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壺製作工藝 怎麼區分機制鐵壺和砂模鐵壺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砂鑄法鐵壺都有這種環形羽線。日本的鐵壺製作藝人找到了一種非常巧妙的方法,化腐朽為神器,在上下模合模處故意留出一條縫隙。澆築時鐵水進入這條縫隙,鐵壺鑄造完成後,這條縫隙就成了一個非常優雅的寬邊,叫做裙邊。這樣既起到收攏炭火的作用,同時也增加了鐵壺的藝術性。
有的鐵壺這條寬邊做成了荷葉形狀,有特別的藝術美感,
日本機制壺是二戰前後才出現,為了與之前的砂模壺在器型和細節上基本一致,所以也大部分做出一個羽線的紋樣。但是因為砂模壺的是每個砂模在澆築時形成的,羽線的形狀雖然整體上是環形,但從細部特徵上看,是很不規則的,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還有拐彎抹角的彎曲。而機制壺因為是精密加工。所以一般會做的非常規則和圓滑,並且一般這個線非常的粗大。以下是一個機制壺的羽線,大家看看是不是和砂模壺的羽線有很大不同。
--------------------------------------------------------------------------------------------------------------------砂模壺的第二個特徵就是:因為砂模壺在澆鑄時澆鑄孔在壺底中心。所以在澆築完成後在鐵壺底部中心就會形成一個圓形的澆注孔痕迹,這個澆注孔一般為下凹的圓形,也有的澆注孔因為澆築的鐵水較多形成一個上凸的圓形。這樣鐵壺的底面就會有一個突出,日本人原來用炭火加熱鐵壺,對這個澆注孔不太在意,所以一般的老鐵壺底面都是不平的,十個裡面8個都不很平。另外為了透氣和固定在澆注孔的兩邊一般會放置兩到三個墊片。一般是兩個,少數大一點的壺是三個。墊片是事先放置在內外模之間的鐵片,形狀不固定,圓形,方形,三角形都有。在澆築的時候由於鐵水和固體的墊片融合,在墊片與鐵水結合處形成一個下凹的接觸線痕迹,這條接觸線是從墊片表面下凹。以下是幾個砂鑄法鐵壺的壺底,大家看看是不是有我說的這幾個特點。
-------------------------------------------------------------------下面這個壺稍大。 容量有2.7升。所以用了三個墊片。
日本人用壺,是在炭火上燒的,炭火有氧化作用,燒一段時間,鐵壺壺底就掉一層皮,一般時間比較長的壺,因為炭火的燒蝕作用,底部的墊片痕迹都燒的看不出來了。而鐵壺到了國內,一般不用炭火燒,所以也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下面這個壺,就已經看不出來墊片了。只有中間的澆築孔的痕迹還在
而有些砂模的南部鐵壺,雖然用的不是特別狠,墊片也不是很明顯。下面這個例子,大家看看。
------------------------------------------------------------對於昭和中後期的砂模壺,鑒別起來就比較麻煩。因為這時的壺往往在外面有一層漆,並且底部為了平整,都經過了適當的打磨。從底部的外表上看不出這件作品的澆鑄孔,也看不到墊片的痕迹。比如這把釜師"佐藤清光-凈清"的昭和中晚期的作品。還能稍微能看出來有圓形的澆築孔,還有兩邊的墊片,但是在塗漆的遮擋下已經很難看出原貌。
---------------------------------------------------------------------------------------------而同樣這個釜師"佐藤清光-凈清"的作品。另一把壺已經完全看不到墊片的痕迹,雖然澆注孔還在。
看完了砂模壺的底部,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一些標準的機制壺的底部。由於機制壺採用高壓模鑄法,很多在壺底都留有灌注鐵水的鑄孔,但這些鑄孔一般不是一個,而是幾個。並且鑄孔不能形成下凹或者上凸的圓形痕迹。一般都是留有一個澆筑後剩餘的鐵疙瘩,在經過打磨,使底部比較平整。下面是一把落款為「南部特製」機制壺的底。共有4個鑄孔,並且這些鑄孔經過了打磨。
------------------------------------------------------下面這把機制壺是「三嚴堂」後期的壺。只有一個鑄孔,也經過了打磨。並且我們也能看出底部很平整,不像砂模壺那樣有凹凸的感覺。
而這把南部池永作的機制壺,因為已經使用,並且表面生鏽,我們已經看不到鑄孔,但壺底平整的特徵還是非常明顯。
----------------------------------------------------------同樣的,這把機制壺的壺底,我們已經完全看不出與砂模壺有什麼一致的地方了。----------------------------------------------
因為機制壺採用的是橫向對模,所以鑄造完後,一般都會留下從上到下的一條豎向的對模線。而不是像砂模壺一樣是一個橫向的環形羽線。當然,大部分機制壺會把這個對模線打磨或者用油漆掩蓋住,但還是有時候能夠看到這條對模線的。有的實在隱藏不了就在淘寶的照片上故意不讓人看這一塊兒的圖片。以下這個例子就能看到壺的外表有一條明顯的上下對模線
當然,機制壺為了盡量模仿砂模壺,一般還會特意鑄造出一條橫向的環形線的。上面這個圖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我們來看一條比較明顯的外對模線,非常粗大,而且經過了打磨。
-----------------------------------------------下面我們再看一個例子,這個是南部郭元生產的,外對模線就更加明顯了
------------------------------------------------機制壺除了外面有一條豎向的對模線以外,一般在壺內也留有一條對應位置的對模線。當然,大部分機制壺會用各種辦法巧妙的把這條線掩蓋。或者乾脆不讓你看壺內部圖片。即使讓你看了,圖片也是經過ps處理過的。一般我們看機制壺的內部壺底,有一條很明顯的橫向的紋路。這就是那條對模線在壺底的體現-------------------------以下就是一個長文堂機制壺的例子,可以很明顯看到這道對模線:
說完了區別。現在說一說機制壺的一些明顯的特徵。也讓我們一眼看出哪些肯定是機制壺。有一種機制壺業內俗稱旅遊壺,也就是專門賣給到日本的遊客的鐵壺。這種鐵壺有幾個明顯的特徵。第一:就是實心內扣手壺梁。也就是和壺身接觸的鉤子是內扣式的。第二:是壺一般是很新。因為機制壺一般都沒多少年。好多機制壺即使不新,也是沒有用過的,雖然一身銹,但是是鐵鏽,而沒有水銹。第三:壺蓋有一個透氣孔。砂模老壺一般沒有。第四:壺內底部一般有一條橫紋。這是對模線。第五:很大一部分旅遊壺是搪瓷內膽。第六:壺底一般是平的,並且能看到鑄孔磨平的痕迹。第七:這種壺300毫升左右的急需佔了很大部分。下面我們看看這幾個例子。這七條是不是全都符合? 8.jpg (95.53 KB, 下載次數: 0)
鐵壺掃盲篇之鐵壺製作工藝澤山堂鐵器
你這個鐵壺是機制壺還是手工壺?
這是幾乎是每個客戶都會問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國產壺都是機制壺,日本壺都是手工壺,對鐵壺的製作工藝細節也不甚了解。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目前鐵壺的製作工藝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砂模製造(就是很多人以為的機制壺),另一種是傳統的失蠟工藝(很多人稱為手工壺)。不管是國內還是日本,鐵壺都存在以上兩種生產工藝。
首先,我們來介紹砂模鑄造。以下就是製作鐵壺砂模的金屬模具。
這個金屬模型有左右對稱的兩個。放置好一個以後,再放置另一個,完全對稱放好以後再注入鐵水(整個過程全部人工完成)。而不是機器高壓鑄造的。
因為這個砂模往往是左右模或者上下模,所以,在形成的壺坯上,會有一道合模線。
以下是左右模的鐵壺的毛坯:
砂模一般都是電腦繪製圖片,所以樣式一般比較簡單。砂模總共有三種合模方式。上下模,左右模,還有前後模。所以根據和模方式的不同,可以在相應的地方找到兩瓣兒模具的接縫。以此,可以區分鐵壺是不是砂模製作。
總結: 砂模模具費用比較貴,一般少則六七千多則好幾萬,適合大批量生產,出口歐美鐵壺均為此種工藝。雖然砂模模具費用高,但是產量大,製作工藝較為簡單,所以售價不高。
再來了解一下失蠟法工藝:
以下是師傅手工在修復蠟模。因為每一個蠟模都需要手工雕刻修復,所以及其考驗師傅的技藝。
以下是在蠟模的內部灌滿泥漿,在外部也灌滿泥漿的效果圖
在泥漿上開一個小口,把這個糊好的壺掛起來,加熱,讓蠟燭油從小口裡融化流出,就會在泥漿之間形成一個縫隙,再注入鐵水,打碎泥漿,一個純手工蠟模鐵壺就完成了。
蠟模鑄造的鐵壺,工序更複雜,考驗釜師技藝,可以製作高浮雕,製作出的鐵壺更加精美。而且,一個蠟模只能製作一個鐵壺(加熱流出以後蠟模就不復存在了),所以每個鐵壺都是獨一無二的,更具藝術與收藏價值。
以下是蠟模鐵壺僅供欣賞:
推薦閱讀:
※教你看手相區分生男生女!
※聶春華——甲亢表現多 「假面」甲亢要注意區分
※面相區分哪種人不宜聘用
※張明楷:法條競合與想像競合的區分(下)
※正確區分肩周炎和肩袖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