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炙甘草湯治濕疹案

1.炙甘草湯參姜歸,麥冬生地大麻仁,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2.炙甘草湯參桂姜,麥地膠棗麻仁襄,心動悸兮脈結代,虛勞肺痿俱可嘗。

炙甘草湯為《傷寒論》治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之名方,是一首益氣養血、通陽復脈、氣血雙補、陰陽並調的方劑。筆者用炙甘草湯加減治療濕疹之類的頑固性皮膚病,取效佳,案例如下:

邵某,男,72歲,2015年11月6日初診。述其全身散在紅丘疹、瘙癢反覆發作6年余。經內服中西藥、外塗派瑞鬆軟膏和除濕止癢軟膏等多種藥膏,雖能癢止暫愈,移時又發,痛苦殊深。刻診見全身散在暗紅色丘疹,以雙手背、小腿內側、腰部、腹部皮疹較多,皮損肥厚粗糙,抓痕累累,瘙癢夜甚,往往撓之出血其癢方止。伴身睏乏力,納食減少,口燥咽干,大便乾結,2~3日1次,小便短赤,夜間口乾,入睡困難,每晚只睡2~3個小時,舌質紅,苔少而薄黃,脈沉細略數。

診斷慢性濕疹,證屬濕熱內蘊型。

治則益氣養陰,祛風潤燥。本病病久,久則傷津耗液,致氣陰兩傷,生風化燥,肌膚失養。

處方方用炙甘草湯加味:炙甘草24克,党參20克,生薑12克,生地黃30克,桂枝12克,阿膠12克,麥冬20克,火麻仁20克,大棗30克,枸杞子30克,白鮮皮20克,枳殼12克。日1劑。開水沖泡,兌入市售黃酒30毫升,分早晚2次,飯後溫服。7劑。

外用百合、苦參、生地黃、首烏藤、地膚子、白鮮皮各100克,開水沖泡,熏洗每天1次。皮損肥厚處塗30%硫黃膏(醫院自製),日2次。

11月14日複診葯後瘙癢減輕,大便通暢,日1次,夜間能睡5~6個小時,其餘諸症均有好轉。守方,去火麻仁,加凌霄花、紅花各10克,以活血止癢。用法同前。外洗藥方加益母草100克。7劑。

11月23日複診葯後手背及小腿部皮損變薄,部分暗紅丘疹,顏色變褐,余症較前大有好轉。守方加酒烏梢蛇20克,以搜剔祛風止癢。外洗葯同前。

至2016年1月26日,共服藥63劑而告愈,一年後隨診未複發。

本例患者反覆發作6年,又加之年高體弱,氣血雙虧,陰血暗耗,血虛血瘀,生風化燥,肌膚失於濡養,故皮損粗糙肥厚,瘙癢劇烈;雖由濕熱凝聚,博結肌膚所致,但正氣不足,尤其是陰血虧耗是其主要病機。臨床多用祛風止癢之品,雖能暫時止癢,然風藥性燥,更傷陰血,故纏綿難愈。炙甘草湯方證病機為心之氣血不足,陰陽兩虛,與慢性濕疹血虛風燥病機相同,根據中醫學異病同治法則,移花接木,少事加減,而療效可靠。

方中炙甘草甘溫益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人蔘、桂枝、生薑補益心氣、溫通心陽,以上是益氣溫陽的一面;地黃、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滋養陰血、潤燥榮膚,為滋陰養血的一面;枸杞子補腎潤肺、生津益氣,既能助上藥滋陰益氣,又治濕疹、銀屑病等;酒烏梢蛇搜剔去風,治癬疥瘙癢難忍;凌霄花、紅花活血祛風止癢;白鮮皮祛風除濕,為止癢聖葯,此為祛邪一面。諸葯合用,緊扣慢性濕疹之病機,如此,內外兼治,標本同療,6年頑疾2月可愈。

來自:草根一生博客的博客

推薦閱讀:

一味甘草
古方:「菊花甘草湯"治疔瘡重者不過二劑即消
清熱止咳平喘方------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人蔘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黃芪25克,棗仁12克,大棗3隻,山藥12克,鹿 50

TAG:濕疹 | 甘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