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治療腰椎小關節病臨床觀察

目的:討小針刀治療腰椎小關節病的療效。

方法:隨機選擇腰椎小關節病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齡25~75歲。左側腰腿痛38例,右側腰腿痛22例,雙側腰腿痛10例。病變為L2~3者3例,L3~4者7例,L4~5者12例,L5~S1者10例,L3~4與L4~5同時患病者18例,L4~5與L5~S1同時患病者25例,L3~4、L4~5與L5~S1同時患病者5例。全部患者均採用小針刀對病損關節突關節、關節囊、橫突、棘間韌帶和臀上皮神經入臀點等部位進行松解治療。

結果:接受小針刀治療1次者47例, 2次者30例,3次以上者3例。隨訪3~6個月,優52例(65.0% ),良25例(31.3% ),差3例(3.7% )。

結論:針刀治療腰椎小關節病療效確切、副作用少、費用低廉。

慢性腰腿痛病複雜,有多種治療方法。我院採用小針刀療法治療由於腰椎小關節病變引起腰腿痛患者80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齡25~75歲,平均51歲;病程1個月~5年。全部患者均有腰痛,疼痛放射至臀部及大腿,腰椎小關節壓痛陽性,直腿抬高試驗陰性。病變部位為L2~3小關節病3例, L3~4小關節病7例, L4~5小關節病12例,L5~S1小關節病10例,L3~4與L4~5同時患病者18例,L4~5與L5~S1同時患病者25例, L3~4、L4~5與L5~S1同時患病者5例。X線檢查示有椎弓根移位14例、腰椎有輕度的側彎27例、後關節左右不對稱52例、椎間孔變窄11例、骨質增生34例。全部患者臨床癥狀、體征與X線和(或)CT檢查相符,排除結核、腫瘤、腰椎間盤突出症、骨性椎管狹窄等疾病。經口服消炎止痛藥、按摩、理療等療效不顯著或無效而改用小針刀治療。

1.2方法

患者俯卧位,腹下墊薄枕,根據病變部位分別於相關腰椎棘間點、橫突點、關節突關節點和臀上皮神經點行小針刀治療。根據小關節病變部位、臨床癥狀及X線平片分別確定針刀點並作標記。

①關節突關節點(即小關節點):在病變節段的棘間尖水平線上,距脊柱中線外0.8~1.5 cm處,用以松解關節突關節。

②橫突點: L3橫突點:平L2~3棘間水平脊柱中線兩側2.5~3.0 cm處,可兩側同時定點; L4橫突點:L3、L5定點的連線的中點,脊柱中線旁開2.5~3.0 cm處; L5橫突點:平此棘突頂點的兩側2.5~3.0 cm處,兩側可同時各定1點;

③棘間點:病變節段的棘間點,即棘間的中點,松解棘間周圍粘連韌帶;

④臀上皮神經入臀點:在髂骨嵴壓痛處。常規消毒戴手套。在進針刀點以0·5%利多卡因(Lidocaine)作皮丘,然後進針至病變部位回吸無血液,每部位注入局部麻醉藥1~2ml。繼用一次性漢章牌(北京華夏針刀醫療器械廠生產)4號或3號小針刀根據不同病變部位採用不同刀法。棘間點的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刺入,刀口線與韌帶平行輕輕上下撥動,縱行疏通及橫行剝離,然後旋轉刀口線900,沿下位棘突上緣骨面輕輕鏟切2~3刀。橫突點的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直達橫突骨面,確認到達腰椎橫突骨面後,在橫突尖縱行切開2~3刀,再沿橫突下緣骨面橫行切開橫突間韌帶3~5刀。小關節點的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推進針刀達關節突骨面,調轉刀口線150~300,使刀口線與關節突關節平行,切開關節囊2~4刀。臀上皮神經點的刀口線與神經纖維走行一致,刀口線與皮下硬結或臀上皮神經走向方向平行疏通剝離,大幅度橫行擺動。

1.3療效平定標準

優:腰腿痛消失,椎旁及小關節壓痛陰性,恢復正常工作;良:休息狀態腰腿痛消失,做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腰或腿有輕度不適感;差:經3次以上治療後,腰脹痛減輕,腰椎旁及小關節壓痛仍為陽性,天氣變化時有脹痛不適,從事體力勞動後腰腿痛加重或複發。

2結果

本組按針刀治療1次者47例(58.8% ), 2次者30例(37.5% ), 3次者3例(3.7% )。經3~6個月隨訪,優52例(65.0% ),良25例(31.3% ),差3例(3.7% ),總優良者77例,優良率佔96·3%,均無血腫、神經損傷和局部感染髮生。

3討論

腰椎關節突關節,亦稱小關節,該關節骨性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病變引起的下腰背部及腿痛稱為小關節病。其病理改變主要包括:關節突關節軟骨磨損,關節突關節退變,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或消失,造成神經根動態和靜態的壓迫,以及關節突關節關節滑膜皺襞嵌壓等。小關節的這些病理改變又可導致關節的無菌性炎性反應、關節囊腫脹、關節腔積液炎症物質對周圍組織的刺激與壓迫而產生炎性疼痛[1-2]。本組患者均以下腰痛為主,一般疼痛或不適僅放射至大腿或膝部。而且多數患者主訴疼痛常與突然體位改變有關,表明導致疼痛的病變在腰椎小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而並非在椎管內。

由於腰背神經的內側支自分出後,在下位腰椎上關節突根後側,橫突的後方斜向後下走行,跨越1~3個椎骨,重疊分布於關節連線以外內側的關節囊、韌帶及背伸肌。後外側支支配椎間關節連線外的組織結構。而L1~3的外側支較長,構成臀上皮神經共6個固定點,其中出孔點、橫突點及入臀點均有纖維骨性管固定,如遭受損傷或牽拉,可產生局部或牽扯性腰腿痛[3]。採用小針刀在腰椎脊神經容易受壓的部位治療,通過疏通粘連的軟組織,消除異常高壓力,可解除神經卡壓和由此而產生的疼痛及不適。

通過針刀松解小關節周圍痙攣或鈣化的軟組織,可矯正小關節的微小移位和鞏固矯正的解剖位置,使關節功能得以恢復。此外,小針刀治療的機械刺激,使局部小血管擴張,淋巴循環加快,提高了局部新陳代謝活力,促進致痛物質前列腺素的排泄,產生抗感染和緩解疼痛的作用。

筆者通過80例腰椎小關節病的臨床觀察,小針刀治療效果確切,不良反應少,痛苦小,經濟簡便,安全性高。


推薦閱讀:

疾病、治療與成道
自製中藥肚兜治療老年常見病_
搞笑腦筋急轉彎;治療近視
鄧氏溫膽湯--鄧老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方  
【轉載】刮痧治療黃褐斑的具體方法

TAG:治療 | 針刀 | 關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