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技術融入學習過程?從學生角度思考,有這樣4個階段
來自專欄智能觀
技術能以多種方式應用於學習過程。
有些是輔助性的,服務於教室的原始設計,一般執行一些以前由人工完成的任務或流程,比如,對多項評估進行打分,搜索信息源,或者跨組共享消息和其他數據。
但是,完全整合併嵌入學習過程,技術可能帶來變革性結果,也可能帶來破壞。因此,技術融入學習過程要分階段構建,從「應用到學習」「外部指導」到「深入學習」「自我指導」。
不是說第一階段很「糟糕」,但是學習者應該被賦予自由去支配強大的技術。逐步放責模型一直都在,在這裡也是如此。
註:逐步放責模型,全稱graduated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 model,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責任逐漸從老師轉移到學生。換句話說這個過程就是從「你看我做」→「你們討論中學習(如果有問題,可以優先問同學)」 →「你先自己做,要是有問題再求助」→「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讓學生學習陌生事物搭建框架,可以更好地支持學習者,並幫助他們建立長期的成功。但建好這個框架並不容易。
小學在第一階段,中學在第二階段,以此類推?(當然不是。)
所有學習者都將在第一階段耗費一學年時間,然後逐步推進,儘可能走向第四階段嗎?(可能不是。)
是否可以使用此框架評估一段有計劃的學習經歷?也就是說,了解一段有計劃的學習經歷可以在哪一階段發揮作用,並進行相應的改進。(聽起來不錯。)
學校的設計是否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而有所不同?從教師專業發展到資金、課程政策?(希望如此。)
此外,我們如何設計學習,使其自動兼容目前可用的技術、學習者的技術熟練程度以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如果能做到就中大獎了。)
以下是將技術融入學習過程的4個階段。
第一階段
內容:學習者被指導著使用技術。
效果:學生非同步獲取信息,學習網路隱約可見。學習者自己選擇平台、技術甚至內容。傳統的課堂學習開始受到干擾。
第二階段
內容:學生可以從網路和社區大量獲取信息,但如果沒有支持框架或規劃,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就無法利用這些信息。
效果: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有選擇性地,建設性地使用技術,而傳統學習過程是讓學生在沒有技術的情況下,完成學習任務。
第三階段
內容:移動技術侵蝕傳統課堂。真正的移動學習者應該打破不靈活的課程設置。
效果:移動學習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需要多種多樣的交流、批判性思考、大膽,以及足智多謀。以標準為基礎的學習會與這一階段的技術整合產生衝突。
第四階段
內容: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
效果:在個性化學習演算法和可信的網路支持下,基於好奇心和快樂學習的自我指導是技術融入學習過程的最後階段。傳統的課堂學習完全被顛覆。
附圖:
原文鏈接:
https://www.teachthought.com/technology/4-stages-the-integration-of-technology-in-learning/
來源:TeachThought
作者:Terry Heick智能觀 編譯
—完—
親愛的朋友:
如何將技術更好地融入學習過程?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思考,從老師教學的角度去思考,才是技術提供者應該走的路。希望本文能對你有所啟發。祝安! 智能觀 一米 2018-5-28 於北京中關村
想知道AI加教育領域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
想要AI領域更多的乾貨?想了解更多專家的「智能觀」?請在對話界面點擊「找找看」,去獲取你想要的內容吧。
聲明:
編譯文章旨在幫助讀者了解行業新思想、新觀點及新動態,為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智能觀觀點。
推薦閱讀:
※孩子讀太多童話書,長大後是否會特別不切實際?
※普魯斯特丨很多人不珍視「似水流年」 一個個像丟了魂一樣
※5 Dont』s for Your Personal Statement
※外包家庭,不可思議?你正在做呢!
※當今社會,哪些方面體現出男女平等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