,M先生說W姑娘說的多了時候,姑娘心裡便會很難受,不是因為先生對錯的問題,而是他的話給她一種兒時挫敗,被說教,被不滿的感覺。

每一次不良情緒,爭吵等的背後,對於她的性格,行為,心理狀態,姑娘都有靜靜的思考和分析。她確定的可以追溯到過往的哪些感受和經歷,塑造了今天或好或壞的她。那些最難改變,最敏感的總是來自於兒時的各種痕迹,也深知兒時的家庭環境, 家庭狀態,父母的態度,會深刻的影響一個人。塑造這個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心裡狀態,情緒反應,處事方式。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處處反映著兒時的痕迹。

而也許有的可以通過刻意的訓練去改變,而更多的是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難以糾正,這種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的行為,心理等等,在我們新的家庭中,會再次無形的影響著我們的孩子。而這種影響,也許可能是一個人一生的烙印。

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缺陷,並在自己家庭環境,在自己孩子的培養中,儘力的去營造和創建一個良性,健康的氛圍,做不到十全十美,但至少做到讓自己的孩子不再去感受自己兒時的經歷,給他們一個有愛,和睦,完整,健康快樂的家庭環境。也許很難,但值得我們去踐行。


推薦閱讀:

職場人際交往「四」原則
掌握這些十個技巧,你的人際關係不會差
論」自私自利」
你怎樣看待七月與安生的友誼?
為什麼有些人說話有水平?

TAG:人際交往 | 心理學 | 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