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靜脈曲張
不加以對治,靜脈有機會爆裂、潰爛,影響雙腿活動能力
一般而言,人體出現血液不流暢,中醫稱此情況為氣血經絡不通,當血液凝聚在筋脈時,就會引致一條條脹起的筋瘤出現,患者會感到腳重重和痺痛,亦即我們常說的靜脈曲張。靜脈曲張困擾不少愛美的女士,要對付此症,可從袪濕及補脾腎入手。試想想,在一雙腿上布滿多條浮起的腳筋,外觀上頓時大打折扣,被別人從後看到,更會造成尷尬,這就是靜脈曲張所帶來的後患。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師許佩娟指出,中醫理論認為生病與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侵襲人體所致,而靜脈曲張一症,尤其跟寒與濕有關。「受寒邪入侵,體內津液容易凝澀,令到血液不流暢,形成濕聚。再加上一些誘因,如經常站立、吸毒、飲酒、過胖或懷孕;居住在潮濕之地、工作中需要沾水,濕聚的情況會加劇。」
濕主要影響脾胃運化功能,以及有損腎臟。脾胃虛的人士,經常性消化不良,如有胃氣脹、打嗝,大便稀爛、舌苔厚。腎虛者則容易腰痠背痛、月經失調、性功能衰退,並容易脫髮及疲倦,陽虛者更會手腳冰冷,陰虛者的體形偏瘦、脾氣暴燥。有上述症狀的人士,亦是患靜脈曲張的高危一族。
臨床上顯示,靜脈曲張患者分為 5 大類:
- 熱濕:初發時,發病位置的表面出現紅腫及有發熱症狀,患者有熱性水腫。
- 寒濕:發病位置的表面較蒼白、下肢冰冷、寒性水腫,人也偏寒。
- 氣血虛:血氣不足致營養不足,腳形較幼。
- 肝腎虛:腰痠背痛、腳軟。
- 氣滯血瘀:腳出現瘀色斑塊,微絲血管像爆裂。
靜脈曲張患者的血液上流受阻,以致靜脈出現變形,如果不加以對治,靜脈有機會爆裂、潰爛,影響雙腿活動能力,因此必須阻止惡化。中醫治療靜脈曲張症,都是先辨證論治,根據所屬證型建議內服藥物,以達到健脾清熱袪濕、溫補肝腎或活血補氣等效果。她又指出,一般患者可常服用黑豆粥,材料包括:黑豆 100 克、米 100 克、紅糖適量、蘇木 15 克、雞血藤 20 克,先煎煮蘇木及雞血藤取汁,以汁煮黑豆加米,後加適量紅糖便可,此粥有行氣活血、袪濕及補脾胃的作用。
除了藥療,透過外洗亦能夠紓緩靜脈曲張。外洗藥以活血去瘀及行氣藥為主,如紅花、當歸、川弓各 15 克。使用方法:將這些材料加水煲滾再倒進盆內,當水蒸氣上升時,把腳放在盆上,蒸洗雙腿患處,一會兒才把腳放進浸泡,有助行氣活血,減輕步行時的痺痛問題。另一方法是推拿按摩,可針對小腿靜脈。由下至上順序推按,取足少陰腎經的第一個穴道開始,即是湧泉穴(位於足掌 2、3 趾掌凹陷處),然後沿著身體內側一直往上走到腳跟的太溪穴(位於足內踝與足筋中點),及足太陽膀胱經承山穴(小腿腓腸肌下側)向上推按,這些穴位有助改善腿部的血液循環。針灸對靜脈曲張發揮功效,可調理陰陽、改善氣血、通經活絡,具扶正軀邪作用。在陰靈泉、血海、太溪、三陰交等穴位施針,有袪濕、補脾、溫腎效果,如患者有肝腎虛,也同時在腰背的相關穴施針。靜脈曲張還能應用放血治療,只要在腫脹位置放血便可,但此方法帶來創傷,建議少用。
防靜脈曲張 6 Tips
- 睡前泡腳,改善氣血循環、減輕腳部腫脹。
- 睡眠時把小枕頭放在小腿下,減少血液於腳部積聚。
- 飲食清淡,不良飲食習慣如吃太多煎炸肥膩食物,會傷脾胃及形成濕滯。
- 經常站立,影響血流,因此久不久要坐下休息。
- 肥胖會加劇靜脈曲張,應當防範。
- 每日做 30 分鐘步行運動,保持氣血運行。
《香港經濟日報》
推薦閱讀:
※清晨中醫-針灸用針
※肩周炎的中醫特色診療
※生理醫療應用舉例
※中醫6招助你健腎強腰
※【健康秘笈】痛經還在喝紅糖水的,快看看中醫怎麼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