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酒渣鼻

【疾病介紹】

酒渣鼻是鼻準部紅赤,中醫又稱赤鼻。它發生於顏面中部,以瀰漫性潮紅、丘疹、膿皰以及毛細血管擴張或鼻尖部皮脂腺的結締組織增生為特徵的一種慢性皮膚病。本病多見於中年以後,據病情進展情況可分為三期。

1.紅斑期 本病雖稱酒渣鼻,但發病部位不僅限於鼻部,在兩頰、前額、下頦五個區域均易發疹。紅斑為瀰漫性潮紅,尤以進食辛辣、熱食或精神緊張後更為明顯。初為暫時性,以後因頻繁發作而日久不退,並伴有毛細血管擴張,呈細絲網狀,形如樹枝,以鼻尖、鼻翼處最為明顯。

2.丘疹膿皰期 在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的基底上反覆出現痤瘡樣丘疹、膿皰,可伴少許滲出,結黃痂,此時毛細血管擴張更明顯,毛囊擴大呈橘皮狀,但無粉刺形成。

3.鼻贅 因結締組織增生,皮脂腺擴大且分泌旺盛,毛細血管擴張及充血而致鼻尖肥大,表現凹凸不平,瘤狀或結節狀突起,稱為鼻贅。

本病與尋常痤瘡一樣,但痤瘡是在青春期發病,可以發展及胸背,有黑頭粉刺,無瀰漫性紅斑及顯著的毛細血管擴張,鼻部不受侵損,可資鑒別。

【病因分析】

本病好發於口上鼻準部,是肺胃臟腑要竅開口部位,故其病症臟腑定位於肺與胃。由於血熱熏肺或因嗜酒或喜食辛辣厚味,助升胃火,肺胃積熱,上蒸顏面,而生紅斑、丘疹、膿皰。《景岳全書》雲:「酒渣鼻由肺經血熱內蒸,次遇風寒外束,血瘀凝滯而成,故先紫而後黑。」現代醫學認為有如下因素

(1)血管運動神經功能失調: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使局部毛細血管長期擴張,而導致本病。

(2)毛囊感染:毛囊蟲感染也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尚不能說是唯一的因素。

(3)飲食因素:長期過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嗜酒等。

(4)其他因素:如高溫、寒冷刺激、情緒過度激動、精神緊張等,均可成為發病的因素。

【治療方法】

1.辨證論治

(1)肺胃積熱型:鼻及口周皮膚髮紅,日久不退,有成批粟疹、膿皰,伴口渴喜飲或口臭善飢,舌紅苔黃。治以清泄肺胃積熱。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枇杷葉、當歸各12克,桑白皮、黃柏各9克,黃連、白芷、甘草各6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瘀血阻滯型:鼻部暗紅或紫紅,結節隆起,攢集成塊,凹凸不平,贅生如疣,舌暗有瘀斑。治以活血散結,通竅除瘀。方用通竅活血湯加減:紅花12克,川芎、桃仁、赤芍各9克,蔥白、大棗、甘草各6克,麝香0.1克(沖),生薑3片。水煎服。若無麝香,則可用石菖蒲代替,並酌加三棱、莪術,以加強活血散瘀之功。

(3)熱毒熾盛型:鼻部及周圍泛發紅丘疹或膿皰,有黃色結痂,舌紅苔黃厚。治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瘀。方用五味消毒飲加減:紫花地丁30克,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各15克,連翹12克,夏枯草、元參各9克,大黃3克。水煎服,每日1劑。

2.綜合治療

方劑1:桑白皮、地骨皮各12克,牡丹皮、梔子、黃芩、赤芍、紅花、大黃、凌屑花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方劑2: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黃芩、茯苓、陳皮、紅花、甘草各3克,五靈脂6克,生薑3片。水煎取液,加酒1小杯服之。氣虛者加黃芪6克。每日1劑。

方劑3:梔子研細,蜂蠟溶化和丸,每日服3~6丸,茶水送服。

方劑4:麻黃、麻黃根各60克,以生米酒1000毫升煎煮,放冷,早、晚各飲10~15毫升。據《醫宗金鑒》載:「服至三五日出膿成瘡,十餘日則膿盡,膿盡則紅色退,先黃後白而愈。」

方劑5:梔子30克,川芎12克,大黃20克,豆豉30克,木蘭皮9克,甘草12克。共研為細末,泛丸,每日2次,每次6克。方中木蘭皮可用辛夷代之。

方劑6:冬瓜子、柏子仁、茯苓、冬葵子、枳實各30克,梔子60克。共研為細末,水泛為丸,日2次,每次6~9克。

方劑7:凌霄花、梔子各等份,共為細末,每日2次,每次3克。方中凌霄花為紫葳科植物紫葳的花,有涼血祛瘀之功。

3.外敷療法

方劑1:大黃、硫黃各等份,共研為細末,水調敷患處,每日1次。

方劑2:核桃仁30克,硫黃15克,輕粉6克,共搗如泥,塗患處,每日1次。

方劑3:鮮地龍適量,以清水洗凈,用白糖少許撒入地龍體上,待有滲出液時,蘸其液塗於患處。

方劑4:大黃、黃柏、三七、煅石膏各等份,冰片少許,共研為細粉,水調外敷。

方劑5:大黃、芒硝、檳榔各等份,共研為細末,水調敷患處,每日3~4次。

方劑6:白礬、硫黃、乳香各等份,共研為細末,以茄汁調和外敷。

方劑7:苦參30克,連翹15克,陳皮、乳香、沒藥、紅花各9克,吳茱萸、百部各10克,加食醋浸泡,取汁徐徐塗患處。

作者:劉慧瀅、許燕


推薦閱讀:

試談中醫學中的氣
范仲淹和中醫的淵源
張錫純「心腦共主神明」說分析   tcm100中醫e百
【中醫養生】詮釋和理解全身麻醉
中醫教你:如何區分陰虛和陽虛?

TAG:中醫 | 中醫治療 | 治療 |