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鮮不中毒:不吃內臟只吃肉

前不久,一則報告顯示海水污染導致貝類重金屬嚴重超標,從而導致長期食用貝類的人身體出現損害。海鮮有毒,喜歡吃海鮮的人該如何辦?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新快報記者陳艷通訊員王敏慢性中毒後會出現痛痛病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職業病防治院副院長劉移民表示,「就金屬中毒來說,最常見的是鉛、鎘、汞、錳、鉻等慢性中毒。」劉移民告訴記者,以此次報道的鎘超標90倍來看,當鎘慢性中毒之後,會出現「痛痛病」,因為病人患病後全身肌肉、骨骼非常疼痛,終日喊痛不止。原來,鎘進入人體,使骨骼中的鈣大量流失,使病人骨質疏鬆、骨骼萎縮、關節疼痛。曾有一個患者,打了一個噴嚏,竟使全身多處發生骨折。重金屬中毒還會導致人們患癌症的幾率增加,如砷暴露與肺癌、皮膚癌、膀胱癌及腎癌的發生存在著關聯;鉛中毒會直接損傷睾丸,導致怎麼努力都懷不上孩子;鋁中毒可造成嚴重的記憶力喪失,整天丟三落四;不鏽鋼餐具、辦公設備里隱藏著的六價鉻化合物等,如果中毒或刺激可引起皮膚敏感,出現紅斑、脫皮甚至引起肺癌等。支招:吃貝類去內臟只吃肌肉海水受污染後,魚類容易聚集鉛和汞,甲殼動物富集鎘和汞,軟體動物中富集鉛。當然少吃為妙是最安全的,但對海鮮貝類欲罷不能的「愛好者」該如何是好呢?專家稱,首先要選擇污染較小的水域出產的魚類,但這很難做到。專家稱,每次吃的海鮮中的重金屬含量究竟多少很難界定,加上個體的代謝能力有較大的差異,只要不是天天吃,一周一兩次影響也不會太大。建議:吃海鮮不要超過每天一種,數量不要超過100克;盡量食用體積小的海鮮,體積大的海鮮處在食物鏈較高階段,體內富集的污染物較多;不吃或少吃魚頭、魚皮、油脂、內臟、魚卵、魚翅。最後,吃的時候也有技巧。專家稱,「貝殼類均是肌肉中的重金屬含量最低,而內臟(含消化系統、生殖系統等)的重金屬含量高,也就是說,食用貝類時選食肌肉部分是最安全的。」國人食用雙殼類的貝類時,很多(如牡蠣、蛤、蟶、蚶、貽貝等)都是食用整個軟體部,這大大增加了攝入重金屬的風險。診治:一旦發現用解毒劑要知道自己有沒有重金屬中毒可以通過血液、尿液的重金屬檢測。劉移民表示,這個檢測在職業病防治院(如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研究機構及高等院校的理化實驗室都可以做,所以如果檢測出重金屬超過正常限值,先不要急,等過幾天再複查看看。通過檢查就能發現體內究竟是哪種金屬元素超標。要是兩次檢測都有問題,就必須找原因。「體內的重金屬超標並非不可解,只要儘早使用特效解毒劑就可。」劉移民告訴記者,任何重金屬中毒都有其相應的有效解毒劑,可促進重金屬排泄,使其達到正常水平。然而,由此產生的損傷是不可以逆轉的,因此,早發現和早治療更加重要。陳艷、王敏(授權轉載務必註明來源「 金羊網 -- 新快報 」)
推薦閱讀:

病在脊柱,害在內臟!別說我沒告訴你!
糖尿病根在內臟陰陽失調
你該減的不只是肥,還有內臟脂肪
心寬體胖未必好事 內臟胖更危險
精氣神的藏身之處|提墜:練五行,強內臟

TAG:內臟 | 中毒 | 海鮮 | 吃海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