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釋懷的「錢學森之問」
「革自己的命確實比較困難。但如果由此推論說革自己的命是不可能的,那就意味著在放棄改革」10月31日是錢學森逝世一周年紀念日。眾多教育學者緬懷錢老,他生前難以釋懷的那個「如何培養創新人才」的世紀之問猶言在耳。過去一年間,在教育改革的諸多疑難和困惑中,能否掙脫束縛創新人才成長的羈絆,能否探索出有利於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徑,被概括為「改什麼、為何改、怎樣改」的熱議,依然在學界持續。今年秋季開學,在華中科技大學的開學典禮上,該校校長李培根的16分鐘講話,先後82次提到「質疑」,要求學生學會質疑,哪怕是質疑學校和校長。但在那樣的場合,他來不及對當今既沒有質疑精神,又不敢質疑的中國大學生們以往十多年的教育環境作縱向性的分析。創造性不是教出來的「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是旅美教育學家、邁阿密大學孔子學院院長黃全愈從2000年開始,每到暑假就回國到各地作報告時,被很多人問到的同一個問題。許許多多甘願把巨大的付出用於孩子教育的中國父母,一直以為可以像訓練技能那樣去訓練孩子的創造性。黃全愈告訴他們,創造性只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培育,創造性教不出來,但不適當的教育足以把創造性扼殺在萌芽中。2000年,南京一個房地產老闆建的一所中英文學校,邀請黃全愈在學校辦了個「素質教育實驗班」。開班第一天,黃全愈給剛上小學的孩子們講第一課。他看到孩子們全都挺直腰安靜端坐,就要他們放鬆自己,可以坐也可以站,孩子們一下子活躍起來。黃全愈講課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孩子們饒有興緻地七嘴八舌回答。下課了,一個小女孩走上前問:「黃爺爺,我還是想不通,為什麼月亮老是跟著人走呢?」黃全愈心頭一熱,蹲下身說:「等爺爺明年從美國回來,相信你一定會有答案了。」一年後,黃全愈回國到這個實驗班,把上一年的問題又問了一遍,結果所有的問題孩子們都答得很好,還反過來問了不少讓他「難堪」的問題。他聽孩子們用英語做「拔蘿蔔」遊戲,當「小虎」、「小猴」、「小豬」、「小兔」合力把蘿蔔拔出來吃,並且用英語說「蘿蔔真甜」時,他聽到那個小女孩自言自語地用英語嘟囔:「老虎是不吃蘿蔔的!」黃全愈心頭一震,這不正是「實驗班」要培養的能獨立思考的孩子嗎?又過兩年,黃全愈第三次到實驗班,看到的卻是一群怯生生的孩子,雖然都能講流利的英語,卻不見了個性奔放、活潑好問,他們的靈性在兩年的應試教育中已經蕩然無存。房地產老闆向他道歉:「對不起,我沒能繼續按你的理念教他們,因為我也有很多無奈……」黃全愈的眼睛濕潤了,也許他真切感受到了什麼叫「前功盡棄」。中國傳統的基礎教育從幼兒園起,孩子就被要求聽話,「不聽話」的孩子被斥為調皮搗蛋。進入中小學盛行的「圈養教育」,學生們不需要思考,只需按照老師的講解領會,記住標準答案即可,課堂上不能有「奇思怪想」,發言時也不敢「隨心所欲」,作文時如果寫了「我不喜歡世博會,擠死了」,那很可能會不及格。那些中規中矩的孩子後來的表現又如何?在一個為教育改革建言的座談會上,某大學教授披露近年間自己所閱讀過的畢業論文:「如果哪一篇寫得很通順,那十有八九是在網上抄的。」某律師事務所主任評價近些年前往應聘過的大學生:「基本上不具備任何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被稱為「最了解中國的美國專家」奈斯比特夫婦,近日在他們的新書《梅林:我的中國》中分析說,中國青年進入國際大公司後往往會很順從,但每到需要他們決斷時,總是瞻前顧後,害怕承擔責任。於是,很難獨當一面,成了中國員工被許多大公司炒掉的重要原因。作者認為:「這是教育的問題。中國的教師們把所有學生都用一種方法培養,一旦發現某個學生與眾不同,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學生可能出了問題。」
搜索更多錢學森之問創新 的新聞
李政道破解"錢學森之問":傑出人才需一對一教育
工程院院士稱破解「錢學森之問」大有希望
呼喚戰略知識分子 化解「錢學森之問」
從政治文化視角思考「錢學森之問」
用建設人才強國回答「錢學森之問」
溫總理與學生交流,初解「錢學森之問」
推薦閱讀:
※我也很想他,我們都一樣|研究:為什麼會無法對前任釋懷?
※湯唯給她做配角,鄧超和她演情侶,她心中卻深藏一個無法釋懷男星
※贈一滴清澈,釋懷【情感美文】
※人生里的釋懷,都不會有邇的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