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雲之鐵血悍將(九)
作者:夏臨與秋笙??
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在戰國這麼多將才中名氣不大,可他的戰略眼光卻具有劃時代的非凡意義,此人就是太史公的先祖,秦國將領司馬錯。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靳孫昌…昌生無澤,…無澤生喜,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司馬氏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漢初的流徙情況。司馬錯的最大功績便是伐蜀與定蜀,其孫司馬靳作為戰國殺神白起的副手,參與了長平之戰,後來與白起一同被昭襄王賜死。而司馬遷的父親,老太史公司馬談,算起來是司馬錯的八世孫。
也許太史公司馬遷太過謙虛,並沒有給祖宗司馬錯單獨立傳,可是司馬錯伐蜀定蜀,對於秦國的發展壯大,乃至整個戰國局面的扭轉和終結,其意義並不亞於商鞅變法。
司馬錯歷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朝。惠文王時秦國朝野幾乎是張儀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武王又是個偏執的舉重愛好者,只愛和大力士比舉鼎;昭襄王時又遇戰神白起橫空出世,司馬錯仕途的運氣真是不怎麼好。但是,珠玉蒙塵只是暫時現象,讓我們撥開歷史的塵霧,一探究竟。
根據東晉常璩撰寫的巴蜀地方志《華陽國志》記載,早期的蜀王封他弟弟葭萌為苴侯,賜給他漢中這塊地,幾代之後吃裡扒外的苴侯居然和蜀國的仇敵巴王要好,結果苴蜀相攻,苴侯奔巴,巴求救於秦。帶頭大哥秦國,是否真這麼好心,會替巴蜀苴主持公道呢?
史記張儀列傳中對此略有提及。當時秦惠文王確實欲發兵伐蜀,但是蜀道難走是個頭疼的問題,而且,時值韓國侵犯,先伐韓吧,恐巴蜀局勢更加不利,先伐蜀吧,又怕韓國趁機來襲,惠文王陷入了兩難的抉擇。惠文王跟前的大紅人張儀建議伐韓,而司馬錯堅持伐蜀,與張儀爭論於惠王之前。張儀的伐韓主張其實包含著東出爭利於三川、劫持周室的方針「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反方辯手司馬錯是這麼說的,秦國地小民貧,當務之急是廣地、富國、強兵,別看蜀國是西僻之國,「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而且拿下蜀國,有禁暴止亂之名,天下不會以為秦國貪暴,面子里子的好處都得到了;反之如果伐韓劫周天子,未必有多大的實際利益,反而還擔了一個惡名,若引來山東諸國的攻伐,那秦國就完蛋了。《華陽國志》還補充了司馬錯的一個論點,那就是從蜀國這個地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於是惠文王採納了司馬錯的意見,出兵伐蜀,滅之。關於伐蜀由誰領兵,史記秦本紀說司馬錯伐蜀,《華陽國志》說司馬錯、張儀共同伐蜀,總之從決策到執行應該還是以司馬錯為主。平蜀之後,昭襄王封蜀王后人為蜀侯,陳壯為蜀相。昭襄王十四年,蜀相壯殺蜀侯,並與臣服於蜀的丹、犁二國(古樂山地區)來降。到秦武王即位後,可能是蜀與丹、犁又有反覆,蜀相壯被誅,秦國也繼續出兵討伐丹、犁。秦武王舉重受傷而死之後,他弟弟昭襄王繼位,封公子煇繼任蜀侯,豈料沒過多久蜀侯煇居然反了,司馬錯授命平叛定蜀。
至於巴蜀苴糾紛的另外兩個當事人,巴國和苴國,自然是唇亡而齒寒,沒有獨立存在的必要了。平了蜀國之後,司馬錯張儀等,順便把巴與苴一塊兒端了。鑒於間接統治總是出現反覆叛亂,秦國先後將原巴蜀苴連同從楚國奪得的漢中六百里土地,設置成巴郡、蜀郡和漢中郡。
如果說商鞅變法是秦國稱霸乃至吞併天下的發動機,那司馬錯伐蜀定蜀應當算是為秦國戰車源源不絕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加油站。那麼他的作為僅止於此嗎?當然不是。
司馬錯最風光的時候曾擔任秦國國尉,作為國尉的司馬錯曾伐魏攻襄城,兩年後白起後來居上擔任國尉並繼而升遷至大良造。而司馬錯降為左更,史記秦本紀中有司馬錯繼續伐魏的記載「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十八年,錯攻垣、河雍,決橋取之。」司馬錯後來又擔任客卿,與大良造白起一道,奪得魏國城邑大小六十一座;並單獨攻擊魏國河內,迫使魏國獻出安邑求和。
以上這些戰績,在白起的光芒掩蓋下可能略有些黯然失色。但作者推測,最令司馬錯欣喜的,當是在有生之年親身實踐了他最初「得蜀則得楚」的設想。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馬錯「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從蜀地出其不意拿下楚國黔中郡,楚國被迫割讓漢北及上庸以求和。在此基礎上,大良造白起於第二年攻楚,直接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王逃亡,把郢都變成了秦國的南郡;其後白起水淹鄢城,楚人淹死者數十萬人。伐楚凱旋後的白起被封為武安君,但是若沒有司馬錯之前伐蜀定蜀奠定的人力物力及戰略基礎,白起伐楚不可能這麼輕易贏得勝利,軍功章上應該有司馬錯的一半功勞。
司馬錯的生平除生卒年月不詳之外大致就是這樣。至於「司馬錯建立秦國鐵鷹銳士制」,是出自孫皓暉先生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孫先生這種說法是確有實據,還是藝術加工,作者愚鈍,實在不知。
關於秦銳士,《荀子.議兵》和《漢書.刑法志》中有如下記載:「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齊愍以技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秦昭以銳士勝」。算是分別比較了齊國、魏國、秦國軍隊的戰鬥力,而網路盛傳的趙國「胡刀騎士」作者並沒有找到對應的史料記載。
推薦閱讀:
※美國黑手黨百年風雲
※第二十四講 死裡逃生 兩宋風雲
※原創丨世界風雲變幻,美國戰略調整將如何影響世界和中國
※諜戰風雲
※風雲流轉,抵不過雲水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