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BS ;2、ESP (Electronic Stabilty Program,行車動態穩定系統)

概述

  「ABS」(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中文譯為「防抱死剎車系統」.它是一種具有防滑、防鎖死等優點的汽車安全控制系統。ABS是常規剎車裝置基礎上的改進型技術,可分機械式和電子式兩種。  現代汽車上大量安裝防抱死制動系統,ABS既有普通制動系統的制動功能,又能防止車輪鎖死,使汽車在制動狀態下仍能轉向,保證汽車的制動方向穩定性,防止產生側滑和跑偏,是目前汽車上最先進、制動效果最佳的制動裝置。  普通制動系統在濕滑路面上制動,或在緊急制動的時候,車輪容易因制動力超過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而安全抱死。  近年來由於汽車消費者對安全的日益重視,大部分的車都已將ABS列為標準配備。如果沒有ABS,緊急制動通常會造成輪胎抱死,這時,滾動摩擦變成滑動摩擦,制動力大大下降。而且如果前輪抱死,車輛就失去了轉向能力;如果後輪先抱死,車輛容易產生側滑,使車行方向變得無法控制。所以,ABS系統通過電子機械的控制,以非常快的速度精密的控制制動液壓力的收放,來達到防止車輪抱死,確保輪胎的最大制動力以及制動過程中的轉向能力,使車輛在緊急制動時也具有躲避障礙的能力。  隨著世界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安全性日益成為人們選購汽車的重要依據。目前廣泛採用的防抱制動系統(ABS)使人們對安全性要求得以充分的滿足。  汽車制動防抱系統,簡稱為ABS,是提高汽車被動安全性的一個重要裝置。有人說制動防抱系統是汽車安全措施中繼安全帶之後的又一重大進展。汽車制動系統是汽車上關係到乘客安全性最重要的二個系統之一。隨著世界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汽車的安全性越來越為人們重視。汽車制動防抱系統,是提高汽車制動安全性的又一重大進步。  ABS防抱制動系統由汽車微電腦控制,當車輛制動時,它能使車輪保持轉動,從而幫助駕駛員控制車輛達到安全的停車。這種防抱制動系統是用速度感測器檢測車輪速度,然後把車輪速度信號傳送到微電腦里,微電腦根據輸入車輪速度,通過重複地減少或增加在輪子上的制動壓力來控制車輪的打滑率,保持車輪轉動。在制動過程中保持車輪轉動,不但可保證控制行駛方向的能力,而且,在大部分路面情況下,與抱死〔鎖死〕車輪相比,能提供更高的制動力量。ABS發展歷程  ABS系統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期,早在1928年制動防抱理論就被提出,在30年代機械式制動防抱系統就開始在火車和飛機上獲得應用,博世(BOSCH)公司在1936年第一個獲得了用電磁式車輪轉速感測器獲取車輪轉速的制動防抱系統的專利權。  進入50年代,汽車制動防抱系統開始受到較為廣泛的關注。福特(FORD)公司曾於1954年將飛機的制動防抱系統移置在林肯(LINCOIN)轎車上,凱爾塞·海伊斯(KELSEHAYES)公司在1957年對稱為「AUTOMATIC」的制動防抱系統進行了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制動防抱系統確實可以在制動過程中防止汽車失去方向控制,並且能夠縮短制動距離;克萊斯勒(CHRYSLER)公司在這一時期也對稱為「SKIDCONTROL」的制動防抱系統進行了試驗研究。由於這一時期的各種制動防抱系統採用的都是機械式車輪轉速感測器的機械式制動壓力調節裝置,因此,獲取的車輪轉速信號不夠精確,制動壓力調節的適時性和精確性也難於保證,控制效果並不理想。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控制制動防抱系統的發展成為可能。在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初期,一些電子控制的制動防抱系統開始進入產品化階段。凱爾塞·海伊斯公司在1968年研製生產了稱為「SURETRACK」兩輪制動防抱系統,該系統由電子控制裝置根據電磁式轉速感測器輸入的後輪轉速信號,對制動過程中後輪的運動狀態進行判定,通過控制由真空驅動的制動壓力調節裝置對後制動輪缸的制動壓力進行調節,並在1969年被福特公司裝備在雷鳥(THUNDERBIRD)和大陸·馬克III(CONTINENTALMKIII)轎車上。  克萊斯勒公司與本迪克斯(BENDIX)公司合作研製的稱為「SURE-TRACK」的能防止4個車輪被制動抱死的系統,在1971年開始裝備帝國(IMPERIAL)轎車,其結構原理與凱爾塞·海伊斯的「SURE-TRACK」基本相同,兩者不同之處,只是在於兩個還是四個車輪有防抱制動。博世公司和泰威士(TEVES)公司在這一時期也都研製了各自第一代電子控制制動防抱系統,這兩種制動防抱系統都是由電子控制裝置對設置在制動管路中的電磁閥進行控制,直接對各制動輪以電子控制壓力進行調節。  別克(BUICK)公司在1971年研製了由電子控制裝置自動中斷髮動機點火,以減小發動機輸出轉矩,防止驅動車輪發生滑轉的驅動防抱轉系統.  瓦布科(WABCO)公司與賓士(BENZ)公司合作,在1975年首次將制動防抱系統裝備在氣壓制動的載貨汽車上。  第一台防抱死制動系統ABS(Anti-lock BrakeSystem),在1950年問世,首先被應用在航空領域的飛機上,1968年開始研究在汽車上應用。70年代,由於歐美七國生產的新型轎車的前輪或前後輪開始採用盤式制動器,促使了ABS在汽車上的應用。1980年後,電腦控制的ABS逐漸在歐洲、美國及亞洲日本的汽車上迅速擴大。到目前為止,一些中高級豪華轎車,如西德的賓士、寶馬、雅迪、保時捷、歐寶等系列,英國的勞斯來斯、捷達、路華、賓利等系列,義大利的法拉利、的愛快、領先、快意等系列,法國的波爾舍系列,美國福特的TX3、30X、紅彗星及克萊斯勒的帝王、紐約豪客、男爵、道奇、順風等系列,日本的思域,凌志、豪華本田、奔躍、俊朗、淑女300Z等系列,均採用了先進的ABS。到1993年,美國在轎車上安裝ABS已達46%,現今在世界各國生產的轎車中有近75%的轎車應用ABS。  現今全世界已有本迪克斯、波許、摩根.戴維斯、海斯.凱爾西、蘇麥湯姆、本田、日本無限等許多公司生產ABS,它們中又有整體和非整體之分。預計隨著轎車的迅速發展,將會有更多的廠家生產。  這一時期的各種ABS系統都是採用模擬式電子控制裝置,由於模擬式電子控制裝置存在著反應速慢、控制精度低、易受干擾等缺陷,致使各種ABS系統均末達到預期的控制效果,所以,這些防抱控制系統很快就不再被採用了。  進入70年代後期,數字式電子技術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迅速發展,為ABS系統向實用化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博世公司在1978年首先推出了採用數字式電子控制裝置的制動防泡系統--博世ABS2,並且裝置在賓士轎車上,由此揭開了現代ABS系統發展的序幕。儘管博世ABS2的電子控制裝置仍然是由分離元件組成的控制裝置,但由於數字式電子控制裝置與模擬式電子控制裝置相比,其反應速度、控制精度和可靠性都顯著提高,因此,博世ABS2的控制效果己相當理想。從此之後,歐、美、日的許多制動器專業公司和汽車公司相繼研製了形式多詳的ABS系統。  「自動防抱死剎車」的原理並不難懂,在遭遇緊急情況時,未安裝ABS系統的車輛來不及分段緩剎只能立刻踩死。由於車輛衝刺慣性,瞬間可能發生側滑、行駛軌跡偏移與車身方向不受控制等危險狀況!而裝有ABS系統的車輛在車輪即將達到抱死臨界點時,剎車在一秒內可作用60至120次,相當於不停地剎車、放鬆,即相似於機械自動化的「點剎」動作。此舉可避免緊急剎車時方向失控與車輪側滑,同時加大輪胎摩擦力,使剎車效率達到90%以上。  從微觀上分析,在輪胎從滾動變為滑動的臨界點時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達到最大。在汽車起步時可充分發揮引擎動力輸出(縮短加速時間),如果在剎車時則減速效果最大(剎車距離最短)。ABS系統內控制器利用液壓裝置控制剎車壓力在輪胎髮生滑動的臨界點反覆擺動,使在剎車盤不斷重複接觸、離開的過程而保持輪胎抓地力最接近最大理論值,達到最佳剎車效果。  ABS的運作原理看來簡單,但從無到有的過程卻經歷過不少挫折(中間缺乏關鍵技術)!1908年英國工程師J. E.Francis提出了「鐵路車輛車輪抱死滑動控制器」理論,但卻無法將它實用化。接下來的30年中,包括Karl Wessel的「剎車力控制器」、Werner Möhl的「液壓剎車安全裝置」與Richard Trappe的「車輪抱死防止器」等嘗試都宣告失敗。在1941年出版的《汽車科技手冊》中寫到:「到現在為止,任何通過機械裝置防止車輪抱死危險的嘗試皆尚未成功,當這項裝置成功的那一天,即是交通安全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可惜該書的作者恐怕沒想到這一天竟還要再等30年之久。  當時開發剎車防抱死裝置的技術瓶頸是什麼?首先該裝置需要一套系統實時監測輪胎速度變化量並立即通過液壓系統調整剎車壓力大小,在那個沒有集成電路與計算機的年代,沒有任何機械裝置能夠達成如此敏捷的反應!等到ABS系統的誕生露出一線曙光時,已經是半導體技術有了初步規模的1960年代早期。  精於汽車電子系統的德國公司Bosch(博世)研發ABS系統的起源要追溯到1936年,當年Bosch申請「機動車輛防止剎車抱死裝置」的專利。1964年(也是集成電路誕生的一年)Bosch公司再度開始ABS的研發計劃,最後有了「通過電子裝置控制來防止車輪抱死是可行的」結論,這是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名詞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世界上第一具ABS原型機於1966年出現,向世人證明「縮短剎車距離」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投入的資金過於龐大,ABS初期的應用僅限於鐵路車輛或航空器。Teldix GmbH公司從1970年和賓士車廠合作開發出第一具用於道路車輛的原型機——ABS 1, 該系統已具備量產基礎,但可靠性不足,而且控制單元內的組件超過1000個,不但成本過高也很容易發生故障。  1973年Bosch公司購得50%的Teldix GmbH公司股權及ABS領域的研發成果,1975年AEG、Teldix與Bosch達成協議,將ABS系統的開發計劃完全委託Bosch公司整合執行。「ABS 2」在3年的努力後誕生!有別於ABS 1採用模擬式電子組件, ABS 2系統完全以數字式組件進行設計,不但控制單元內組件數目從1000個銳減到140個,而且有造價降低、可靠性大幅提升與運算速度明顯加快的三大優勢。兩家德國車廠賓士與寶馬於1978年底決定將ABS 2這項高科技系統裝置在S級及7系列車款上。  在誕生的前3年中,ABS系統都苦於成本過於高昂而無法開拓市場。從1978到1980年底,Bosch公司總共才售出24000套ABS系統。所幸第二年即成長到76000套。受到市場上的正面響應,Bosch開始TCS循跡控制系統的研發計劃。1983年推出的ABS 2S系統重量由5.5公斤減輕到4.3公斤,控制組件也減少到70個。到了1985年代中期,全球新出廠車輛安裝ABS系統的比例首次超過1%,通用車廠也決定把ABS列為旗下主力雪佛蘭車系的標準配備。  1986年是另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除了Bosch公司慶祝售出第100萬套ABS系統外,更重要的是Bosch推出史上第一具供民用車使用的TCS/ASR循跡控制系統。TCS/ ASR的作用是防止汽車起步與加速過程中發生驅動輪打滑,特別是防止車輛過彎時的驅動輪空轉,並將打滑控制在10%到20%範圍內。由於ASR是通過調整驅動輪的扭矩來控制,因而又叫驅動力控制系統,在日本又稱之為TRC或TRAC。  ASR和ABS的工作原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兩者合併使用可形成更佳效果,構成具有防車輪抱死和驅動輪防打滑控制(ABS /ASR)系統。這套系統主要由輪速感測器、ABS/ ASR ECU控制器、ABS驅動器、ASR驅動器、副節氣門控制器和主、副節氣門位置感測器等組成。在汽車起步、加速及行進過程中,引擎ECU根據輪速感測器輸入的信號,當判定驅動輪的打滑現象超過上限值時,就進入防空轉程序。首先由引擎ECU降低副節氣門以減少進油量,使引擎動力輸出扭矩減小。當ECU判定需要對驅動輪進行介入時,會將信號傳送到ASR驅動器對驅動輪(一般是前輪)進行控制,以防止驅動輪打滑或使驅動輪的打滑保持在安全範圍內。第一款搭載ASR系統的新車型在1987年出現,賓士S 級再度成為歷史的創造者。  隨著ABS系統的單價逐漸降低,搭載ABS系統的新車數目於1988年突破了爆炸性成長的臨界點,開始飛快成長,當年Bosch的ABS系統年度銷售量首次突破300萬套。技術上的突破讓Bosch在1989年推出的ABS 2E系統首次將原先分離於引擎室(液壓驅動組件)與中控台(電子控制組件)內,必須依賴複雜線路連接的設計更改為「兩組件整合為一」設計!ABS 2E系統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捨棄集成電路,改以一個8 k位元組運算速度的微處理器(CPU)負責所有控制工作的ABS系統,再度寫下了新的里程碑。該年保時捷車廠正式宣布全車系都已安裝了ABS,3年後(1992年)賓士車廠也決定緊跟保時捷的腳步。  1990年代前半期ABS系統逐漸開始普及於量產車款。Bosch在1993年推出ABS 2E的改良版:ABS 5.0系統,除了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外,ABS 5.0裝置了運算速度加倍(16 k位元組)的處理器,該公司也在同年年中慶祝售出第1000萬套ABS系統。  ABS與ASR/ TCS系統已受到全世界車主的認同,但Bosch的工程團隊卻並不滿足,反而向下一個更具挑戰性的目標:ESP(Electronic Stabilty Program,行車動態穩定系統)前進!有別於ABS與TCS僅能增加剎車與加速時的穩定性,ESP在行車過程中任何時刻都能維持車輛在最佳的動態平衡與行車路線上。ESP系統包括轉向感測器(監測方向盤轉動角度以確定汽車行駛方向是否正確)、車輪感測器(監測每個車輪的速度以確定車輪是否打滑)、搖擺速度感測器(記錄汽車繞垂直軸線的運動以確定汽車是否失去控制)與橫向加速度感測器(測量過彎時的離心加速度以確定汽車是否在過彎時失去抓地力),在此同時、控制單元通過這些感測器的數據對車輛運行狀態進行判斷,進而指示一個或多個車輪剎車壓力的建立或釋放,同時對引擎扭矩作最精準的調節,某些情況下甚至以每秒150次的頻率進行反應。整合ABS、EBD、EDL、ASR等系統的ESP讓車主只要專註於行車,讓計算機輕鬆應付各種突髮狀況。  延續過去ABS與ASR誕生時的慣例,賓士S 級還是首先使用ESP系統的車型(1995年)。4年後賓士公司就正式宣布全車系都將ESP列為標準配備。在此同時,Bosch於1998及2001年推出的ABS 5.7、ABS 8.0系統仍精益求精,整套系統總重由2.5公斤降至1.6公斤,處理器的運算速度從48 k位元組升級到128 k位元組,賓士車廠主要競爭對手寶馬與奧迪也於2001年也宣布全車系都將ESP列為標準配備。Bosch車廠於2003年慶祝售出超過一億套ABS系統及1000萬套ESP系統,根據ACEA(歐洲車輛製造協會)的調查,今天每一輛歐洲大陸境內所生產的新車都搭載了ABS系統,全世界也有超過60%的新車擁有此項裝置。  「ABS系統大幅度提升剎車穩定性同時縮短剎車所需距離」RobertBosch GmbH(Bosch公司的全名)董事會成員Wolfgang Drees說。不像安全氣囊與安全帶(可以透過死亡數目除以車禍數目的比例來分析),屬於「防患於未然」的ABS系統較難以真實數據佐證它將多少人從鬼門關前搶回?但據德國保險業協會、汽車安全學會分析了導致嚴重傷亡交通事故的原因後的研究顯示,60%的死亡交通事故是由於側面撞車引起的,30%到40%是由於超速行駛、突然轉向或操作不當引發的。我們有理由相信ABS及其衍生的ASR與ESP系統大幅度降低緊急狀況發生車輛失去控制的機率。NHTSA(北美高速公路安全局)曾估計ABS系統拯救了14563名北美駕駛人的性命!  從ABS到ESP,汽車工程師在提升行車穩定性的努力似乎到了極限(民用型ESP系統誕生至今已近10年),不過就算計算機再先進仍須要駕駛人的適當操作才能發揮最大功效。  多數車主都沒有遭遇過緊急狀況(也希望永遠不要),卻不能不知道面臨關鍵時刻要如何應對?在緊急情況下踩下剎車時,ABS系統制動分泵會迅速作動,剎車踏板立刻產生異常震動與顯著噪音(ABS系統運作中的正常現象),這時你應毫不猶豫地用力將剎車踩死(除非車上擁有EBD剎車力輔助裝置,否則大多數駕駛者的剎車力量都不足),另外ABS能防止緊急剎車時的車輪抱死現象、所以前輪仍可控制車身方向。駕駛者應邊剎車邊打方向進行緊急避險,以向左側避讓路中障礙物為例,應大力踏下剎車踏板、迅速向左轉動方向盤90度,向右回輪180度,最後再向左回90度。最後要提的是ABS系統依賴精密的車輪速度感測器判斷是否發生抱死情況?平時要經常保持在各個車輪上的感測器的清潔,防止有泥污、油污特別是磁鐵性物質粘附在其表面,這些都可能導致感測器失效或輸入錯誤信號而影響ABS系統正常運作。行車前應經常注意儀錶板上的ABS故障指示燈,如發現閃爍或長亮,ABS系統可能已經故障(尤其是早期系統),應該儘快到維修廠排除故障。  要提醒的是,ABS/ ASR/ ESP系統雖然是高科技的結晶,但並不是萬能的,也別因為有了這些行車主動安全系統就開快車。  ABS這種最初被應用于飛機上的技術,現在已經十分普及,在十萬元以上級別的轎車上都可見到它的蹤影,有些大客車上也裝有ABS。裝有ABS的車輛在遇到積雪、冰凍或雨天等打滑路面時,可放心的操縱方向盤,進行制動。它不僅有效的防止了事故的發生,還能減少對輪胎的摩損,但它並不能使汽車縮短制動距離,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會有所增加ABS的工作原理  控制裝置和ABS警示燈等組成,在不同的ABS系統中,制動壓力調節裝置的結構形式和工作原理往往不同,電子控制裝置的內部結構和控制邏輯也可能ABS通常都由車輪轉速感測器、制動壓力調節裝置、電子不盡相同。  在常見的ABS系統中,每個車輪上各安裝一個轉速感測器,將有關各車輪轉速的信號輸入電子控制裝置。電子控制裝置根據各車輪轉速感測器輸入的信號對各個車輪的運動狀態進行監測和判定,並形成相應的控制指令。制動壓力調節裝置主要由調壓電磁閥組成,電動泵組成和儲液器等組成一個獨立的整體,通過制動管路與制動主缸和各制動輪缸相連。制動壓力調節裝置受電子控制裝置的控制,對各制動輪缸的制動壓力進行調節。  ABS的工作過程可以分為常規制動,制動壓力保持制動壓力減小和制動壓力增大等階段。在常規制動階段,ABS並不介入制動壓力控制,調壓電磁閥總成中的各進液電磁閥均不通電而處於開啟狀態,各出液電磁閥均不通電而處於關閉狀態,電動泵也不通電運轉,制動主缸至各制動輪缸的制動管路均處於溝通狀態,而各制動輪缸至儲液器的制動管路均處於封閉狀態,各制動輪缸的制動壓力將隨制動主缸的輸出壓力而變化,此時的制動過程與常規制動系統的制動過程完全相同  在制動過程中,電子控制裝置根據車輪轉速感測器輸入的車輪轉速信號判定有車輪趨於抱死時,ABS就進入防抱制動壓力調節過程。例如,電子控制裝置判定右前輪趨於抱死時,電子控制裝置就使控制右前輪刮動壓力的進液電磁閥通電,使右前進液電磁閥轉入關閉狀態,制動主缸輸出的制動液不再進入右前制動輪缸,此時,右前出液電磁閥仍末通電而處於關閉狀態,右前制動輪缸中的制動液也不會流出,右前制動輪缸的刮動壓力就保持一定,而其它末趨於抱死車輪的制動壓力仍會隨制動主缸輸出壓力的增大而增大;如果在右前制動輪缸的制動壓力保持一定時,電子控制裝置判定右前輪仍然趨於抱死,電子控制裝置又使右前出液電磁閥也通電而轉入開啟狀態,右前制動輪缸中的部分制動波就會經過處於開啟狀態的出液電磁閥流回儲液器,使右前制動輪缸的制動壓力迅速減小右前輪的抱死趨勢將開始消除,隨著右前制動輪缸制動壓力的減小,右前輪會在汽車慣性力的作用下逐漸加速;當電子控制裝置根據車輪轉速感測器輸入的信號判定右前輪的抱死趨勢已經完全消除時,電子控制裝置就使右前進液電磁閥和出液電磁閥都斷電,使進液電磁閥轉入開啟狀態,使出液電磁閥轉入關閉狀態,同時也使電動泵通電運轉,向制動輪缸泵輸送制動液,由制動主缸輸出的制動液經電磁閥進入右前制動輪缸,使右前制動輪缸的制動壓力迅速增大,右前輪又開抬減速轉動。  ABS通過使趨於抱死車輪的制動壓力循環往複而將趨於防抱車輪的滑動率控制,在峰值附著係數滑動率的附近範圍內,直至汽車速度減小至很低或者制動主缸的常出壓力不再使車輪趨於抱死時為止。制動壓力調節循環的頻率可達3~20HZ。在該ABS中對應於每個制動輪缸各有對進液和出液電磁閥,可由電子控制裝置分別進行控制,因此,各制動輪缸的制動壓力能夠被獨立地調節,從而使四個車輪都不發生制動抱死現象。  儘管各種ABS的結構形式和工作過程並不完全相同,但都是通過對趨於抱死車輪的制動壓力進行自適應循環調節,來防止被控制車輪發生制動抱死。ABS的功用  制動性能是汽車主要性能之一,它關係到行車安全性。評價一輛汽車的制動性能最基本的指標是制動加速度、制動距離、制動時間及制動時方向的穩定性。  制動時方向的穩定性,是指汽車制動時仍能按指定的方向的軌跡行駛。如果因為汽車的緊急制動(尤其是高速行駛時)而使車輪完全抱死,那是非常危險的。若前輪抱死,將使汽車失去轉向能力;若後輪抱死,將會出現甩尾或調頭(跑偏、側滑)尤其在路面濕滑的情況下,對行車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  汽車的制動力取決於制動器的摩擦力,但能使汽車制動減速的制動力,還受地面附著係數的制約。當制動器產生的制動力增大到一定值時,汽車輪胎將在地面上出現滑移。其滑移率  δ=(Vt-Va)/Vt×100%  式中:δ--滑移率;  Vt--汽車的理論速度;  Va--汽車的實際速度。  據試驗證實,當車輪滑移率δ=15%一20%時附著係數達到最大值,因此,為了取得最佳的制動效果,一定要控制其滑移率在15%~20%範圍內。  ABS的功能即在車輪將要抱死時,降低制動力,而當車輪不會抱死時又增加制動力,如此反覆動作,使制動效果最佳。ABS的兩種控制方式  1、雙參數控制  雙參數控制的ABS,由車速感測器(測速雷達)、輪速感測器、控制裝置(電腦)和執行機構組成。  其工作原理是車速感測器和輪速感測器,分別將車速和輪速信號輸入電腦,由電腦計算出實際滑移率,並與理想滑移率15%一20%作比較,再通過電磁閥增減制動器的制動力。  這種曳速感測器常用多普勒測速雷達。當汽車行駛時,多普勒雷達天線以一定頻率不斷向地面發射電磁波,同時又接收反射回來的電磁波,測量汽車雷達發射與接收的差值,便可以準確計算出汽車車速。而輪速感測器裝在變速器外殼,由變速器輸出軸驅動,它是一個脈衝電機,所產生的頻率與輪速成正比。  執行機構由電磁閥及繼電器等組成。電磁閥調整制動力,以便保持理想的滑移率。  這種ABS可保證滑移率的理想控制,防抱制動性能好,但由於增加了一個測速雷達,因此結構較複雜,成本也較高。例如  汽車雜誌社沈樹盛審報的專利(專利號92221809.9)。  2、單參數控制  它以控制車輪的角減速度為對象,控制車輪的制動力,實現防抱死制動,其結構主要由輪速感測器、控制器(電腦)及電磁閥組成。為了準確無誤地測量輪速,感測頭與車輪齒圈間應留有1mm間隙。為避免水、泥、灰塵對感測器的影響,安裝前應將感測器加註黃油。  電磁閥用於車輪制動器的壓力調節。對於四通道制動系統,一個車輪圈有一個電磁閥;三通道制動系統,每個前輪擁有一個,兩個後輪共用一個。電磁閥有三個液壓孔,分別與制動主缸與車輪制動分缸相連,並能實現壓力升高、壓力保持、壓力降低的調壓功能。工作原理如下。  1)升壓在電磁閥不工作時,制動主缸介面和各制動分缸介面直通。由於主彈簧強度大,使進油閥開啟,制動器壓力增加。  2)壓力保持當車輪的制動分缸中的壓力增長到一定值時,進油閥切斷關閉。支架就保持在中間狀態,三個孔間相互密封,保持制動壓力。  3)降壓當電磁閥工作時,支架克服兩個彈簧的彈力,打開卸荷肉使制動分缸壓力降低。壓力一旦降低,電磁閥就轉換到壓力保持狀態,或升壓的準備狀態。  控制裝置ECU的主要任務是把各車輪的感測器傳回來的信號進行計算、分析、放大和判別,再由輸出級將指令信號輸出到電磁閥,去執行制動壓力調節任務。電子控制裝置,由四大部分組成,輸入級A、控制器B、輸出級C,穩壓與保護裝置D。  電子控制器以4一101tz的頻率驅動電磁閥,這是駕駛員無法做到的。  這種單參數控制方式的ABS,由於結構簡單、成本低,故目前使用較廣。  在美國克萊斯勒型高級轎車中大多配備了這種單參數控制方式的ABS。它在轎車的四個輪上都裝有輪速感測器。  在車輪軸上安裝有45齒或100齒的齒圈,輪速感測器的感測頭裝在齒圈的頂上。當車輪轉動時,使感測器不斷產生電壓信號,並輸入電腦,與RoM中理想速度比較,算出車輪的增速或減速,向電磁閥發出升壓或卸壓的指令,以控制制動分缸制動力。ABS使用中注意的問題  (1)更換制動器或更換液壓制動系部件後,應排凈制動管路中的空氣,以免影響制動系統的正常工作。  (2)裝有ABS的汽車,每年應更換一次制動液。否則,制動液吸濕性很強,含水後不僅會降低沸點,產生腐蝕,而且還會造成制動效能衰退。  (3)檢查ABS防抱死制動系統前應先拔去電源。  【規定客貨車型須強制安裝ABS】    《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規定:「從2004年10月1日起,總質量大於12000kg的長途客車和旅遊客車、總質量大於16000kg允許掛接總質量大於10000kg的挂車的貨車及總質量大於10000kg的挂車必須安裝符合GB/T13594規定的ABS。」  國家頒布ABS標準並強制大型客車和重型貨車安裝ABS,勢必會導致ABS的市場需求量迅猛增加。廣州科密汽車制動技術開發公司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汪德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客車和貨車裝備的ABS只有2萬套左右,一旦ABS標準強制實施,那麼明年將約有40萬輛汽車需裝配ABS,市場需求將擴大20倍。  誘人的蛋糕肯定迎來越來越多的ABS供應商搶佔這個市場。有業內人士提醒,ABS是個特殊的產品。作為機動車主動安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ABS對技術的要求很嚴格。中國的道路狀況複雜、氣候多樣、汽車負載率普遍偏高,對ABS的技術要求尤其嚴格。  【三大誤區應注意】  其實,由於很多人對ABS缺少正確認識,使用時難免會產生一些錯誤觀念,直到釀成禍事也不知道原因究竟何在。廣州科密汽車制動技術開發公司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汪德舟表示,使用ABS,需要避重就輕,消除一些錯誤的使用觀念,充分發揮其安全保障作用。  誤區一:裝有ABS的車,制動距離會較沒有裝ABS的車大大地縮短。  產生這種錯誤說法的原因,是因為ABS往往是在較緊急的制動動作下發揮作用的,所以會給人以ABS起作用後制動距離縮短的印象。其實制動距離的長短與路面的摩擦係數以及輪胎有更直接的關係,在某些情況下,有ABS的制動距離較沒有ABS的短,但在其他不同條件下,情況會恰好相反。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滾動摩擦係數要小於滑動摩擦係數。  誤區二:有ABS的車不會出現甩尾側滑現象。  實際上,ABS的作用只發生在制動車輪抱死的情況下,它與電子行駛穩定系統的作用有本質上的不同。  誤區三:有ABS的汽車制動穩定性提高了,開車就可以更大膽。  ABS只是制動的輔助系統,可以在制動時幫助駕駛者控制車輛狀態,防止車輛在制動中失去轉向能力,但其中主要操控仍是駕駛者,所以超速駕駛仍會引發事故。ABS安裝的四要四不要  ABS(防抱死制動系統)作為一種主動安全裝置,在現代汽車上運用已經很廣泛了。由於其在制動過程中的控制方式及工作過程與以往普通的制動系統有所區別,因此在使用保養方面也與傳統的制動系統有所不同,否則會引發ABS系統故障。  總結多年的維修經驗,筆者認為車主在使用裝有ABS系統的汽車時要做到「四要」、「四不要」。  四要  (1)要始終將腳踩住制動踏板不放鬆。這樣才能保證足夠和連續的制動力,使ABS有效地發揮作用  (2)要保持足夠的制動距離。當在良好路面上行駛時,至少要保證離前面的車輛有3s的制動時間;在不好的路面上行駛,要留給制動更長一些的時間。  (3)要事先練習使用ABS,這樣才能使自己對ABS工作時的制動踏板振顫有準備和適應能力。  (4)要事先閱讀汽車駕駛員手冊。這樣才能進一步理解各種操作。  四不要  (1)不要在駕駛裝有ABS的汽車時比沒有裝ABS的汽車更隨意。有些車主認為汽車裝有ABS後,安全性加大,因此在駕駛中思想就會放鬆,為事故埋下隱患。  (2)不要反覆踩制動踏板。在駕駛有ABS的車時,反覆踩制動踏板會使ABS的工作時斷時續,導致制動效能降低和制動距離增加。實際上,ABS本身會以更高速率自動增減制動力,並提供有效的方向控制能力。  (3)不要忘記控制轉向盤。在制動時,ABS系統為駕駛者提供了可靠的方向控制能力,但它本身並不能自動完成汽車的轉向操作。在出現意外狀況時,還得需要人來完成轉向控制。  (4)不要在制動過程中,被ABS的正常液壓工作雜訊和制動踏板振顫嚇住。這種聲音和振顫都是正常的,且可讓駕駛者由此而感知ABS在工作。ABS四大優點  1、加強對車輛的控制。裝備有ABS的汽車,駕駛員在緊急制動過程中仍能保持著很大程度的操控性,可以及時調整方向,對前面的障礙或險情做出及時、必要的躲避。而未配備ABS的車輛緊急制動時容易產生側滑、甩尾等意外情況,使駕駛員失去對車輛的控制,增加危險性。  2、減少浮滑現象。沒有配備ABS的車輛在潮濕、光滑的道路上緊急制動,車輪抱死後會出現車輛在路面上保持慣性繼續向前滑動的情況。而ABS由於減少了車輪抱死的機會,因此也減少了制動過程中出現浮滑的機會。  3、有效縮短制動距離。在緊急制動狀態下,ABS能使車輪處於既滾動又拖動的狀況,拖動的比例佔20%左右,這時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最大,即所謂的最佳制動點或區域。普通的制動系統無法做到這一點。  4、減輕了輪胎的磨損。使用ABS消除了在緊急制動過程中抱死的車輪使輪胎遭受不能修復的損傷,即在輪胎表面形成平斑的可能性。大家留心就會發現,在道路上留下長長剎車痕迹的是未裝備ABS的車輛,而裝備了ABS的車輛,只會留下輕微的剎車痕迹,並且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明顯減少了輪胎和地面的磨損程度。
推薦閱讀:

會吃飯的人, 血糖會更穩定!
國平:基本法是香港繁榮穩定的根本保障
極簡營銷「三步曲」,持續穩定賺業績
人生註定先窮後富,起起伏伏不穩定的星座
平生財運穩定,衣食不愁的手相

TAG:穩定 | 系統 | 動態 | Electron | 行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