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年有一部電影神作,那它就是《敦刻爾克》

(本文略有劇透,請讀者慎入。)

這是懷錶的滴答……

這是引擎的轟鳴……

這是心跳的噗噗聲……

貫穿《敦刻爾克》的,是這些音效,也許還有隆隆炮火聲。它們被漢斯·季默處理成了音樂,單調又緊張地螺旋式上升,為這部對白不多的影片找到了一個完美的聲音形象。

如果非要用行話,這叫做「永無止境的音階」(Shepard tone),如同理髮店門口那個不停旋轉的圓柱,似乎一直在往高處攀升,其實只是原地轉圈。

這大概是對法國敦刻爾克海灘上那40萬士兵最準確的心理描寫了。無盡的等待,無盡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險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無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換成大白話,就是「我心都要跳出來了」。

不要以為這是漢斯·季默一個人想出來的高招。諾蘭在2006年的《致命魔術》中早就用過;這次,他把自己懷錶的滴答聲錄製下來,發給漢斯·季默,還讓音效師把船隻的引擎聲發給他,作為音樂速度的參考。

總之,這不同於漢斯·季默以往的電影配樂。

《敦刻爾克》也不同於以往的戰爭片。

這是一部極其收斂、但內力無窮的影片,是一個刻意讓你見樹不見林的故事,是一部敢於打破所有條條框框、藝術造詣和成就令人驚嘆的作品。

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是一部牛逼閃閃的電影。沒有人敢像諾蘭那樣拍攝這個類型和這個規模的影片。

「見樹不見林」通常是一個貶義詞。一般的戰爭片千方百計把背景信息告訴觀眾,比如片頭加上解釋字幕。《敦刻爾克》開場也有字幕,但居然不提供什麼有助於了解全局的信息。戰爭片不可或缺的將軍們齊聚一堂共商戰略戰術的場景,本片中壓根沒出現。本片出現的最高級別軍官是凱尼斯·布拉納飾演的博爾頓,這個角色是在真實人物詹姆斯·克魯斯頓(James Campbell Clouston)的基礎上虛構的,真人因為他的船被擊沉而犧牲。影片沒有這段,他關於救援即將到來的自信,隨著劇情的展開時而顯得空洞。

如果你不了解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欣賞本片非但不會有困難,反而更能體會海灘上戰士們的惴惴不安。儘管《敦刻爾克》是戰爭片,但感受起來它更像一部懸疑片,讓你從頭至尾置身於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優秀的戰爭片都會反映生命如草芥的殘酷,本片也不例外,但它的手法跟《拯救大兵瑞恩》截然不同。《瑞恩》中,身邊戰友的死亡慘不忍睹,而《敦刻爾克》的死是快速的,毫無近景和特寫的關照,彷彿踩死個螞蟻一般。被德軍炮火擊中的軍艦,一眨眼就沉沒了,完全沒有給人抒發《泰坦尼克號》式悲情的時間。

然而,《敦刻爾克》不是從一個士兵的角度反映這個事件,它確實是全景式的,呈現了陸地、海上、空中三個角度。但這三方的人物似乎並沒有協調統一:海上救援船對於空中戰機的判斷,是基於自己的經驗;海灘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麼時候會來營救;空中的戰機需要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是燃油還夠用多久……如同德軍的炮火什麼時候到、多猛烈、自己會不會因此喪命,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隨機的。逃得早的未必活命,這又是跟《泰坦尼克號》不同的地方,也是希特勒的殘忍之處(也有人理解成仁慈),明明可以消滅這40萬德國的敵軍,偏偏逗他們玩,搞得他們生不如死。

至於希特勒為什麼沒有在敦刻爾克斬草除根,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有幾種不同解釋。此處就不鋪開了,就像影片對此也興趣缺缺。反正,在敦刻爾克海灘上的士兵們,他們沒有後知後覺,他們面臨的是無窮盡的未知。

而影片恰恰天才地展現了這種狀態——對於下一秒鐘即將發生什麼完全防不勝防。

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是處理時間的高手,它可以讓兩個鏡頭跨越數百萬年(如《2001太空遨遊》),也可以像《泰坦尼克號》那樣把時間拉長(銀幕上沉船的過程要長於真實事件)。諾蘭是高手中的高手,他在很多影片中都像工匠玩泥塑一樣,把時間變成把玩的對象。《記憶碎片》兩條敘事線一條順著發展,另一條倒著,最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盜夢空間》採用了夢裡套夢的結構。《星際穿越》解讀了蟲洞原理和第五維空間。諾蘭不同於很多藝術片編導的是,他不僅敢於大膽實驗,而且將這種實驗服務於敘事效果,因此,通常只有小眾文藝片敢玩的技巧,他卻可以玩出大票房。

《敦刻爾克》用字幕交代了這個關於時間的實驗:發生在海灘上的事情長達一周時間,海上救援的故事是一天,空中阻擊戰僅為一個小時。但這三個時間軸被當作相同長度來處理,跟《星際穿越》中「天上一天,人間十年」是相同的概念。可是,《星際穿越》是科幻片,允許這種虛構,而《敦刻爾克》是嚴肅的歷史題材,從來沒人這麼玩過。

除了時間,影片對於空間的表現也做到了極致。比如德軍飛機擊沉掃雷艦以及英軍第三架噴火戰鬥機擊落德國戰機,分別從不同視角加以呈現,如同球賽直播對進球的多角度再現,會讓不熟悉非線性敘事的觀眾錯以為是多艘掃雷艦和多架飛機。一旦你明白了這種手法,就會本能地從影片提供的不同視角獲得更深層的體驗。

《敦刻爾克》把多視角玩到爐火純青,但它卻拒絕採用無所不知的上帝視角。

一部該題材的常規戰爭片,多半會出現希特勒和丘吉爾。本片不僅沒有希特勒,甚至沒有出現一個德國兵,略有刻意之嫌,但那40萬士兵在海灘上的那一周,分分秒秒會葬身德軍槍火炮火,恐怕真的看不到德軍的人影。

不讓丘吉爾出鏡,這也是諾蘭有意識的選擇。影片以這位英國首相那場著名演講作為終結,卻沒有用丘吉爾的原聲或畫面(包括演員扮演),而是讓代表觀眾視角的小戰士,在列車上讀報紙來間接反映。這種手法斯匹爾伯格在《林肯》中也用過,即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說,是用普通士兵的口背誦出來的。這是平民意識的藝術反映,即丘吉爾再重要,但歷史是成千上萬的無名小卒創造的。

這些無名小卒每一個人都代表了很多人,這在道森先生跟他兒子彼得身上表現得無以復加。道森有航海經驗,但他開的是一艘家庭遊玩的船;而且,他沒有將小艇交給英國海軍,而是親自駕船去敦刻爾克救人。後來我們才得知,他的愛國行為中也夾雜著私人因素:他的大兒子曾加入英國空軍,已經犧牲。道森先生的行為跟他兒子的朋友喬治是相反的,他非常冷靜,沒有一絲衝動,他完全知道此行有多麼危險,但又沒有自帶悲壯。他身上的英國紳士風,迥異於銀幕常見的美國英雄。

看完本片後,有人問我,誰演得最好。我說,每個演員都非常出色,但若硬要選一位,我會選演道森的演員。回家一查,原來那是馬克·里朗斯,人家已經拿過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了。演這麼一個話不多、動作更少的角色,這位英國老戲骨每天開著那艘小艇,聽了大量戰時錄音,並且利用拍攝間隙做了很多即興表演,來深化這個人物。

而導演也是有心人,他特意徵用了12艘曾參加敦刻爾克救援行動的私家船,這是其中之一。而那次名叫Dynamo行動的救援,一共有700來艘私家船隻從英國駛向法國,共救出了30多萬士兵,是丘吉爾預估被救人數的整整十倍。全片唯一的煽情點,是當雲霧散去,那上百艘私家船出現在銀幕上,你猛然頓悟,原來道森先生不是單槍匹馬,他是英國百姓的化身,正如那個名叫湯米的士兵是40萬敦刻爾克士兵的縮影。

這堪稱英國主旋律,它帶有典型的英國秉性,不張揚,不高調,一切是收著的,是走心的。如此,觀眾被感動,也是從內心慢慢向外滲透,而不是美式的英雄主義。

導演甚至要求,所有角色必須用英國演員,英美之間常見的美國明星操倫敦腔演英國人的慣例,在本片中便銷聲匿跡了。

欣賞這部影片不需要背景知識,但需要心無旁騖,徹底沉浸在裡面。因此,必須在影院觀看,而且銀幕越大越好,對音響效果的要求也非常高。以往的觀影經驗不妨先擱置一邊,因為,劇情鋪陳、人物塑造等在本片中的佔比是不同於常規戰爭片的。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拯救大兵瑞恩》以來最偉大的戰爭片。《瑞恩》破了之前戰爭片的規矩,比如人物尚未確立便陣亡、兩頭的戰爭戲跟中間的思辨段落涇渭分明,等等。《敦刻爾克》展現出一種近乎印象派的效果,一切是那麼逼真,又那麼倏忽。它不是一部描述敦刻爾克的紀錄片,但它最大限度還原了當時的外部細節及內心世界。

一部只有克里斯托弗·諾蘭才能拍得出來的影片,來自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加上對觀眾審美能力的精準把握和提升。然而,這位當今世界影壇最具分量的「大神」,卻從未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記憶碎片》和《盜夢空間》曾獲最佳編劇提名;《盜夢空間》獲最佳影片提名。)他現在的地位酷似1994年的斯匹爾伯格,而且藝術上的探索精神超過前輩,但《辛德勒的名單》之前斯匹爾伯格已經拿過三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了。

所以,學院欠諾蘭一個小金人。

但我們作為觀眾,無需欠誰一張電影票之類陳詞濫調。我們除了購票(最好是Imax場,因為巨幕能提升沉浸效果),還需要以開放的心態,便能進入諾蘭的世界。


推薦閱讀:

《盲山》和《盲井》這種電影怎麼評價?
《富貴男與貧窮女》這部怎麼有那麼高人氣?
回答:如何評價電影《黃金時代》?
影單來了|細思極恐,欲罷不能的7部電影
豆瓣評分最高的鋼琴電影,哪部最讓你心動!

TAG:電影 | 神作 | 敦刻爾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