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代書法鑒賞1

清代書法鑒賞1

2007-08-22 10:55:36|分類: 十三少書法鑒賞 |標籤:書法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清代書法鑒賞 十三少鑒別整理 (此為十三少多年嘔心瀝血之作,請勿隨意複製,引用請註明十三少作品。多年瀏覽相關書法著作,相當不易。)

===============================================朝代 書法家 碑帖名稱 書體 收藏地 收藏情況===============================================清 陳廷敬 山西澤州人,初名敬,字子端,一字說岩,號午亭。他是清初學者型書法家,順治十五年中進士,歷充三朝《聖訓》、《一統志》、《明史》館總裁官,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詩文、書法皆極精工,所作古文,為汪琬所賞,詩亦為王士稹所奇。卒謚文貞。有《尊聞閣集》行世,晚年手定為《午亭文編》。陳廷敬是清代初期帖學功底極深的代表性書家,更是一個善於融會貫通、博採眾長而又創新不足的書家。這一幀《靜明子壽序》便是他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作品。首先,從整篇作品來看,可知陳廷敬對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下過很深的功夫。如「壽、落、其、條、慕、余」等字的露鋒筆法,寫得非常輕靈嫻熟;另外,像「明、序、此、異、與、其」等字的帶筆動作,與《蘭亭序》相較,可謂惟妙惟肖;再如「皆、不、世、顧、此」等字的頓筆、轉折和收筆方式,都是典型的《蘭亭序》筆法。陳廷敬對王羲之的情有獨鍾可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這既有受清初帖學師法晉人風韻的大氣候影響,更有自身職業特點的關係。作為一位為當朝者服務的知識分子,他選擇書法學習的對象要麼是嚴整精工的楷書,如唐代的大楷,要麼是書卷氣很濃、筆致和字形皆非常瀟洒流媚的晉人行書。他選擇了後者,這有利於他平時較為快速地批閱記錄大量的文稿。《靜明子壽序》書寫速度不緊不慢,有一股濃濃的書卷味。其次,陳廷敬並不是一味照搬《蘭亭序》的創作方法。這幅作品有不少字字型都是中宮緊收、體態瘦長,顯然受了初唐歐陽詢的行書《落花詩帖》的影響,如「行、落、舉、世、慕、居、里、中」等字,筆筆精緻,嚴謹中顯精神。不僅如此,作品中還可以見到元代趙孟頫和明代文徵明的影子,如「序、然(第3行)、能、修、而」等字的結構形態和運筆節奏,便有趙書的秀媚之氣;「不、與、近、然(第5行第3宇)」的連筆方法和頓筆時的「切筆」(筆毫側起再頓筆,沒有拖沓出鋒現象),很像文徵明的行書作品。可以這麼說,陳廷敬是清初書壇帖學的集大成者,在《靜》作中,我們可以欣賞到他對歷代帖學技法不露形跡,貼切自然的高度提煉和巧妙運用。據說他在康熙年間任吏部侍郎時兼管戶部錢法,曾疏請將錢幣改重為輕,以杜私鑄之風。這說明他很善於分析現實,提出解決問題的捷徑。此法運用於書學亦然,他深知面對競尚帖學之風,如何才能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摒棄和吸收以為己用。總的看來,《靜明子壽序》雖然融合了眾家之法,作品輕鬆洒脫,筆法精熟,無一敗筆。但是,從創造性角度看,這幅作品便顯不足,因為,我們很難從作品中覓到一種屬於陳廷敬自己的創作語言(元素),無論從筆法還是字結構來看,都停留於對前人筆法的綜合運用階段,很難說有多少創造性。魯迅在談到文學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時說,「雜取百家,合成一個」,但書法有著更為「苛刻」的要求,書家自身若沒有迥異於他人的人格特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歷程,其作品便不會有振聾發聵的時代效應。縱然如此,陳廷敬仍算是一位傑出的功力型書法家,他避開了帖學的死胡同(館閣體),選擇了一種最適合於自己的書學道路,並達至十分完善的境界,這是非常難得的。清代中朝以後,再也見不到像《靜明子壽序》那樣對晉代《蘭亭序》和唐初及元明諸家技法如此嫻熟運用於一處的書法作品,直至現代沈尹默,帖學才又煥發出新的生機。陳廷敬作品:《靜明子壽序》清 陳廷敬 《靜明子壽序》

清 陳亦禧 浙江海寧人。與汪士宏、何焯、姜宸英等被稱為清初四大家,專以帖學取勝,在當時的士大夫文人中影響較大。陳亦禧作品:《草書立軸》清 陳亦禧 《草書立軸》

清 笪重光 字在辛,號君宜,又號蟾光。江上外史等,江蘇丹徒句容東荊(今江蘇句容白兔鎮)人,順治進士,官御史,工書畫,精鑒賞,清吳修《昭代尺牘小傳》:「書出入蘇、米,其縱逸之致,王夢樓最所稱服。」。畫山水蘭竹,著《畫荃》、《書筏》。康熙帝下江南時伴隨。笪重光作品:《自作絕句》、《七言絕句》清 笪重光 《自作絕句》

清 鄧石如 (1743-1805),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門,祖輩的「潛德不耀」的人品和「學行篤實」的學業以及驁岸不馴的性格對他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之功。20歲左右即開始了一生的遊歷生涯,浪跡江湖,到處尋師訪友。他的一生,伴隨著刻苦自勵,傾注藝術的全部生活內容幾乎就是「交遊」二字。不求聞達,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不入仕途,始終保持布衣本色,這完全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遙」人生。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並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樸,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於探索的精神。比較而言,他的行草書不如篆隸功力深厚,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裡不再贅述。鄧石如的篆刻藝術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討。

清 鄧石如 《弟子職》 篆書清 鄧石如 《隸書》 隸書清 鄧石如 《隸書節錄文心雕龍軸》隸書清 鄧石如 《隸書七言聯》隸書<"吟壇贈答追長慶,花榭台觴繼永和">清 鄧石如 《隸書四條屏》清 鄧石如 《陰符經》 篆書清 鄧石如 《游五園詩》行書<《游五園詩》軸,紙本,縱159cm,橫42.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釋文:隨意出南郭,名園方始游。濤光潑檻入,帆影逐雲流。綠幔洲前樓,班聯水上鷗。一尊逢勝日,長嘯大江樓。游五園作。完白翁。本幅書自作《游五園》五言詩一首,末款:「游五園作,完白翁。」下鈐「鄧石如」、「頑伯」印,引首鈐「完白山人」印。左下角鈐「禮卿府君遺物」、「蒯壽樞家珍藏」收藏印。未見著錄。鄧石如存世墨跡中以篆、隸、楷諸體最多,行書作品相對較少。此幅雖未書年款,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但從題款方式及用筆老勁等方面分析,應屬鄧氏晚年所書。此軸書法用筆沉實勁健,多有震顫之筆,一波三折,如錐劃沙,復存古隸書筆意,體現出鄧氏書法兼融古法復自創新的書法特點。鄧石如作為清代中期書壇巨擎,其書法不僅諸體悉備,且各體書均具特色,體裁胎息,古意濃厚。(撰稿人:馬季戈)>

清 鄧石如 《庾信四贊》 小篆 屏書4幅每幅5行共166字清 鄧石如 《張子西銘》 篆書清 鄧石如 《篆書文軸》篆書<紙本,縱117cm,橫74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軸篆書錄文一則(《篆書文》軸釋文),末隸書識:「頤齋大人屬書。鄧琰。」下鈐「鄧琰」、「石如」印二方。具體書寫時間不詳,但從題款名字看,應是鄧石如在嘉慶以前的作品。本幅無藏印,未見著錄。此軸書法用筆細勻,受《嶧山碑》及李陽冰篆法影響,使用羊毫中鋒,筆劃圓勁,收筆處略出鋒,呈尖峭狀,尚屬傳統玉筯篆之範疇。釋文: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問於守者:「此謂何器?」對曰:「此蓋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於坐側」。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迺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嘆曰:「於戲,夫物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謙,則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頤齋大人屬書。鄧琰。(撰稿人:馬季戈)>

清 鄧石如 《篆書中堂》清 丁 敬 《隸書冊》 隸書清 丁 敬 《隸書聯》 隸書清 傅 山 (1605-1690,一作1607-1684,又作1609-1690)明末清初思想家、書畫家。字青主、青竹、公它, 號嗇廬、石道人,陽曲(今屬山西)人,一作太原人。明亡後,受道法,服道裝,法名真山等。康熙十八年(1679)被舉應「博學鴻儒」科,固辭不準,至京師,疾甚,乃放還。家素饒,收藏金石甚富,善辨別真贗。通經史、佛道之學,其用佛學解釋《莊子》,用訓詁詮注《墨子》等,時有新義闡發。善詩、書、畫。書法各體皆精妙。嘗語人曰:"寧拙毋巧,寧丑毋娟;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馬崇霍《霋岳樓筆談》稱:「青主隸書,論者謂怪過而近於俗;然草書則宕逸渾脫,可與石齋(黃道周)、覺斯(王鐸)伯仲。」善畫山水, 氣概浩蕩,骨格奇峭,丘壑磊落,有奇逸氣勢;間寫竹石,不落恆蹊,超然出塵。後家道中落, 以醫為業。 常披朱衣,因號朱衣道人。晚年喜飲苦酒,自稱「老蘗禪」。傳世作品有康熙五年(1666)作《江深草閣寒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書跡有《臨大金帖》卷,著錄於《古緣萃錄》;《書畫》卷,著錄於《過雲樓書畫記》。著有《霜紅龕集》十二卷、《荀子評註》行世。子眉,字壽毛,亦工詩畫,有詩附其父集後。

清 傅 山 《草書孟浩然詩》草書<長卷。此作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館。傅山書法以此為最,共抄錄孟浩然詩十六首。>清 傅 山 《草書七絕詩軸》草書<綾本,縱174厘米,橫53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清 傅 山 《草書軸》草書清 傅 山 《草書五言律詩軸》草書<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清 傅 山 《丹楓閣記》行書<此帖共有兩種,真跡本每頁七行,刻五,藏山西博物館;臨本,藏於遼寧博物館。此帖筆畫圓潤而又勁健,寓剛於柔,結體壯實中又含秀逸,兼有顏、柳與二王之氣韻,是融合諸家的代表作。>

清 傅 山 《六言詩》<紙本 朵雲軒藏>清 傅 山 《綠荑帶長路詩軸》行草清 傅 山 《行草軸》行草清 傅 山 《行書軸》清 傅 山 《右軍大醉詩軸》行草<南京博物館藏。>清 傅 山 《紫微詩軸》行書

清 歸庄 清初文學家。一名祚明,字玄恭,號恆軒、鏊鉅山人等,崑山縣人,流寓常熟。系歸有光曾孫,歸昌世之子。十四歲時補諸生,博涉群書,善書,工畫墨竹,嗜酒,放浪不覊。與顧炎武齊名,時稱「歸奇顧怪」。終年六十歲。《崑山新志》稱他工諸體書,壯年所作行草直追兩晉。此幅草書寫得流暢、靜穆,頗有晉人風韻。歸庄作品:《草書七絕詩軸》

清 歸庄 《草書七絕詩軸》<原高140.1、寬64.5厘米。釋文:遺祠猶枕墨池頭,江左還推第一流。救世名言憂國志,翻因一藝掩千秋。>

清 何紹基 (1799-1873)道州(今湖南省道縣)人。中國清代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暖叟,一作猿臂翁。官至文淵校理,武英殿篆修、學政等職。曾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寓長高碼頭東洲草堂。何紹基的書法,四體皆工,大小兼能,亦善篆刻。其楷書取顏字結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還摻入北碑及歐陽詢、歐陽通的險峻茂密的特點,追求《張黑女墓誌》和《道因碑》的神氣,使他的書法不同凡響。小楷又兼取晉法,筆意含蘊,行草書熔篆、隸於一爐,駿發雄強,獨具面貌。他的篆書,中鋒用筆,並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亦自成一格。何紹基書法,早年秀潤暢達,徘徊於顏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有一種清剛之氣;中年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融厚有味;晚年人書俱老,已臻爐火純青階段,是清末碑學大家。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於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顏,中年博習南北朝書,筆法剛健,此期作品傳世甚少。後致力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密閉,臨摹多至百本。偶為小篆,不顧及俗敷形,必以頓挫出之,寧拙毋巧。暮年眼疾,作書以意為之,筆輕墨燥,不若中年之沉著俊爽,每有筆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書反多,故史年作品傳世較多。尤以篆隸法寫蘭蕙竹石,寥寥數筆,金石書卷之氣盎然。何氏博學多才,尤工於詩。有《東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滬,卒於吳縣,歸葬長沙南郊石人沖。他是一位十分勤奮的書法家。他自己說:「余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何紹基早年由顏真卿,歐陽通入手,上追秦漢篆隸。他臨寫漢碑極為專精,《張遷碑》,《禮器碑》等竟臨寫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進而「草、篆、分、行熔為一爐,神龍變 化,不可測已。」至今存臨本仍然不少。中年潛心北碑,用異於常人的回腕法寫出了個性極強的字。何是一位大書法家,但他的詩名為書名所掩。在晚清宋詩派中他是一位健將,擅於描繪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驚山外天」一聯,上句比喻人世風波之複雜、險惡,下句又展示人類進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何紹基為官,因言事降調,於是遠離官場,周遊各地,以書法著作自娛,晚年倦遊,在長沙生活,與黃道讓、王先謙、王闓運等人相唱和,成為長沙詩壇雅韻之一章。清 何紹基 《楷書賞雨聯》楷書<賞雨茅屋不著一字,御風蓬萊橫絕太空。>清 何紹基 《楷書西園雅集圖記》清 何紹基 《隸書講道聯》隸書<講道毓德立誠垂範,研書賞理敷文奏懷。>清 何紹基 《臨武榮碑》隸書清 何紹基 《臨西狹頌》隸書清 何紹基 《論書譜》行書清 何紹基 《評魯直詞貼》清 何紹基 《書蘇東坡詩》清 何紹基 《題梅花詩》行書清 何紹基 《行書冊頁》清 何紹基 《行書紅顆聯》行書<紅顆帶芒收晚稻,綠苞和葉摘新橙。>清 何紹基 《行書盡日聯》行書清 何紹基 《行書崎嶇聯》行書<崎嶇好事人應笑,冷淡為歡意自長。>清 何紹基 《行書授時聯》行書清 何紹基 《行書意而聯》行書<意而來有故人念,日及開當三月時。>清 何紹基 《行書偃泊聯》行書<偃泊山水敖游風月,澄清流品提攜紀綱。>清 何紹基 《行書宣德聯》行書<宣德道情文乃貴,明微謹始禮為宗。>清 何紹基 《行書尋山聯》行書清 何紹基 《行書子美聯》行書<子美才名高畫省,右丞清興滿終南。>清 何紹基 《行書自幽聯》行書<自幽之齋因寄所託,懷管與樂有感斯文。>清 何紹基 《詠落花七律十五章》行書<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春書於蘇州。海外華裔收藏。>清 何紹基 《種竹日記》行書<手札。>清 何紹基 《篆書論書軸》篆書<故宮博物館藏。紙本,縱103.3厘米,橫62.3厘米。軸錄書評一則,款署「竹朋世仁兄前輩正篆 紹基」,鈐「何紹基印[朱文}」,「子貞[白文]」印。篆書非何氏所長,但到晚年喜作篆,故傳世作品不多。>

清 胡 澍 《篆文》

清 黃 慎 字恭壽,一字恭懋,號癭瓢子,又號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84歲時尚在,卒年不詳,自幼家貧,因無錢讀書,遂隨父自學,後父早世,為贍養慈母,放棄舉子業的 願望,學畫謀生。他年方十八、九時寄身蕭寺,白天作畫,夜間從佛光明燈下刻苦讀書,技藝大進。凡人物、花鳥、山水、樓台、蟲魚等,無一不能,但他並不以這些為滿足,一次看他先生的作品說:「吾師絕技難以爭名矣,志當自立以成名,豈肯居人後哉!」 他自己總結一生走過的道路,感慨地說到:『余自十四、五歲時便學畫,而時時有鶻突於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畫之不工,以余不讀書之故。』於是折節發憤,取毛詩、三禮、史漢、晉宋間文,杜韓五言詩及中晚唐詩,熟讀精思膏以繼晷,而又於昆蟲草木四時推謝榮枯,歷代制度衣冠禮器,細而致於夔蛇鳳,調調刁刁,罔不窮厥形狀,按其性情,豁然有得於心,應之於手,而後乃今始可心 言畫矣。」正是這種凝思結想、廢寢忘食、苦攻不輟,黃慎才從一個小畫工成長為一位「詩畫名大江南北」的名家。黃慎曾出遊豫章(今南昌),遍歷吳、越。他的成績受到他的老師上官周的熱情讚揚和高度評價,他說:「吾門有黃生,猶右軍之後有魯公也。」鄭板橋為詩贈之:「家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涯亂樹根,畫到精神飄沒外,更無真相有真魂。」黃慎草書,得懷素筆意,用筆枯勁,上下勾連,喜作怪筆,人多難以辨認。他的詩情韻清遠,如岩絕,煙凝靄積 ,能非凡境。被同鄉人雷宏收集起來,編為《蛟湖詩抄》

清 黃 慎 《草書七言聯》清 黃 慎 《草書詩軸》清 黃 慎 《草書中堂》清 黃 慎 《送汪瞻侯歸姑蘇詩》

清 姜宸英 (1628-1699)清代書法家。字西溟,號淇園,又號韋間,浙江滋溪人。官編修。善摹古帖,瑩秀有韻。楊賓《大瓢偶筆》稱:「西溟少時學米(芾)、董(其昌)書有名,至戊辰後,方用第四指學晉人書,丁丑後方用大指,專工小楷,是時年已七十矣。使其少時即知筆法, 力學至老, 豈非豐勞功後一人哉?」《頻羅庵論書》稱:「韋間先生每臨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 不似而似, 所以妙也。」 著有《湛園題跋》等。姜宸英作品:《詩軸》清 姜宸英 《詩軸》

清 姜淑齋 清代女書法家。號廣平內史,山東膠州(今膠縣)人。精於行草。師法王羲之、王獻之,尤得力於《十七帖》,圓融溫雅中有遒勁之氣,為時所重。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其「善臨《十七帖》, 筆力矯勁,不類女子」。《閨秀正始集小傳》謂其「書法摹二王入神」。朱彝尊題其手書詩卷:「三真六草寫朝雲, 幾股玉釵分,彷彿衛夫人,問何似當年右軍,鬱金堂外,青綾帳里,小字訝初聞,門掩謝池春草,書遍雙鬟練裙。」

清 金 農 金農,原名司農,字壽門,號東心,浙江杭州人。 居於揚州八怪之首。詩文書畫金石皆精。他的書法以《天發神讖碑》為基礎。他的隸書早年是「墨守漢人繩墨」的,具有樸素簡潔風格,但是到了五十歲既負盛名之後,有意「駭俗」,樹立了橫畫粗,直畫細,左撇收筆尖銳的一種前人未踏過的風格,這種帶有嚴厲面貌的字體,似乎是他心懷的直接表白、提起文人精神或者趣味,一般人往往會認為是天真的,但冬心的卻是極為孤高嚴峻。老芝以為「筆筆從漢隸而來」,「世人以不怪為怪」。今天我們看到的金農書法,大體有三種風範。其一是隸書字多圓滑古樸,其間彷彿可見其「小變漢法」之求索軌跡;其二是漆書,橫粗豎細,方整濃黑,世稱「冬心體」他的漆書,是其自辟蹊徑的標誌;三是以碑法與自家的漆書法寫成的行草書。其尺牘,提畫多用此體。

清 金 農 《傳記隸書冊》 隸書清 金 農 《吉金錄稿畫選》 楷書清 金 農 《節臨華山廟碑》清 金 農 《隸書冊頁》清 金 農 《隸書扇面》隸書清 金 農 《隸書五言聯》隸書清 金 農 《隸書軸》隸書清 金 農 《漆書墨說》隸書清 金 農 《漆書條幅》隸書<金農融合了《國山碑》、《天發神讖碑》等書法名作,創出了以質拙樸厚為體、楷書中雜有隸意、個性極強的作品,自稱「漆書」。他寫漆書用重墨,橫粗豎細,直筆多,曲筆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來的筆畫。>

清 金 農 《消寒詩冊》楷書清 金 農 《行書手札》清 金 農 《語摘》清 李 鱓 《絕句四章》<紙本 揚州博物館藏>

清 梁同書 字元穎,號山舟,晚年自署石翁,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其父是大學士梁詩正。梁同書於乾隆十二年(1747)中舉人,十七年特賜進士,官侍講。著有《頻羅庵遺集》。 梁同書家學淵源。他自幼接觸書法,12歲時即能書寫擘窠大字。初學顏真卿、柳公權,中年以後又取法米芾,70歲以後融匯貫通,純任自然。他習書60餘年,久負盛名,所書碑刻極多。梁同書工於楷、行書,到晚年猶能寫蠅頭小楷,其書大字結體緊嚴,小楷秀逸,尤為精到。與劉墉、翁方綱、王文治並稱清四大家。其論書曾說:「筆要軟,軟則遒;筆要長,長則靈,筆要飽,飽則腴,落筆要快,快則意出。」又說:「字要有氣,氣須從熟得來,有氣則有勢。」行書《董其昌語》系羊毫軟筆書寫,典雅洒脫,動人和諧,不激不勵,頗具書卷氣。」梁同書作品:《行書七言聯》、《行書立軸》

清 劉 墉 (1719~1804),中國清代書法家。字崇如,號石庵、青原,山東諸城人。他誕於書香門第,長於顯宦之家。他的祖父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勛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乾隆十六年(1751)中進士(32歲),授翰林院編修,後升翰林院侍講。不久因受父親連累,奪官下獄。事解後,歷任吏、禮、兵部尚書。嘉慶二年(1797)授體仁閣大學士,卒後贈太子太保,謚文清,人亦稱劉文清。著有《劉文清詩集》。劉墉一生坎坷,且身有殘疾,但他是個清官、智多星、幽默客,還是詩人,書法家。劉墉書法初從趙孟頫、董其昌入手,又喜好蘇軾的筆意,曾潛心研習《閣帖》,對唐、宋諸家並六朝碑版無不臨習。擅長楷書、行書,同時也能寫榜書和小楷。他喜用硬筆短毫,書法豐腴淳厚、落落大度,體現了他一生的襟度。劉墉一生書法曾經數度變化,年輕時珠圓玉潤,中年筆力雄健,到晚年則趨於平淡。對他的書法有肉多骨少的看法,但也有人認為這是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有綿里藏針的妙處。其書法理論,散見於他的《學書偶成》詩30首中。劉墉書法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齊名,稱為清四大家。評論家對他的書法評價很高。清人張位屏於《松軒隨筆》稱:「劉文清書,初從趙松雪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他博通經史百家,擅長水墨蘆花,工詩善對,精於書法。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可以「靜」、「淡 」、「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有「濃墨宰相」之美稱。他的書法的特殊韻味,備受歷代人所喜愛。乾隆皇帝酷愛書法,對書法家要求嚴謹規範,獨寵「館閣體」,扼殺了書法藝術的個性,使其趨於退步。劉墉的書法,不隨俗,初從趙孟頫入,法魏晉,學鍾繇,兼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中後不受古人牢籠,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有名於時,「名滿天下」,政治文章皆為所掩。劉書法與同時期的吸取金石碑版營養的翁方綱以及頗具古樸多姿的成親王、鐵保合稱「翁」、「劉」、「成」、「鐵」四家,與稍後受漢學影響,追蹤漢魏六朝,突破「館閣體」束縛呈現書法新貌的金農、鄭燮等相應,起承前啟後作用。在劉墉諸多傳世書法中,有很多代筆和贗品,特別是劉墉有三姬,皆能代筆可亂真,鑒別真偽代筆,除要辨別整體風格外,可注意圖章,如署名「石庵」二字並鈐長方「石庵」壓腳印或蓋有「飛騰綺麗」印者,皆為其姬妾代筆。

清 劉 墉 《草書扇面》清 劉 墉 《畫論行草立軸》清 劉 墉 《家書》清 劉 墉 《臨米芾詩帖》行書<紙本 四川省博物館藏>清 劉 墉 《臨送蔡明遠敘行草軸》清 劉 墉 《臨書扇面》清 劉 墉 《七言詩軸》行書<墨跡紙本縱166cm橫84cm 常州市博物館藏>清 劉 墉 《手札》<釋文:要寫之紙收寫。家信接到。貓二個,一個頭上黑花,一個所謂黃梨貓耶,並送一牡一牝,卷一,又扇一柄,交卜先生處。明日弟在城,後日赴園。並聞兄處雞黃之面甚佳,弟之切面者欲得一見而學之,祈惠少許作樣也。五哥覽。 弟墉即日。>

清 劉 墉 《小楷詩翰》清 劉 墉 《行草立軸》清 劉 墉 《行書七言聯》清 劉 墉 《行書軸》行書<行書軸 冷金箋 縱129.4厘米,橫62.6厘米>清 劉 墉 《元人絕句》草書清 劉 墉 《莊子繕性篇》行草<行草書卷 紙本 縱18公分 橫262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林則徐 《楷書七言聯》楷書<拳石畫披黃子久,膽瓶花插紫丁香>清 林則徐 《臨米芾篋中帖》行書<林則徐臨米芾篋中帖。雲南博物館藏。>清 林則徐 《贈勺軒四條屏》行書清 林則徐 《贈星石兄聯》


推薦閱讀:

李商隱詩鑒賞集
情感哲理美文鑒賞:《有一種情以心同行;有一種緣以誠取暖》【配樂】
【標誌鑒賞】歷屆奧運會徽及文字說明
「詩詞鑒賞」詩美如畫—最美田園詩

TAG:書法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