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原本有機會主演《三國演義》
韓信原本有機會主演《三國演義》
韓信原本有機會主演《三國演義》,他完全可以使三國提前四百多年呈現在歷史長河之中。如是,則中國歷史漢朝之後都得重新寫過。
那段歷史過程是這樣的。
韓信盡取三齊之地後,派人對劉邦上書說:「齊國人歷來偽詐多變,反覆無常;齊國南面又與楚國相連接,我要是不以代理齊王的名義管轄,則不能鎮撫齊地。請漢王封賜我做代理齊王。」
這時的劉邦被項羽圍困在光武山,他盼著韓信能領兵來救他,盼來盼去卻盼到了這樣的請求。氣得劉邦不顧在韓信使者面前,張嘴就罵:「我被困在廣武,日夜都盼著韓信來救,而他卻想著要當什麼代理齊王。老子……。」他身邊的張良,聽他愈罵愈怒,就急忙暗地裡踢了他一腳,又朝他使了個眼色。劉邦經此一腳,頓時醒悟了什麼。他便接著還罵,「大丈夫要做王就該做個真王。做什麼代理,沒出息。老子就封你做個真的。」於是,就派張良到齊地,封韓信為三齊王,並讓韓信發兵攻楚。心滿意足的韓信答應的那叫爽快。
在劉邦、項羽爭奪天下的關鍵時刻,韓信消滅齊國之後聲威遠震勢力強大,已經有了與劉項兩強鼎足的勢力。於是韓信便成為漢王和楚王相互拉攏的對象,完全可以說,得韓信者得天下。
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說道:「雖然現在是項王和漢王爭奪天下,但主動權在將軍的手上。你向右則漢王勝,你向左則項王勝。如果將軍不願意相助項王,那就誰也不助,三分天下。」
韓信回答:「我當年追隨項王,只不過是執戟守門的衛士,我的謀劃從不被採納,因此我才背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好衣美食都分給我,言聽計從,我才有了今日。漢王信任我,我不能背叛他。請你代我感謝項王的美意。」
武涉去後,韓信軍中有個叫蒯通的辯士對他說:「看將軍的正面相,只不過封侯而已,處境還十分危險;看你的背面相,貴不可言。現在,將軍的威信使君主感到震懾。你若投靠楚王,楚王不會信任;你想回歸漢王,漢王感到畏懼。那麼,將軍能到哪裡安身呢?將軍幫漢則漢勝,助楚則楚贏。而現在的情況是將軍有了齊地做根基,若棄主稱王,則天下鼎足而三。將來鹿死誰手,未可限量。或者現在就看著劉邦和項羽撕殺,坐山觀虎鬥,誰也不幫,再做決斷。」
韓信聽罷沉思道:「先生,暫且回,讓我考慮。」
過了兩天,蒯通又去勸說:「能聽取正確意見,是成功的先提;能正確謀劃,是成功的關鍵。一個人的智慧應表現在處事果斷;猶豫不決往往危害大業。希望將軍三思。」
韓信說:「漢王對我非常優待,我怎麼能因貪圖私利而忘恩負義啊!」他自認為功勞大,漢王再怎麼著也不會削奪他的封地,於是不忍背漢。便拒絕了蒯通的勸告,堅持發兵助漢擊楚。
就這樣,韓信兩次拒絕了反背劉邦,三分天下的勸說,放棄創造歷史的最佳良機。
精通兵法的韓信,怎麼就溫情起來?他認為:要是獨立的話,總要在楚、漢兩者之間聯合一個,打另一個。那樣,只能聯漢對楚。既然還是聯漢,那又何必背叛。所以他決定繼續跟著漢王,興兵伐楚。在這人生抉擇時刻,韓信不敢冒險,患得患失,選擇了一著穩棋,認為無論如何自己不至於輸。但這卻是一條看似平坦實是不歸路。他的所謂「知遇之恩」不過是忽悠看家罷了。
韓信在幫助漢王成就大業後,他和劉邦盟誓,保證對他「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金屬器物不殺」,用這三道護生符來為自己穿上「金鐘罩」「鐵布衫」,自以為性命裝進保險柜此生無虞。故事的最後結局是,公元前196年,韓大將軍被呂后絞殺在長樂宮懸鐘的鐘室。呂后是在不違背高祖誓言的前提下把韓信殺了。她叫人把韓信圍在屏風裡面,蒙上他的眼睛,然後用竹釺捅殺。誅三族。
看到此處,不僅啞然失笑,恐怕,叱吒風雲的韓大將軍臨死嘆服的是呂后殺他的招法。還在遺憾怎麼就忘了和漢王再多約定幾條呢;或著乾脆就一條,「我只能有一個死法——老死。」
劉邦殺韓信,其實不關忠誠的事。是在於韓信武略蓋世功高震主,劉邦擔憂無法掌控他。一旦韓信造反,天下誰是韓信的敵手。這才是韓信這種人的悲劇所在,韓信必須以悲劇收場。天下已定,需要的是治國的文臣;至於武將,必須讓他們鳥盡弓藏。這點,沒商量。
韓信在臨刑前淚流滿面嘆息道:「我後悔沒有運用蒯通的計謀,落得被婦人小子詐騙暗算,這難道不是天意嗎!」這句話,把蒯通出賣了。劉邦立即將蒯通抓起來,說他煽動韓信造反,要把他煮死。
蒯通從容回答:「是的。我的確勸說過韓信要棄王自立。可惜,他不聽我的勸告。當秦政權瓦解時,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秦朝失去統治權,好比失去一隻鹿,天下人都去追逐。只有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才捕得到。那時我只知韓信,不知道漢王。當時形勢混亂,誰都想爭王,難道都該煮死嗎?」劉邦聽了蒯通的話,認為在當時的情勢下,蒯通所做的說得過去。於是就放了蒯通,賜其官。但蒯通謝絕而去。
韓信在軍事上無疑是「天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佔齊國,封為齊王;十面埋伏,逼項自刎。這些都是他的輝煌傑作。但其在政治謀略方面幾乎可稱「弱智」。玩手腕他遠遠不是劉邦呂后的對手,卻多次跟劉邦較量,結果無一例外地失敗。韓信自以為其功勞甚大,因而態度傲慢,看不起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諸將名臣,別人自然也看不起他,樹敵太多。「敗也蕭何」是最好的明證。他又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不懂得何時該進,何時該退;又不知黃老之學,若進若退左右搖晃。不知道當自己「勇略震主,功蓋天下」的時候,要麼離而遠之;要麼夾著尾巴做人;要麼大智如愚難得糊塗。政治上的幼稚無知和麻木不仁註定韓信最終的結局。
歷代開國帝王都是「狠」字當頭,無毒不丈夫是也。也都做到善納良言,高瞻遠矚,抓住時機,行事果斷。見哪個奉行「婦人之仁」成就大事的。韓信缺乏成功這個必要的因素。小富即安,瞻前顧後,優柔寡斷,貽誤良機,焉能成就大業?假如韓信聽從了蒯通的建議,充分利用自已手中軍事力量,與劉邦、項羽來個「三分天下」,最不濟也是一方諸候,黃袍加身也不是不可能。歷史給過韓信稱王稱霸的機會,但他沒有抓住。
韓信曾著《韓信兵法》,但只寫了三章,就被呂后等人誘殺,又指使人把《韓信兵法》三章全部毀掉。對後世來說,這才是最為遺憾的事情。
推薦閱讀:
※拿著三國志穿越也是成不了賈詡的。
※軟刀子殺人的三國毒士
※現在看三國演義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嗎?
※煮酒論三國——錯過了這些人才的劉備,難怪不敵曹操!
※三國猛將排行榜:關羽為何僅排第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