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活動告訴你怎麼就愛上這首歌?

神經活動告訴你怎麼就愛上這首歌?

來自專欄行為與認知神經科學

音樂是一種神奇的存在。若是碰到了一首不知為何就特別喜歡的新歌,單曲循環好幾天都不會覺得厭倦;會聽到一首歌,旋律伴著歌詞,歌曲中所描述的情景就浮現到了面前;回顧著過去的歌,與之有關的人和事就重新喚回到了腦海中。在音樂中,我們感受到了喜怒哀樂,《化蝶》的凄婉,《命運》的沉重……各種各樣的情緒,一段一段的故事通過變化的音符傳遞給了我們。

音樂對於許多人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尋得一首愛聽的歌會讓生活都燦爛起來。但每種音樂,每首歌都不是人見人愛的,對於音樂的享受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那為什麼有的人會偏愛激情澎湃的搖滾樂,有的人熱愛輕鬆自由的爵士樂,還有其他的各種類型的音樂呢?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神經研究所和麥吉爾大學的Salimpoor與她的同事們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

研究者找了一群實驗參與者躺入核磁共振儀器中,在進行功能磁共振掃描的同時,給他們聽事先挑選好的音樂片段,一共聽了60段30秒的音樂。隨後,他們做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設計,將參與者有多愛他們剛剛聽到的那個音樂片段會這樣一個主觀的因素轉化為了一個可量化的客觀指標,即,在每聽完一段音樂後,讓他們選擇願意付出多少錢來獲得剛剛所聽到的那個音樂片段(分為了4個選項,$0,$0.99,$1.29,$2)。這樣也就得到了這個參與者對於這段音樂的喜愛程度,若是不喜歡這段自然不會為之付出,而越是喜歡,那願意付出得應該也就越多,這也符合我們的的行為模式。

A 實驗過程:每個參與者聽完一段音樂之後進行出價選擇;B,C:兩部分結果分析,聽願意出價的音樂和不願意出價的音樂時的腦區激活狀態比較和聽願意付出$2的音樂和不願意出價的音樂時的功能連接比較

然後,研究者的數據分析分為了兩部分,首先,比較了參與者在聽願意付出一定價錢的音樂片段和不願意付出任何價錢的音樂片段時大腦的BOLD(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所測得的大腦激活指標)信號之間的差異,另一部分則是分析了參與者在聽願意付出$2,即聽最喜歡的音樂片段和不願意付出任何價錢的音樂片段時不同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狀態。

結果發現,相對於聽不願意付出任何價錢的音樂,在聽願意付出價錢的音樂時,雙側腹側紋狀體(伏隔核),右側背側紋狀體(尾狀核),兩側額下回,腦島,右側顳極還有左側小腦活動顯著增加。這說明了當我們聽我們愛聽的音樂時,會有更多的腦區參與加工這段音樂。而右側的伏隔核與尾狀核的激活程度隨著我們願意付出價格的增加而上升,這可能提示了在這兩個區域對於音樂的喜愛程度的評價中起到重要作用。

腦區激活狀態比較結果 A 相對於聽不願意出價的音樂,聽願意出價的音樂的腦區激活程度更高的區域;B 右側伏隔核(NAcc)和右側尾狀核(Caudate)隨出價提高激活程度而上升;C 在音樂播放的30秒鐘,兩個條件下的NAcc和Caudate的激活程度比較

功能連接分析結果發現,右側的伏隔核與雙側顳上回,眶額皮層,杏仁核和腹內側前額葉的功能連接程度隨著出價的提高而提高,但是腦區本身的激活程度並不會隨著出價的提高而上升。因此,這項實驗的結果告訴了我們,我們對於一段音樂的評價,或是對其的喜歡程度可以由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程度所預測,而非取決於腦區的激活程度。

第二部分結果 A 不同腦區之間與NAcc之間的功能連接 B,C:VMPFC(腹內側前額葉),OFC(眶額皮層),Amg(杏仁核),STG(顳上回)這些腦區的激活程度不隨出價的提高而上升

實驗部分到這裡就結束了,通過實驗結果可以進一步討論來解釋我們的問題,伏隔核是我們獎賞迴路的關鍵腦區,之前也有實驗證明了,在聆聽過我們喜愛的音樂時,與其他的快感獲得的一樣,也會激活我們的獎賞迴路,釋放出多巴胺,從而獲得快感。而音樂欣賞不僅僅是有關與多巴胺的活動,伏隔核與其他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程度可以預測我們對於這段音樂的喜愛程度。這些連接的腦區中,顳上回會加工聲音的音高,提取音高關係,並且會存儲多年積累的聲音事件模板,這也提示了我們現在聽音樂會有不同的喜好,而杏仁核,腹內側前額葉和眶額皮層的中部在情緒加工中也特別重要,尤其是對於獎賞的評估中。

因此,為什麼我們怎麼會喜歡上這首歌在神經科學的角度提供了啟示,我們在聽我們所喜歡的音樂時,各個腦區分工合作。最後,它們之間功能連接的強度預示了我們會多愛這段音樂。

參考文獻:

Salimpoor, V. N., Van Den Bosch, I., Kovacevic, N., McIntosh, A. R., Dagher, A., & Zatorre, R. J. (2013).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ucleus accumbens and auditory cortices predict music reward value. Science.

Nan, Y., & Friederici, A. D. (2013). Differential roles of right temporal cortex and broca』s area in pitch processing: Evidence from music and mandarin. Human Brain Mapping.

Hyde, K. L., Peretz, I., & Zatorre, R. J. (2008).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the right auditory cortex in fine pitch resolution. Neuropsychologia

Peretz, I., Gosselin, N., Belin, P., Zatorre, R. J., Plailly, J., & Tillmann, B. (2009). Music lexical networks: The cortical organization of music recognition. I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Zatorre, R. J., & Salimpoor, V. N. (2013). From perception to pleasure: Music and its neural substra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Salimpoor, V. N., Benovoy, M., Larcher, K., Dagher, A., & Zatorre, R. J. (2011). Anatomically distinct dopamine release during anticipation and experience of peak emotion to music. In Nature Neuroscience.

如果你對你的聽覺感興趣,歡迎大家閱讀本人的其他文章:

知乎用戶?

www.zhihu.com圖標

也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其他平台:

微信公眾號:腦人言(ibrain-talk)

新浪微博:腦人言


推薦閱讀:

這些音樂我的最愛
【婕洛說】申奧那年的紫禁城外「今夜無人入眠」
尤克里里常見按弦問題之按弦時如何進行手指分配?
【樂評】好吧,別小看了這些非專業歌手的實力
酒與音樂

TAG:腦科學 | 音樂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