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功課是孕期沒做足,後來會讓你後悔萬分的?
我36周歲生的,首孕頭胎,順產母乳自己帶。
孕產知識真的很龐雜,說是重修了個學位一點也不誇張。因為準備充分,基本沒走什麼彎路。謹就有普遍借鑒意義的心得做如下整理:
1、孕早期要多喝水。
不知道懷孕時,恰巧工作太忙喝水少,結果我華麗麗地尿道炎了。尿頻尿急,排尿奇痛。我去看醫生,他例行問了句:例假來了沒?我說沒呢,就這一兩天了。醫生把筆一扔:那不行,我不能開藥。
我悻悻地下樓,又心有不甘地回來了:醫生,你給我開藥吧,來例假了我吃,不來例假我不吃。 醫生準備下班了,正和同事談笑風聲,懶懶地說:不行。你回家喝水吧,使勁喝。
現在的回憶里,他的慵懶簡直帶著仙風道骨,連大白褂都是飄著的~
感謝你,醫生!因為已經36歲的我,其實是懷孕了。
孕早期心情很容易過山車的原因,就是如此吧:假如說我吃了消炎藥,那麼該有怎麼樣的擔心呢?而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我身邊的朋友發現懷孕時,有幾個想起近期吃了感冒藥或緊急避孕藥、喝了點小酒,還有照過CT的……像是命運故意的安排,把最好的加點小彩蛋一起附送(這幾例都在諮詢醫生後繼續妊娠,孩子們出生後很健康)。
遇到糾結的情況,你需要知道醫學上的零或無原則:在胚胎髮育的前14天,如果受到了影響,一般會自然流產;如果正常孕育,基本可以說是無影響。當然了,仍建議你去諮詢專業醫生:盡量去大地方的三甲醫院,一些小醫院偏保守,或知識未更新。
2、孕期、哺乳期情緒波動是正常的。
我是一個比較大條的人,不給陽光也燦爛。生得晚相對各方面準備充足,心智也要成熟一些,老公也給力。但早孕的時候,還是容易胡思亂想,有點疑惑馬上網上查,網上的信息太亂——還是看書靠譜:西爾斯的《懷孕百科》,我很推薦,有強大的穩定頭胎孕婦情緒的效果。孕中期整體比較舒適和快樂,但到產前一周,內心其實是莫名焦慮緊張的。在產褥期,因為緊張孩子,也有反應過激的時候(比如說孩子臍帶有點紅,我立即坐在床上掉眼淚,深夜要去看急診),有一些擔心和邏輯迴路,現在回想是有點不可理喻,哈哈哈。這說明咱們女人有母愛、夠可愛,對吧?
懷孕後,你不妨明確告訴家人,因為激素的劇烈變化,你的情緒可能會有波動,請他們多諒解。如果你平時相處就容易吵架的人,可以考慮請個鐘點工代替他們來照顧你的生活,或者老公親自上。 我因為早孕反應不強烈,只是嗜睡和口味變化,能自己做衛生做飯,一直到生前。我親媽在孕中期來看我,她一進門我就和她大吵了一架(生平頭一次):因為她想讓我生男孩。月子的時候,我請了26天的月嫂,兩邊老人都沒讓來。月嫂走後,我一個人帶孩子,確實比較辛苦,但也沒有無謂的意見和爭執,情緒比較平靜和愉快。
孕產婦最需要的心理素質是:鎮定。生活哪能沒點小插曲。我孕11周去建卡,一個人去的,好不容易輪到我了,醫生說聽不到胎心。我有點蒙,但很快回過神來,我是這麼對自己說的:可能是我肚皮上的肉太厚了,而且離能聽到胎心的12周還差幾天呢,我相信寶寶是健康的。然後我自己爬樓梯去B超室,還好一切正常。類似的情況,你在孕產期可能會遇到,也可能不會遇到。但日後帶孩子,難免會遇到孩子第一次發燒、摔倒、碰傷等情況,你首先要保持鎮定,然後積極想辦法或尋求幫助——因為你是一個準媽媽/媽媽了呀。
當然了,偶爾情緒波動一下或覺得有啥沒做完美的,也不用自責:做人開心最重要,何況是個孕婦、產婦呢(通常些微細節對寶寶沒那麼誇張的影響),哈哈哈。
3、不能對醫生的要求/建議掉以輕心,但也不要被聽聞的個例嚇壞。
生命其實是很頑強的,胎兒懂得自我保護。拿我自己來說,雖然高齡頭胎,但不太能閑得住:早孕四處奔波就算了,還有劇烈的運動。比如說,跳健身操,動作是先摸天花板(當然摸不到了),再立即快速蹲下摸地板…… 知道懷孕後真的是感到慶幸。懷孕的早中晚期,我每天都會散步,孕中開始更是遵醫囑,餐後快走每天達兩三個小時(運動量請與產科醫生確認,並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周末和假期也旅遊、遠足等。一直到生前都比較隨意,但並沒有出現見紅、早產、宮縮或其他異常情況。
整個孕期,我比平時注意的是:穿淺色內褲,上廁所會留意有沒有見紅。不吃生魚生肉,因為孕婦最怕的是寄生蟲。穿防滑性好的鞋子,看到沒牽繩的狗主動避讓。不喝酒、濃茶和咖啡,因為酒精影響胎兒腦發育,而咖啡因會讓胎兒興奮。盡量不吸二手煙。不熬夜。不久坐。胎兒比較大後,不去高分貝的場所。孕後期,遵醫囑數胎動。
除非之外,一切如常。孕期輕微感冒了幾次,多喝水睡覺,就自己好了。
4、保障全面營養,但孕產期並不需要吃過多高熱量。
早孕我沒看懂醫院關於飲食的要求。因為沒有強烈妊娠反應,所以胃口有點太好了,加上有意想營養全面:畢竟是兩個人嘛。這真的是吃虧啊,自己長肉就不說了,孕中期我無可避免的餐後二小時血糖高了。從24周起我只能吃營養餐,想吃零食就啃黃瓜和西紅柿(熱量低不升糖),嚶嚶嚶。
因禍得福,在全面學習了營養知識後,我明確知道了:孕期不需要吃太多,因為胎兒所需要的是全面的營養,但所消耗的額外熱量並不多。基本上,孕前1500千卡,加500千卡的熱量就夠了(孕早、中、晚有細分,一般醫院的牆上都有),如果你去學習一下,發現那是很少的食物。
我的妊娠血糖靠飲食和運動一直控制得很好,到39周+4天生產時,孕期體重增長了20-25斤。按醫生的要求吃和運動,胎兒出生時體重6斤、各項指征良好,並意外地滿頭黑髮(我以為飲食控制嚴格到按克數算,孩子沒有多餘的營養長頭髮了……呃……嗯,我也就一普通無知孕婦)。關於胎兒體重,老人家們一般恨不得生下來就十斤八斤的,但醫學上推薦的是5-7斤之間(現在普遍營養好,如果媽媽孕期血糖不高胎兒稍重一點也別太擔心),包括人高馬大的白人產婦。胎兒過胖不僅不利於生產,對孩子的遠期健康也可能有不良影響。我家孩子6斤聽起來偏瘦(起碼我家老人們心裡是這麼嘀咕的),但純母乳兩個月兒保時就12斤了(不是說重了好,只是和老人的擔心對比一下),生長曲線也一直比較穩定(離乳後完全靠自己吃飯時有點往下掉):再次證明醫生的 "保障全面營養,出生後再長肉」的英明。
簡單易行的孕產婦營養指南:
- 主食要保證:不要單吃白米白面,適當多吃點雜糧豆和根莖類主食(紅薯、土豆、玉米、藕等)。中國居民的食物結構,碳水化合物是普遍超標的,但蛋白質、鐵、鈣不足。
- 補鐵:紅肉、動物肝臟(一周一次比較安全)。
- 保證蛋白質:蛋、魚、肉、蝦、豆製品……魚肉類的每日攝入量,大約自己攤開的手掌大小。
- 補鈣:每天 500ML 左右的脫脂奶是比較理想的(我的產科醫生的要求)。要適當曬點太陽,如果戶外少,補點VD。
- 保證微量元素、礦物質:除了上面這些,多吃蔬菜不限量(深葉蔬菜的葉酸、鈣含量相對比較高)。吃足夠的蔬菜還能提供膳食纖維,能有效預防孕後期便秘。
- 水果限量:水果每天不超過自己的拳頭大小,想品種豐富就多吃幾樣,但控制總量(尤其高糖分水果)。血糖高的媽媽可換成低糖水果:芭樂、柚子、青蘋果、李子、櫻桃等。
- 堅果油脂高,每天吃一點,品種可以豐富,但不要過量。
- 有條件的話,遵醫囑吃孕期、哺乳期複合維生素。
- 限高油脂(兩大勺)、高糖(盡量少吃)和高鹽(6克以下)。
- 盡量吃得品種多而豐富,但營養比例搭配合理(參照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可少食多餐。
5、注意新生兒安全,預防產後抑鬱。
我沒完全按傳統坐月子,洗頭洗澡吃水果喝牛奶開空調(不直吹)……沒啥不良反應,而我最大的教訓是:我應該學會順應小嬰兒的節奏,他睡我也睡。小嬰兒的睡眠是幾個小時一個周期的,而我因為產後激素的作用,不是太困。又不是太有經驗,所以孩子白天睡我精神抖擻會客;晚上他兩三個小時一吃,加上產後幾周是泌乳高峰、而嬰兒只能吃一點點,我怕堵奶還要定時擠奶。我沒能保障自己的睡眠,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的恢復。
產褥期(醫學上是42天)尤其要注意的是:
- 產婦身體仍在恢復期,情緒易波動,營養需求高,能休息就休息,不比平常,不要逞強。
- 不要經常下蹲,防子宮脫垂。
- 做Kegel縮肛運動,幫助盆底肌恢復。
- 就算你產前有運動基礎,也不要急於恢復高強度的鍛煉。像正常人一樣進行強度較大的運動,順產是建議六個月後,剖宮產可以再晚一些。個人的經驗是:高齡產婦可以比正常時間再晚一點(我八個月開始跑步,但很快因為膝蓋疼去看專科醫生)。這是因為就算你不哺乳或非順產,鬆弛素和泌乳激素仍然讓你的關節和韌帶狀態與平常不同,過於劇烈的運動,對身體反而有傷害。
- 做一些舒緩的墊上運動,如貓式伸展、腹式呼吸,以及類似廣播體操的動作、慢走等(逐漸過渡到快走,出月子後可以推上孩子一起去公園)。
母乳餵養:
- 注意正確的銜乳姿勢,防止乳頭皸裂。預防乳頭混淆。
- 按需哺乳,新生兒的胃只有櫻桃大小(餵奶粉的切記不要喂多了),一次吃得少但又長得快,所以吃得勤。讓嬰兒多吸奶,這是他們最好的運動(同時滿足了口唇欲),也有利於媽媽子宮收縮、乳腺通暢和更多泌乳。不過量擠奶,以儘快達到供需平衡。
- 學會多種哺乳姿勢,孩子大點,夜間可以躺側喂(防止乳房邊緣堵嬰兒口鼻),免得媽媽頻繁起夜、過於勞累。
- 餵奶後拍嗝,嬰兒側躺防溢奶(兩側經常換換,防睡偏頭、壓耳朵)。不要在小床上放容易引起窒息的軟物。孩子幾個月大後開始好動,吃過奶拍嗝後再豎抱一會兒,溢奶或吐奶會有所減少。
- 不要過早喝脂肪含量高的濃湯(比如豬蹄湯),容易堵奶。多喝水就可以了,每天2000ML.另外。嬰兒是最好的通乳師,不要暴力通乳。
- 要注意的是各種滋補湯其實是高脂肪、高嘌呤的。而產婦過胖反而不利於泌乳,高嘌呤容易尿酸高,嘌呤易堆積在手腕或膝關節等部位,加上抱孩子,很容易「媽媽手」(腱鞘炎)或膝蓋疼。
- 媽媽感冒仍可以母乳,可以戴個口罩。
- 母乳考驗的是信念,堅持過頭一兩個月,後面就要順多了。如果你擔心母乳會造成下垂,研究的結果是下垂主要發生在孕期而並非哺乳期。如果你怎麼折騰都沒有母乳:就放過自己吧,愛孩子不止餵奶這一種方式,媽媽的懷抱都帶著愛的溫度。
腹直肌:
- 腹直肌分離是大多數產後大肚子和腰疼的元兇,要充分引起媽媽們的重視。
- 如果自己帶娃,強烈推薦尿布台,防止產後腰疼。
- 產後起身時盡量側起身:腹直肌因為孕期撐開,還沒有恢復,正面起身會加重分離,不利於恢復。
- 在徹底恢復前不要長時間負重,比如抱一個十幾斤的娃走來走去。
- 可以做輕緩腹式呼吸,這是恢復腹直肌的第一步。不要急於練習卷腹(分離小於兩指後才可以)。
- 順產不要捆過緊的腹帶,影響血液循環,有可能過度擠壓盆底臟器(剖宮產綁主要是保護傷口幫助恢復)。
嬰兒帶養:
- 第一個月主要是排黃疸(多吃多排)、護理臍帶(保持乾燥)。新生兒驚跳反射比較多,可以用睡袋或包巾裹一下,孩子喜歡類似於子宮的小空間,可以在他手腳邊圍一個邊界並放一件帶有媽媽氣味的哺乳衣(防堵口鼻),有助於孩子的安全感。不要給孩子穿太多,不需要戴防抓破臉的手套(不利於神經發育)。指甲過長可以剪或磨平,但不要剪過短。
- 第二個月,孩子容易腸脹氣,這時候多讓他趴趴,順便連抬頭一起練習了。也可以適當做一些撫觸緩解(注意力度和手法,網上查)。
- 有的孩子可能會有厭奶期(一般是三四個月時),這時候父母不用緊張,幾頓餓不壞。
- 嬰兒不會自主睡眠,父母需要學習睡眠知識:吃、玩、睡,是比較推薦的日常作息安排。
- 多和孩子說話唱歌,醒著的時候多抱多互動,但第一重要的是:保障睡眠。多和寶寶說:我愛你。到他會說話時,不用你教,他也會這麼對你說。
- 保護孩子的視力和聽力,不過早聲光刺激。
- 孩子六個月前,母胎里自帶的抗體,其實不容易生病(尤其母乳餵養的孩子)。
- 如果生病喂葯,拔掉針頭的針管很好用。
嬰兒安全:
- 注意衣物的線頭或繩子纏繞,襪子要翻過面來檢查。
- 防止孩子掉下小床(雖然嚴防死守,很多孩子都摔過)。如果發生不要緊張,先觀察,再上前抱,這樣可以避免二次傷害(通常沒事,孩子有哭聲比沒哭聲好)。注意,孩子最怕直接摔後腦勺,大一點坐在餐椅上仰面倒下這樣的事,就不要發生了。
- 和小嬰兒玩的時候,不要拉拽,容易脫臼(每句輕描淡寫的話後,都有活生生的案例)。不要大幅度劇烈搖晃,他們的腦部還沒發育好。
- 雖然一般用不上,但你還是需要學習一些急救知識。比如說拍出嗆奶或鼻喉異物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因為事發緊迫向外部求救有時候是來不及的——其實就是把異物拍出來,你去上孕產婦課,醫院會培訓你的。
- 任何時候不能讓小嬰兒單獨在家,再短暫也不行。不要把孩子單獨放在洗澡水裡(最好用溫度計控制水溫,不要憑手感;嬰兒皮膚極嬌嫩,很容易燙傷),然後自己去拿毛巾衣物,一小會兒也不行。孩子沒有能力把水淺淺掩住口鼻的臉轉開或抬起,再大一點也不會。
- 家裡人外出後抱孩子前一定要洗手,爸爸下班可以先換衣服再抱孩子。去醫院兒保等要注意適當做一下隔離:比如先抱孩子在空曠處,叫號的時候再進去。
能回憶起來的暫時分享這麼多。我有相關主題的文章或回答(自己帶孩子,還是交給父母帶?0-3歲的主要帶養經驗和要點),有興趣的寶爸寶媽可以去翻看。
最重要的是,請各位準媽媽、媽媽,看下面推薦的書,或直接參加醫院的公益孕婦學校(可帶老人一起):
1、孕產期:西爾斯《懷孕百科》。
2、飲食:《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連添加輔食時的營養結構也一起學習了)
3、產後恢復:《坐月子常識與新生兒護理500問》吳慶慶、《產後瘦身手冊》英國 迪菲奧里
4、育兒: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必備)、《嬰語的秘密》(適合新手父母聽懂孩子的哭聲)
5、教育:《正面管教》簡 尼爾森(孩子越大越需要)
6、兒童心理:《家庭教育》《兒童教育》(陳鶴琴)
7、大人心理:《少有人走的路》M Scott Pack、《心理學與生活》格里格 津巴多
8、睡眠知識:小土大橙子公號或書籍(她是采各家之長,會為你提供不少靈感)。
9、母乳知識:醫院的母乳科或母乳熱線(國外的同學,一般當地也有熱線)。或國際母乳協會的相關文章和分享。
原答案在此:有什麼功課是孕期沒做足,後來會讓你後悔萬分的?
推薦閱讀:
※注意!產後修護首先要明白的問題?
※關於產後大姨媽,你知道多少?
※【coco月子】Angelababy順產生子!盤點那些科學的「坐月子」飲食方法
※什麼是產後尿瀦留?你了解嗎?
※如今月子中心野蠻生長,而產後恢復中心與月子中心又有什麼樣的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