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果仁對中餐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歪果仁對中餐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生活大爆炸》的粉絲對劇中一個細節應該都有印象:謝耳朵拿著盛有中餐外賣的盒子,和一群科學宅們談笑風生。不僅如此,在謝耳朵每周雷打不動的日程裡面,還有一天是特意留出來的「中餐日」。

讓謝耳朵最心心念念的中餐是「左宗棠雞」,然而這道「中華美食」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卻很陌生,難道左大人也喜歡「吃雞」?為了解開海外中餐的謎,今天就從這道菜開始說起吧。

1、左宗棠雞

因為中餐的緣故,左宗棠在美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不過在左宗棠的家鄉——湖南,卻根本沒人知道這道菜。

事實上,這道菜發明於台灣,發明者彭長貴曾說如此命名,是為了紀念自己的家鄉。左宗棠雞表面上是湘菜,底子卻是淮揚菜,手法為嶺南菜,另外再加上彭長貴的創意。

1973年,彭長貴前往美國,在紐約開設彭園餐廳,左宗棠雞就是招牌菜。鮮美酥脆的雞肉,蘸上香濃撲鼻的辣醬,用大蒜、生薑和辣椒小炒,直至鮮香四溢。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就是這道菜的忠實粉絲。再加上ABC電視台曾推出報道此菜的特別節目,使其在西方社會聲名大噪。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道菜的味道也發生了變化,最終形成了更適合西方人的偏甜、偏粘稠的口味。2014年的紀錄片《尋找左宗棠》探尋了這道菜的起源,節目組把目前的「左宗棠雞」展示給了時年96歲的彭長貴。老先生看了看照片,直接來一句:「簡直瞎胡鬧。」

2、芝士餡的餛飩,蘸番茄醬的春卷

不得不說,彭老先生的這句話簡直是高度概括了海外中餐。再拿我們很多人早餐都會選擇的餛飩來說,不少外國朋友來中國開口就是要吃餛飩,然而在早點攤吃完之後又頻頻搖頭。島主也很納悶,幾塊錢一碗的餛飩,能有多好吃?

細細追問之下才發現,原來外國人口中的餛飩是要炸的。不僅要炸,餡料裡面還要有奶油和芝士。我們吃餛飩吃的是鮮,他們吃的則是甜。

與餛飩類似的,還有春卷。在島主的記憶里,每逢春節都要品嘗豆沙春卷,後來也曾吃過蔬菜春卷。然而在外國人眼中,春卷是用雞蛋做的,餡料不僅要有蘿蔔白菜,更要有肉,而且是炸得越油膩越好,吃的時候還要蘸各種稀奇古怪的醬。

看著海外中餐館中,那些金髮碧眼的食客在用我們吃薯條的方式吃著春卷時,島主腦海中就會想起趙麗蓉在小品《如此包裝》中的那句台詞:「就你們這群人,把我們這些好玩意都給糟蹋了。」

3、李鴻章雜碎

事實上,外國人對中國的炒菜一直有一種謎之喜愛。不過這可不是我們熟悉的蒜薹炒肉、西紅柿炒雞蛋等,而是「炒雜碎」。

19世紀華裔社會活動家王清福列出的炒雜碎經典菜單,包括豆芽、雞胗、雞肝、牛肚等廉價食材。關於這道菜的起源,長久以來的一個傳聞是:1896年李鴻章訪美,在一家餐廳里吃飯,因他有消化不良的痼疾,就把桌上幾道菜隨便倒在一起混雜成一道新菜。有人問起這道新菜的菜名,結果被告知是「雜碎」,於是這道菜又叫「李鴻章雜碎」。

其實在李鴻章訪美前,「炒雜碎」就已經存在,這道菜起源於廣東。19世紀20年代,第一批華人移民美國,到美國西海岸尋找「金山」。就像北京的鹵煮一樣,當時一些中國人也把能找到的食物都放在一起炒。這就是炒雜碎的雛形,後來,為了適應美國人的口味,肉代替了內臟。

這樣的中餐和我們印象中的美食實在相距甚遠。20世紀40年代,社會學家費孝通訪美,在一家中餐館吃過炒雜碎後說,那頓飯絲毫沒有讓他想起家的感覺。

4、歪果仁到底愛吃什麼?

在這些稀奇古怪的海外中餐中,還算不那麼離譜的恐怕就是「西蘭花炒牛肉」。不過看到照片後你就明白了,不就是牛排嘛!換了個馬甲,我也照樣認識你。

看到這,你對老外們的口味也應該有個大概的印象了。島主也曾經問過身邊的外國人對中餐的評價,發現他們愛吃的無非是這樣幾道菜:烤鴨、火鍋(還不能有內臟)、燒烤、宮保雞丁、糖醋裡脊。米飯要像吉野家那種,淋上醬汁才行。

我們常說舌品天下,胃知鄉愁。那些吃慣了炸魚薯條、牛排、披薩和提拉米蘇的胃,與其說是愛吃中餐,倒不如說是在某些中餐上,找到了久違的家鄉之味。

最後再和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曾有一位外國朋友和島主一起開車途徑高速服務區,恰好附近有一家肯德基,於是島主提議一起去吃炸雞。然而這位從來都是無肉不歡的小哥,卻擺起了架子,說這些都是「rubbish」,要吃健康的中國菜。於是島主就帶他品嘗了豬肉燉粉條、大豐收、疙瘩湯……

過了一段時間,這位朋友又和島主途徑服務區。島主問,「這回想吃什麼?」他一臉笑著活下去的表情答道:「肯德基!」


相關閱讀:

先放下甜咸粽子之爭,這些歪果仁愛吃的中餐都是什麼鬼??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藍海經濟觀察】不要放過海底撈
中國潛伏在印度的神秘力量,花椰菜與炒麵!地球知識局
我老母為數不多的家傳絕活——香辣粉蒸肉!
開遍全美47州,一年狂賺百億,這家美式中餐「戰鬥機」為何不願回中國?
炎炎夏日,用一碗冷麵叫醒你的胃

TAG:美食 | 西餐 | 中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