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 Warhol創辦的《Interview》停刊,留下一段傳奇和一屁股債

Andy Warhol創辦的《Interview》停刊,留下一段傳奇和一屁股債

來自專欄 PINKGAL

停刊的雜誌這幾年很多,但能像《Interview》一樣,被《紐約時報》和CNN當做大事報道的很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Interview》的創始人是大名鼎鼎的Andy Warhol

《Interview》歷年封面

時間撥回到1969年。

當時的Andy Warhol已經有了金寶湯罐和明星大頭像等作品,成立了自己的藝術工作室「Factory」,和地下搖滾圈跟好萊塢影星們打得火熱,還拍了一堆實驗電影。

明星見多了,Andy Warhol就很想干幕後。在那一年的夏天,好萊塢對Andy Warhol表示「你回去等通知」,但再也沒有聯繫過他。於是他決定上映自己拍的最後一部電影《Blue Movie》,放一半因為尺度太大,播放人員都被抓進了局子(但他並沒有),膠片也被沒收了。

黃暴電影《Blue Movie》

儘管有關部門不愛他的黃暴,但Andy Warhol依然沒有放棄做電影的夢想。為了能贏電影節的入場券,他在11月創立了一本叫做《inter/VIEW》的雜誌,也就是後來的《Interview》。

《Interview》的最大特點,和Andy Warhol的優勢完美結合:第一就是審美好,照片漂亮得不行。無數「美則美矣,沒有靈魂」的人,一上《Interview》瞬間就成了遇見李安的湯唯,或是遇見王家衛的章子怡,四面八方的靈氣都來了。

Emma Stone

Dakota Johnson

抖森

第二就是明星訪談。但和大多數雜誌不一樣,《Interview》推崇不加編輯,沒有中介的原生態訪談,這也是名字「Interview」的意義所在。

所以有時候看《Interview》的時候,會有種讀劇本的錯覺。整篇就是A:XXXX;B:XXXX,這樣往返的對話。即使用第三人稱寫也充滿了「He said」 "She said"。這並不表示一個法庭速記員就能為《Interview》寫專訪。這本雜誌最厲害的一點,是讓明星來採訪明星

隨便舉幾期近年的例子,都能閃瞎人眼:Gwyneth Paltrow來採訪Penelope Cruz,Jennifer Lawrence採訪小雀斑,卷福採訪抖森,菲董採訪Will Smith的兒子和女兒;還有更重量級的,比如Elton John採訪Eminem,和Patti Smith採訪Kristen Stewart。

藝術、時尚、娛樂、音樂幾個基本板塊之外,《Interview》還有很多Andy Warhol風格的欄目,比如「15 Minutes」顯然來自於那句「每個人都可以成名15分鐘」;還有一個明星問答欄目也叫做「Q&Andy"。

可以說如果沒有上過《Interview》,就不算真正的明星。幾十年來明星們充斥著《Interview》的每一頁,除了好萊塢,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小眾面孔。

針砭社交網路的#Me系列封面

於是回到了最後的問題:為什麼這麼厲害的《Interview》,最終還是走向了倒閉?

直接原因就是沒錢。不止沒錢,還欠錢。

一名從業超過30年的出版人Deborah Blasucci,去年把《Interview》告上了法庭,說自己被惡意解僱了,原因僅僅是「花了太多錢」;原銷售總監緊跟其後,索要自己的23萬美金;連這本雜誌的總裁Daniel Ragone,都說自己被欠了20萬美金的獎金(PS.他的年薪是45萬美金)。

Fabien Baron和他的作品

這份「老賴受害人」名單里,還有Fabien Baron,《Interview》原來的總監,他和妻子起訴雜誌還欠他們60萬美金的工錢。Fabien Baron的簡歷里有圈內最金光閃閃的名字:義大利版的《Vogue》、Harpers Bazzar、麥當娜紀錄片,還有Prada、Armani、三宅一生等一堆大牌客戶。

Karl Templer作品△

另一位曾和Fabien Baron相提並論,被稱為《Interview》黃金組合的,是造型設計師Karl Templer。也一樣有著無比出色的職業經理,從《Vogue》、《W》這樣的雜誌,到Valentino、Alexander McQueen的秀場造型。(但Templer最近也被捲入了性侵醜聞,連著《Interview》雜誌也在接受調查)

這可以說是全世界審美最好的人了吧。但《Interview》一邊享受他們的才華,一邊也很頭疼。據說雜誌方面表示這倆人雖然很出活兒,可基本上很難見到人(外面別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每次拍攝的成本巨高,這也是導致運營困難的原因之一。

總之這就是故事的結尾了。和很多雜誌僅僅停紙刊不同,《interview》的網頁版很快也要關停了,不是再見,是相忘於江湖。

看見這個新聞的第一反應當然是遺憾,這樣的雜誌都辦不下去,還有什麼樣的值得辦下去呢?

可我後來想想也很正常。儘管《Interview》有著無與倫比的人脈(能找來兩個明星互相訪談,而且還能談出東西來,這真不容易),可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能做自己的代言人,川普都推特治國了。社交媒體讓表達更快,更碎片化,也讓滿滿一頁的雜誌失去了優勢。

Nicole Kidman

Kylie Jenner

以及,時尚雜誌要拍得高大上,就是要砸錢。

衣服能借,但布景是實打實的成本,加上各種人工費用,一個高級的攝影師日薪就是幾千上萬美金,還有助理、燈光師、造型師、化妝師等等。費盡心思的一套大片,也許只能吸引讀者幾秒鐘的目光,簡直是一個大寫的不合算,只剩下維持格調的作用。

當然有廣告商給錢,可我還是要表揚一下《Interview》,這麼難了還是沒有把自己搞成《Vogue》紙刊那樣,磚頭厚的一本裡面半本都是廣告;也沒有和很多獨立雜誌一樣,拚命壓縮純視覺的內容。儘管結局很慘。所以才會有報道說《Interview》是一個華麗的殼子,裡面已經爛了很久了。

周一《interview》宣布進入破產,這幾天的媒體又陷入了「紙媒已死」的哀嚎中。然而憂慮「優質內容沒有市場」的論調,我還是不怎麼贊同的。這個時代並不是不需要好內容,而是世界在前進,內容呈現的方式和獨特性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拿《Interview》最出色的採訪來說,YouTube隨便搜搜,類似的都能找到很多。《Vogue》做的明星五十問就是個成功的例子。

有好酒的人並沒有迷醉的權利,而是要不斷尋找大家喜歡的新瓶子,就是這樣。

(首發和更多內容請去VX號「pinkgal」,比這裡整體排版都會好看很多哦)

推薦閱讀:

TAG:安迪·沃霍爾AndyWarhol | 時尚 | 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