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作品欣賞及技法分析
湖山晴靄
這是黃賓虹描繪江南秀麗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畫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潑寫,然後因勢利導,隨機應變,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適當鋪墊,使之色墨交融,渾然一片,傳神般地呈現出江南晴靄勝景。
擬孫雪居筆意
這是黃賓虹八十六歲時的佳作,標誌著他繪畫風格從清逸疏朗向渾厚華滋的轉變。此圖雖取材於常見的自然景色,然樹木朦朧蒼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疊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氣象。技法上,以斑駁凝練的墨線勾勒山石樹木的形質,再用濕筆暈染;在著色上,已從漬墨法發展到漬色畫法,從而合畫面色漬漫溢、流彩飛揚,使色墨渾然一體,加上那幾筆淡墨勾勒而成的遠山,以漬色鋪墊,具有一種超越視覺的美感。畫中點景人物精緻準確,形態生動,起到了「畫眼」的效果。這種以情定景,以情寫景的藝術處理手法,令山水意蘊的生命散發出大自然無限的活力。
江行圖
此畫最能體現黃賓虹紮實的傳統功力與獨特的審美個性。畫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聳立,中腰下黑壓壓的山巒橫斷其面,中間留出一條白帶,令高山與低巒形成了黑白、開合、虛實的強烈對比。那高山濃黑的整體中又間以幾座虛淡的屋宇,以山路襯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墊之,令低巒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虛白,水中著一小舟,兩隱士端坐其間,使畫面呈現出空靈靜謐的無言美境。全圖色墨融和,意境閑雅,傳達出作者淡泊曠遠的審美情味。「之」字型的構圖法,把沉鬱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態分別畫出,產生了一種縱深、突兀、幽然的神韻。
此畫描繪的是山村野渡的景緻,幾叢小樹,幾重山石,幾間茅舍,獨木橋橫卧兩岸。兩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熱切交談,一條溪澗直貫畫中,悄然無聲地向遠處流去。那幾筆濃淡相間似隨意抹成的浮雲,呈現出雨後初晴的神奇妙境。黃賓虹畫雨景堪稱高手。他畫雨景,既有雨中之景,又有雨後之景,亦有雨後初晴之陰山,更有深山夜色之雨景。此畫用他那純熟的積墨、破墨、淡墨諸法,任意潑瀉。再以花青、淡赭色作為適當鋪設,使之濃淡相宜,色墨交融,渾然一片,傳神般地傳達出「雨過雲猶濕,平橋水亂流。莫言風浪急,野岸有漁舟」的溪山晴 靄的動人境界。
水墨山水 1954 紙本水墨 88×36cm 此圖是黃賓虹91歲時所作,筆墨更為爐火純青,出神入化。左側高峰危岩,峭壁直立,中間一棵古松直插霄漢,樹後一處院落背靠青山,正中屋內一道人盤膝而坐,身旁桌上有丹鼎之爐列置,柴門院牆正對崎嶇山路,這是一處道家仙人修身養性的理想之地。這幅畫純用水墨,以淡墨、濃墨、宿墨,層層堆積,顯得鬱郁蒼蒼。粗看若亂石堆砌,細察則明暗塊面分明,組織有序,堅硬的岩石也產生了輕快感,似不經意,卻見匠心。
渴筆山水 題曰:"宋元人渴筆法,剛而能柔,潤而不枯,得一辣字訣。毛筆含少量墨、水,下筆落墨難以厚潤飽滿,所以,須以全身之力赴於筆底,下筆剛勁而見柔韌,積墨不厚卻顯潤澤。黃賓虹的鄉邦先賢程邃,正是以枯筆焦墨卻能「潤含春澤,乾裂秋風」而為後世推重。黃賓虹在這幅作品中,不同於古人的是他更追求形體的厚重感和線條本身質實感。在淡墨淡色渲染的基礎上,以並不少量的烏亮的焦墨,但落筆勁健,如刻如鑿,以行筆澀逆但快速肯定的過程中出現的"飛白"痕來表現焦墨渴筆的蒼潤,並有意用不多渲染、留出較多空白的方法,拉開較大的黑白反差關係,也正是為表現剛與柔、枯與潤的反差關係,雖距離很大,但很融洽,所以畫面氣氛鬱勃而響亮,這大約就是黃賓虹所要的那個"辣"吧。
推薦閱讀:
※田英章? 歐楷作品100幅
※曹克家 畫貓作品
※徐悲鴻畫馬傳世經典作品
※我的作品和我的作品的作品
※陳世中花鳥作品欣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