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300萬年前大熊貓從「食肉」改「食竹」

2013年01月05日 10:19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張鈁 劉佳分享到:更多0人參與0條評論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熊貓種群演化史及適應性相關成果在《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該研究通過基因組學和群體遺傳學方法描繪出了熊貓完整的演化史輪廓。熊貓演化的譜系歷史可以追溯到800萬年前,在過去的數百萬年間,熊貓曾經一度繁盛,而如今僅存的一個種屬——大熊貓也瀕臨滅絕。最近調查顯示,大熊貓僅分布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六個山系: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涼山,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1600隻。在本項研究中,科研人員依據基因組信息確定這六個山系熊貓可劃分為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涼山三個遺傳系,通過構建大熊貓從起源到如今的演化歷史,揭示出其間所經歷的兩次種群擴張、兩次瓶頸和兩次種群分化現象。大約在300萬年前,原始大熊貓的食譜結構從肉食發展為以竹為食,「侏儒型」大熊貓出現。當時溫熱潮濕的環境適合竹林的生長,從而促使大熊貓種群出現了第一次擴張。大約在70萬年前,大熊貓種群數量開始下降,到30萬年前左右,出現了第一次瓶頸。這是因為在此期間,中國出現了兩次巨大的更新世冰川作用,寒冷的氣候變化導致體形龐大的巴氏大熊貓替代了「侏儒型」大熊貓。在倒數第二次冰期之後,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又出現了第二次擴張,並且在5萬年前到3萬年前達到頂峰,其間大湖期溫熱的氣候可能對大熊貓的繁盛起到很大作用,而這一時期高山針葉林是適宜熊貓棲息的環境。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由於嚴重的高山冰川作用、氣候寒冷、黃土沉積,導致大量的熊貓棲息地喪失,從而給其種群造成了第二次瓶頸。大約在30萬年前,熊貓種群分化成為秦嶺和非秦嶺兩支。而模擬結果顯示,在4萬年前左右,非秦嶺種群擴張了三倍,而秦嶺種群則下降了80%。其後,非秦嶺種群數量逐漸減少,而秦嶺種群則漸趨穩定。大約在2800年前,非秦嶺種群分化成兩個分支,即岷山熊貓和邛崍山-大小相嶺-涼山熊貓,形成了如當前穩定的三個遺傳系。在對秦嶺熊貓的進一步分析中,相比於自然環境,研究人員指出人類活動對其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在我國從春秋時期的農業變革和林地開墾,到漢唐時期的砍伐森林修建宮室和以熊貓為娛樂及外交策略,無不對其生境和種群造成嚴重影響。

[責任編輯:徐鵬遠]標籤:種群擴張大熊貓種群大相嶺分享到:更多0人參與0條評論列印轉發相關新聞:·研究顯示DNA壽命只680萬年 復活霸王龍已不可能(圖)·研究顯示DNA壽命只680萬年 復活霸王龍已不可能·最新研究認為:人類行為現代化始於7萬年前南非·考古發現人類可能從4萬年前就掌握遠洋捕魚技術·8000年前牛欄洞人已自製木簽挑螺肉吃
推薦閱讀:

能「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嗎?——二水居士校釋老拳譜(七)
歐美科學家研究表明:長期和寵物泡在一起的兒童不宜患過敏症
你會讀教育研究論文嗎?
《論語》釋名研究綜述
毛澤東對世界三大宗教的解讀和研究

TAG:熊貓 | 大熊 | 大熊貓 | 研究 | 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