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東越列傳原文、注釋與翻譯

史記·東越列傳原文、注釋與翻譯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會員上傳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表評論( 30)

史記·東越列傳原文、注釋與翻譯

簡析:

本文記述東越的變遷史實,可分為兩部分。前段寫秦末漢初時,東越由郡縣變為閩越國和東海國,句踐的後裔無諸成為閩越王,搖成為東海王。後來,東海王助漢誅殺叛亂首領吳王濞而遷處江淮間。餘善殺閩越王郢而得立東越王。第二段寫餘善謀反而被殺,東越國重新變為郡縣,其民遷處江淮間。

文中揭示了東越與中原的歷史淵源和密切關係,表現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逐漸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反映了作者維護中央政權的大一統思想。

文章敘事有分有合,主線分明,重點突出。文字樸實而簡煉,在平淡中顯示出特異的風采。

原文、注釋與翻譯:

閩越王無諸及越王海王搖者①,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②,姓鄒氏③。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④,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⑤,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主命⑥,弗王⑦,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⑧,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⑨,都東冶⑩。孝惠三年(11),舉高帝時財功(12),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13),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後數世,至孝景三年(14),吳王濞反(15),欲從閩越(16),閩越未肯行,獨東甌從吳。乃吳破,東甌受漢購(17),殺吳王丹徙(18),以故皆得不誅(19),歸國(20)。

吳王子子駒亡走閩越(21),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越擊東甌。至建元三年(22),閩越發兵圍東甌。東甌食盡,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問太尉田蚡,蚡對曰:「越人相攻擊,固其常,又數反覆,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23)。自秦時棄弗屬。」於是中大夫庄助詰蚡曰(24):「特患力弗能救(25),德弗能覆;誠能(26),何故棄之?且秦舉咸陽而棄之(27),何乃越也(28)!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天子弗振(29),彼當安所告愬(30)?又何以子萬國乎(31)?」上曰:「太尉未足與計(32)。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33)。」乃遣庄助以節發兵會稽(34)。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兵(35),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36),遂發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東甌請舉國徙中國(37),乃悉舉眾來(38),處江、淮之間。

①閩越:越人的一支。東海:指今浙江南部*海的地區。搖:人名。②先:祖先。後文「奉閩越先」之「先」同此。③騶:當為「駱」。按陳直《史記新證》以為「騶為齊大姓,不聞在閩越。傳文為『駱』字之誤無疑。」④君長:此指少數民族的首領。⑤畔:通「叛」。⑥主命:把持向諸侯發布命令的大權。⑦弗王:沒有封無諸和搖為王。⑧漢五年:漢高帝五年(前202)。按稱漢系從劉邦於公元前二○六年被項羽封為漢王開始。⑨王:稱王。故地:即舊地,原來的地方。⑩都:建都城。(11)孝惠三年:漢惠帝三年(前192)。(12)舉:列舉。越功:越國的功勞。(13)便附:願意歸附。(14)孝景三年:漢景帝三年(前154)。(15)吳王濞反:景帝三年正月,吳王濞聯合趙、楚等國發動了所謂斬晁錯、清君側的「七國之亂」。事詳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欲從閩越:意謂想讓閩越跟隨他造反。從:隨。(16)購:以重金收買。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欲從閩越:意謂想讓閩越跟隨他造反。從:隨。(17)以重金收習。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載:「漢使人以利啗東越,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使人啗殺吳王,盛其頭,馳傳以聞。」(18)殺吳王丹徙:即殺吳王于丹徙。(19)誅:責罰。(20)歸國:指回到東越本土。(21)亡走:逃跑。(22)建元三年:即公元前一三八年。建元為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23)煩:打擾。(24)詰:詰難、質問。(25)特:只是。患:擔心。(26)誠:如果。(27)舉:全部;整個。(28)何乃:何只。(29)振:救助。(30)安所:何處。愬(sù,訴):告。(31)子:這裡是養育、愛護的意思。(32)與計:同他商量事情。(33)虎符:兵符,古代調兵遣將的信物。銅鑄虎形,中分為二,右存於朝廷,左由被遣將帥保存。有事調遣,合符為證。(34)以節:猶「持節」。節為使者信物。(35)距:通「拒」。後文「至建元六年」段「閩越王郢發兵距漢」、「公鼎六年秋」段「發兵距漢道」等句中的「距」字均同此。(36)諭:明告。意指:此指皇帝的命令。指:同「旨」。意圖。(38)徙中國:遷移到中原地區。(37)悉:全。

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他們的祖先都是越王句踐的後代,姓騶。秦朝吞併天下後,都被廢除王號,成為君長,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為閩中郡。待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隨諸侯滅亡了秦國。在當時,項籍把持向諸侯發布命令的大權,沒有立無諸和搖為王,因此,他們沒有歸附楚王。漢王攻擊項籍,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輔助漢王。漢王五年(前202)時,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漢惠帝三年,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朝廷認為閩君搖的功勞多,他的百姓也願意歸附,於是就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甌,世俗之人稱他為東甌王。

過了幾代人之後,到漢景帝三年(前154)時,吳王劉濞謀反,想讓閩越跟隨他反叛漢朝,閩越不肯採取行動,只有東甌跟隨吳王造反。等到吳國被攻破,東甌接受了漢朝的重金收買,在丹徒殺死了吳王劉濞,因此都沒有被誅殺,回到了自己的國中。

吳王的兒子子駒逃亡到閩越,怨恨東甌殺了他父親,經常勸說閩越去攻打東甌。到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出動軍隊圍攻東甌。東甌糧食用盡了,蒙受困難,將要投降,就派人向漢天子告急。天子向田蚡詢問此事,田蚡回答說:「越人之間相互攻打,本來是常有的事,其態度又反覆無常,不值得煩擾中國前去救援。從秦朝就開始拋棄他們,不把他們當做從屬國。」於是中大夫庄助就詰難田蚡說:「只是擔心力量不足,援救不了他們,恩德淺薄,不能覆蓋他們;如果真有能力救助他們,為何要拋棄他們呢?而且秦國連整個咸陽都拋棄了,何況是越人呢!如今小國在遇到困難沒辦法時,來向天子告急,天子不去救援,他們將向哪裡去訴苦求救呢?天子又怎樣來養育保護萬國民眾呢?」天子說:「大尉的主張不值得商議。我剛即位,也不想拿出虎符從郡國調動軍隊去打仗。」於是就派遣庄助拿著符節到會稽去調兵出征。會稽太守想對抗命令,不給庄助調兵出征,庄助就殺了一位軍司馬,明白地申明天子的旨意,會稽太守才發兵從海上去救援東甌。軍隊尚未到達東甌,閩越就領兵撤離了。東甌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國去,於是就率領全體民眾到中國來,居住在江淮一帶。

推薦閱讀:

鰻魚的代替品
行業+翻譯的自我修養(以葡萄酒行業
翻譯質檢書:葉渭渠譯《雪國》(155)
荊軻刺秦王文言文怎麼翻譯?
高級翻譯的一群之路

TAG:史記 | 翻譯 | 注釋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