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會

  閱讀《魏書》或《北史》等歷史著作,循著拓跋鮮卑的足跡,我們自然會被長川、參合陂、牛川、木根山等這些古地名所吸引。拓跋鮮卑遷徙到漠南草原後,他們的幾代首領在這裡立足、奠基、創業,給烏蘭察布這塊土地留下了厚重的歷史文化,譜寫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篇章。

  一、從嘎仙洞遷往匈奴故地

  拓跋鮮卑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是東胡的一支。《後漢書·鮮卑列傳》記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拓跋鮮卑和史書中記載的鮮卑都是同源同宗,只是後來發展成不同的部落。因這個民族把頭髮編成辮子,所以歷史上把他們稱為索頭或索虜。《魏書》的作者魏收,按照拓跋鮮卑的傳說,在《魏書》的《序紀》里講,拓跋鮮卑是黃帝的子孫。拓跋鮮卑認為他們的姓氏繼承了黃帝的傳統,黃帝以土德稱王,北方習俗中把土叫作拓,把君王叫作跋,所以將「拓跋」作為姓氏。拓跋鮮卑祖宗的廟宇在大興安嶺的嘎仙洞內。《魏書·禮志》記載:「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洛侯國西北。自後南遷,其地隔遠。」1980年,名叫米文平的文物工作者,在大興安嶺的嘎仙洞內發現了他們的「鑿石為祖宗之廟」及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的刻石祝文。  東漢初年,大約就在這個時期,因歷史上氣候的變化,使大鮮卑山的自然環境異常寒冷起來。拓跋鮮卑的首領拓跋推寅帶領部族,走出大興安嶺深處,向西南遷徙到今天的呼倫貝爾草原。這裡有美麗的達賚湖。《魏書·序紀》記載:「南遷大澤,方圓千餘里。」因這裡土地低凹潮濕,他們謀議再往南遷,拓跋推寅年老沒有成行而逝世。  在大澤生活了將近百年的拓跋鮮卑,融入了更多的游牧民族的元素。考古學家發現,在達賚湖畔古墓穴中,都以牛、羊、馬等動物的骨骼來殉葬,他們分析認為,拓跋鮮卑在這裡實現了從森林到草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成為游牧民族。  當時,大澤這個地方不僅低凹潮濕,而且荒遠,不足以建立都城,加之拓跋部人口的增加,遷徙勢在必行。所以首領拓跋鄰提出從大澤繼續南遷的主張。  公元156年,漢桓帝永興二年,鮮卑人不僅佔領了匈奴故地,而且建立起一個強大的軍事聯合體。他們的部落首領檀石槐,在彈汙山和歠(chuò)仇水之間建立了王庭。《後漢書·鮮卑列傳》記載:「檀石槐乃立庭於彈汙山,歠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餘里,兵馬甚盛,東、西部大人皆歸焉。」高柳是西漢時期所置的一個縣,治所在今山西陽高。檀石槐的王庭約在今烏蘭察布市的中部。  所謂匈奴故地,是指陰山南北的漠南漠北。秦漢之際,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各部,勢力強盛,統治了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區。東漢年間,大將竇憲擊破匈奴,匈奴領地被鮮卑人佔領,所以稱匈奴故地。  拓跋鮮卑通過失敗的匈奴人、貿易交往的漢人和烏桓人,得知大漠南北是鮮卑人的天下,首領拓跋詰汾毅然走出大澤,向匈奴舊地遷徙。拓跋詰汾在部落遷徙的過程中,戰勝重重艱難險阻,走出高山深谷和大澤,立下歷史性的大功,在部落中頗有威望。  多數專家認為,拓跋鮮卑從大澤遷徙,是沿大興安嶺向西南方向行進,再穿越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進入匈奴故地。然後落腳到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和河北省壩上地區交界的地帶。拓跋鮮卑把這裡稱作寧川。    二、始祖拓跋力微立足長川

  拓跋鮮卑那個時代,寧川以北的草原稱作長川。長川在我們今天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境內,當時屬於鮮卑沒鹿回部的領地。公元238年,力微入居長川。過了十年,水土豐美的長川使拓跋力微的部落發展壯大起來,能騎射作戰的人馬有二十多萬。  當初,從雲中(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北)、五原(今包頭)以東,一直至遼水,都是鮮卑人居住的地區。有一個本屬於小種鮮卑的部落,他們的首領名叫柯比能,因為英勇健壯,廉潔公正,為本族人所信服,很有威望,因而控制了各部落,勢力也最為強大。柯比能和當時較有實力的鮮卑酋長素利、彌加劃分區域進行統治,各有自己的管界。盛樂、雲中、五原以東成為柯比能管轄的地區。柯比能管轄的地區靠近邊塞,有很多中原人逃到他的地區。    公元218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曹操的兒子曹彰代理驍騎將軍,派去討伐反叛的烏桓。曹彰年輕時擅長騎馬、射箭,力量過人。曹彰征討代郡(今山西陽高)烏桓時,親自參加戰鬥,鎧甲上被射中數十箭,卻愈戰愈勇,乘勝向北進軍,直至桑乾河以北,大敗烏桓。 曹彰與烏桓決戰時,鮮卑首領柯比能率數萬騎兵,觀望曹彰和烏桓的強弱,見曹彰的軍隊作戰勇敢,所向披靡,取得了勝利,便請求歸服曹彰。公元220年,柯比能被曹丕立為附義王。  在柯比能被曹丕立為附義王這一年,拓跋力微的父親拓跋詰汾去世,46歲的力微成為拓跋鮮卑的首領。  這時拓跋力微經常遭到西部種族柯比能的進犯。但是,有一個稱作沒鹿回部的游牧民族比較強大,於是拓跋力微依附於沒鹿回部大人竇賓。  一次,竇賓在作戰中軍隊失敗,徒步奔跑,拓跋力微把自己的駿馬送給他。後來,竇賓訪求送馬之人,力微沒有聲張。過了很久,才使竇賓得知。竇賓奉送力微國土的一半和自己的愛女進行報恩。力微接納竇賓的愛女竇氏,但不接受國土。  公元235年,魏明帝曹睿青龍三年,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勇士韓龍刺殺了柯比能。從此,鮮卑柯比能部落分崩離析。柯比能之後,開始了拓跋鮮卑為西部大人、宇文鮮卑為東部大人、慕容鮮卑為中部大人的時代。  後來,竇賓還想報恩,一再詢問力微的願望,力微請求部眾向北居住在長川。竇賓於是恭敬地順從。  按照《魏書》的記載,拓跋力微大約在曹魏明帝景初年間,即公元238年率領部屬向北居住到長川。長川南部與今天的河北、山西接壤,分別是山西的陽高縣、天鎮縣、河北的懷安縣等。歷史上的高柳、陽原、馬城和大寧,都是邊關要塞,分別在今天的陽高、天鎮、懷安。漢代在長川置且如縣。拓跋力微向北進入長川後,居住有20年。比鄰還有漢代的疆陰縣(在內蒙古豐鎮和涼城)。  公元248年,竇賓去世。竇賓去世前,告誡他的兩個兒子速侯、回題,命令二人好好地侍奉力微。等到竇賓死後,速侯、回題想借力微參加喪禮時發動變亂。計謀稍有泄露,力微聽到後,知道他們終究不會馴服順從,就先設法對付他們。《魏書·皇后傳》記載:「及賓卒,速侯等欲因帝會喪為變,語頗漏泄,帝聞之,知其終不奉順,乃先圖之。」力微於是在宮中埋伏勇士,早晨起來用佩刀殺死皇后竇氏,派使者乘快馬告訴速侯等人,說皇后竇氏突然逝世。速侯等人驚訝趕來奔喪,力微乘機拘捕斬首。之後沒鹿回部全部併入拓跋部。  拓跋力微成為西部大人後,雲中、盛樂成為拓跋鮮卑的領地。拓跋部顯然受到了曹魏的信賴和保護。拓跋力微84歲時,於公元258年,即曹魏高貴鄉公甘露三年,從長川遷居定襄之盛樂。   三、雄踞參合陂

  參合陂是古代的一個地名。因岱海和蠻汗山所形成的地理環境,十分有利於兵家藏兵、演兵和進退攻守。拓跋鮮卑的幾代首領都以參合陂為據點,獲得了軍事上的優勢。公元295年,拓跋鮮卑的首領拓跋猗厓把他的行宮建立在參合陂北。  《魏書·序紀》記載:「昭皇帝諱祿官立,始祖之子也。分國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東,上谷北,濡源之西,東接宇文部;以文帝之子桓皇帝諱猗厓統一部,居代郡參合陂北,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諱猗盧統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  拓跋猗厓是拓跋力微太子沙漠汗的兒子。他統領的這部分位於參合陂(bēi)的北面。參合最早是西漢代郡的一個縣,在今山西省陽高縣南。到北魏,參合縣移到今涼城縣西南。而涼城縣的岱海,在酈道元的《水經注》里稱鹽池,鹽池東北的山脈古稱參合陂。古代參同叄。因當時進出岱海地域只有三個通道,故名參合陂。《水經注》記載:「魏因參合陘以即名也,北俗謂之倉鶴陘。道出其中,亦謂之參合口」。我們通過反覆閱讀《魏書》,無論是拓跋部早期,還是北魏時期,參合陂就在今涼城縣境內。而參合陂北,應在今涼城縣的北部。涼城和豐鎮以北的卓資縣,察右前旗、中旗和後旗等地,都應當是參合陂以北的地域。桓帝猗厓的行宮應在蠻漢山脈一帶。這裡出土過許多鮮卑文物。其中有晉烏丸歸義侯印和晉鮮卑歸義侯印等。  從公元296年開始,桓帝拓跋猗厓越過沙漠向北巡視,然後向西攻打各國,直到公元300年,即晉惠帝永康元年,共歷時5年,才從攻佔的西方前線返回,投降歸附他的有三十多個國家。  當時,西晉諸王之亂愈演愈烈。公元304年,晉惠帝受成都王司馬穎逼迫留住在鄴城(在今河北)。匈奴別部劉淵在離石反叛,自稱漢王,建立了十六國的漢國。《魏書·序紀》記載:「并州刺史司馬騰來乞師,桓帝拓跋猗厓率十餘萬騎,帝(拓跋祿官)亦同時大舉以助之,大破淵眾於西河、上黨。會惠帝還洛,騰乃辭師。」向西北征戰的拓跋猗厓,轉而聯合三部,兵援西晉,攻打反叛的劉淵,挑戰中原強勢。劉淵自稱漢王,將都城遷到左國城,改年號為元熙。公元305年漢王劉淵攻打併州,東瀛公司馬騰又向拓跋猗厓求援。拓跋猗厓率領幾千輕裝的騎兵去救司馬騰,殺了漢王劉淵的將軍綦母豚。西晉授予猗厓大單于稱號,金印紫綬。  公元305年桓帝猗厓逝世。猗厓生於父親質於洛陽時,於公元294年即位,在位11年。《魏書》記載:「帝英傑魁岸,馬不能勝。常乘安車,駕大牛,牛角容一石,帝曾中蠱。嘔吐之地乃生榆木。參合陂土無榆樹,故世人異之。」古時候把許多毒蟲放在器皿里,使它們互相吞食,最後剩下不死的毒蟲叫蠱,可以毒害人。  後來,歸附拓跋氏的代人定襄侯衛操,在大邗城樹立石碑,來頌揚他的功德。有碑文贊曰:「南壹王室,北服丁零,招諭六狄,咸來歸誠。超前絕後,致此有成。奉承皇室,悍御邊疆。」王室、皇室指西晉,南壹王室即與西晉一心之意。當時拓跋鮮卑雖然向西北征戰,但與晉很友好。  桓帝猗厓雄踞參合陂北征南伐。而後拓跋部的許多大事都與參合陂緊密相關。代王什翼犍時,曾在參合陂會見諸部大人商議定都的大事。公元395年,魏王拓跋珪在參合陂重創後燕慕容寶。

  四、拓跋部迂迴於神聖的牛川

  在《水經注》中,把今天的大黑河上游稱作荒干水。《魏書》又把大黑河上游地域稱作牛川。牛川大體範圍就是今天烏蘭察布市的卓資縣、前旗、中旗和後旗。拓跋猗厓、猗盧之後,牛川是拓跋部迂迴之地。而且牛川也是北魏的創建者拓跋珪的出生地。 拓跋力微有四個兒子,除太子沙漠汗被他殺死,另外三個兒子都曾繼位。到了孫輩,人數就更多了,都是前輩首領的後代,繼位的矛盾相當突出,相互殘殺,相煎甚急。力微的孫子,代王拓跋猗盧去世之後,猗厓的兒子普根即位一個多月,於公元316年四月去世,死因不明。他的兒子剛剛出生,普根的母親祁氏把普根的兒子立為首領。正是因為如此,一個女強人橫空出世,桓帝後祁氏開始攝政。她把外交的手伸向中原,把都城遷到東木根山,角力猗厓的侄子拓跋鬱律,並謀害他。這個時期拓跋部的政權在牛川、寧川和盛樂迂迴。  桓帝猗厓的皇后祁氏,有的史書說是惟氏。《魏書·列傳·皇后》記載:「桓帝皇后祁氏,生三子,長曰普根,次惠帝,次煬帝。平文崩,後攝國事,時人謂之女國。後,性猛忌,平文之崩,後所為也。」祁氏把持了國政,派遣使者與後趙修好,所以後趙人稱使者為「女國使」。 祁氏攝政,難得人心。於是皇室發生了權力角逐, 公元316年冬,平文帝拓跋鬱律即位。拓跋鬱律是思帝拓跋弗的兒子,沙漠汗的孫子,很有威望和謀略,即位兩年,疆土擴大到西至伊犁河,東至黑龍江、松花江、牡丹江,拉弓騎馬的士兵發展到將近一百萬。公元319年,劉曜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劉曜派遣使者和拓跋鬱律請和,拓跋鬱律不接受。公元319年冬季,石勒建立趙國,自稱趙王,派遣使者到代國乞求和好,請做兄弟。拓跋鬱律殺死石勒的使者與他絕交。拓跋鬱律還拒絕了東晉司馬睿的爵服,表示不受晉封,而且練兵習武,有平定南方的心意。平文皇帝鬱律在位五年,公元321 年,被祁氏謀害,桓帝的中子拓跋賀傉(nù)即位,為惠帝。 祁氏的兒子惠帝拓跋賀傉開始親政時,因為盛樂的下屬各部大多不服號令,便離開盛樂,在東木根山修築城堡,於公元324年把都城遷到那裡。《魏書·序紀》記載:「乃築城於東木根山,徙都之。」而《資治通鑒》有「平文皇帝始都東木根山」的記載。關於東木根山,一直是史學界的一個不解之謎,各有其說。就其位置,史地專家莫久愚先生認為在今卓資山境內。這一判斷很接近。 涼城縣小壩子灘曾出土晉烏丸歸義侯和晉鮮卑歸義侯金銀印及四獸形金飾件,其中背面有猗厓的銘文。我根據莫久愚先生的判斷推想,或者更具體一點說,木根山及猗厓的行宮就在小壩子灘周邊。 拓跋珪是北魏的創建者,後人對拓跋珪的出生地有很多的推斷。《魏書》記載:「以建國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於參合陂北,其夜復有光明。昭成大悅,群臣稱慶,大赦,告於祖宗。」參合陂北是哪裡呢?如果按照拓跋祿官分國三部,讓拓跋猗厓統領參合陂北而推斷,參合陂北應在西漢定襄郡的西北部,這一帶分布有定襄郡的襄陰、武皋(ɡāo)、武要三個縣。《魏書》常引用西漢漠南的郡縣地名。這裡也是過去拓跋部西部大人的統領範圍。這三個縣應在今天烏蘭察布市的涼城縣、卓資縣、察右中旗的區劃之內。這樣的話,拓跋珪的出生地可能在這一範圍。 什翼犍的太子拓跋寔去世後,懷有身孕的賀氏十分悲傷。當時,代國多有戰事,皇室後宮必須跟隨大軍遷徙,賀氏隨同游於雲澤。雲澤即指有山有水的風景之地。此地應是今天的輝騰席勒,俗稱灰騰梁,西漢置定襄郡的武要縣,氣候很涼爽,北有九十九泉,自古就是風景名勝之地。賀氏遊覽這天,是七月七日,住在這裡,感覺孩子就要出生了。《魏書·太祖紀》記載:「初因遷徙,游於雲澤,既而侵襲,夢日出室內。」這天夜裡生下拓跋珪。後來,拓跋珪經常登上武要北原,觀看九十九泉。 漫遊史海,可以暢想古代的烏蘭察布草原。長川、牛川,水草豐美,一線相連;岱海、黃旗海、九十九泉,湖泊眾多,如明珠鑲嵌。拓跋部在這裡盡享著天堂草原。觸景生情,這些地方都可以觸摸到古代的游牧文明,都可以回溯那大帳氈包的漠南春秋。

(作者系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寫作協會會員、內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會理事。著有《盛樂春秋》、《細說拓跋鮮卑和盛樂》)


推薦閱讀:

政治與行政二分理論研究綜述
媒體盤點:2014年中國理論研究領域的近60個新觀點
現代醫學,對靜坐的研究!
周六研易08:深入研究辛金選用法
明清史研究

TAG:文化 | 內蒙古 | 文化研究 | 蒙古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